浅议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国力的竞争就是今天教育的竞争,未来民族的命运就掌握在今天的教育者手中,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根本特性就是目的性,这种目的性正是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曾经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的课程改革目标突出培养适应时代的人这一本体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新课程超过了原有的课程体制。然而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必须将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因为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得以开展的重要场所。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为没有活力的课堂,任教师用最华美的语言、最动听的语调,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没有活力的课堂,任教师用最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苍白无力;没有活力的课堂,教师不再年轻,学生不再生动。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化学课堂教育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故事引入法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引入新课时笔者通常向学生讲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如学习一氧化碳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向学生讲有关火灾的故事。1972年5月,在日本干日百货大楼火灾中有118人死亡,其中93人是被烟熏或因吸入有害气体而中毒而死;1980年11月,在美国米高梅饭店大火中,死亡84人,其中67人是因烟气中毒而死;1993年4月,在唐山林西百货大楼大火中丧生的79人中,除一人坠楼死亡外,其余全部是因吸入有毒气体窒息而死。这些故事中所涉及的有毒气体之一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物质——一氧化碳。通过这些故事的引入,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充满了求知欲,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的故事。他是英国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1766年9月6日生于昆布兰的伊格尔费德村。父亲是织工,家境很穷,但总想让他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道尔顿给本地一所学校的校长干活,同时学习数学。12岁那年,就开始在乡村教书。1781年,到肯代尔的一个学校任教,在那里认识了盲人学者古格。在古格的帮助下,道尔顿自学了数学、哲学、希腊文、拉丁文和法文等。由于他好学不倦,博学多才,1785年成为那个学校的校长。1785年移居曼彻斯特,从此,这个没受过正式高等教育的人就开始在大学里讲授数学和自然哲学了。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动人事迹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这种强烈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促进智能的发展。
  二、猜谜诱导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惩罚会削弱人的某种行为,而奖励会强化某种行为。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隐其学,则疾其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好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当向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开路”启发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由“山穷水尽疑无路”转入“柳暗花明又一村”。“搭桥”搭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由不知到已知,由已知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从中学生享受了思考的乐趣,获得了求知的满足。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适当运用猜谜法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学到元素符号时提出以下几个谜语:“金属之最”(钾)、“高尚品德”(锌、磷、镁)、“金属被盗”(铁)等,请学生打元素名称。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学生也掌握了知识。又如,学到石灰石的性质时向学生讲述明朝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并将这首诗里所出现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出来,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对碳酸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就更牢固。
  三、谐音、顺口溜记忆法
  教师曾一度是课堂的主宰,但事实告诉我们,用强制的方法要求学生学习成人规定的东西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陶行知先生“强按鸡头不吃米”的故事也能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给学生创造一方宽松和愉快的天地,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到地壳中元素含量多少的排列时,前三种是“氧、硅、铝”,利用谐音“养闺女”来加强记忆。又如,学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时,利用谐音“借给那美女,锌铁锡千斤,铜汞银百斤”来强化记忆。学到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一实验时,为了让学生轻松地记住实验操作步骤,把整个实验编成顺口溜: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把有关盐的溶解性规律编成:钾钠铵盐水中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盐酸盐除去银、亚汞,硫酸钡铅水不溶。金属与酸、金属与盐反应的条件是,氢前金属置换氢,前金溶液换后金。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规律为: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镁钙钡锌,三铝四硅三五氮,二四六硫五价磷,一二铜,二四碳,莫忘单质都为零。利用这一系列轻松而又有点幽默的方法,克服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恐惧心理,变复杂为通俗易懂,改变了教师的悲哀就是善于“自编自演”,学生的苦恼就是该“动手”时不能“动手”的狼狈局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实验探究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化学离不开做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果,学生往往为此感到欣喜若狂。实验探究法分三种:第一种,分组实验法。如学到Cl-的检验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检验时所用的试剂是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学生往往对滴加稀硝酸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探究,会让学生获得“拔出云端见日出”的满足感。该探究实验要准备的试剂是: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和稀硝酸。指导学生分别用试管1和2取少量的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然后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注意观察现象,学生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然后再分别滴加稀硝酸,学生观察到2中的白色沉淀逐渐溶解,并有气泡产生,而试管1中的白色沉淀不能溶解,这就说明试管1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是氯化银。通过该探究实验学生知道了检验氯离子时除了滴加硝酸银外,还要滴加稀硝酸。通过该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密的思维能力。第二种,对比实验法。学习铁锈蚀的条件时,让学生提前一周做以下对比实验:1.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2.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3.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加热后放入一根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将三支试管放在教室里,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从这一探究实验学生看出,铁生锈必须同时接触空气和水。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了铁在潮湿的环境中易生锈,并懂得了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第三种,演示实验法。对于一些危险性比较大,如生成有毒物质的实验,一般由教师亲自演示。如学到一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时,只能采取演示实验法来探究。在整个实验过程要注意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不能出差错。验证一氧化碳的毒性时,可把一只小白鼠放到装有一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一会儿,小白鼠就一动也不动了。验证它的还原性时,用坩埚钳把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后迅速伸入装有一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这样实验现象比较明显,而且安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笔者把以上这些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参考文献
  [1]唐德海、徐学莹主编.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0.
  [2]吴俊明、倪志刚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胡明根主编.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4]郑长龙主编.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7.
  [5]张家治主编.化学发展史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80.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其他文献
自199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以下简称<外贸法>)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外贸企业许可制,外贸经营权是基于这一规定产生的外贸垄断体制下部分企业的特有权利.外贸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配合得适当而匀称.英文中叫做“harmony”,意思是内心的平静、音律的协调和相处的融洽.以和谐为理念的教育成为“和谐”教育,即教育内部诸因素以及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谐发展.在具体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教师、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只有保持协调、适应的关系,达到和谐共处、和谐发展,才能保证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
身为教师的我们,面对新时期的学生,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才能使他们适应时代的发展呢?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还是寻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方式呢?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比较注重以学科
纺织品服装业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创汇行业,也是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历来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成本较低的劳动力优势,在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绿
高中教材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收录著名改革九次,在新授课结束后如果不对它们作全面、深入的比较,就很难让学生有全面、透彻的认识。笔者拟就除欧洲宗教改革和阿里改革外的六次改革作一粗浅的比较,并就改革的一般性认识提出一点概要的看法,仅供师生参考,并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古代史上的三次改革    相同点。背景: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社会矛盾尤其是阶级矛盾的尖锐。其中,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背
义务教育由小学和初中两个部分组成。初中英语课程的设计标准是按照与小学相衔接的分级目标课程模式进行的,两者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不尽相同的规律和特点。从初中一年级开始,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双重任务。小学阶段英语是副课,有些学校还未能正常开课,上了初中就是主课了。我们常发现初一年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时,兴致很高,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兴趣;但好景不长,过不了多久,就有人打退堂鼓,对学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倡导学习数学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让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来,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起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但从江苏省近几年
正确、流利地运用英语写作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目的为:表达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而且规定了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写作能力要求: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信函等;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和感情;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得当、用词准确;能填写各种表格;能写个人简历和申请
培根说过,人类主要是凭借机遇或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科学和艺术.教育学家著名数学家布鲁诺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直觉这种天赋”.数学直觉是一种非逻辑的、自发的和“不可解释”的思维形式,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是一种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这种思维形式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构筑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语言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因此英语词汇在英语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词汇量的扩大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前提。词汇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是英语教学中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词汇,学生常常苦于记忆单词效率低,遗忘速度快。因此作为一个英语教学工作者的我,不得不去思考是什么因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