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气到极地雪冰,微塑料无处不在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塑料自从发明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汽车、电子产品、包装、衣物等,随之而来的塑料污染也成为全球性难题。根据欧洲塑料制造商协会(PlasticEurope)发布的年度报告,2018年全球塑料产量约为3.59亿吨,1950年以来全球塑料生产超过80亿吨,其中仅有9%的塑料垃圾可回收利用,12%进行了焚烧处理,其余大部分塑料被丢弃到环境中。近几十年来,塑料产量持续增加,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微塑料是什么?
  2004年,一篇发表于《科学》杂志的关于海洋水体与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目前,科学界对于微塑料的定义通常是指粒径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颗粒,包括碎片、薄膜、纤维等。我们认识到微塑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产时尺寸就在微米级的原生微塑料,主要用于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二是大塑料在环境中经光照、氧化、机械磨损等作用,降解而成的次生微塑料。
  微塑料引发环境问题
  海洋中的微塑料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由于塑料产量的快速增长,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积累不断增加。不同海洋区域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差异巨大。全球海洋微塑料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和印度洋5个洋流环流带,其中微塑料在北太平洋环流带的丰度高达105个/平方公里。
  海洋中的微塑料正在引发各种环境、生态问题:一方面,微塑料容易造成海洋动物进食器官的堵塞,影响动物摄食;另一方面,被吞食的微塑料含有或吸附有毒物质,将对海洋动物产生间接危害。这些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与富集,最终可能影响人类健康。近年来,科学家在淡水环境中也检测到丰度较高的微塑料,如在我国的太湖、洞庭湖、三峡水库等环境中,微塑料丰度可以达到107个/平方公里。而污泥和有机肥长期施用、农用地膜残留等,都导致大量微塑料积累在土壤环境中。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除了海洋、淡水和土壤环境,微塑料在大气环境中也广泛存在。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瓶装水、自来水、食盐、海产品、外卖包装以及大气中,都检测到了数量不同、形状各异的微塑料颗粒,微塑料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有评估表明,平均每个人每年通过食盐、饮用水以及呼吸系统摄入的微塑料可达107个。而室内空气中甚至也存在大量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微塑料的“乾坤大挪移”
  由于微塑料具有轻便、小粒径等特征,它甚至存在于全球不同地区的大气环境中,可随着气溶胶干湿沉降等过程重新返回地面。如上海、东莞、日本福冈以及德国汉堡等地,研究人员在这些城市的大气中都检测到了微塑料。这些微塑料以纤维状和碎片状为主,较少有发泡类,且粒径一般集中在小于500微米的范围,比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偏小。在我国37个城市室内和室外的大气沉降中,发现的微塑料类型主要是PET和PC,并且室内空气中含有更多的微塑料。
  最近的研究在偏远地区也陆续检测到了微塑料。欧洲比利牛斯山脉的空气中检测到数量较多的微塑料,其中很多都是微小的碎片、纤维和薄膜;美国落基山國家公园的降雨中,也发现有大量各种,颜色的塑料纤维和碎片;对北极积雪的检测发现,每升雪水甚至含有上万个微塑料颗粒;德国南部某乡村公路的雪样中微塑料最多,浓度达到每升15.4万个。
  这说明微塑料能在空气中进行远距离传输,并能到达远离微塑料源区的空气清洁地区。这种传输也可能是滨海地区陆地向海洋传输微塑料的一个重要途径。
  微塑料是如何进入大气的,又是如何进行传输的?这一科学问题尚未得到确切回答。通常认为,地表环境中的微塑料受风力、磨损等作用而进入大气环境,并可能与气溶胶以及大气中的其他化学组成发生作用,在大气环流带动下进行传输。最近的研究还指出,海洋飞沫也可能是表层海水微塑料进入大气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由于目前缺少关于微塑料的准确排放源清单,也缺乏对次生微塑料产生过程、环境中氧化与降解过程等内容的准确认识,追踪大气微塑料的运移轨迹、沉降方式等困难重重。
  人迹罕至的极地冰川也有微塑料
  研究人员在阿尔卑斯山冰川中也发现了大量微塑料。冰川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主要发育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这里远离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但微塑料依然经由大气传输沉降到冰川,在极端低温环境下长时间无法降解,最终可能进入冰川地区的食物链,对环境和生物健康造成危害。为保护阿尔卑斯的冰川,相关的滑雪场已禁止使用塑料制品,以消除微塑料对冰川环境的影响。
  作为全球冰冻圈的重要地区,青藏高原发育有大量的冰川,被誉为“亚洲水塔”。之前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的河湖水中存在微塑料。微塑料能否通过大气传输进而经干湿沉降在这些冰川上沉积?针对这一科学问题,科研人员通过对冰川雪冰和湖冰表面积雪的采样与检测,初步发现雪冰中含有大量微塑料。由此进一步指出,即便是在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微塑料依然可以通过大气传输沉降到达地表。作为微塑料生命循环(microplasticlifecycle)的重要环节,大气微塑料的远距离传输不容忽视。
  环境中微塑料广泛存在。由于微塑料难降解、有毒性并且能吸附有毒物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摄食微塑料,则可能扰乱其生理过程。而大气微塑料比海洋中微塑料的粒径更小,人体呼吸等都会摄入大量微塑料;在食物中,甲壳类海鲜、盐和啤酒中微塑料颗粒也很多。微塑料在人体内的积累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目前,对于大气微塑料的来源、赋存量、扩散途径、迁移机理以及影响范围的研究还比较少。不同地区微塑料在大气中的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大气微塑料对人体影响如何,相关的健康风险评估亟待加强。
其他文献
识别地球之外的生命并不那么容易,如果那个地方的生命组成不是我们熟悉的材料就会更加困难。在1967年的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中,柯克船长和他的船员调查了嘉纳斯六号星上的神秘谋杀者。那是一个名叫“奥尔塔”的岩石怪物,被界定为有生命的外星生物,与地球上的碳基生物很不相同。 确立生命的标准  在地球之外寻找生命的科学家被称为天体生物学家。对他们来说,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给生命确立一个基本的定义。这样,当人
期刊
2020年1月7日,一篇预印本论文指出,青藏高原的冰芯中发现了许多未知病毒,结合全球变暖的大环境,很多人开始担心:冰川融化后,会不会释放这些被历史冰封的“不速之客”?它们会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呢?   无处不在的病毒:海洋输出更胜一筹   这次研究使用的冰芯于5年前采自青藏高原的古里雅冰川,其中一根来自冰川顶部,根来自高原区域(山腰),最深的一根冰芯样本取自冰川表面以下49米。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
期刊
在小亚细亚的最西端,距达达尼尔海峡6000米的荒原中,有一座不高的小山——比沙尔里克丘。1871年秋,两位不速之客——一位五十开外的德国人和他年轻的夫人来到这里。他们雇了100多个民夫开始挖掘这座小山,当地人看了无不感到莫名其妙:“他们要干什么呢?”转眼1年多过去了,这位德国人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他们莫非是在寻珍探宝?是的,他们千真万确在这里掘到了包括金碗、金盘在内的无数金银财宝。然而,不仅如此,
期刊
1  暗物质与伽马射线暴是当代天文学中两个热门且令人费解的方向。我们如果将两者融合,加以通盘考察分析,则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喜的结论:在我们熟悉的世界之外,应该存在着平行世界:拥有自己的太阳、行星,行星上还可能拥有生态圈。当然,我们无法体验到这个世界阳光的温暖,那里也无法感受我们的阳光……然而,这个世界真实存在,就如同我们世界一样。本文选择用术语“平行世界”,以区别于“平行宇宙”。“平行宇宙”概念常被
期刊
近年来,气候变化的新闻屡见不鲜。在关注南北极冰川融化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的“第三极”——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也正深陷全球变暖的泥潭。   2019年12月18日,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在北京发布最新科考成果经评估,亚洲水塔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最脆弱、风险最大的水塔。“我们评估了全球78个水塔单元的脆弱性,发现亚洲水塔是全球最脆弱的水塔。”本次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在发布会上说。 
期刊
哔哩哔哩(BiliBili)独家上线系列节目《海洋零距离》,讲述科学家和环保组织在南极长达两个多月的科学考察故事。如果你也想跟科学家一起登陆象岛研究企鹅,或者体验南极科考船上的生活,可以在《海洋零距离》节目页面点击互动视频,解锁南极科考“云”体验。  2020年,国际环保组织和(美国)石溪大学的科学家一起开展了多项南极海洋生态环境研究。在南极的两个多月里,他们重访南极象岛,继1971年之后再次考察
期刊
南美洲玻利维亚共和国与秘鲁共和国边界线上,有一个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它隐没在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中。在古生代第一纪寒武纪至第三纪志留纪期间(距今5.7亿至4亿年),地壳运动频繁,当安第斯山脉隆起时,在其“心脏”地带发生了一系列断裂下陷运动,形成了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湖面的海拔高度达3812米,像一面明镜辉映在层峦叠嶂之中。湖的面积为8290平方千米,湖畔的高峰上白雪皑皑、云
期刊
当你晚上仰望星空时,有没有想过这满天的繁星其实是有生命的?当它们走到一个演化周期的盡头,会以不同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超新星爆发就是恒星结束自己生命历程的一种方式,它用极其绚丽的“烟花”为自己的一生闭幕。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恒星会在瞬间释放巨大能量,亮度也随之剧增,以至于整个银河系都能看到它的光辉,可以称之为“宇宙中最壮丽的烟花”。   超新星的巨大威力   超新星在爆发过程中瞬间释放的能量高达1
期刊
当前,寻找地外生命正在经历一场创新的浪潮。对系外行星的发掘经历了过去20年的黄金时代,现在是时候开始确定下一步计划了:确定哪些已知系外行星可能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  2017年12月13日,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举办的美国地球物理学联盟秋季会议上,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和两所大学的科学家向大家展示了跨越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太阳物理学和行星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了在寻找地外生命的过程中跨学科研究方法
期刊
冰川,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是江河之源,也是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在中国的西部,厚厚的冰川覆盖了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片美丽奇异的冰雪王国。   距今6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隆升,这里的气候逐渐变得极端,最终,它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陆地,也成为我国主要的冰川分布区。由于温度较低,高海拔地区的降水通常以雪为主。结构疏松的雪花受到重力压迫就变成了致密的粒雪,粒雪继续互相挤压,雪粒间的空隙越来越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