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最壮丽的烟花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ao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晚上仰望星空时,有没有想过这满天的繁星其实是有生命的?当它们走到一个演化周期的盡头,会以不同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超新星爆发就是恒星结束自己生命历程的一种方式,它用极其绚丽的“烟花”为自己的一生闭幕。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恒星会在瞬间释放巨大能量,亮度也随之剧增,以至于整个银河系都能看到它的光辉,可以称之为“宇宙中最壮丽的烟花”。
   超新星的巨大威力
   超新星在爆发过程中瞬间释放的能量高达10*焦耳。我们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有什么直观的概念,还是举个例子吧——
   看过《流浪地球》的人,一定对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印象深刻。为了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的引力束缚,全球各地兴建了大量行星发动机,就是为了使地球加速到第三宇宙速度(16.7千米/秒)。地球脱离太阳系后,“行星发动机”全功率开启,将用500年的时间将地球加速至光速的5%o可,见要让地球去流浪还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假如超新星爆发中释放的能量全部用来给我们的地球加速,可以达到什么速度呢?答案是299792457.5米/秒,而光速是299792458米/秒,也就是说距离光速只剩一步之遥,只差0.5米/秒。
   这样一比较,就对超新星爆发的威力有点儿概念了吧?可以说,我们用超超超超级核爆来形容超新星爆发一点儿都不为过。
   美国宇航局(NASA)的斯皮策和钱德拉太空望远镜,以及西班牙的卡拉阿尔托天文台拍摄到了这张超新星遗迹的图像。这张合成图像结合了红外线和x光的视野,被NASA称为“炽热的膨胀碎片云”
   地球附近的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在整个银河系中并不多见,每个世纪发生一两次。在几百万年以前,地球附近就可能发生过超新星爆发事件。这听起来可能有点骇人听闻,但这起事件是有科学证据的。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那么多年以前发生的超新星爆发事件的呢?这里就需要感谢铁元素的一个同位素:铁-60。
   提到铁大家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铁到处都是,我们平常接触到的铁大部分(90%以上)都是铁-56,另外还有少量的铁-54、铁-57和铁-58,并没有铁-60,因为它的半衰期跟地球的年龄比起来实在是太短了,只有大约260万年。也就是说,每过260万年,铁-60的数量就会减少(衰变掉)一半,而目前地球的年龄是大约45亿年,即使一开始地球上有铁-60存在,到现在也都全部衰变完了。
   然而有趣的是,科学家利用非常灵敏的加速器质谱技术,居然在太平洋底的岩石表层里发现了微量铁-60的存在(每个样品中发现了几十个铁-60原子)。而这些铁-60原子并不是均匀分布在这些岩石样本中的,而是只存在于某一特定深度下,这就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我们知道,海底岩石中不同深度的样本记录了不同年代的考古学信息,就像树的年轮记录了不同年份的气候情况一样。既然这些铁-60原子不可能来自地球形成初期,那么它们又是从哪儿来,为什么会出现在地球上呢?
   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是——地球上所发现的这些铁-60原子,来自很久以前地球附近发生的某次超新星爆发事件。科学家通过分析铁-60原子在海底岩石样本中出现的深度信息,发现该超新星爆发事件发生在大约300万年以前。无独有偶,科学家们分析了20世纪“阿波罗”号探月飞船带回来的月岩样本,也同样发现了铁-60的痕迹。因比,地球附近发生过超新星爆发的猜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铁-60的合成
   好奇的你可能在想:铁-60是怎么产生的?它们又是怎么跑到地球上的呢?
   这个故事还得从头说起。在恒星诞生时,形成它的“原材料”中就有微量的铁元素,这些铁元素的成分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铁类似,是不含有铁-60的。在恒星演化的某些阶段,这些铁元素中的铁一58会吸收一个中子,变成铁-59。而铁-59则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通过β衰变,变成钴的同位素钴-59;二是再吸收一个中子,变成铁-60。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恒星中实现了铁-60从无到有的奇妙变化。
   一些恒星演化到最后阶段,会通过超新星爆发向宇宙中喷撒出大量物质,其中就包括铁-60。如果这个超新星爆发事件距离地球足够近,就会有一些铁-60原子飘落在地球上,最终在300万年之后被科学家发现。
   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发现,虽然铁-59可以变成铁-60,但也只是其中一条路会才通向这种变化,另一条路是通往β衰变形成钴-59的。那么铁-59到底更喜欢走哪条路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必须通过实验精确测量铁-59的β衰变速率,以及它吸收中子的速率,通过比较二者的速率大小,就可以确定铁-59走这两条路的概率,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地球上的这些天外来客铁-60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故乡距离地球有多远,甚至确定它们来自天上的哪颗星星。
   这项研究内容引起了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以及核物理学家浓厚的研究兴趣,也是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
   超新星爆发对地球的影响
   此外,300万年前,那颗超新星爆发后,光顾我们地球的可不仅仅是铁-60,还有各种各样其他元素的同位素,以及大量的高能y射线等。而这些高能y射线能导致大气上层的氮气与氧气发生反应,生产氮氧化物,最终导致臭氧减少,使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同时,来自超新星的辐射还会引起大气层的电离,可能导致雷电和其他一系列效应,这对当时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肯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有趣的是,大约在同一时期(250万年以前),全球气候也发生了剧烈变化,由较暖的上新世过渡到了较冷的更新世(亦称冰川世),而人类也随之出现。虽然目前我们尚不能确定超新星爆发和更新世的出现是否存在联系,但这无疑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超新星可按爆发机制大致分为两类:Ia型超新星爆发和核坍缩型超新星爆发(CCSN)。这里我们主要说的是后者CCSN
其他文献
南极松岛冰川上刚破碎的冰山。松岛冰川及其邻近冰川的融化,将西南极冰原的中心與海洋连接了起来,并将大量的冰排入海洋   在地球的两极和高山区,覆盖着大量年代久远的天然冰体,它们由地球上高寒地区的固态降水持续覆盖形成。蓝色星球用几千万年的时间,将她85%的淡水冻结在这些庞大的冰体中。它们覆盖着地球的两极、中低纬度区的高山,地球陆地1/10的面积曾属于这片冰雪世界。   而现在,越来越温暖的气候,正以前
期刊
记忆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怎么储存记忆?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诺贝尔奖得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与麻省理工学院神经回路遗传学研究中心所长利根川进正带领研究团队研究记忆痕迹如何在大脑皮层中形成长期记忆。  其实记忆痕迹的概念早在100多年前就被提出来了,利根川进的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证明了这些很早之前就提出的设想,但是有一点与设想的不同:记忆痕迹并非逐渐上传到前额叶皮层,而是直接上传到前额叶皮
期刊
2019年,创刊38年的我们休刊了,在报刊式微的背景中,我们很意外,自己的离开,让大家如此挂怀。   飞碟探索》是一本太特殊的雜志。很多人会因为它,回忆起那样一个年代——大家都曾无比好奇地望向天空,都曾热烈讨论碟状物体的飞行,都曾勇敢地想象人类之外的智慧生命,都愿意相信地球之外的宇宙中有无限可能。每个阅读过《飞碟探索》的人,都有过一段成为“公民科学家”的时光,那是好奇心与想象力被无限激发的时刻,如
期刊
识别地球之外的生命并不那么容易,如果那个地方的生命组成不是我们熟悉的材料就会更加困难。在1967年的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中,柯克船长和他的船员调查了嘉纳斯六号星上的神秘谋杀者。那是一个名叫“奥尔塔”的岩石怪物,被界定为有生命的外星生物,与地球上的碳基生物很不相同。 确立生命的标准  在地球之外寻找生命的科学家被称为天体生物学家。对他们来说,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给生命确立一个基本的定义。这样,当人
期刊
2020年1月7日,一篇预印本论文指出,青藏高原的冰芯中发现了许多未知病毒,结合全球变暖的大环境,很多人开始担心:冰川融化后,会不会释放这些被历史冰封的“不速之客”?它们会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呢?   无处不在的病毒:海洋输出更胜一筹   这次研究使用的冰芯于5年前采自青藏高原的古里雅冰川,其中一根来自冰川顶部,根来自高原区域(山腰),最深的一根冰芯样本取自冰川表面以下49米。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
期刊
在小亚细亚的最西端,距达达尼尔海峡6000米的荒原中,有一座不高的小山——比沙尔里克丘。1871年秋,两位不速之客——一位五十开外的德国人和他年轻的夫人来到这里。他们雇了100多个民夫开始挖掘这座小山,当地人看了无不感到莫名其妙:“他们要干什么呢?”转眼1年多过去了,这位德国人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他们莫非是在寻珍探宝?是的,他们千真万确在这里掘到了包括金碗、金盘在内的无数金银财宝。然而,不仅如此,
期刊
1  暗物质与伽马射线暴是当代天文学中两个热门且令人费解的方向。我们如果将两者融合,加以通盘考察分析,则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喜的结论:在我们熟悉的世界之外,应该存在着平行世界:拥有自己的太阳、行星,行星上还可能拥有生态圈。当然,我们无法体验到这个世界阳光的温暖,那里也无法感受我们的阳光……然而,这个世界真实存在,就如同我们世界一样。本文选择用术语“平行世界”,以区别于“平行宇宙”。“平行宇宙”概念常被
期刊
近年来,气候变化的新闻屡见不鲜。在关注南北极冰川融化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的“第三极”——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也正深陷全球变暖的泥潭。   2019年12月18日,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在北京发布最新科考成果经评估,亚洲水塔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最脆弱、风险最大的水塔。“我们评估了全球78个水塔单元的脆弱性,发现亚洲水塔是全球最脆弱的水塔。”本次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在发布会上说。 
期刊
哔哩哔哩(BiliBili)独家上线系列节目《海洋零距离》,讲述科学家和环保组织在南极长达两个多月的科学考察故事。如果你也想跟科学家一起登陆象岛研究企鹅,或者体验南极科考船上的生活,可以在《海洋零距离》节目页面点击互动视频,解锁南极科考“云”体验。  2020年,国际环保组织和(美国)石溪大学的科学家一起开展了多项南极海洋生态环境研究。在南极的两个多月里,他们重访南极象岛,继1971年之后再次考察
期刊
南美洲玻利维亚共和国与秘鲁共和国边界线上,有一个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它隐没在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中。在古生代第一纪寒武纪至第三纪志留纪期间(距今5.7亿至4亿年),地壳运动频繁,当安第斯山脉隆起时,在其“心脏”地带发生了一系列断裂下陷运动,形成了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湖面的海拔高度达3812米,像一面明镜辉映在层峦叠嶂之中。湖的面积为8290平方千米,湖畔的高峰上白雪皑皑、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