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选取借鉴Ward和Kennedy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对北京印刷学院120名在校留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处于低等水平,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水平、来华时长和学历水平对其跨文化适应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据此,文章指出了目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并从语言培训、文化环境的创设和心理辅导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留学生;文化维度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适应指的是从一种文化移入到另一种文化时,旅居者在语言、社会习惯、心理等方面面临的变化和冲击。
Water Stephen(1996)认为,当人们与当地文化社区接触时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社会交流障碍甚至导致一些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也有一些研究者关注留学生在华的文化适应性。如陈大明等(2016)研究了西安地区的留学生在华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并提出了专业和企业“双导师”制的教育管理模式;陈慧(2003)从心理学角度对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性进行了研究,验证了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在生活适应、公德意识适应、交往适应、社会支持适应等7个维度存在文化适应问题;宋卫红(2013)研究了留学生对本地服务的适应性并提出要完善留学生教育的社会环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到2015年底,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北京印刷学院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也是京南大学联盟的主要成员,截至2017年10月,共招收国外研究生、本科生、语言生和交换生等300余人,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等“一带一路”国家。招收外国留学生可以让外界增加对北京的了解,提高北京印刷学院在北京同类高校中的声誉,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描述
选取北京印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作为问卷调查的样本,留学生主要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蒙古、加纳等国。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3份,其中有效问卷78份,被试分布情况详见表1。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为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问卷中的选项,问卷语言为英文,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样本变量。样本变量中主要统计来华留学生的国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汉语水平、来华时长六个方面。其中国籍、性别、年龄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项,将被录入SPSS量表进行检验,比较不同信息项下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情况。受教育程度按照学生在华的最高学位学历信息填写。考虑到2017年是国际教育学院招生的第二年,在量表中,来华时长以月份为单位进行统计。汉语水平测量的是留学生在来华适应过程中的汉语交际能力。在问卷中,汉语水平选项借鉴美国《ILR语言能力量表》,将学生汉语能力分为5个层级,从“基本不能交流”到“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效运用中文进行正式和非正式话题的口头讨论和书面写作”。
2.社会文化适应量表。Ward和Kennedy曾制作出《社会文化适应量表》(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Scale,简称SAC),一共包含41个项目,涉及旅居者的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文化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等四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考虑到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些特殊性,与普通旅居者存在个体差异性,此问卷中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选取Ward《SAC量表》中的部分参数,主要涉及生活、学习、文化和人际交往四个维度,并在学习项目里加入课堂学习和师生关系等项目。该量表采用5点量表计分法,要求受访者自评,对所列项目进行计分评判,“1”分表示完全没有困难,“5”分表示极其困难。得分越低,表示受访留学生对中国的社会文化适应性水平越高;反之,适应性水平越低。
三、研究结果
根据受访者在文化量表中的评分,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样本总数中,男留学生67人,占总人数的85.9%;且95.8%的留学生年龄处于18-25岁区间段,都超过了差异检验的最高值,因此在分析留学生适应性时,年龄和性别因素对适应性的影响将不计入检验结果中。问卷中的在华时长、汉语水平和学历水平三项,作为影响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本文将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
(一)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
统计结果显示,《跨文化适应量表》中的总得分除以4个总项目数,可得北京印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文化适应平均值为3.45,处于文化适应中的低值,表示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还有一定的难度。四个维度中,分项数值差异比较大,生活适应维度为3.6,学习适应维度为2.4,文化适应维度为4.0,人际交往适应维度为3.8(详见表2)。分值越高,表示留学生在该维度的适应难度越大;反之,适应难度越小,适应性越好。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特定的维度项目中,留学生的适应水平较低,其中,适应难度最大的前三个分项分别是文化维度中的“能理解母国和当地的文化差异”“能理解当地的文化价值体系”和人际交往维度中的“加入当地社团或者文化组织”。
(二)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比较分析
本研究采用《ILR语言能力量表》将被试者的汉语水平分为6个等级:1=不流利,2=记忆性流利,3=基本流利,4=有限的社交流利,5=社交流利,6=专业使用流利。分析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水平,并探究留學生汉语水平和跨文化适应间的相关度。结果显示: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75.6%的留学生汉语水平处于2级和3级,6.4%处于1级,达到4级(含4级)汉语水平及以上的留学生只占总数的18%左右(详见表3)。进一步分析汉语水平对上述四个维度的影响可知,汉语水平4级以上的留学生文化适应性和人际交往适应性要明显优于3级以下的留学生;而汉语水平3级和4级的学生不存在明显差异。 (三)来华时长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比较分析
关于来华时长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来华时长不同的留学生在社会文化适应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来华时长对留学生学习、文化、人际和生活四个维度的影响,来华时长越长,越有利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其中来华一年以上的留学生,其来华时长对生活维度的影响不明显,表明留学生在中国1年以上,其生活基本可以完全适应。
(四)学历水平与留学生跨文化比较分析
关于学历水平对留学生跨文化分析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历水平对文化适应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8.5%的专科生文化适应性不太高,专科生在生活适应和人际适应上存在较大的困难;37.2%的本科生和3.8%的研究生在跨文化适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0.5%的语言(培训)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性要普遍高于学历生(详见表5)。语言生在文化适应和人际适应上要远强于学历生。
四、问题与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偏高(M=3.45),表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还存在若干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留学生汉语水平、学历水平和来华时长对留学生的适应水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专科生、语言1级和2级生、来华1—3个月的留学生的适应水平仍有待提高,留管人员和教师应预先做好应对方案。
(一)主要问题
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留学生汉语水平有待提高。语言水平调查结果表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整体不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整体处于2级到3级的语言水平(75.6%),只有少数留学生汉语水平在4级以上(18%)。语言困难阻碍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过程,导致部分学生有消极沟通的意识,影响留学生对文化类通识课程的理解,使学生难以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从分析结果来看,汉语水平也极大地影响了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汉语水平处于中级或者少数汉语水平处于高级的学生,适应性要明显强于语言水平低的留学生。
2.留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受限,跨文化意识比较薄弱。留学生人际维度的调查结果表明,留学生在“加入当地社团”“参与当地社会文化活动”等项目上表示很难适应,原因之一是“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大,留学生旅居时间比较短,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东道国文化风俗;另一方面是留学生的社会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与当地人的接触机会有限,因而很难融入当地社区,参与社区活动,与当地人进行社会文化交流。从调查结果来看,留管人员和教师应多给留学生创造机会,使他们适应当地的人际交往习惯、礼仪等,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参与志愿活动,增加社会文化体验课程,健全完善留学生心理服务功能,让留学生在心理上克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主动参与人际沟通。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管理对策
对于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留管人员和留学生教育教师共同努力加以解决。下面主要从留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
1.加强留学生的汉语语言培训。语言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在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沟通不畅势必会影响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鉴于北京印刷学院留学生语言水平普遍较低这一现状,留学生的语言培训可以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模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也可以组织留学生与当地学生建立联系,进行“一对一”的语言交换学习,帮助留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学习汉语;此外,还可以组织介绍留学生到当地社区家庭中进行“浸润式”的语言学习,鼓励留学生与当地人进行人际交往。多渠道、全方位的學习方式能够帮助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熟悉语言环境,增强其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并全面客观地了解新形势下的中国社会面貌。
2.为留学生创设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研究发现,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很低,其中“了解中国文化风俗”和“跨文化角度进行文化对比”得分很高,表明学生在这两个项目的适应性上存在困难。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文化差异之外,还与管理和教学模式有关。传统的留学生管理模式侧重于照顾留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习俗,但是过分的特殊关照也会造成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环境的脱节。鉴于此,在课堂上,教师在充分尊重留学生文化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可以介绍东道国与留学生母国的文化差异,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使其逐步习惯东道国文化习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带领组织学生进行文化教学活动,使留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切实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此过程中,留管人员也要实时调查学生的文化适应心理,如出现文化焦虑、休克等现象,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积极的引导。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性,可专门设立跨文化心理咨询中心,记录留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心理动态,为需要帮助的留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
[2]陈慧.留学生中国文化社会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135-142.
[3]Stephen W., Ward C.The predic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0(06): 449-464.
[4]陈大明,裴庆祺,李国宏.跨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多模式管理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3):143-144.
[5]宋卫红.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06):38-4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l,2016-04-14.
[7]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21-25.
[8]Ward C., Kennedy A.The measurement of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9(23): 659-677.
[9]韩宝成.国外语言能力量表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06):443-450.
[10]Association of Language Testers in Europe(ALTE).A description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Association of Language Testers in Europe[R].Cambridge, 1994.
[11]安然,张仕海.亚洲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8(03):103-108.
[12]刘扬,王慧,孔繁盛.外国学生缘何留学中国——基于北京高校调查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05):32-38.
[13]董泽宇.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30.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留学生;文化维度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适应指的是从一种文化移入到另一种文化时,旅居者在语言、社会习惯、心理等方面面临的变化和冲击。
Water Stephen(1996)认为,当人们与当地文化社区接触时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社会交流障碍甚至导致一些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也有一些研究者关注留学生在华的文化适应性。如陈大明等(2016)研究了西安地区的留学生在华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并提出了专业和企业“双导师”制的教育管理模式;陈慧(2003)从心理学角度对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性进行了研究,验证了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在生活适应、公德意识适应、交往适应、社会支持适应等7个维度存在文化适应问题;宋卫红(2013)研究了留学生对本地服务的适应性并提出要完善留学生教育的社会环境。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到2015年底,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北京印刷学院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也是京南大学联盟的主要成员,截至2017年10月,共招收国外研究生、本科生、语言生和交换生等300余人,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等“一带一路”国家。招收外国留学生可以让外界增加对北京的了解,提高北京印刷学院在北京同类高校中的声誉,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描述
选取北京印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作为问卷调查的样本,留学生主要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蒙古、加纳等国。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3份,其中有效问卷78份,被试分布情况详见表1。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为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问卷中的选项,问卷语言为英文,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样本变量。样本变量中主要统计来华留学生的国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汉语水平、来华时长六个方面。其中国籍、性别、年龄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项,将被录入SPSS量表进行检验,比较不同信息项下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情况。受教育程度按照学生在华的最高学位学历信息填写。考虑到2017年是国际教育学院招生的第二年,在量表中,来华时长以月份为单位进行统计。汉语水平测量的是留学生在来华适应过程中的汉语交际能力。在问卷中,汉语水平选项借鉴美国《ILR语言能力量表》,将学生汉语能力分为5个层级,从“基本不能交流”到“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效运用中文进行正式和非正式话题的口头讨论和书面写作”。
2.社会文化适应量表。Ward和Kennedy曾制作出《社会文化适应量表》(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Scale,简称SAC),一共包含41个项目,涉及旅居者的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文化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等四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考虑到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些特殊性,与普通旅居者存在个体差异性,此问卷中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选取Ward《SAC量表》中的部分参数,主要涉及生活、学习、文化和人际交往四个维度,并在学习项目里加入课堂学习和师生关系等项目。该量表采用5点量表计分法,要求受访者自评,对所列项目进行计分评判,“1”分表示完全没有困难,“5”分表示极其困难。得分越低,表示受访留学生对中国的社会文化适应性水平越高;反之,适应性水平越低。
三、研究结果
根据受访者在文化量表中的评分,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样本总数中,男留学生67人,占总人数的85.9%;且95.8%的留学生年龄处于18-25岁区间段,都超过了差异检验的最高值,因此在分析留学生适应性时,年龄和性别因素对适应性的影响将不计入检验结果中。问卷中的在华时长、汉语水平和学历水平三项,作为影响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本文将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
(一)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
统计结果显示,《跨文化适应量表》中的总得分除以4个总项目数,可得北京印刷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文化适应平均值为3.45,处于文化适应中的低值,表示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还有一定的难度。四个维度中,分项数值差异比较大,生活适应维度为3.6,学习适应维度为2.4,文化适应维度为4.0,人际交往适应维度为3.8(详见表2)。分值越高,表示留学生在该维度的适应难度越大;反之,适应难度越小,适应性越好。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特定的维度项目中,留学生的适应水平较低,其中,适应难度最大的前三个分项分别是文化维度中的“能理解母国和当地的文化差异”“能理解当地的文化价值体系”和人际交往维度中的“加入当地社团或者文化组织”。
(二)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比较分析
本研究采用《ILR语言能力量表》将被试者的汉语水平分为6个等级:1=不流利,2=记忆性流利,3=基本流利,4=有限的社交流利,5=社交流利,6=专业使用流利。分析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水平,并探究留學生汉语水平和跨文化适应间的相关度。结果显示: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75.6%的留学生汉语水平处于2级和3级,6.4%处于1级,达到4级(含4级)汉语水平及以上的留学生只占总数的18%左右(详见表3)。进一步分析汉语水平对上述四个维度的影响可知,汉语水平4级以上的留学生文化适应性和人际交往适应性要明显优于3级以下的留学生;而汉语水平3级和4级的学生不存在明显差异。 (三)来华时长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比较分析
关于来华时长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来华时长不同的留学生在社会文化适应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来华时长对留学生学习、文化、人际和生活四个维度的影响,来华时长越长,越有利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其中来华一年以上的留学生,其来华时长对生活维度的影响不明显,表明留学生在中国1年以上,其生活基本可以完全适应。
(四)学历水平与留学生跨文化比较分析
关于学历水平对留学生跨文化分析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历水平对文化适应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8.5%的专科生文化适应性不太高,专科生在生活适应和人际适应上存在较大的困难;37.2%的本科生和3.8%的研究生在跨文化适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0.5%的语言(培训)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性要普遍高于学历生(详见表5)。语言生在文化适应和人际适应上要远强于学历生。
四、问题与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偏高(M=3.45),表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还存在若干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留学生汉语水平、学历水平和来华时长对留学生的适应水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专科生、语言1级和2级生、来华1—3个月的留学生的适应水平仍有待提高,留管人员和教师应预先做好应对方案。
(一)主要问题
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留学生汉语水平有待提高。语言水平调查结果表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整体不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整体处于2级到3级的语言水平(75.6%),只有少数留学生汉语水平在4级以上(18%)。语言困难阻碍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过程,导致部分学生有消极沟通的意识,影响留学生对文化类通识课程的理解,使学生难以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从分析结果来看,汉语水平也极大地影响了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汉语水平处于中级或者少数汉语水平处于高级的学生,适应性要明显强于语言水平低的留学生。
2.留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受限,跨文化意识比较薄弱。留学生人际维度的调查结果表明,留学生在“加入当地社团”“参与当地社会文化活动”等项目上表示很难适应,原因之一是“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大,留学生旅居时间比较短,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东道国文化风俗;另一方面是留学生的社会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与当地人的接触机会有限,因而很难融入当地社区,参与社区活动,与当地人进行社会文化交流。从调查结果来看,留管人员和教师应多给留学生创造机会,使他们适应当地的人际交往习惯、礼仪等,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参与志愿活动,增加社会文化体验课程,健全完善留学生心理服务功能,让留学生在心理上克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主动参与人际沟通。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管理对策
对于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留管人员和留学生教育教师共同努力加以解决。下面主要从留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
1.加强留学生的汉语语言培训。语言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在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沟通不畅势必会影响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鉴于北京印刷学院留学生语言水平普遍较低这一现状,留学生的语言培训可以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模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也可以组织留学生与当地学生建立联系,进行“一对一”的语言交换学习,帮助留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学习汉语;此外,还可以组织介绍留学生到当地社区家庭中进行“浸润式”的语言学习,鼓励留学生与当地人进行人际交往。多渠道、全方位的學习方式能够帮助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熟悉语言环境,增强其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并全面客观地了解新形势下的中国社会面貌。
2.为留学生创设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研究发现,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很低,其中“了解中国文化风俗”和“跨文化角度进行文化对比”得分很高,表明学生在这两个项目的适应性上存在困难。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文化差异之外,还与管理和教学模式有关。传统的留学生管理模式侧重于照顾留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习俗,但是过分的特殊关照也会造成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环境的脱节。鉴于此,在课堂上,教师在充分尊重留学生文化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可以介绍东道国与留学生母国的文化差异,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使其逐步习惯东道国文化习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带领组织学生进行文化教学活动,使留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切实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此过程中,留管人员也要实时调查学生的文化适应心理,如出现文化焦虑、休克等现象,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积极的引导。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性,可专门设立跨文化心理咨询中心,记录留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心理动态,为需要帮助的留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9.
[2]陈慧.留学生中国文化社会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135-142.
[3]Stephen W., Ward C.The predic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0(06): 449-464.
[4]陈大明,裴庆祺,李国宏.跨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多模式管理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3):143-144.
[5]宋卫红.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06):38-4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l,2016-04-14.
[7]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21-25.
[8]Ward C., Kennedy A.The measurement of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9(23): 659-677.
[9]韩宝成.国外语言能力量表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06):443-450.
[10]Association of Language Testers in Europe(ALTE).A description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Association of Language Testers in Europe[R].Cambridge, 1994.
[11]安然,张仕海.亚洲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8(03):103-108.
[12]刘扬,王慧,孔繁盛.外国学生缘何留学中国——基于北京高校调查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05):32-38.
[13]董泽宇.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