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混合教学模式下的家校共育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工作和措施,推广了线上教育的理念。反思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究其本质仍属于线下课堂教学的延伸,并未真正地与线下教学一同构建起系统的、全方位的教学体系。为促使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更好地融合发展,有必要以“混合教学”理念为指导开展工作,不断建构适应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教育模式和家校共育模式。同时构架新型的家校共育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提升教学成效,并为学生构建个性化学习场景,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
  关键词:混合教学;面对面课堂教学;线上教学;融合发展;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2-0026-04
  为应对疫情,教育部门部署和开展了“停课不停学”措施和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在线教学实践。习总书记指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为更好地促进在线教学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2月8日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教基[2021]1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在线教学的原则,确定了近期目标,部署了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旨在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意见》将“坚持应用导向”作为发展在线教育的基本原则,强调“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防止以线上教学简单替代线下教学”。该倡导与“混合教学”(Blended Learning)不谋而合。混合教学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课堂教学较优路径,可应用于当下我国线上线下教学实践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家校互动模式中,以有助于提升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一、解构混合教学
  Blended Learning为舶来品,在我国学术语境下有着诸如“混合式学习”“融合式学习”“混合学习”“混成学习”“混合教学”等译名,本文选择混合教学为代称。混合教学发迹于企业培训,因其具有满足用户多样需求、克服时空限制、灵活可控等特点而逐渐得到推广,此后,混合教学的应用场景逐渐扩大到传统教育领域。“混合教学”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学术界关于“混合教学”概念亦莫衷一是,目前国内外关于混合教学的研究颇丰,如欧洲达·芬奇计划提出混合教学的三元模型,认为混合教学是面对面学习、自定步调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的混合;德国有学者设计出了混合教学的理论、媒体、方式罗盘,混合教学实施者可从中搭配出合适的混合教学模式。事实上,混合教学是在对网络教学的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术语,随着时代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教学在内涵、外延上已得到很大的拓展。我国学者冯晓英等通过研究总结了混合教学20余年的发展过程,具体为:
  众所周知,面对面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师生共处于同一时空内,可有效快速地进行知识传递,但课堂教学存在内容、教学方法单一的缺点;网络在线学习的优势在于教学资源丰富,手段灵活多样,无时空束缚,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个性化、自定步调学习,但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且缺乏有效监督与评价。混合教学结合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势,旨在提高教学成效,建构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能力。各种学习方式对比详见下表:
  综合分析,混合教学的基本含义是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结合,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及课程内容特点,设计不同的环节、教学策略,并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混合学习的魅力就在于各种教学元素的组合搭配,以满足不同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学习方式将更加多样、资源会更加丰富,人们将处在信息化泛在学习的状态。
  二、混合教学背景下深化家校共育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停课不停学”工作和措施有力地普及了线上教学,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在线教学产生了初步体验。目前,我国中小学线上教学总体上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且大多是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复制到线上,教学结构未发生实质变化。而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在互联网技术下对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解构与重构,构建以互动、共享、自主、合作为核心的动态学习模式。有鉴于此,教育专家学者及有关主管部门不断强调要整合、优化线上教育资源,推进线上线下教学的紧密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不断推进混合教学的过程中,深化家校合作,创新家校协同,完善家校互动将是教育方式变革的重要内容。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家校合作理念也在发生转变,呈现出三大特点:合作地位由不平等走向平等;合作价值由单一走向多元;合作方式由统一走向个性。总体而言,为了更好地促进混合教学的发展,应强化家校协同,以提升在线教学效果为抓手,使得家校之间不断磨合、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角色定位、任务,从而创新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机制,提升沟通效果,形成沟通顺畅、双向协作、互相配合、共同监督管理的联动机制,以促进混合教学发展。
  (一)提供技术支持,为师生和家长赋能
  相关研究表明,实施混合教学一般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方主体投入更多时间,且需更多的教学资源及更为丰富的课程内容去鼓励师生间、生生间、家校间进行互动和交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降低教师课程开发成本、线上教学资源制作成本、学生与家长的学习成本,以及统一完善家校之间的沟通体验,教育主管部门应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构建统一的教育教学平台,确保教育公平,尤其是要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网络问题,消除数字鸿沟;应为教师提供易用、标准化的线上教学资源制作套件,助力教师线上教学资源开发,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应建设统一的线上教学平台供学生使用,采取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线上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利用正向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另外,也要为家校之间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沟通机制,在深化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注重家校之间的沟通策略,将家长的角色从学校政策的执行者转变为构建学习环境的合作者,从单向指令变成双向对话,从而更好地落实最新的教育教学方针,构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为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发展,线下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线上教学应側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平台一方面要为教师、家长提供可控的、灵活的课程参与、调整机制,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及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可积极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画像等技术手段,构建家校共同育人的教育场。同时通过家校之间不断构建、完善学生的个性化档案,既可帮助学生整合、推送有关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又可畅通教师、家长、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真正融合。   (二)教师、家长应目标明晰,平衡线上线下教学
  面对面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为同步教学,而线上学习强调异步学习,平衡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发挥混合教学优势的关键之一。黄荣怀等人认为:在有的教学情境中,以集体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面授教学形式更合适;在有的教学情境中,以个别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在线学习形式可能更合适;而在更多情况下,可能需要二者混合使用。因此,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明确的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细化为线上与线下两部分,设定好课程情境與脉络,设定阶梯性的学习资料。同时,家长要做到“知子莫若父”,结合学生的秉性、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对学生自身学习状况有清晰的了解和定位,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扬长避短、劳逸结合,进而循序渐进地实现自我提升。
  家校之间通过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个性化的学习评价,可为学生构建基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案。为此,首先要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在线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家长的信息整合能力。“停课不停学”实践揭示了教师、家长、学生个体之间利用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的差异。提升教师、家长、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仅可以提升混合教学的实际水平,而且可以使各方主体掌握一定的信息素养,促使其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准确、高效地获得专业知识。其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应就课程内容进行充分沟通,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线上、线下教学策略,利用学习任务清单、导学案、学习指南等,使家长与学生获知教师课程安排、该课程目标及学习任务,同时,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方便家长的监督、反馈以及教学跟进。家长、学生应充分利用各种反馈机制,与教师、学伴及其他家长展开探讨。最后,注重混合教学反馈,不断优化线上线下教学方案和活动设计。有效的混合教学一定是由教师、家长、学生多方合力开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家长的反馈,及时更新调整课程设计,适应学生需求;学生与家长要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共同建设课程资源。
  (三)家校平等对话,协力提升混合教学成效
  混合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从理论研究到具体实践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各方主体应对其持包容、欢迎的态度。首先,学校的教育教学策略应与时俱进。学校应当主动降低姿态,转变自身角色,由强势话语方变为积极促进者,旨在促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家长与学校可以进行充分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对抗,实现家校共育。其次,家长应当主动积极地拥抱、学习新兴技术,怀揣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新兴技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实践新的教育方法,从而通过自身的学习影响带动学生的进步。最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其时间管理能力、专注能力、自控能力有待加强,为提升线上学习成效,家长要做好监督者的角色,积极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及自控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跃迁。为此,要着力构架家校之间的伙伴关系,促进家校之间的平等互动,提升家长的教育权重,以新型家校关系促进混合教学的发展。具体而言,学校在培养教育学生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家庭需要信任和授权学校与教师为学生提供教育,帮助学校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学校需要认识到家庭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成长环境,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学校要尊重家长的主体地位,赋予家长更多的教育话语权,要听取家长包括对课程目标设定、学习评价与考核、沟通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意见。构建家校之间的伙伴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尽最大努力减轻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负担,以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
  混合教学并非是对当下面对面课堂教学、线上教学的否定,而是对二者的一种延续性创新,其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效,变革教育模式,而且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混合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新型家校关系的构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无法割裂开,因此,在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同时,要将家校共育作为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发挥各方主体的积极性,相向而行,使学生真正受益。未来混合式教育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助推我国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2]陈  慧.混合学习模式建构及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3]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
  [4]黄荣怀,周跃良,王  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揭秘疫情之下未来教育新走向:家校共育将成为教育治理的主阵地[EB/OL].
  本刊启事
  《教育实践与研究》自创刊以来,坚持“探索教学规律,研讨教学经验,展示教研成果,传播教改信息”的办刊宗旨,遴选优秀稿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教育资源。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本刊计划组织发表以“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旨的系列专题稿件,具体内容如下:
  一、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中国学生应当具备的必须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引领课程改革和学生管理。
  二、立足学科基本素养,从推动学科进步的专业思维着手,以课堂实践为载体,研讨教学活动中,具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几个方面的落实。
  三、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结合区域文化和校园特色,形成具有一定风格的特定教学方法。
  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稿,踊跃订购!
  《教育实践与研究》杂志社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古诗的诗情和诗趣培育非常重要,对于提高诗歌学习的效果的方法,本文从创造审美情境、感受古诗意境、生动描绘古诗、学会分析诗句的诗趣诗情等进行论述,体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文本类型之一,其语言结构与其他文本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别,它的特点是简洁醒目、概括
2020年寒假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在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之下,正常的学校教学被干扰甚至打断,全国大中小各类学校全部延迟开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网上教学模式异军突起,
部编语文教材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体现了国家意志,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202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与部编语文教材有着密切联系,体现了“教、学、考”的一致性.在语文教学
茶文化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不仅是传承和弘扬茶文化的需要,还能使孩子在活动中感受茶文化的熏陶,让孩子在茶文化教育活动中了解生活,从心理上产生对茶文化的亲切感,培养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教育部新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原有的实验版基础上有了许
在统编版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和“双线组元”编排特点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有效开展“单元整合化教学”势在必行。“单
所谓的综合实践活动,指的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应用来获得相应技能的活动,能够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新课改下的中职院校教
摘 要:“控制变量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贯穿初中化学实验学习的重要方法,更是落实学生化学学科思维的重要抓手和具体途径之一。从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多角度认识控制变量法和复习控制变量法的几点策略三方面进行浅述,希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助益。  关键词:复习策略;控制变量法;化学思维;构建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1-003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子女也涌入城市,成为外来流动儿童。由于历史、地理以及习俗等原因,很多外来流动儿童在城市学习中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