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精灵的碎语 夏夜萨克斯手的华丽新生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u_al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钟茗,自幼喜爱摄影,2004年开始研究昆虫拍摄,作品与摄影文章多次在《中国摄影报》《摄影世界》《摄影之友》《中国国家地理》等国内主流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多部自然类书籍出版,是成都昆虫拍摄团队的创建者和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
  拍摄地点:四川青城山
  拍摄对象:胡蝉
  
  这是一组关于生命的图片,作者用镜头讲述了一只蝉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命演变过程。据作者介绍,他作为一名昆虫摄影师,怀揣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好奇,怀抱坚定的信念与毅力,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一只蝉从黑暗迈向光明的蜕变历程,见证了另一生命物种的精彩与珍贵。整个拍摄耗时近3个小时。幸运的是,正是因为这一组图片,让我们能够如此清晰,如此翔实地看到蝉近乎完美的羽化过程,同时这也是作者本人生命历程中一次激动人心的人生经历。
  炎炎盛夏,山间旷野,深谷溪畔,一派草木繁茂的美妙景致,毫不吝啬地挥洒它炙热情怀,挑逗、刺激我们的“蠢蠢欲望”。这个季节,六足王国迎来了它们的鼎盛时期——在密林的深处,在芳草萋萋的山岗,无数的“精灵”们正忙着生长与繁衍。看,蝴蝶穿梭在花丛中翩跹起舞、蜻蜓在水边滑着优雅的“华尔兹”相互嬉戏;听,草丛里是谁在演奏妙曼愉悦的轻音乐?那是螽斯和蟋蟀的音乐天堂;而在高高的树上——“不知疲倦的歌手”蝉已在“知了、知了”地唱响整个夏天……这是一个千姿百态的微观世界,当你驻足聆听、凝视,一首首生命的赞歌与绝唱定能拨动你柔软久置的心弦。现在,让我们怀揣一份对生命的敬畏,走进森林,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吧。
  
  夏夜·蝉蜕·薄如蝉翼
  夏天的傍晚,新雨初晴。山林的空气湿润清新,露珠儿在枝条花瓣间跳起了欢快舞蹈。天边,有一束霞光撕开了云雾笼罩;斜阳处,山抹微云、烟霭纷纷。不远处的池塘边响起了片片蛙声,似在争先恐后地告诉人们:“夜来了!”
  凭借多年野外拍摄经验,我们知道雨后山里的夜晚是蝉蜕的好时机。果不其然!借助LED手电的光亮,在山间小径搜寻不久就发现了它们的踪影。这是一只刚破土而出正在蜕皮羽化的蝉:前足牢牢地抓住树枝条,背上的中线已经裂开,露出浅绿带白的头胸部;不一会儿,后足也逐渐从蝉壳拉出,使整个身体垂直倒挂;稍做休息,身体微向上仰,用前足抓住蝉壳使尾部从蝉壳里退出并迅速翻身向上,恢复了头朝上的垂直姿势。蝉整个从蝉壳里蜕出来了,脱去了以前罩衣的它在手电光照射下显得娇弱、洁净:蝉翼皱皱巴巴地涨满了液体,在空气中慢慢向下扩展,体色在渐渐由浅变深;熠熠水灵的眼睛支在头部两侧充满好奇地打量四周……
  我国古代有一种极轻极薄的丝织品名叫“蝉翼罗”,以其质地薄如蝉翼而得名。如果你对“薄如蝉翼”这个词还没有更具体形象的理解和想象,那么,请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继续去观看吧。依然是那只蝉,内外翅已经明显且有规律地排列着浅浅的绿色脉络,舒展开的两翼依旧湿润沉重,它还需在空气中慢慢等待翅膀变硬变强壮之后才能飞行。为了能够更清楚仔细地观察,我向前靠近了些,如果蝉的双翼在展开过程中受到干扰,两翅不能正常发育,那么它将终生残废、无法飞行,所以我们格外小心。这时我发现它的膜质翅膀上布满如丝网质地的细密皱折,在光的照射下散溢淡淡幽幽光晕,好似一团若隐若现的烟雾,随时都可能消失。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在日常生活观察中就发现到蝉翅的这种美,并在文字上给予了“绨络缣练素帛蝉”这样形象精准的定义。蝉翅从卷缩形态渐变扩展为通体透明,这如縠皱的翅翼状态非常短暂。通常,普遍认知意义上的理解都是把蝉在羽化后那一对像玻璃般剔透的翅膀拍摄成影像,认为是对“薄如蝉翼”的最佳解释。其实,根据实地验证,认为那样的翅翼并不能准确地表达“薄如蝉翼”的意境,它体现的只是蝉羽化为成虫的最终形态。然而就是这个夜晚,在近3个小时羽化过程中,技术、判断力、审美能力环环相扣,最终完满地捕捉到这一瞬间的翅翼质变,“薄如蝉翼”的鲜活经典影像得以重新诠释。这样近距离与昆虫的“亲密接触”,让不同形态下的生命因为相遇而碰撞出火花,那敞开的心扉,会因为这样的亲历而愈加宽厚博大,眸中的穿透力愈发深邃。
  
  心定·神闲·一气呵成
  怎样才能记录下这样令人激动的过程呢?如果你已经开始对这样的拍摄心驰神往了,不如开始做个计划吧,但在出动前,先让自己目的明确,做到有备而去。首先,当然是了解胡蝉的蜕变是在入夜前到凌晨1点这个时段,还要找到诸如榆、杨、苹果、梨、杏等阔叶树林,在这些树林里你一定会找到它们的身影,最后,整理一下背包,看看自己的器材是否满足这次的拍摄。以下的几点你一定需要知晓,或许真的可以拍到不错的片子了。
  1.熟练的运用光圈是首要的工作。昆虫拍摄更多的是在细节上的记录,故而知晓光圈与景深的关系就尤为重要。较小的光圈可在照片上记录较大的景深,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在昆虫拍摄中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过大的光圈。当然对被摄体焦平面的选择和研究也是作品成败关键所在,焦平面的选择应该尽量与动物身体的轴向一致,对于蝉这一类的昆虫,焦平面一般应与身体的正侧面平行,对于经验丰富的摄影师,拍摄中大多的时间应该是花费在焦平面选择上,而不是测光或其他。很多情况下,如果焦平面选错了,所拍的片子就已经报废,这时再巧妙的构图、再精确的测光也于事无补。
  2.光线是一切摄影的“灵魂”。极具造型能力的侧光、侧逆光和逆光等光线在微距摄影中被广泛运用,在这一类的光线下,被摄物体的轮廓、线条、扣人心弦的细微之处都显露无遗。拍摄时应该尽量避免很“硬”的光线直射,直射光容易在光滑表面产生强反光,局部的高光不但没有细节,而且容易产生刺眼的感觉,破坏片子的整体效果。
  3.为什么要在最难拍摄的题材上使用恼人的手动对焦?是不是单纯为了突出我们的专业性?当你有夜拍的经历后,就不会对我提出的建议产生疑惑了。原因是在昏暗的光线下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几乎很难完成对焦动作。
  4.实时显示功能可将拍摄时在图像感应器上呈现的图像,直接显示在相机背面的液晶监视器上。此时,你不仅能对液晶监视器显示的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确认,还能方便地进行精密对焦;并且,你还能实时模拟显示图像的曝光、白平衡以及由照片风格带来的色彩变化情况,你完全能一边模拟显示最终效果,一边进行拍摄,这可以为你的夜间拍摄带来最为便捷和直观的选择。
  
  赤日·蛹动·聒聒蝉嫣
  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先生把蝉称作是“甘愿和受苦者分享成果的能工巧匠”。在《昆虫记》有关蝉的描述中,他把一个广阔、深邃、神秘而有趣的昆虫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不再简单地围绕蝉是害虫还是益虫来进行思考,而是将昆虫世界与人的世界交融在一起,以人文精神的观点出发去探索生命世界的真实。尽管我的拍摄不能延伸至地下进行,但我们立足捕捉蝉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通过影像细致入微又严谨真实地反映那些原本就充满眩魅色彩但又常被忽略的小小昆虫,以期重新赋予它们脆弱的生命以勃勃生机。
  蝉,属同翅目蝉科,体型中到大型。它的种类很多,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每年春末夏至时分至暑末初秋,是蝉出洞从幼虫羽化为成虫进行交配产卵、繁衍下一代的时期,也是蝉科种类的多发期。它的卵一经从树干中孵化为若虫就迅速落到地面,掘洞钻入土中,若虫在地下吸食植物根中的汁液生存,慢慢度过3~5天的生长期,将羽化时,钻出地面进行蜕变羽化。蝉羽化的季节和时间,与种类与地域有关,羽化后的成虫寿命约1~2个月,成虫以剌吸植物汁液为生。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历来被人们称为“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夏天里如果听不到蝉的叫声,是否会显得太寂寞了呢?“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不知疲倦的“歌手”们在静谧幽深的林中聒叫着一声高似一声,陶醉在此起彼伏的大合唱中。此时,你会毫不费力地在一棵槐树或者梧桐树树干上发现蝉儿的身影,它们正用小钻头般的“喙”津津有味地吮吸着甘美的树汁,沉浸在“糖汁和歌唱的甜美中”。
  蝉的天敌有很多,不论是卵、若虫或成虫都有不同的天敌存在。比如成虫的最大天敌是鸟,此外昆虫中的螳螂、蜻蜓、食虫虻以及节肢动物的蜘蛛、蜈蚣等也是它们的天敌。虽然蝉有着自身的防御技巧,例如利用身体的保护色较好地隐身在树林中;良好的视力、灵活的飞行也有助于它们的生存,但仍无法规避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某个清晨,我亲眼目睹一只成蝉迎着朝阳欢唱飞翔时不慎落入蛛网,几度挣扎未果,那凄厉急促的叫声蜂拥入耳,跌落在不忍的眼和心上,而猎手——那只仅有蝉身一半大的蜘蛛,冷静地在蛛网边缘观看着它的猎物,不时用足肢收紧一下“网线”,间隔又会小心翼翼地靠近,在距离蝉10厘米左右的地方果断喷射出毒丝;这样往返数次,任凭蝉有漂亮的两对膜质翅膀和嘹亮歌喉,也挣脱不出重重叠叠的丝网纠结。也许,这只蝉才刚破土蜕变、飞翔歌唱不到一周;也许,更短!而这样的捕杀,在微观的昆虫世界里比比皆是……就是这样,任何生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可知与不可知、可为与不可为的玄妙神秘,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以它自己的方式循环延续着,这样的复杂简单又伟大渺小,还真真是不能用冷酷二字就可以概括。
  “知了、知了……”夏末的蝉音回荡在四周。微风寥寥,透出一丝凉意,我们的蝉随着季节的变跌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而秋天,也在这最后的“知了”声中渐渐蜕化了出来。
  
其他文献
春季的婺源是油菜花的天堂,独特的气候环境、依山傍水的梯田,典雅的徽派建筑,赋予了满山遍野油菜花独特的人文底蕴,徜徉在花海里,游客们眼前是一幕幕“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田园诗般生活场景。如今的婺源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油菜花观赏地之一,每到春暖花开时节,婺源全境几乎处处是景,全国各地的摄友、驴友总是不远万里,或徒步或自驾来到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闻一闻沁入心肺
期刊
不得不说。最近两件大事让我们对“环保”的态度立刻严肃起来:《2012》中,的玛雅预言“彗星撞地球”般冲撞着地球村民的神经,哥本哈根环境大会上竟然也频频使用“拯救”这个动词。是的,这次我们真的应该认真起来了。  在我们追求舒适生活的阿时。也正在增加碳排放量。我们发现地球越来越暖和,天气越来越怪异。很多动物濒临灭绝,一些岛国接近海平面……有一天地球会变得不适合人类生存了。这并非危言耸听。  旅行是一个
期刊
冰牡丹,孕育在寒夜,盛开于凌晨。虽然只是水汽在玻璃上的短暂逗留,但毫无人工雕凿之痕,国色天香,自然天成。欣赏这幅独具韵味的冰花摄影作品,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季节的交错,地域的交错,是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谷雨时节赏牡丹”,说的是绝世花王的花期在4月中下旬。牡丹花开富贵,开在云淡风轻,开在草长莺飞,日光和煦。国内主要牡丹产地为山东河南,甘肃、安徽、河北,陕西、四川等地。然而,《冰牡丹》属于我们刚刚
期刊
鄂尔多斯是迷人的,但最值得一去的地方还是成吉思汗陵,毕竟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大英雄,也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  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中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让我深深地记住了成吉思汗,也让“一代天骄”成为成吉思汗的代名词。瞻仰这样的英雄陵墓,自然也成了我的神往之事。     天人合一的震撼    刚跨进陵园的牌楼,我就怯住了,寂静的陵道仿佛是历史的隧道,豁然出现在我面前,一直通向成陵正殿,
期刊
长嘴,长颈,纯白的羽毛,基部却呈胭脂色,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飞起来轻盈、淡雅而高贵……这就是美丽的朱鹮。  由于朱鹩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它又是与传说中的仙鹤最相像的鸟,所以被称为“仙鹤之鸟”。  因其特有的羽色和秀雅的体态以及起落时翩翩起舞的轻盈舞姿,为历代诗人所歌咏。早有“因风弄玉水,映日上金堤”“朱鹮戏新藻,徘徊流涧曲
期刊
世上有了人类,便有了建筑。穿越历史而来的建筑,有些仍然存世,有些已沦为废墟。依然挺立的建筑渗透出沧桑感,毁掉的建筑更从记载或废墟中传唱出阵阵悲歌。这其中,建筑度过了怎样的荣辱历程,人类又经历了怎样的精神变迁和磨砺,建筑的状态本身就是一个见证。  建筑,有它的宿命和独特的表达符号。“当音乐和传说都已沉默时,建筑却还在歌唱。”建筑不会动,不会讲话,但它本身的矗立或毁灭,就是人类文明的昭示和丰碑。建筑满
期刊
画家刘国胜原籍河北沧州河间人。幼年生长在农村,农民的淳朴,憨厚、踏实、潜移默化地融合在其处世为人和艺术创作里,在艺术研究中,他崇尚宋人工笔花鸟的精微、意境、余韵,高贵——诸多的文学语汇诠释的中国画睿智。研究生期间师从国内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苏百钧先生。观摩古人、遐思即往、鉴古而开启。他的绘画有传统中国画的深厚底蕴,也不乏当代艺术思潮的革新思路和风格演绎。  央美的承载,使其得国学的功底,古人
期刊
当岁月的风吹散了历史的迷雾,这些曾经的权力、文化中心在后人面前重现。杭州、洛阳、西安、开封、南京、北京,它们昔日的辉煌让中国的过往都着上了耀目的颜色。一段斑驳的城墙、一池宁静的湖水。都在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后人总是在试图记录历史,让岁月的流淌重新呈现。就让我们拿起相机。去定格那些渐行渐远的古都记忆,保留岁月赠与我们的这份唯美牵挂。    杭州 忆江南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期刊
奇怪的,对于一个城市的联想,往往来自于一句诗。一朵花,一个人名,一种习俗。扬州便是。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盛唐时的好时光,豪情万端李白的咏唱,孟浩然满怀期望地顺流而下,直奔江南。就这样一次文人相送。三月。一个明媚如画的春天,独独让个扬州占了先机,春色无边。此时的扬州城,有清风,细雨、桃红、柳绿,春烟如绵,花好月圆,一个被唐风宋韵勾画过的,浸淫过的春天,堪称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正好适
期刊
“春茧”是什么东西?是一种新推出的奶糖?还是一款舒适柔软的天然蚕丝被?……  传说它是一座长得像“春茧”的巨型建筑,  传说她是著名钢铁侠“鸟巢”的“表妹”,优雅地卧在深圳湾畔,深情地望着远方,  传说她已被钦点为2011年大运会开幕式场地,  传说夕阳中的它有点小美……  SO  跟随李新旺镜头,去认识即将与世界亿万观众见面的春茧,  通过他的摄影心得,充实你的大运会游览计划,让拍摄不留遗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