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老师,您好。我是一个24岁的男生,小时候因玩耍不慎把脸部烧伤了。后来,虽然脸上的伤痊愈了,但留下了一个全身抽搐的毛病,每次病发还会伴着大喊大叫。我经常病发,尤其是遇到兴奋的事情时喊叫声就更大,只有晚上睡着了才能安静。这些年我到处求医却不见起色,现在连女友都因为这个原因要跟我分手。老师,救救我,我不想一辈子这样。(河南,阿豪)
外伤,尤其是在躯体上留下残疾、面容上留下伤疤的伤病,都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极其强烈的伤害。这是一种客观的事实,仅靠周围人的安慰、理解和同情是抚平不了这种伤害的;有时候恰恰相反,周围人越是小心翼翼地表达同情之心,反倒越会加重受伤者的心理负担。
巧合的是,近期我在《心理访谈》节目中遇到的嘉宾小兰跟你有类似经历。小兰6岁时,小伙伴们玩儿火点燃了床上的蚊帐,着火的蚊帐整个掉到了小兰身上,结果她的脸部被烧伤,左手整个萎缩,右手只有两根手指能稍微活动。这种伤痛伴随了小兰二十几年,她也一直没有放弃与躯体病痛和心理压力作斗争。如今小兰已经28岁了,她靠着右手仅剩的两根手指成了一名画家,一幅画的市价就是3万多元。而且,她还赢得了一个男人的尊重与倾心,那个人成了她的丈夫。你说,究竟是病痛可以毁掉人心,还是人心可以控制病痛?
当然,一个人的脸被烧伤了,肢体残疾了,很可能就会自暴自弃,停止对生活的追求。从前的梦想没有了,身边的一切都是黑暗的,没有光彩。你的父母亲友都会把你当成一个需要保护以及小心对待的残疾人,包括你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这种推理从逻辑上并没有错误,它的错误就在于发挥了不良的心理作用,干扰了你的正常生活。
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两种:“身在何处”的人和“心在何处”的人。
先说前者,他们的世界是依据有形的东西来判断的,也就是说,他们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作为判断标准,依此而活。比如说梦露,她依据自己的美貌和演技成为了好莱坞的一线明星。但当她还是个三线明星的时候,经纪人就告诉她“你的脸型还不够完美”,建议梦露整容。于是,梦露就按照整容师的要求把下巴拉长,做了相关的处理。当然,她变漂亮了,很快成了一线明星。她的笑容堪称完美,令所有人着迷,辉煌了十余年。但是,当她三十岁以后,由于时间过长,下巴上的硅胶开始融化,被组织吸收,而且没有办法再进行补救,她所看到的自己、听到的反馈都不再完美了,她的世界崩溃了。梦露由于自己容貌的变化拒绝了新角色的演出,最后选择了自杀身亡。无独有偶。香港历史上著名的国语片女演员,曾经蝉联四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且纪录至今无人能破的林黛,也是在三十岁以后开始走了下坡路,并且因为不堪忍受容貌变老,也选择自己结束了生命。
事实上,无论是梦露还是林黛,她们都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女人,即使年华老去容貌也算不上丑陋。但是,她们是典型的“身在何处”的人,她们把外表看成生活的标准,并不因自己有无缺陷而选择生活的道路,而是因为认为自己有缺陷就将自己毁灭掉。不认同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内在价值,而是简单地以有形的条件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就容易走进死胡同。
值得庆幸的是,世界上还有一种“心在何处”的人,顾名思义,他们不会仅仅根据有形的东西来判断价值、前途与希望。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是以“心在何处”为主来生活的,因为身体是有限并且容易受损的,与身体相关的智力也是有限的,一般人的智商在100左右,天才也无非在130左右,大部分人的身体条件、智商水平不会有太大差异。那么,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在哪儿呢?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包括情绪、情感、认知、意志、人际关系、对周围资源的支配利用等等,它是无限并可延展的,也是人与人的最大差距之所在。
小兰与病痛、压力作斗争的过程,就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当她面容损坏的时候,她的想法是我还能做些什么尽量弥补这个缺陷;当她遭受同学的歧视打击的时候,她的想法是我用什么方式使他们尊重我而不是打击我;当她被高考拒之门外时,她就想我怎样才能不上大学而成才;而当她因为身体问题被工作单位拒绝时,她就想我可以从事别的行业,赢得机会与尊重。于是,她学画画,赚钱养活自己,甚至比一般人过得更加富裕,在现实中体现了自我价值。她之所以实现了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就是因为她很大程度上忘记了自己是个“被烧伤的残疾人”这一事实。这是极为关键的。
《内经》是中国祖先创造的阴阳学说。阴阳调和,万物都要遵循这个法则,于是,我们也就不能要求一个人只有阳光的一面,没有缺陷、没有弱点。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都存在一定的缺口:有人可能嫌自己个子矮,有人觉得自己笨,有人听力不好,有人身材太胖……我们可以为这些缺陷感到遗憾或者难过,但是,在允许这种情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想到:如何弥补这个遗憾,或者将自己身上的其他优点发挥到极致以掩盖这个缺憾呢?阴阳共存历来是自然法则,我们不需要剔除我们的阴暗面,让它们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存在着并不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我们要做的只是尽量发挥阳面的作用。
记得有个很有趣的漫画:一个缺了口的圆圈一直在滚呀滚,想要找到与缺口正好契合的那块三角形。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就像这个圆圈,总是把目光放在那个缺口上,为它痛苦,为它忍受折磨,却忘了看看,还有大半个圆都是漂亮圆滑的,那才是我们的能量所在,要尽力挖掘!
图/陈明贵 编辑/张鸣
外伤,尤其是在躯体上留下残疾、面容上留下伤疤的伤病,都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极其强烈的伤害。这是一种客观的事实,仅靠周围人的安慰、理解和同情是抚平不了这种伤害的;有时候恰恰相反,周围人越是小心翼翼地表达同情之心,反倒越会加重受伤者的心理负担。
巧合的是,近期我在《心理访谈》节目中遇到的嘉宾小兰跟你有类似经历。小兰6岁时,小伙伴们玩儿火点燃了床上的蚊帐,着火的蚊帐整个掉到了小兰身上,结果她的脸部被烧伤,左手整个萎缩,右手只有两根手指能稍微活动。这种伤痛伴随了小兰二十几年,她也一直没有放弃与躯体病痛和心理压力作斗争。如今小兰已经28岁了,她靠着右手仅剩的两根手指成了一名画家,一幅画的市价就是3万多元。而且,她还赢得了一个男人的尊重与倾心,那个人成了她的丈夫。你说,究竟是病痛可以毁掉人心,还是人心可以控制病痛?
当然,一个人的脸被烧伤了,肢体残疾了,很可能就会自暴自弃,停止对生活的追求。从前的梦想没有了,身边的一切都是黑暗的,没有光彩。你的父母亲友都会把你当成一个需要保护以及小心对待的残疾人,包括你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这种推理从逻辑上并没有错误,它的错误就在于发挥了不良的心理作用,干扰了你的正常生活。
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两种:“身在何处”的人和“心在何处”的人。
先说前者,他们的世界是依据有形的东西来判断的,也就是说,他们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作为判断标准,依此而活。比如说梦露,她依据自己的美貌和演技成为了好莱坞的一线明星。但当她还是个三线明星的时候,经纪人就告诉她“你的脸型还不够完美”,建议梦露整容。于是,梦露就按照整容师的要求把下巴拉长,做了相关的处理。当然,她变漂亮了,很快成了一线明星。她的笑容堪称完美,令所有人着迷,辉煌了十余年。但是,当她三十岁以后,由于时间过长,下巴上的硅胶开始融化,被组织吸收,而且没有办法再进行补救,她所看到的自己、听到的反馈都不再完美了,她的世界崩溃了。梦露由于自己容貌的变化拒绝了新角色的演出,最后选择了自杀身亡。无独有偶。香港历史上著名的国语片女演员,曾经蝉联四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且纪录至今无人能破的林黛,也是在三十岁以后开始走了下坡路,并且因为不堪忍受容貌变老,也选择自己结束了生命。
事实上,无论是梦露还是林黛,她们都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女人,即使年华老去容貌也算不上丑陋。但是,她们是典型的“身在何处”的人,她们把外表看成生活的标准,并不因自己有无缺陷而选择生活的道路,而是因为认为自己有缺陷就将自己毁灭掉。不认同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内在价值,而是简单地以有形的条件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就容易走进死胡同。
值得庆幸的是,世界上还有一种“心在何处”的人,顾名思义,他们不会仅仅根据有形的东西来判断价值、前途与希望。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是以“心在何处”为主来生活的,因为身体是有限并且容易受损的,与身体相关的智力也是有限的,一般人的智商在100左右,天才也无非在130左右,大部分人的身体条件、智商水平不会有太大差异。那么,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在哪儿呢?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包括情绪、情感、认知、意志、人际关系、对周围资源的支配利用等等,它是无限并可延展的,也是人与人的最大差距之所在。
小兰与病痛、压力作斗争的过程,就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当她面容损坏的时候,她的想法是我还能做些什么尽量弥补这个缺陷;当她遭受同学的歧视打击的时候,她的想法是我用什么方式使他们尊重我而不是打击我;当她被高考拒之门外时,她就想我怎样才能不上大学而成才;而当她因为身体问题被工作单位拒绝时,她就想我可以从事别的行业,赢得机会与尊重。于是,她学画画,赚钱养活自己,甚至比一般人过得更加富裕,在现实中体现了自我价值。她之所以实现了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就是因为她很大程度上忘记了自己是个“被烧伤的残疾人”这一事实。这是极为关键的。
《内经》是中国祖先创造的阴阳学说。阴阳调和,万物都要遵循这个法则,于是,我们也就不能要求一个人只有阳光的一面,没有缺陷、没有弱点。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都存在一定的缺口:有人可能嫌自己个子矮,有人觉得自己笨,有人听力不好,有人身材太胖……我们可以为这些缺陷感到遗憾或者难过,但是,在允许这种情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想到:如何弥补这个遗憾,或者将自己身上的其他优点发挥到极致以掩盖这个缺憾呢?阴阳共存历来是自然法则,我们不需要剔除我们的阴暗面,让它们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存在着并不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我们要做的只是尽量发挥阳面的作用。
记得有个很有趣的漫画:一个缺了口的圆圈一直在滚呀滚,想要找到与缺口正好契合的那块三角形。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就像这个圆圈,总是把目光放在那个缺口上,为它痛苦,为它忍受折磨,却忘了看看,还有大半个圆都是漂亮圆滑的,那才是我们的能量所在,要尽力挖掘!
图/陈明贵 编辑/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