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早产危险因素评分对先兆早产的临床预测效果。
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8月份到2013年8月份收治的200例进行产前检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产妇进行早产危险因素评分,并将其与无先兆早产组别进行对比,同时观察先兆早产组的妊娠结局。
结果:200例产妇中,有58例患者出现先兆早产,发生率为29%。早产危险因素评分结果显示,分值为10分的敏感度最高,分值为13分的特异度最高,结合ROC曲线得出分值12分是先兆早产的临界分。对先兆早产与无先兆早产两组进行对比,得出子宫敏感、宫颈管在39毫米以下、低社会经济情况、非工薪阶层、双胎、工作繁重、紧张因素是先兆早产预测的重要指标。
结论:早产危险因素评分为12分或者12分以上,能够有效对先兆早产进行预测,有利于尽早实施干预措施,对于存在先兆早产关键指标的产妇,应该加强对先兆早产的预防。
关键词:早产危险因素评分先兆早产临床预测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85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03-01
由于目前对早产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加强对先兆早产的预测成为了降低早产发生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以收治的200例实施产前检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早产危险因素评分,旨在尽早对产妇进行先兆早产预测,尽早实施干预措施,降低产妇的早产发生率。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8月份到2013年8月份收治的200例进行产前检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23岁到38岁,平均年龄为30岁。孕周为28周到36+6周,平均孕周为33周。其中有154例产妇为初产妇,有46例产妇为经产妇。所有产妇在28周前均未服用过保胎药物。
1.2诊断标准。先兆早产是指产妇妊娠满28周但不足37周,存在下腹坠胀、阴道分泌物增加以及腰背疼痛等症状,经监护显示宫缩频率每小时为4次或者以上。
早产临产[1]是在先兆早产的基础上,出现规则性中等以上的宫缩,发作间隔为20分钟≥4次或60分钟≥8次,症状维持30分钟以上,同时合并有80%或者以上的宫颈管消退和进行性宫口扩张,扩张大小为1厘米以上。
难免早产是指规则性宫缩加剧,宫口扩张大小达到4厘米。
1.3方法。早产危险因素评分主要选择Greasy早产危险因素评分表,通过询问、检查以及体检等方法,结合评分标准对200例产妇进行评分,并对分值进行统计,对产妇进行先兆早产预测。
对于分值在8分以上的产妇,需要进行阴道B超检查,从而对宫颈管消退情况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值分布情况。200例产前检查产妇经过早产危险因素评分,结果显示,分值均分布在1分到28分,分布呈现偏态分布。其中1分到4分有42例,占21%;5分到8分有64例,占32%;9分到12分有54例,占27%;13分到16分有32例,占16%;16分以上有8例,占4%。可见,从8分之后开始,随着分值增加,人数比例越少。
2.2先兆早产的预测情况。经过预测,200例产妇中有58例患者出现先兆早产,发生率为29%。选取此次预测过程中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的5个分值,分别是10分、11分、12分、13分、14分,将其作为先兆早产的预测临界点。各个分值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占有比例情况如下表1所示:
可以看出,随着分值的增加,敏感度随之下降,而特异度则随之上升,10分的敏感度最高,然而特异度最低;14分敏感度最低,特异度最高。将各个临界分值的敏感度作为纵坐标,将特异度作为横坐标,绘制成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由此可见,12分值为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因此12分值为最佳临界点。
2.3先兆早产的预后。58例先兆早产产妇中,经过干预和治疗,有35例产妇最终足月分娩,占60.3%。另外,有23例产妇则发展为难免早产,占39.7%。难免早产因素中,有11例产妇为胎膜早破,有6例产妇为宫内窘迫,有2例为双胎妊娠,有1例为前置胎盘,有1例患者为妊娠期高血压,其他原因2例。经过治疗,孕周延长到34周之后的产妇有53例,占91.4%。
2.4各个危险因素对先兆早产的预测价值。通过对先兆早产组和未先兆早产组各个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子宫敏感、宫颈管在39毫米以下、低社会经济情况、非工薪阶层、双胎、工作繁重、紧张因素在对比上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作为先兆早产的预测重要指标。
3讨论
在目前,早产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相关的治疗措施效果并不理想,早产儿的死亡率也没有明显降低,早产依旧是产科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2]。早产治疗效果的不满意,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治疗时间太晚所致,一些产妇在就诊时,往往已经发展为难免早产的阶段。可见,在临床上需要加强对早产的预测和尽早干预。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通过ROC曲线得出早产危险因素评分为12分是先兆早产的最佳临界点,其敏感度为79.0%,特异度为90.2%,这与国外相关报道相符。因此对于分值为12分或者以上的产妇,需要加以预防,从而减少早产的发生率。
尽早的治疗能够降低早产的发生率,在此次研究中,58例先兆早产经过治疗有35例足月分娩,有23例产妇发展为难免早产,孕周延长到34周之后的产妇有53例,占91.4%。可见,尽早的发现和治疗,能够大大改善先兆早产的预后。
可见,对产妇采用早产危险因素评分对先兆早产进行预测,结合分值以及重要危险因素对产妇进行分析,能够对先兆早产产妇尽早实施治疗,降低早产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9
[2]王小莉,张坦,吴钟瑜.超声评价宫颈形态变化对早产的预测[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2(04):203-204
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8月份到2013年8月份收治的200例进行产前检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产妇进行早产危险因素评分,并将其与无先兆早产组别进行对比,同时观察先兆早产组的妊娠结局。
结果:200例产妇中,有58例患者出现先兆早产,发生率为29%。早产危险因素评分结果显示,分值为10分的敏感度最高,分值为13分的特异度最高,结合ROC曲线得出分值12分是先兆早产的临界分。对先兆早产与无先兆早产两组进行对比,得出子宫敏感、宫颈管在39毫米以下、低社会经济情况、非工薪阶层、双胎、工作繁重、紧张因素是先兆早产预测的重要指标。
结论:早产危险因素评分为12分或者12分以上,能够有效对先兆早产进行预测,有利于尽早实施干预措施,对于存在先兆早产关键指标的产妇,应该加强对先兆早产的预防。
关键词:早产危险因素评分先兆早产临床预测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85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03-01
由于目前对早产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加强对先兆早产的预测成为了降低早产发生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以收治的200例实施产前检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早产危险因素评分,旨在尽早对产妇进行先兆早产预测,尽早实施干预措施,降低产妇的早产发生率。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8月份到2013年8月份收治的200例进行产前检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23岁到38岁,平均年龄为30岁。孕周为28周到36+6周,平均孕周为33周。其中有154例产妇为初产妇,有46例产妇为经产妇。所有产妇在28周前均未服用过保胎药物。
1.2诊断标准。先兆早产是指产妇妊娠满28周但不足37周,存在下腹坠胀、阴道分泌物增加以及腰背疼痛等症状,经监护显示宫缩频率每小时为4次或者以上。
早产临产[1]是在先兆早产的基础上,出现规则性中等以上的宫缩,发作间隔为20分钟≥4次或60分钟≥8次,症状维持30分钟以上,同时合并有80%或者以上的宫颈管消退和进行性宫口扩张,扩张大小为1厘米以上。
难免早产是指规则性宫缩加剧,宫口扩张大小达到4厘米。
1.3方法。早产危险因素评分主要选择Greasy早产危险因素评分表,通过询问、检查以及体检等方法,结合评分标准对200例产妇进行评分,并对分值进行统计,对产妇进行先兆早产预测。
对于分值在8分以上的产妇,需要进行阴道B超检查,从而对宫颈管消退情况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值分布情况。200例产前检查产妇经过早产危险因素评分,结果显示,分值均分布在1分到28分,分布呈现偏态分布。其中1分到4分有42例,占21%;5分到8分有64例,占32%;9分到12分有54例,占27%;13分到16分有32例,占16%;16分以上有8例,占4%。可见,从8分之后开始,随着分值增加,人数比例越少。
2.2先兆早产的预测情况。经过预测,200例产妇中有58例患者出现先兆早产,发生率为29%。选取此次预测过程中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的5个分值,分别是10分、11分、12分、13分、14分,将其作为先兆早产的预测临界点。各个分值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占有比例情况如下表1所示:
可以看出,随着分值的增加,敏感度随之下降,而特异度则随之上升,10分的敏感度最高,然而特异度最低;14分敏感度最低,特异度最高。将各个临界分值的敏感度作为纵坐标,将特异度作为横坐标,绘制成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由此可见,12分值为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因此12分值为最佳临界点。
2.3先兆早产的预后。58例先兆早产产妇中,经过干预和治疗,有35例产妇最终足月分娩,占60.3%。另外,有23例产妇则发展为难免早产,占39.7%。难免早产因素中,有11例产妇为胎膜早破,有6例产妇为宫内窘迫,有2例为双胎妊娠,有1例为前置胎盘,有1例患者为妊娠期高血压,其他原因2例。经过治疗,孕周延长到34周之后的产妇有53例,占91.4%。
2.4各个危险因素对先兆早产的预测价值。通过对先兆早产组和未先兆早产组各个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子宫敏感、宫颈管在39毫米以下、低社会经济情况、非工薪阶层、双胎、工作繁重、紧张因素在对比上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作为先兆早产的预测重要指标。
3讨论
在目前,早产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相关的治疗措施效果并不理想,早产儿的死亡率也没有明显降低,早产依旧是产科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2]。早产治疗效果的不满意,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治疗时间太晚所致,一些产妇在就诊时,往往已经发展为难免早产的阶段。可见,在临床上需要加强对早产的预测和尽早干预。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通过ROC曲线得出早产危险因素评分为12分是先兆早产的最佳临界点,其敏感度为79.0%,特异度为90.2%,这与国外相关报道相符。因此对于分值为12分或者以上的产妇,需要加以预防,从而减少早产的发生率。
尽早的治疗能够降低早产的发生率,在此次研究中,58例先兆早产经过治疗有35例足月分娩,有23例产妇发展为难免早产,孕周延长到34周之后的产妇有53例,占91.4%。可见,尽早的发现和治疗,能够大大改善先兆早产的预后。
可见,对产妇采用早产危险因素评分对先兆早产进行预测,结合分值以及重要危险因素对产妇进行分析,能够对先兆早产产妇尽早实施治疗,降低早产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9
[2]王小莉,张坦,吴钟瑜.超声评价宫颈形态变化对早产的预测[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2(04):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