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设疑激思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的核心,不再停留在培养劳动者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物理作为基础学科,怎样才能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设疑问难、激发学生思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谈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设疑激思、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尝试与探索。
  一、培养兴趣,鼓励质疑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多问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他们求知欲旺盛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各种诘问、好奇,教师切不可表现出厌烦,更不可压抑、嘲笑,而应因势利导,加以诱发,激励其求知欲望。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就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因为,学生一旦在学习中发现了疑难,就能引起认知的冲动,从而满怀信心地去解开这些疑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契机,辅之点拨、诱导,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我认为,要精心设疑,恰当诱导,激起争论,引起深思,才能激发思考火花,发展创造能力。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在布置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采用问题(设疑)→争论(质疑)→探索→解疑→创造(推理得到规律)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首先列举一些事例,如桌子不推就不动,树枝无风就不摆,等等,故意说:“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接着又反过来举了一些事例,如已经推动的桌子,一放手就停下了,等等。再故意说:“这些事实进一步支持了上述结论。”然后问学生:“我的看法对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活跃起来,开始时只是两两三三地议论,进而是互相辩论,争得面红耳赤,渐渐的,同意我的观点的人越来越少。
  为了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我坚持以上观点,并做了一个实验:用手推黑板擦在水平桌面上移动,一放手黑板擦就停了。我用这个实验来支持我的观点。这下激起多数学生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大量事实批驳我。有的说:“踢球时,球离开脚,不受力了,球还在继续前进。”有的说:“百米赛跑到达终点,想收脚也收不住。”甚至有的同学要求到讲台上来做实验,以推翻我的观点。当一个学生在讲台上同我辩论时,台下的同学纷纷为他出谋划策,急切地期待着我的失败。在学生激烈强大的“攻势”下,我只好宣布“投降”,承认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学生体会到了获得知识的愉悦和探索真理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这种紧张和激烈的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在学生已有初步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运动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将如何运动?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论断。于是课堂上又一次出现讨论高潮。同学们纷纷出主意,共同设计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即用小钢球从高度相同的斜面上滚到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观察球的运动情况与所受阻力的关系。我采用了这个建议,并做了演示,再用推理的方法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进而向学生指出,研究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必须深入分析,发现事物本质,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人们是很有启发性的。
  课后小测验表明学生对惯性定律的理解是深刻的。这样,创造了一个教学平等自由的空间,每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自由地和老师、同学开展讨论,可以和老师一起共同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验证。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发,敢于质疑,创造能力得到发展提高。
  可见,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善设疑难,以疑激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疑,就是疑问。疑,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钥匙。而在教学中善于设疑,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达到激发思考、启发思路、发展智力的目的。因为一旦学习上有了疑问,并在不断地疑问、质疑、解答中得到发展,那么,学生的学习必然会取得不断进步。因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善于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来引起学生思考,激起疑难,启发思路。
  例如我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课的教学中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提问:“在蹄形磁铁磁场里的线圈,为什么通电就会摆动?磁场对电流有什么作用?”启发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出导体在磁场里产生运动的现象,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了外力的作用结论。
  第二步,指导学生做探索性的实验:从导体不同方向通电,观察直导线向什么方向做运动?探索为什么运动方向不同,结论是什么?
  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开拓探索:能否用左手表示所探求的“物体受力方向和磁力线方向、电流方向的关系”?根据这样的关系,将得出什么样的法则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这样设疑、激发思考、开拓思维、探索知识的过程,既可使学生在探索中“自求自得”,又能很好地启迪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通过启发、开拓,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开拓中思路的训练中自主探索知识,求得物理的规律法则,从而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创造能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与探索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长期共同努力、协作来完成。
其他文献
初中历史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精神,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不断学习前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驗,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握教材理念、教材结构,突出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认知、情感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历史课堂效益,让学生以史为鉴,放大历史学科的价值。  一、创设生动情境,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历史
摘 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这些方式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同学们具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就应该寻找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的根本原因,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质疑精神 质疑能力    经对几个班级的调查,我发现90%以上的学生有向老师提问的意向,但仅约10%
摘 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诀窍,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音乐、文学、美术等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音乐 文学 美术 记忆诀窍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世界和中国的历史知识,汲取世界和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邓小平同志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已经传达到全国党、政、军各部门、各机关。在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小平同志的这一讲话极大地鼓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众多,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历史教师要利用学科特色,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能力真正得到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的体验创造环境,让学生去体验,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设问”、“猜想”、“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的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心理学也认为体验是知、情、意、行之间的纽带、桥梁和催化剂。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理念决定
学习《历史》,记忆是一大难题,如果能练就过目不忘的本领,那么学习历史就会举重若轻。文章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建构记忆这一问题作探讨。
厦门市新四军暨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六月十日上午在厦门市警备区军人俱乐部隆重召开成立大会。近三百名新四军老战士、解放前参加过地下党的老同志、史学工作者和来宾出席
传统的化学实验问题存在着知识与思维要素相对封闭的缺陷,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验问题设计时如果能增加一些开放性要素,使学生的思维系统与这些开放性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由不同要素组成的非线性开放系统,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培养。  一、创设逆向性实验情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设计实验问题往往采用如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