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职生的需求与教学供给存在的矛盾和不足
笔者通过对顺德区十三所中职学校教学部门和德育部门的访谈发现,大部分中职生学习意愿低或学习能力欠佳,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由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期,他们的表现比较叛逆,管理难度较大。
课堂上,中职生表现为爱说话,爱玩手机,注意力难集中,不愿思考等,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各科教师往往“严”字当头,对学生打击居多,不分析学生的具体需求,不重视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学生需求的匹配,甚至先入为主地对中职生标以“差生”的头衔,走入了“教师越教越灰心,学生越学越乱”的死胡同。
本文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为解决“学生需求与教师教学供给不匹配”的难题,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二、研究理論支撑和指导
(一)营销学“发现并满足需求”观点的启发
营销学鼻祖菲利普·科特勒(1931年-)在其经典著作《Principles of Marketing》中认为,要成功地把产品卖给顾客,最根本的就是要发现顾客的需求,并且设法去满足它。要突破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的难题,从根本上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并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再探索能够满足这些不同需求的课堂管理和教学方法。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众多需求可以归纳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本文发现需求层次理论对课堂教学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
(1)人的五个方面需求层次是一个由低至高,逐层推进的过程,某一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会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说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可转化性。
(2)一般情况下,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就会成为驱动行为的动力;说明学生向不同需求层次的转化是可以通过激励完成的。
(3)人在某一时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需求,总有一种需求占据支配地位,对该行为起支配作用。说明要找准学生的主导需求。
(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要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说明高需求层次的学生可运用更多的激励手段。
(三)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佛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将能够促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而容易让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要促成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转化,要注意改善保健因素以防止对课堂产生不满而出现厌学或捣乱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更有成就感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对学生进行激励,完成低层次学生向更高层次的转化。
三、需求层次教学模式
根据文献的查找发现,本文提出的“需求层次教学法”及其实施模式,乃属首创。本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学习能力、学习意愿”为分层标准的分层教学。而是把主导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主观需要作为分类标准,以促成低需求层次学生向更高层次转化为任务,各层次学生通过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达到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需求层次教学实施步骤
(一)量表测评,按需求层次分组
(三)各组需求的解决方案
1.生理需求组:满足自由的需求,防止上厕所、说话、睡觉等,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多赞扬少批评,引导参与课堂活动。
2.安全需求组:赋予较为简单的任务,多给提示和引导。人数较多的一组。
3.学习/社交需求组:注意知识的广度和规范性,内容要有思考性,给予较多的发言权和讨论空间,发挥其带头作用,可用来协助管理“生理组”,辅导和引导“安全组”。是比较重要的一组。
4.被尊重需求组:注意情感的交流和机会平等。
5.自我实现需求组:知识的深度和应用性,赋予更多任务。是较容易出成绩的一组。
下面以《酒店管理》课程第四章相关内容为例,说明在课程内容、课堂活动、角色扮演、思考和作业方面,如何满足各层次的需求。
每组就像一个孵化器,教师创造条件满足各组的需求,并密切监测各组需求的满足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1.转化规则:以是否开始具有下一组的需求特征为标准,教师通过观察、简短的测试和自荐,每个月从前一组挑选30%表现优秀的学生进入下一组,各组逐层推进,四次转化用4~5个月去完成。
2.激励方法:教师要精心设置各层次学生的激励方法,综合采用组织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目标激励、工作激励等,促成层次间的转化。比如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任务和决定如何去完成;由学生自由分享成功的经验;有机会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可以选择更喜欢的学习任务;有更多的发言权或赦免权等等。
五、注意事项
(1)学生的需求往往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要注意提高分层的准确性,这要求更多的区分手段和标准,量表项目的设置需要更科学,并且不能是唯一标准。(2)各组的需求表现有积极的和消极的,要注意满足积极的需求,防范和转化消极的需求。(3)要完成转化就需要更科学的激励手段,要注意应对有些学生激而不励。(4)要求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敏感捕捉心理需求。(5)教师的工作量较大,需要坚信和坚持,避免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
六、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顺德中职生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以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创新性地设计出“需求层次”教学法。该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当然,在运用该理论时,除了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坚持。
责任编辑朱守锂特约编辑梁定宽
笔者通过对顺德区十三所中职学校教学部门和德育部门的访谈发现,大部分中职生学习意愿低或学习能力欠佳,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由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期,他们的表现比较叛逆,管理难度较大。
课堂上,中职生表现为爱说话,爱玩手机,注意力难集中,不愿思考等,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各科教师往往“严”字当头,对学生打击居多,不分析学生的具体需求,不重视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学生需求的匹配,甚至先入为主地对中职生标以“差生”的头衔,走入了“教师越教越灰心,学生越学越乱”的死胡同。
本文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为解决“学生需求与教师教学供给不匹配”的难题,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二、研究理論支撑和指导
(一)营销学“发现并满足需求”观点的启发
营销学鼻祖菲利普·科特勒(1931年-)在其经典著作《Principles of Marketing》中认为,要成功地把产品卖给顾客,最根本的就是要发现顾客的需求,并且设法去满足它。要突破中职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的难题,从根本上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并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再探索能够满足这些不同需求的课堂管理和教学方法。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众多需求可以归纳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本文发现需求层次理论对课堂教学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
(1)人的五个方面需求层次是一个由低至高,逐层推进的过程,某一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会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说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可转化性。
(2)一般情况下,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就会成为驱动行为的动力;说明学生向不同需求层次的转化是可以通过激励完成的。
(3)人在某一时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需求,总有一种需求占据支配地位,对该行为起支配作用。说明要找准学生的主导需求。
(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要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说明高需求层次的学生可运用更多的激励手段。
(三)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佛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将能够促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而容易让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要促成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转化,要注意改善保健因素以防止对课堂产生不满而出现厌学或捣乱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更有成就感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对学生进行激励,完成低层次学生向更高层次的转化。
三、需求层次教学模式
根据文献的查找发现,本文提出的“需求层次教学法”及其实施模式,乃属首创。本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学习能力、学习意愿”为分层标准的分层教学。而是把主导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主观需要作为分类标准,以促成低需求层次学生向更高层次转化为任务,各层次学生通过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达到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需求层次教学实施步骤
(一)量表测评,按需求层次分组
(三)各组需求的解决方案
1.生理需求组:满足自由的需求,防止上厕所、说话、睡觉等,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多赞扬少批评,引导参与课堂活动。
2.安全需求组:赋予较为简单的任务,多给提示和引导。人数较多的一组。
3.学习/社交需求组:注意知识的广度和规范性,内容要有思考性,给予较多的发言权和讨论空间,发挥其带头作用,可用来协助管理“生理组”,辅导和引导“安全组”。是比较重要的一组。
4.被尊重需求组:注意情感的交流和机会平等。
5.自我实现需求组:知识的深度和应用性,赋予更多任务。是较容易出成绩的一组。
下面以《酒店管理》课程第四章相关内容为例,说明在课程内容、课堂活动、角色扮演、思考和作业方面,如何满足各层次的需求。
每组就像一个孵化器,教师创造条件满足各组的需求,并密切监测各组需求的满足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1.转化规则:以是否开始具有下一组的需求特征为标准,教师通过观察、简短的测试和自荐,每个月从前一组挑选30%表现优秀的学生进入下一组,各组逐层推进,四次转化用4~5个月去完成。
2.激励方法:教师要精心设置各层次学生的激励方法,综合采用组织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目标激励、工作激励等,促成层次间的转化。比如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任务和决定如何去完成;由学生自由分享成功的经验;有机会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可以选择更喜欢的学习任务;有更多的发言权或赦免权等等。
五、注意事项
(1)学生的需求往往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要注意提高分层的准确性,这要求更多的区分手段和标准,量表项目的设置需要更科学,并且不能是唯一标准。(2)各组的需求表现有积极的和消极的,要注意满足积极的需求,防范和转化消极的需求。(3)要完成转化就需要更科学的激励手段,要注意应对有些学生激而不励。(4)要求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敏感捕捉心理需求。(5)教师的工作量较大,需要坚信和坚持,避免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
六、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顺德中职生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以管理学理论为指导,创新性地设计出“需求层次”教学法。该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当然,在运用该理论时,除了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坚持。
责任编辑朱守锂特约编辑梁定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