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士兵之家》描述了一个普通士兵克莱勃斯从战争中回到家乡后遇到了种种不适,无法再继续重新回到战争之前的平静生活的故事。小说具有海明威作品的一贯风格——极为简练的文风,极少有华丽的辞藻和渲染。整篇文章的内容极为简练,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克莱勃斯回到家乡后因为周围人群的冷落而产生的失落孤寂感和他对战争生活的回忆甚至是一丝留恋。第二部分主要是描绘他对镇上姑娘渴求又懒散的感情。最后一部分描写了他和妈妈的对话。整篇小说看上去情节极其平淡,并没有什么大的起伏,然而在这看似平淡无奇中却隐藏着很深的寓意。要理解海明威小说的真实意义,必须注意小说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变化。
1.克莱勃斯回到家乡后自身感情态度的变化
文章一开始就介绍了克莱勃斯战前和战争中的情况。作者写道:“克莱勃斯在堪萨斯州一所卫理会学院读书时上了前线。有一张照片照的就是他和团骑的弟兄们,大家都戴着一模一样的高领。他在1917年入伍参加了海军陆战队,直到1919年夏天第二师从莱茵河撤回来才回到美国。”由此可见,克莱勃斯在战前和战争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伙子,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追求。他从一个普通学校毕业,和那个时代所有其他年轻人一样走上了前线。在战争中,他似乎也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士兵,穿着“綳在身上太紧的军服”和“长得也不大漂亮的德国姑娘”照相。
但是,这一切都在克莱勃斯回到家乡后悄然改变了。克莱勃斯在回到家乡后,慢慢变成了一个失去了生活方向的迷失青年。他似乎陷入了一种没有生机的生活,每天都一成不变、浑浑噩噩地过。作者写道:“这时正当晚夏,他每天气得很晚,起床后步行到市区去图书馆借一本书,回家吃中饭,在前廊看书直到他感到腻烦为止,然后步行穿过市区,到荫凉的弹子房去,消磨一天中最热的几小时。他喜欢打弹子。晚上,他练练单簧管,去市区散散步,看看书,然后上床睡觉。”文章在这里给出了一个非常细节化的描写。而且这些事实细节看上去都是一些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这样的细节似乎和海明威一贯的文风格格不入。海明威很少使用大量冗长的描写,而这里却一反常态地使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克莱勃斯的普通一天。其实在这样的笔墨后边,是海明威想要表现的克莱勃斯内心真实的迷茫和困惑。克莱勃斯正是因为深深的无聊和迷茫,才会每天固定不变地做着同样的小事情,来让自己不至于过于空虚。但是这些琐事仍然无法使其真正找到生活的热情。在克莱勃斯叠报纸的细微动作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空虚和无聊:“她把《堪萨斯星报》递给他。他揭开报纸的牛皮纸,翻到体育版,把《星报》打开,折了折,靠水壶竖起来,用饭碟挡稳,这样他就可以边吃边看。”
克莱勃斯内心发生变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小镇外在环境的变化。克莱勃斯去欧洲大陆参加一战的时候,小镇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克莱勃斯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现故乡的女孩和以前变得大不一样:“漂亮的姑娘真不少。大多数都剪短头发。他离开家的时候,只有小姑娘或者赶时髦的姑娘才留那样的短发。她们都穿着毛衣和荷兰式圆领衬衫。这是种流行式样。”
在战争之前,克莱勃斯只是一个来自堪萨斯一所卫理会学校的学生,但是当他回到故乡时已经是一个战场上归来的老兵了。镇上的姑娘也随着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让克莱勃斯感受到了难得的内心悸动:姑娘们的青春美貌使他空荡迷茫的内心激起了一丝波澜。
小说中还有一个变化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克莱勃斯家人对其态度的变化。克莱勃斯是一个从战场返乡的老兵,他理应得到家人极大的关爱和理解,然而他的家人并不真正地理解他。在他回乡一段时间后,家人对他的态度竟然又转变成了轻微的指责和不满。以克莱勃斯的母亲为例,她表面上虽然非常关心克莱勃斯,但是其实并不真正理解克莱勃斯。她虽然非常周到地照顾克莱勃斯,每天都会精心地为他准备早餐,听他说战争故事,但是她更多的是为了陪陪儿子,使他不总是独处。克莱勃斯的母亲并不是真正地对克莱勃斯的战争故事和回乡后的精神状况特别关心。相反,她更希望克莱勃斯早点参加工作,而不是总无所事事地生活。但是,克莱勃斯并不愿意去承担他父母所希望他承担的责任,她母亲的这种“关心”和克莱勃斯的现状产生了一道看不见的裂痕。
“你决定好了打算干什么吗,哈罗德?”妈妈摘下眼镜,边说。
“还没有,”克莱勃斯回答。
“你不觉得现在是时候了吗?”妈妈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尖酸挖苦的意思。她看起来很忧虑。
“我还没有想过这件事,”克莱勃斯说。
“上帝给每个人都安排了工作,”妈妈说。“在他的王国里不会有闲人的。”
“我不在他的王国里,”克莱勃斯说。
“我们大家都在他的王国里。”
克莱勃斯像平常那样,感到有点尴尬而生气。
从上文可见,克莱勃斯的家人对其的态度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从一开始的关心但不理解转变为后来的担忧和不满,这种态度的变化也使得克莱勃斯更加失落。
2.小说中隐藏的冰山
海明威的小说以冰山理论而闻名。他在1932年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冰山的八分之七,也就是藏在海面下的那部分,才是真正雄伟壮丽的,海明威的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前文所叙述的德州小镇的变化,其实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美国整体社会的变化。
首先,作者花很多笔墨所描写的镇上姑娘的变化其实正寓指美国经济社会的变化。一战中,美国选择了最符合其利益的时机参加战争,从而战后一跃成世界上最大的工业产值国,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经济体,而战争中所发的不义之财和战后的瓜分使其国民经济生活水平比起战前有了不小的提高。美国在1919年战后的十年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这个时代就是20世纪经济大萧条前,美国社会所享受的黄金十年(20世纪20年代)。但是对于战后回国的老兵来说,战争期间的社会变化和战后经济快速但不平衡的发展使得很多人非但没有享受到社会福利,反而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境地。急速发展的社会也使很多战争后回乡的年轻士兵头晕目眩。世界和战争中经历的残酷使得很多人迷茫失落,造就了所谓“迷惘的一代”。这些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念,而这种信念的丧失使得他们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在小说中,克莱勃斯和父母家庭的矛盾正是这种观念冲突的写照。
1.克莱勃斯回到家乡后自身感情态度的变化
文章一开始就介绍了克莱勃斯战前和战争中的情况。作者写道:“克莱勃斯在堪萨斯州一所卫理会学院读书时上了前线。有一张照片照的就是他和团骑的弟兄们,大家都戴着一模一样的高领。他在1917年入伍参加了海军陆战队,直到1919年夏天第二师从莱茵河撤回来才回到美国。”由此可见,克莱勃斯在战前和战争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伙子,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追求。他从一个普通学校毕业,和那个时代所有其他年轻人一样走上了前线。在战争中,他似乎也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士兵,穿着“綳在身上太紧的军服”和“长得也不大漂亮的德国姑娘”照相。
但是,这一切都在克莱勃斯回到家乡后悄然改变了。克莱勃斯在回到家乡后,慢慢变成了一个失去了生活方向的迷失青年。他似乎陷入了一种没有生机的生活,每天都一成不变、浑浑噩噩地过。作者写道:“这时正当晚夏,他每天气得很晚,起床后步行到市区去图书馆借一本书,回家吃中饭,在前廊看书直到他感到腻烦为止,然后步行穿过市区,到荫凉的弹子房去,消磨一天中最热的几小时。他喜欢打弹子。晚上,他练练单簧管,去市区散散步,看看书,然后上床睡觉。”文章在这里给出了一个非常细节化的描写。而且这些事实细节看上去都是一些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这样的细节似乎和海明威一贯的文风格格不入。海明威很少使用大量冗长的描写,而这里却一反常态地使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克莱勃斯的普通一天。其实在这样的笔墨后边,是海明威想要表现的克莱勃斯内心真实的迷茫和困惑。克莱勃斯正是因为深深的无聊和迷茫,才会每天固定不变地做着同样的小事情,来让自己不至于过于空虚。但是这些琐事仍然无法使其真正找到生活的热情。在克莱勃斯叠报纸的细微动作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空虚和无聊:“她把《堪萨斯星报》递给他。他揭开报纸的牛皮纸,翻到体育版,把《星报》打开,折了折,靠水壶竖起来,用饭碟挡稳,这样他就可以边吃边看。”
克莱勃斯内心发生变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小镇外在环境的变化。克莱勃斯去欧洲大陆参加一战的时候,小镇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克莱勃斯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现故乡的女孩和以前变得大不一样:“漂亮的姑娘真不少。大多数都剪短头发。他离开家的时候,只有小姑娘或者赶时髦的姑娘才留那样的短发。她们都穿着毛衣和荷兰式圆领衬衫。这是种流行式样。”
在战争之前,克莱勃斯只是一个来自堪萨斯一所卫理会学校的学生,但是当他回到故乡时已经是一个战场上归来的老兵了。镇上的姑娘也随着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让克莱勃斯感受到了难得的内心悸动:姑娘们的青春美貌使他空荡迷茫的内心激起了一丝波澜。
小说中还有一个变化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克莱勃斯家人对其态度的变化。克莱勃斯是一个从战场返乡的老兵,他理应得到家人极大的关爱和理解,然而他的家人并不真正地理解他。在他回乡一段时间后,家人对他的态度竟然又转变成了轻微的指责和不满。以克莱勃斯的母亲为例,她表面上虽然非常关心克莱勃斯,但是其实并不真正理解克莱勃斯。她虽然非常周到地照顾克莱勃斯,每天都会精心地为他准备早餐,听他说战争故事,但是她更多的是为了陪陪儿子,使他不总是独处。克莱勃斯的母亲并不是真正地对克莱勃斯的战争故事和回乡后的精神状况特别关心。相反,她更希望克莱勃斯早点参加工作,而不是总无所事事地生活。但是,克莱勃斯并不愿意去承担他父母所希望他承担的责任,她母亲的这种“关心”和克莱勃斯的现状产生了一道看不见的裂痕。
“你决定好了打算干什么吗,哈罗德?”妈妈摘下眼镜,边说。
“还没有,”克莱勃斯回答。
“你不觉得现在是时候了吗?”妈妈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尖酸挖苦的意思。她看起来很忧虑。
“我还没有想过这件事,”克莱勃斯说。
“上帝给每个人都安排了工作,”妈妈说。“在他的王国里不会有闲人的。”
“我不在他的王国里,”克莱勃斯说。
“我们大家都在他的王国里。”
克莱勃斯像平常那样,感到有点尴尬而生气。
从上文可见,克莱勃斯的家人对其的态度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从一开始的关心但不理解转变为后来的担忧和不满,这种态度的变化也使得克莱勃斯更加失落。
2.小说中隐藏的冰山
海明威的小说以冰山理论而闻名。他在1932年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冰山的八分之七,也就是藏在海面下的那部分,才是真正雄伟壮丽的,海明威的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前文所叙述的德州小镇的变化,其实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美国整体社会的变化。
首先,作者花很多笔墨所描写的镇上姑娘的变化其实正寓指美国经济社会的变化。一战中,美国选择了最符合其利益的时机参加战争,从而战后一跃成世界上最大的工业产值国,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经济体,而战争中所发的不义之财和战后的瓜分使其国民经济生活水平比起战前有了不小的提高。美国在1919年战后的十年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这个时代就是20世纪经济大萧条前,美国社会所享受的黄金十年(20世纪20年代)。但是对于战后回国的老兵来说,战争期间的社会变化和战后经济快速但不平衡的发展使得很多人非但没有享受到社会福利,反而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境地。急速发展的社会也使很多战争后回乡的年轻士兵头晕目眩。世界和战争中经历的残酷使得很多人迷茫失落,造就了所谓“迷惘的一代”。这些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念,而这种信念的丧失使得他们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在小说中,克莱勃斯和父母家庭的矛盾正是这种观念冲突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