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生处在学习能力形成和树立的初级阶段,内在学习品质,特别是思考分析的方法和习惯还没有养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数学学科的内在特性,设置出贴近学生情感发展实际,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潜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开展问题分析、思考、解答活动,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情感式教学 思维能力
情感是学生学习知识、解答问题、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学生在积极情感的作用和驱使下,学习探究知识内涵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学习活动的效能能够得到显著增强。常言道,“入情方能入理,激情才能善思”。思维能力作为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学生学习能力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生处在学习能力水平积淀的初级阶段,自身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容易受到内在情感和外在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出现思维消极情感。而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培养,能够使学生主动思维、善于思维。
一、坚持以情促思,让学生在融洽积极师生关系中奠定能动思维情感。
小学生容易受到外在事物或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生的学习情感受到影响和制约,出现学习情感的消极性或学习活动的不持久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情激学的方式,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动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实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动态,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同时,通过向学生讲述有关专家学者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轶事,增强学生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对生活问题感兴趣的特点,设置了“惠华百货商场运到一批春秋西服,按原(出厂)价加上运费、营业费和利润出售,运费是原价的1/18,营业费和利润一共是原价的1/12,已知它的售价是123圆,求出厂价为多少元”的生活性问题。由于学生对贴近身边实际的问题充满能动情感,因而能够主动开展探知学习活动。
二、坚持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享受探究活动成果中领悟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生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需要外在因素的有效刺激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活动,从而领悟问题解答的方法要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没有提供给学生进行训练和锻炼的时间和空间,致使学生得不到思考分析的时机,享受不到探究、分析活动带来的劳动“成果”,致使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思路处在“懵懂”之中,思考分析的情感受到压抑,影响和降低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效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学生思维活动过程与问题探究过程做到有效融合,将问题分析的过程融入探究问题过程中,使学生在探究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和领会问题解答的方法要领,为有效思维提供“方法支撑”。
如教学“探索规律”,我在讲解“探索规律,周期问题”内容时,采用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向学生设置如下问题:“小红在家练习钢笔字时,写‘我们爱学习我们爱学习……’依次写下去,那么写到第56个字是什么字?”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学生在分析问题内涵中,认识到该问题实际是关于周期问题的数学问题案例。“我们爱学习”五个字循环书写,实际上是一个周期,而要求第56个字是什么,只要将56÷5=11,余1,则第56个字就是“我”。此时,我向学生提出:通过上述解题过程,解答周期问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学生结合解题要求,进行探究实践活动,从而找出该类型问题解答的关键是,找准周期,并及时了解每个周期的构成情况。此时我对学生归纳的解题思路进行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这样学生在享受探究劳动成果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坚持辨析反思,让学生在有效问题评价过程中提升思维活动效能。
小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容易在思考分析、审查题意、确定解法等方面出现偏差。如果不进行有效指导和点拨,容易导致学生错误思维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解题活动效能降低。而辨析问题活动,能够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通过他人对解题过程的辨析,将辨析问题的过程变为自我反思,改正缺点、养成习惯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解答过程中,要抓住教学活动的双边特性,借助教学评价在学生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促进作用,设置矛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辨析活动,使学生在辨析问题解答过程中,及时认识自身思维不足和缺陷,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正,提升思维活动的效能。
問题:一根木料长6.25米,先截取相等长度的6小段,共2.4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的小段,最多还能截出几段这样长的木料?
解题过程如下:
解:(6.25—2.4)÷0.8=4.9(段)
答:可以截成0.8米的小段4根。
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对上述问题开展评析讨论活动,学生在辨析上述问题解题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解答时,虽然对问题条件进行了认真分析审核,并认识到“截取相等长度的6小段,共2.4米”这一数量关系与问题解答无关,但在列式时没有注意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要求,虽然得到正确答案,但列式不正确,导致解题错误。此时,教师再让其他学生进行辨析。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辨析活动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向学生在此阐明进行该类型问题解答时,解答的方法、解答的关键,以及列式的注意点,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辨析过程中,享受“成果”,养成正确高效的思维习惯。
总之,学习情感是学生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强劲动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学生内在主体特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利用数学学科特点,创设情境,激发潜能,使学生的良好积极情感驱使主动思维,切实提升思维活动的实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情感式教学 思维能力
情感是学生学习知识、解答问题、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学生在积极情感的作用和驱使下,学习探究知识内涵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学习活动的效能能够得到显著增强。常言道,“入情方能入理,激情才能善思”。思维能力作为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学生学习能力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生处在学习能力水平积淀的初级阶段,自身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容易受到内在情感和外在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出现思维消极情感。而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培养,能够使学生主动思维、善于思维。
一、坚持以情促思,让学生在融洽积极师生关系中奠定能动思维情感。
小学生容易受到外在事物或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生的学习情感受到影响和制约,出现学习情感的消极性或学习活动的不持久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情激学的方式,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动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实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动态,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同时,通过向学生讲述有关专家学者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轶事,增强学生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对生活问题感兴趣的特点,设置了“惠华百货商场运到一批春秋西服,按原(出厂)价加上运费、营业费和利润出售,运费是原价的1/18,营业费和利润一共是原价的1/12,已知它的售价是123圆,求出厂价为多少元”的生活性问题。由于学生对贴近身边实际的问题充满能动情感,因而能够主动开展探知学习活动。
二、坚持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享受探究活动成果中领悟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生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需要外在因素的有效刺激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活动,从而领悟问题解答的方法要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没有提供给学生进行训练和锻炼的时间和空间,致使学生得不到思考分析的时机,享受不到探究、分析活动带来的劳动“成果”,致使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思路处在“懵懂”之中,思考分析的情感受到压抑,影响和降低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效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学生思维活动过程与问题探究过程做到有效融合,将问题分析的过程融入探究问题过程中,使学生在探究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和领会问题解答的方法要领,为有效思维提供“方法支撑”。
如教学“探索规律”,我在讲解“探索规律,周期问题”内容时,采用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向学生设置如下问题:“小红在家练习钢笔字时,写‘我们爱学习我们爱学习……’依次写下去,那么写到第56个字是什么字?”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学生在分析问题内涵中,认识到该问题实际是关于周期问题的数学问题案例。“我们爱学习”五个字循环书写,实际上是一个周期,而要求第56个字是什么,只要将56÷5=11,余1,则第56个字就是“我”。此时,我向学生提出:通过上述解题过程,解答周期问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学生结合解题要求,进行探究实践活动,从而找出该类型问题解答的关键是,找准周期,并及时了解每个周期的构成情况。此时我对学生归纳的解题思路进行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这样学生在享受探究劳动成果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坚持辨析反思,让学生在有效问题评价过程中提升思维活动效能。
小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容易在思考分析、审查题意、确定解法等方面出现偏差。如果不进行有效指导和点拨,容易导致学生错误思维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解题活动效能降低。而辨析问题活动,能够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通过他人对解题过程的辨析,将辨析问题的过程变为自我反思,改正缺点、养成习惯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解答过程中,要抓住教学活动的双边特性,借助教学评价在学生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促进作用,设置矛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辨析活动,使学生在辨析问题解答过程中,及时认识自身思维不足和缺陷,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正,提升思维活动的效能。
問题:一根木料长6.25米,先截取相等长度的6小段,共2.4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的小段,最多还能截出几段这样长的木料?
解题过程如下:
解:(6.25—2.4)÷0.8=4.9(段)
答:可以截成0.8米的小段4根。
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对上述问题开展评析讨论活动,学生在辨析上述问题解题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解答时,虽然对问题条件进行了认真分析审核,并认识到“截取相等长度的6小段,共2.4米”这一数量关系与问题解答无关,但在列式时没有注意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要求,虽然得到正确答案,但列式不正确,导致解题错误。此时,教师再让其他学生进行辨析。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辨析活动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向学生在此阐明进行该类型问题解答时,解答的方法、解答的关键,以及列式的注意点,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辨析过程中,享受“成果”,养成正确高效的思维习惯。
总之,学习情感是学生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强劲动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学生内在主体特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利用数学学科特点,创设情境,激发潜能,使学生的良好积极情感驱使主动思维,切实提升思维活动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