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仰望星空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ac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西省南昌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教授村”——冈上镇月池村。中科院院士、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熊大闰就是从这个村庄走出来的一位杰出代表。作为一位在天文学领域里探索了半个多世纪的天体物理学家,熊大闰对恒星对流理论及相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虽然在天体物理研究中享有盛誉,但是熊大闰为人谦和,性格坦诚,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独特的人格魅力。
  失去了家园的“小难民”
  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将南昌城炸得满目疮痍,日军向南昌城步步紧逼。时任心远中学的校长——熊大闰的祖父熊育锡考虑到全校师生的安全,开始组织师生沿着赣江向赣南撤退。那时,赣江水路有的路段已经被封锁了,熊育锡想方设法搞到了几条船,将心远中学的师生,还有拖儿带女的熊氏族人组成一支南撤队伍,一起坐船顺着赣江往南而去。
  熊大闰还在母亲的肚子里就经受着战争的苦难。1938年9月16日,南撤队伍到达吉安,熊大闰在一路颠簸之中出生了。此后的抗战岁月里,熊大闰成了一个失去家园的“小难民”,在南城、宁都等地过着动荡不安的流浪生活。所幸的是,那个时候他还能吮吸到母亲并不充裕的乳汁。但母亲在他出生不久便因生病断了奶,他只能从姐姐的奶娘那里吮吸几口乳汁。
  熊大闰从小跟着一位谭家姑妈长大,这位姑妈命运不济,丈夫很早就亡故,得到熊老夫人的关照,在熊家长住下来。她把熊大闰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拉扯大,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什么都先挑了给他,什么事都偏袒这位宝贝“公子”。由于谭家姑妈的宠爱,熊大闰长成了一个无拘无束的“小顽童”。
  少年时代的熊大闰学习不太用功,一心贪玩,篮球、乒乓球、游泳样样玩得精。有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他就躲在课桌底下偷偷看小说。20世纪50年代,全国通行学俄语,但熊大闰对俄语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一次上俄语课,他又偷偷地在下面看小说。俄语老师突然走过来:“熊大闰,你在干什么?站起来!”说完猛地从熊大闰手中抢走那本小说,“你不愿听课就出去!”
  熊大闰站起来,也不出去,等到下课铃一响,抱起篮球就往操场上跑。班主任一听到任课老师告状,就叫熊大闰去办公室训话。熊大闰表面上说,下次上课不再看小说了,但是,换了一位老师讲课他又在课桌下做起了小动作。在班主任眼里,熊大闰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孩子,但熊大闰对数学非常有兴趣,成绩一直很好,数学老师特别喜欢他。到了中学,熊大闰对几何又有兴趣,成绩也特别好。
  未名湖畔的穷苦学生
  1956年7月,18岁的熊大闰意气风发,在江西南昌一中参加高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直是熊家人的观念。熊大闰对数学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悟性,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他在南昌一中读高中,但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些偏科了,中文、外语都在拖后腿,他的学习成绩就像一只跛脚的鸭子。值得庆幸的是,那个年代的口号是“向科学进军”。在这个口号的指导下,那一年,数学、物理、化学是高考必考科目,文科则只考语文。这样,熊大闰就可以扬长避短,大大地发挥自己数理化方面的优势。
  高考结束后,熊大闰对于报哪所学校心里没底,他的大哥动员说:“要报就报北大吧。我们熊家人上北大清华的多的是,你不比别人差,为什么不敢报?”大哥的动员让弟弟动了心。本来就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大閏填报了北大,结果顺利上榜。熊大闰是月池熊家“三大房”里二房的后人,二房的男人取名有一个门字框,女人取名有一个草字头,他本来没有奢望过“鲤鱼跳龙门”,这次却意外地跳进北大的“龙门”里来了。
  一进北大,熊大闰就申请到了助学金,每个月12.5元,一直拿了4年,加上他姐姐每月资助5元钱,这就是他全部的学习生活费用。当时学校食堂一餐饭才七八分钱,他每次走进食堂,就要琢磨这一餐到底是买7分钱还是买8分钱的饭。20岁上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小伙子饭量又特别大,每一次他都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才能决定吃多少钱的饭。对于这位穷苦的学生来说,节省一分钱都是至关重要的。
  北方的冬天特别冷,这位来自南方的年轻人上身只穿了一件毛衣,下身只穿了一条单裤,那呼啸的寒风就像针一般地往骨头里面扎。班里的干部说:“大闰呀,你打个报告,向学校申请一点儿补助吧。你要去买一些棉衣服,否则会扛不住的。”“不用了,不用了。谢谢关心,我身体底子好,能扛得住,能扛得住!”熊大闰一口谢绝。他身材高大,从小喜欢游泳、打篮球和乒乓球,练出了一副好身板,更主要的是他有一腔报国的热血,不怕北京的寒冬。
  夏天天热的时候,他连鞋子也省了,整天打一双赤脚在校园里走来走去。那个年代“赤脚大仙”也不止他一个人,同学们光着脚丫在教室、图书馆和宿舍进进出出的都习以为常。熊大闰身上的另一个学生标记就是拎着一个装饭碗的布袋子,有时候忘了戴校徽,光着大脚丫走进校门,门卫拦住他问:“同志,你是哪儿的?”他举举手中的碗袋子,就像举一张通行证:“喏!看这个!”门卫笑了笑就让他进去了。
  从1956年到1962年,熊大闰一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一年当中有两个假期,他没有回过一次家乡,一是没有钱,二是没有回家的时间。他在北京那么多年,连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也没有去过,只看过一场电影。那还是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的姐姐来北京看望他,他才陪姐姐看了一场电影——根据普希金名著改编的《上尉的女儿》。
  北大未名湖只有一湾浅浅的湖水,但对于在这里的莘莘学子而言,它却是浩瀚的知识海洋。熊大闰一进北大,就感到开了眼界,他一头扎进知识的大海,有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觉,无比畅快。虽然这6年间,国家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北大校园里没有平静过,老家也发生了一些不幸的事情,但熊大闰还是平静地生活在憧憬之中。1960年,苏联卫星突然飞上了天,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让中国人的眼睛发亮了,这才是最尖端、最闪光的高科技领域。卫星上天当然与天体物理密不可分,一定要加强这一学科,于是,熊大闰又随同一批学生转到了天体物理专业。就这样转来转去,他在物理系读了整整6年,这给他的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年寒窗苦读,影响了熊大闰的一生,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他都找到了一个坐标,那就是追求科学与民主、正义与真理,就是追求心中永恒的太阳。   浩瀚星空的不懈探索者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位于江苏南京东南郊紫金山的第三峰,海拔仅有250米。紫金山天文台在中国天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海内外具有极高的名声,因此成为我国观察研究天文的一个“绝对高地”。
  1962年7月,24岁的熊大闰被分配到了这个“高地”,进入恒星物理研究室工作,作为老一代天文学专家贺天健先生的助手,从事变星光电测光的观测研究。他是紫金山天文台特别阳光、特别单纯的一位青年。那个时代有一句朴实的口号:“干一行,爱一行;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既然命运将他安排到了天文台,又让他去研究恒星物理,就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从此,他那双探索的眼睛就像恒星一样再也没有离开过浩瀚的星空。
  天文台一项重要的基本任务就是观测星象,且是夜间在露天里观测,从晚上6时一直到第二天早上6时,年轻的熊大闰总是抢着承担夜间观测任务,最初是观测变星,三个小组只有一台望远镜,都是通过手动操作来追踪变星的运行轨迹,然后用笔记录下来。紫金山上的冬天夜晚冷到零下10多度,但必须开门开窗观测,霜雪将山上的草木染白了,熊大闰被冻得手脚麻木了,那双眼睛仍然闪烁着火热的光芒。到了白天,他还要处理那些根据夜间观测得到的资料,查对数表进行计算,一项一项都是在纸上手抄手算。有一段时间,他就住在紫金山关门苦读,星期天也不回家。
  当时,我国的天文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天体力学主导向天体物理主流的转变过程。熊大闰作为一名具有物理学背景的学生加入天文学的队伍,无疑占据了先机。因为每当进入一个天文学问题时,他总会以物理学家的目光来审视和思考问题,比如:白矮星的脉动性质是怎样的?如何利用多色测光和偏振测光研究天体的辐射性质和从事星际介质物理的研究?恒星对流对变星脉动有何影响?这三个问题都具有很强的物理背景,而第一和第三个问题更具有某种程度的开创性。可以说,作为一位天文学家,熊大闰的研究方向是在1962年到1965年这几年间确立的,這既是他生命的阳光时期,也是科研的阳光时期。在一台机械电动计算机上,熊大闰完成了国际知名天文学家钱德拉塞卡的电子简拼白矮星模型的脉动理论计算,他将这一成果投给《天文学报》,遗憾的是不久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的这项成果因此夭折了。
  “熊氏对流理论”的创始人
  长期以来,熊大闰一直在进行恒星对流理论的研究。
  早在1964年前后,熊大闰就在他对太阳的观测和研究中意识到“混合长”理论的局限性。他开始持一种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恒星对流理论建立在流体力学和湍流理论的基础之上,这正是恒星对流的本质所在。他在北大物理系学习期间,流体力学是专业课程之一,是可以发挥的强项,但是,湍流理论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科学家至今对湍流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熊大闰认为,他一生的科学成就与贡献就是将恒星对流理论建立在流体力学和湍流理论基础之上,发展了一种非局部和非定常的恒星对流理论,业内人士称之为“熊氏对流理论”。这种理论不仅避免了混合长理论的矛盾和困难,解决了它长期解答不了的难题,而且可以更科学地解释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中很多重要的天文观测现象。
  熊大闰的观点引起了国际同行的特别关注。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位女天文工作者曾经在日本学习天文学,后来辗转来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她将熊大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天文学家海野和三郎,引起了海野和三郎的高度重视,海野和三郎在各种国际专业会议上宣传“熊氏对流理论”,使这种理论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91年,熊大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如今,熊大闰依然奋战在紫金山天文台,他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熠熠生辉,指引人们认识宇宙的更多奥秘。
  责编/文邦
其他文献
富弼,字彦国,北宋名相、文学家。他不但克己奉公、为官清正,而且刚直不阿,勇于坚持自己的政见。  富弼步入仕途后,有段时间在山东为官。山东一带有许多土匪。有些州县长官见土匪势强,不但不去镇压,反而开门延纳,以礼相送。于是,朝廷派出官员严查,由范仲淹坐镇处理。  富弼对范仲淹说:“这些官员拿着朝廷俸禄,竟然姑息养奸,形同通匪,都应定死罪,不然今后就没人去剿匪了。”范仲淹则说:“土匪势强,远在山林,地方
期刊
衣柜一般由门板、柜体和五金组成,如果没有对其进行良好的养护,衣柜的使用寿命会大打折扣。而对于这三部分的养护清洁是有差别的,本文将介绍每一部分的清洁养护窍门,供读者参考。  门板的清洁养护衣柜门板清洁并非千篇一律,对待不同材质,要根据其不同特性来选择相应的清洁工具和清洁方式。  皮质门板:皮纹产品手感柔软,太过坚硬或锋利的东西会对其造成物理损伤,所以应尽量使用柔软的抹布进行擦拭。  实木门板:实木门
期刊
长大  爸爸教育兒子:“妈妈每天送你上学,给你做饭、洗衣服……多不容易呀!你长大后该怎么做呀?”  儿子想了想,若有所悟:“爸,我知道了。我以后一定不让我媳妇干这么多活,我全包啦!”  捂脸  逛公园时,看到一个老婆婆蹲在路边,双手捂着脸,我不由得心头一颤:太可怜了,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是生病无钱医治,还是儿女疏于关心……  我正想上前询问,老婆婆打开捂着脸的双手,大喊了一声:“藏好了吗?”
期刊
虽然猫是一种极其爱卫生的动物,然而不可避免地,任何品种的猫身上都有一种“标准”猫味,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呢?  科学处理猫的排泄物绝大多数宠物猫的排泄场所都在室内。经过训练的猫通常会把大小便排到指定的猫砂盆里,然后由主人定期处理。而猫的排泄物臭味非常大,这就需要寻找好的垫材——猫砂。好的猫砂除臭效果好,猫排泄完后一会儿就没味道了,能给主人减少很多麻烦。  及时清理猫毛猫会掉毛,尤其是秋冬季节掉
期刊
常人眼里,老年夫妻相伴多年,感情深厚,偶尔来一两句善意的谎言,无伤大雅,应该一笑了之。然而日前,年逾七旬的陈老爹却因为老伴的谎言,与老伴争吵不休,最终在儿女的轮番劝导,尤其是老伴真心诚意的道歉下,才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陈老爹老伴腿痛,本来她说好午饭后约女儿到附近的社区医院治疗,让陈老爹留在家中写作。然而陈老爹一篇散文写完,老伴仍然没有回来,情急之下,他一通电话打给女儿,才
期刊
我年轻的时候,酷爱拉二胡,工作之余,常会拿二胡来演奏歌曲娱乐。退休后,时间充裕了,我对二胡更是喜爱有加。起初,我只是在家里拉二胡,自娱自乐。后来想到拉二胡既能娱乐自己,又能快乐他人,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就带着二胡外出到广场上去演奏了。  平日,我喜欢演奏些老歌、民歌,如《南泥湾》《天仙配》《茉莉花》《采茶舞曲》等老年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因而前來欣赏我拉二胡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有的人不光是听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我今年76岁,两脚脚背、脚踝处出现浮肿,傍晚明显,早晨会消散一些。我到医院检查,心脏彩超、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我患高血压,经常服降压药,血壓控制得还可以,患浅表性胃炎多年,没有服过药。请问:我的脚背、脚踝出现浮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如何中医中药调治?  新余市龚××  龚××同志:  来信述说脚部浮肿,我现根据你提供的资料和所述症状解答如下。  老年人下肢浮肿,以傍晚明显,
期刊
姚崇,字元之,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他担任丞相后,注重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有一年,河北、河南闹蝗灾。蝗虫多得成了片,一飞起来,像乌云一般。地方官员和百姓都说蝗虫是神虫,不敢捕杀,反而烧香跪拜,求上天快把蝗虫收回去。姚崇得到报告,连忙下令各地官员带领百姓捕杀蝗虫。姚崇说:“田里的禾苗都是有主人的。只要向他们说明利害,谁还会不肯出力捕杀呢?大家一起动手,一定能把蝗虫扑灭干净。”姚崇还提
期刊
我与老伴都已步入耄耋之年,结婚近60年来,老伴对我照顾有加,让我对她感激不尽。  老伴家和我家是世交,新中国成立前双方父母便为我们定了“娃娃亲”。新中国成立时,我考取了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乡下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其间,我俩有过联系。1958年,她进了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九龙分校学习,而我那年被下放到遂川县五指峰垦殖场劳动,从此便难通音讯。1960年,一个偶然机会,我在《井冈山报》上看到了她的事
期刊
12年前,她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公办女子高中——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专门招收贫困家庭的女孩入学,至今已把1800多名贫困女孩送出大山,送往大学。她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带进大山,坚信让一个女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就是改变和帮助了一个家庭。她叫张桂梅,2020年9月获中宣部、教育部“教书育人楷模”称号。作为校长的她患有多种疾病,曾数次病危入院抢救仍顽强坚守。在创造传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