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初中生物研学问题的设计策略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244942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是所有的学习问题都是“研学问题”。只有那些针对学科核心知识、主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学科思维的知识,具有探究意义的学习问题,才是“研学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研学后教;研学问题
  “研学后教”是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基于近年来国内课堂改革多种成功模式的合理内核,结合区域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出的。在“研学后教”的课堂中,“研学案”的使用和“小组合作学习”成了“研学后教”课堂最明显的标志,而“研学问题”的设计则成了“研学案”的核心部分。
  所谓“研学问题”,是在“研学后教”理念下产生,不是所有的学习问题都是“研学问题”。只有那些针对学科核心知识、主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学科思维的知识,具有探究意义的学习问题,才是“研学问题”。一般的学习问题,不能体现学科的探究性,可以简略地组织学习活动,即可以省略某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因为组织“研学问题”的教学,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保障。 下面逐一探讨下初中生物研学问题的设计策略:
  一、“研学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
  生物学科“研学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中心,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要给学生指明学习思考的路径,提高生物科训练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1.针对各目标设计有价值的“研学问题”
  问题是否有价值体现在能否指向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基于此,我们在设计核心问题之前,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并牢牢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对当下学段提出的阶段目标,认真领会课标的要求;其次,要把握课程目标与教材内容的联系,用心揣摩编者的意图,对文本进行全面的解读,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设计出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继而,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设计核心任务。下面,笔者以《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为例说说这一点:
  学习目标有:
  ①掌握呼吸运动的过程。
  ②理解肺与外界及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
  ③尝试使用自制的肺量计测量肺活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④知道肺活量的概念。认同肺活量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一项指标。
  围绕这些目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研学问题”:以换气为例,首先要进行呼吸运动,还要换气,还要换2次换气?为实现这个主要的研学问题,进行如下的实施过程:
  研学问题1:合作探究“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①读P45-46,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_____,它位于_____内,左右各一个,左肺_____叶,右肺_____叶,每分钟呼吸_____次。
  ②用手按在肺部两侧,体验呼吸时肋骨与胸廓的变化。
  ③仔细观察P46图,肋骨变化、膈肌变化与胸廓大小的关系及与呼吸的关系。
  ④合作制作P46“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观察吸气,呼气时肺和膈肌的变化。
  吸气时,肋骨向______运动,膈肌____,胸廓____,肺____,气体_____;
  呼气时,肋骨向_______運动,膈肌____,胸廓____,肺____,气体_____;
  研学问题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①演示实验观察:瓶中是澄清的石灰水,一位同学吸气、另一位同学呼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现象。回忆做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不同的原因。
  甲瓶石灰水____,乙瓶石灰水_____。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_________减少,________增加。
  ②观察多媒体演示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阅读P47,完成:
  思考:肺有哪些结构有利于气体交换?
  研学问题3:合作探究肺活量的测量
  ①阅读P48,了解肺活量的概念。
  ②小组合作利用准备好的工具测量并算出自己的肺活量。
  测定:我的肺活量是__________毫升。
  思考:肺活量能代表肺容纳气体的最大量吗?为什么?
  思考:一个人肺活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个问题的提出,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借助实验,把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体会出《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达到教学目的。
  2.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设计“研学问题”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认为,所提问题可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可以按学习目标的要求,分层次提出问题:认知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评价性问题,这六种类型的问题中,前三类是属于初级层次的认知问题,它一般有直接的、明确的、无歧义的答案,而后三类问题属于高级认知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回答。“研学后教”在问题设计中,提倡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初级认知的问题,在适当的时机,高级认知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设计《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研学问题”时,设计了几个有层次的问题:
  研学问题1:细胞的生长
  阅读课本P56提供的资料以及教师提供的视频,小组内进行讨论,质疑后知道细胞的生长:新长出的细胞体积都____,通过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____,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____,但细胞不能无限制地增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大小,就会进行____。
  研学问题2:细胞的分裂
  观看视频:产生新细胞后阅读课本:细胞的分裂过程(示意图)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 ____个,随后,细胞质分成____份,每份各含有一个____。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____,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____。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说出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步骤。在没有示意图的情况下再让学生复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研学问题3: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
  请大家观看视频细胞分裂的资料,然后继续讨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有什么变化?
  在细胞核里面有____,染色体的变化是怎样的?举出果蝇的例子:原本8条,分裂成4条,再2条?(不是,这样分裂后的染色体数量与分裂前的不一样) 。那怎样才能使分裂后的染色体数量与分裂前相同?学生通过视频和阅读课本知道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数量上先____,再进行____,从而保证它分裂后的数量与分裂前一样。 像人的染色体是46条,加倍后是92条,细胞的染色体在分裂时两个细胞的____数量是平均分配的,就是一个细胞有____条?这让学生学习层次分明,有阶梯性。
  二、“研学问题”要突破重难点
  “研学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关键是我们教师应抓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下面,以《单细胞生物》为例说说这一点:
  学习目标有: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4.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围绕这些目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研学问题”:以草履虫为例,单细胞生物为什么是生物体而不是细胞?为实现这个主要的研学问题,进行如下的实施过程:
  研学问题1:分析实验“观察草履虫”,尝试解答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要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吸取培养液?
  ②在载玻片的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的作用是什么?
  研学问题2:仔细观察教材P68页图2-20 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已学知识,尝试完成下面这道习题。如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①草履虫依靠( )运动。
  ②草履虫进食的结构是( );
  消化食物的方式是在细胞质内形成( ) 。
  ③草履虫排出废物的结构是( )。
  研学问题3:讨论从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来看,体现出哪些生物特征?提示:回忆生物第一课所学的生物的特征的相关知识。
  这个问题的提出,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借助实验,把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从而体会出《单细胞生物》,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突破了这教学的重难点,同时提高了理解能力。
  三、“研学问题”要有思维价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研学问题”设计要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提高。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积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策略,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可以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下面以《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为例作说明。
  研学问题1: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_____和 _____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②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中,植物充当_____,动物充当_____,细菌和真菌充当_____。非生物部分有______。
  研学问题2:如何书写食物链?
  ①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与____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有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_____。
  ②食物链的书写方法:
  A.按摄食顺序排列各生物,通常从生产者开始,经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
  B.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分解者。在一条食物链中,用“→”表示被吃,如水稻→田鼠→蛇。
  研学问题3: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放养的牲畜过多,牧草的数量会_____。
  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____和____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能力。
  四、“研学问题”要着眼“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研学问题”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在“研学后教”经验交流中,笔者学习了一种比较有效的“研学问题”方法,以《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为例,如下:
  研学问题1:生物分类的依据和目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8,先自主完成下列问题,组内交流。
  ①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____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的类群之间的____关系和____关系。
  ②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在____和 ____等方面的特征。
  ③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____(即物种)。
  ④分类的目的:弄清不同生物类群间的____关系和____关系。
  研学问题2:植物的分类
  请各小组同学认真阅读课本P97的內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你能说出图片中的A、B、C、D、E、F这六类植物的类群名称吗?课本P81图片中肾蕨、玉米等六种植物分别属于A、B、C、D、E、F中的哪类植物?(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在教材P81图表中对应的位置写出来。)
  ②你能否将A、B、C、D、E、F这六大类群的植物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③你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考虑了植物学的哪些特征?还有别的方法把植物进行分类?
  研学问题3:动物的分类
  请各组结合所学动物知识和P82图片中11种动物,进行讨论研究,思考完成下题。   ①图片中11种动物若分为两大类,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每组里的动物再进行分类,又可以分为哪几类?(请尝试仿照植物分类的表解方式描述)
  ②把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③通过我们的分析,你认为动物分类要考虑哪些特征?
  另外,“研学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多种多样,结果不唯一,能吸引学生积极讨论。同时,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考虑得不够全面,个人独立思考会有一定困难,急需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变得明确,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例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研学问题1:发酵的原理是什么?
  先阅读课本P84的“演示实验”,再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表中的问题。
  研学问题2:细菌真菌在发酵食品的制作上是如何应用的?
  ①利用细菌真菌制作的食品有很多,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4-85页的内容,把各种细菌或真菌和常见的食品联系起来。
  A.乳酸菌 a.制醋
  B.醋酸菌 b.酸奶、泡菜等
  C.酵母菌 c.腐乳、制酱等
  D.霉 菌 d.酿酒、馒头或面包
  ②请课前制作了发酵食品的小组上来展示。
  ③大家听完两个小组同学的展示后,我们一起试着分析这些食品中运用的发酵技术原理。
  研学问题3:日常生活中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保存食品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老师发给大家的食品上的包装,并结合课本P86页的“观察与思考”。
  试着说说保存食物的方法有哪些?
  ①脱水法:如_____的保存。
  ②渗透保存法:用_____除去鲜果中的水分,如果脯。
  ③腌制法:如_____。
  ④巴氏消毒法:如_____。
  ⑤晒制与烟熏法:如_____。
  ⑥真空包装法: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如_____。
  ⑦罐藏法;依据高温灭菌和防止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如_____。
  ⑧你听说过防腐剂吗?
  防止食品腐败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____和____杀死或抑制它们的____和____。
  “研学问题”是“研学案”的核心部分,精巧的设计,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探求知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习水平。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实践,充分钻研教学内容,认真领悟设计问题要领,掌握策略,精心设计各类“研学问题”,更好地完成三个维度的目标。唯此,才能真正发挥“研学问题”的功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養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军.浅谈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J].新课程(中学),2010(12).
  [2]赵祥麟.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冯润胜.设问造就的课堂[J].人民教育,2015(17).
其他文献
【摘要】在信息技术课堂里教师往往会采用“一教一练”的模式——老师演示学生模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信息技术的深入而慢慢消失,课堂效率变得日渐低下。针对这样的情况,结合我区开展“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我尝试把“研学后教”的理念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研学文本”组织学生自学探究,尝试改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局面,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效提高课堂效
【摘要】作文教学的核心难题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学生之所以对作文不感兴趣是因为作文难写,没能从写作中体验到乐趣。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能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获取写作素材,造成写作空间狭窄。本文将从四方面论述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素材,从而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  【关键词】写作素材;写作空间  不知怎么写,没什么内容可写,这是许多学生写作文时的状态。一碰到老师布置作文就查资料找范文,东拼西凑,把作文当成一
职业倦怠是弗登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的,指的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发生在教师身上,与教师相关的综合症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一般出现在教师基本熟悉自身业务之后,再经过两三年的平淡工作,由个体对付出与回报之间不平衡的心理的诱发而产生。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在现实中有多种表现。首先,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集语言知识与文化内涵为一体的学科,在帮助学生认识外部客观世界的同时,还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完善的人格,而阅读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笔者结合自身的基层教学经历,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为例,重点探究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指导方法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他们的语言
【摘要】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是字、句、段、篇教学的纽带。没有理解、掌握足够的词汇,就不可能有好的语文阅读与理解能力,更不可能写出优美的习作,所谓的语文素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但如果仅有积累,对语言运用指导和训练不足,则会造成即使学生阅读量大,积累了很多词句,作文起来仍然词汇贫乏,错话连篇。  【关键词】低年段;词汇意识;词语教学;词汇运用  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教学词语启。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低
有人说,特殊儿童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那是因为上帝喜欢它的芬芳。笔者曾经接触过两位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特殊儿童,他们的确有某方面的天赋,但更多的时候表现出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教师应该了解和认识阿斯伯格综合征学生的生理特点,通过改善学习环境、减轻焦虑情绪等途径,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使其逐步学会交往,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其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播下希望的种子。  一、认识阿斯伯格综
【摘要】课堂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各种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本文主要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课堂结构散乱、教学效率低等现象,从因学施教,明确目标;点面结合,巧入文本;一课一練,拓展迁移三个方面探究语文阅读教学“一课一得”的教学方法,最终目标是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的做到“一课有一得”。  【关键词】语文阅读;一课一得;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
本报综合消息 3月29-30日,根据省教育厅校园足球工作部署,由省教育研究院主办,中山市教育体育局、龙门县科技教育局承办的2017年廣东省校园足球教研员培训班分别在中山市、龙门县圆满结束。来自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的130名体育教研员参加了为期7天的培训。培训班学员从校园足球理论到教学实践,从校园足球活动组织到校园足球教研开展等方面,均得到学习、锻炼及提升。  本次校园足球教研员培训班是我省
【摘要】学生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的“问题学生”尤为突出,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受诸多因素影响,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从农村小学“问题学生”的具体成因出发,探讨针对性的转变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问题学生;转变方法  于农村小学“问题学生”的出现,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如家庭教育不全、社会教育失调、学校与家庭教育步伐不一致等。外加农村信息来源的局限性,以及受到农村
【摘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一部分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甚至害怕写作文。即使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作文,也多是敷衍塞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如何解决写作素材、語言等问题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作文;素材;语言;兴趣  只要一提到习作,十有八九的小学生都会感到怕,老师也认为是个难点。因为习作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