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内构”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yu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节造型表现的美术课,儿童能在写生过程中,学习如何看并理解所要写生物象背后的文化情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通过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层层深入,去唤醒孩子心底深处对中国传统建筑以及文化的根与情感。笔者遵循《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美术课程要追求人文性。儿童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关键词:写生 人文
  亭子,或小巧玲珑,或古朴壮观,千姿百态,翼然卓立。它不仅以自身独特的建筑造型点缀在妩媚多姿的园林风光中,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景的好地方。诚如元人诗云:“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在日常生活中,亭子也是学生最常见的园林建筑,也是学生身边很平常、很熟悉的景物。她们或在亭中嬉戏玩耍,或陪伴老人下棋聊天,早已感受到亭子带来的美与乐趣。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类亭子的造型特点和建筑特色。用写生线描的方法画出亭子,培养造型表现能力。在深入画亭子的过程中,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敬佩之情。
  一、亭者美景也——看亭是亭
  美景,即美丽的风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风光环境,它由自然界物质的形态、色彩、光影、声音乃至香味所组成。
  (一)不同视角的亭子
  亭子处于不同地点,不同位置,供人们观景休憩,明代造园师计成认为亭子可以安放在水边或是池水之中,也可以安放在竹林、山头、山脚,并无准则,就看周围的整体环境,“宜亭斯亭,宜榭斯榭”。
  教学设计环节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亭子有一个全面的感知,笔者出示各种各样的实物亭子,并且可以放置在不同位置的假山上,自由进行观察和感受。
  (二)不同观察的方法
  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亭子就是一处风景,一个符号,一种特殊的建筑样式。亭子的美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亭子对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各不相同的,其一取决于你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亭子不同,其二哪怕是同一种视角下的亭子,因为所处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亭子也会不同,其三每个人对本节课亭子背后的文化理解、内心感受不同,所描绘出的亭子更会不同。
  笔者通过探究他们处于不同位置的视觉效果,引导学生从远观、近看、细看、不同角度看亭子去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亭子的美,悟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感受。
  如课堂实录环节教师提问:请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的亭子是什么样式的?
  学生通过回忆和引导,积极发言回答。
  教师介绍:像这样子的观察角度我们称为“俯视”,当让亭子来到和大家眼睛平行的山腰处,这样的观察角度被称为“平视”。
  教师提问:这时你们看到的亭子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A:能看见亭子的全部。
  教师继续提问:随着亭子来到高山之上,我们需要仰着头看时,这种的观察角度称为“仰视”。
  教师:仰视时你看到亭子的样子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B:能看到亭顶的内部。
  教师:将你们组的亭子建造在你认为山上视角最美的位置,并转一转,看看,亭子的各个部分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课件出示图1)
  学生C:刚刚能看到柱子,现在有几根柱子看不到。
  教师小结:是呀!看来大家都非常善于观察和发现,不同视角下亭子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呈现着不一样的美。
  二、亭者文化也——看亭不是亭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亭子由来已久,从最初的实用,十里一长亭,只是休憩用的场所,到现在的装饰,不仅仅是亭子最初的模样,它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其实是文化的集大成者。不同的亭子,有时代表不同区域文化,建造中融入不同当地文化,融合过程中,变成当地的符号。亭的名称、样式、对联远远超出它的实用功能,所以亭子不单单只是一座亭子。每位学生对亭子背后的文化理解,内心的情感不同,最终所描绘出的亭子也不同。透过亭子这样的建筑,看到的是背后深厚的中国文化。
  (一)品味亭子的名字之美
  数千年来,亭字的演变以及亭子名字的五花八门,每一座亭子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等待我们去了解。
  如课堂上教师若直接出示亭子作为本课的切入点,势必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这堂课,笔者在导入环节设计了猜字游戏,将语文课和美术课融合,通过篆书“亭”字一笔一划的组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渗透“亭”字文化,将“亭”字象形意思看懂看透,这样一来,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板书出示图2至图5)
  学生通过观察和教师引导,积极举手发言。
  教师顺势揭题:原来是座亭子啊!人们可以在这座建筑中休息乘凉,遮风避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亭子,去感受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如图6)
  再如:拓展环节的设计,谈谈你所知道的家乡名亭和介绍一下我国的四大名亭名称的由来。
  (二)鉴赏亭子的样式之美
  亭子的功能决定了她的形态,绝大多数的亭子有顶无墙,四周临空,较少设置门和窗,亭子内部多设坐凳子供人们休憩。从它的平面形态看便是多种多样,屋顶也有单层檐与重檐之分。
  四年级学生对建筑已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生活、自然景观都有一定的视觉积累,对亭子也并不陌生,需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课堂中,让学生用言语来触动思维,从而进入亭子的世界。
  如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启发提问:请大家回忆下,你在哪里见到过亭子?还记得它的樣子么?学生纷纷积极作答。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亭子根据形状分,我们发现有四角亭、六角亭、圆亭,扇形亭等。(课件出示图7)
  (三)探究亭子的材质之美
  制造亭子的材料大多数为木料,在盛产竹材的南方也有用竹造亭的,还有用石头建造的亭,但它们多仿照木结构形式,也有砖、铜等其它建造的亭子。   笔者课堂上通过视频观看,材质的触摸,图片欣赏的方法;课后通过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引导。如按照材料分,我们的亭子有石亭、砖亭、铜亭、竹亭等。(课件出示图8)
  (四)刻画亭子的细节之美
  通过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步步推进对心中亭子的表达,让心中的亭子慢慢地表现出来,带着情感,带着理解去表现。
  如在大轮廓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观察细节:我们来看看画中的亭子是不是已经是它最美的样子了呢?学生们纷纷摇头。
  教师:是呀!刚刚我们完成的只是亭子的轮廓图,亭子还有很多细节之美呢,请你找找看。
  学生D:这里的屋檐和我们平时的房子不一样,它是翘起来的。上面还站立着各种神兽
  学生E:亭檐上还会盖有瓦片、瓦当。
  学生F:有的亭子还会挂有牌匾,题着对联。
  学生G:有的亭子还绘有颜色。
  教师进行细节的示范(如图9至图10)
  (五)剖析亭子的功能之美
  亭子作为建筑的一种,为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各个方面的需要提供场地,这便是排第一位的物质功能。也正是这样,在亭内会发生很多事和人的活动,它的历史越久,所经历的人和事便会越多,所以说建筑还具有承载文化的功能。如按照功能分,还发现了“路亭”“井亭”和“碑亭”,甚至还有专门为钟而修建的“钟亭”。(课件出示图11)。
  三、亭者怡情也——看亭还是亭
  亭子尽管面积不大,功能也比較简单,只是提供人们观景和休憩,但倘若它所经历的人和事比较重要,有意义的话,那么这座亭子也变得有名,故价值也得到提高,所以说,一座亭子能够记载一段故事,并因此而传递出一种情感。
  (一)亭亭玉立
  高耸、直立的样子和姿态,遇事处事中的气质,自我文化的一种修炼以及遗世独立精神。
  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对亭子从整体到局部有充分的认识和感悟,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是对着实物模型进行整体轮廓的写生。(如图12)
  (二)亭亭相依
  亭子或处山间,或临水池,亭亭相依,使今日游人徜徉其间静心欣赏,就如最终的作业展示形式以及课后伙伴的寻找。
  任何的学习,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视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课堂中生成的作品资源,因势利导地展示和点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他人和自己的作品,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意和创作热情。(如图13至图16)
  笔者将学生的美术作品组合起来组织在长卷上进行师生共同赏评,希望能够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同时,也为大家提供既能观赏个别同学作品,又能够进行整体观赏,一举两得。(如图17至19)
  (三)亭亭相望
  不仅仅守望的是亭子,更是守望孩子心中的那片风景,通过课堂,在他们心中建造一座的亭子。这同样也是守望一份文化,做到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物我两忘的境界。
  如示范细节环节教师补充:不需要一枚钉子,却能把巨大的建筑物支撑的那么牢固。是什么支撑起这个巨大的亭顶。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今天呀!我就把它给拆了。让大家好好看看,中国古代建筑最精华,并让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的便是亭子上的这个部件,有个专业的名称,它被叫做斗拱,老祖先们希望将中国建筑造成大树的样子,亭子的柱子像树干,斗拱斗拱,相互勾搭,相互连接,越来越大,枝繁叶茂。它不但传承力学原理,层层叠叠,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力量,还运用了美术学原理,体现美观匠心。再厉害的地震来临时,亭子也不会被震倒。通过老师斗拱的演示,谈谈你的感想。(实物出示图20)
  教师小结:这只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小部分,其实中国建筑的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希望我们能够传承这种匠心精神。
  再如课堂的最后,笔者前后进行呼应,再次说亭子,已经从简单的“感性认识”过渡到了“理性内构”。
  笔者还通过后期对四大名亭文化传承的宣读,灌输孩子对亭子的保护意识。
  钢筋水泥、抽屉式的房间是学生最为常见的现代的建筑样式。然而古代木结构建筑却离我们的学生很遥远,这些古建筑中所蕴藏的文化也正在逐渐的消失,这值得我们的民族和教育者去反省与深思,笔者选择上本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画亭子而去画亭子,“亭台楼阁”中亭位于首位,作为最具独特性的建筑样式的代表,亭子有其独特韵味,笔者希望通过本节课,去唤醒孩子心底深处对中国传统建筑以及文化的根与情感,培养孩子对古代建筑的审美趣味以及能够将古人的匠心精神进行传承。
  美术,美术,术易而美难。很多美术教学往往抓了漂亮丢了美,抓了技术丢了艺术。美是有一定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仅仅是漂亮而已,无生命力可言。没有术,美是虚幻缥缈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少儿美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2月版
  [3]《中国美术教育》[M].《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2018第一期
  (宁波市北仑区泰河学校  浙江宁波)
其他文献
邬雅光:字书建、行五,自署雅竹斋、号北云后。1971年出生于赣江边上,1995年来富春定居的新杭州人。家学渊源,始祖邬单(字子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先祖邬彤(号北云先生),怀素柳公权的老师。我从小就酷爱书画艺术,擅动手喜思考,是一個性格开朗,认真负责,沉着稳重的人。  书法先后受教于池长庆、戴家妙、鲁大东、羊晓君、黄寿耀、牛子;篆刻刻字受教于王客、汪星燚、沈乐平、高庆春、谷松章、邹涛、张钧、张炜
期刊
龙浦小学为宁海县长街镇农村片完小,12个班级,学生总数328名,教师24人。龙浦小学地处宁海东部长街西侧,坐落在美丽的龙山村。学校结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确定了“用愛播种希望”的教学理念。为了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发现无处不在的美,学校开展了以《农民画》为特色的美术拓展课程。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它具有大胆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
期刊
寿洪书法工作室学生作品選登
期刊
金华市美术教師作品选登
期刊
摘 要:中国的主题性绘画是在近现代政治救亡运动中发展与成熟起来的。女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表现着整个社会观念的变革与斗争的思潮。本文以女性独有的母性形象为基点,将新中国成立后的主题性绘画从时间上分为三个节段,分别是文革前、改革开放后和本世纪初,详细阐述政治的变迁是如何构建了女性的认知与表象,又是如何实现了政治的诉求与变迁的,从而将新中国主题绘画为政治服务的特征呈现而出。  关键词:新中国主题性绘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国的不断落实,教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已经是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各个学科的无间合作。但是在我国,对于学生美术教育仍然不够重视,与现在所推崇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对于美术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育各界要严肃对待,切实解决。  关键词:1950年代 江苏 传统绘画 创新  自建国以来,我国各界对于美术教育的态度一直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期刊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该怎样实施,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和根本所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提高本学科的课堂效率,我们可以从课前设计、课堂导入、学生评价等方面入手。本人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究、验证,以课堂导入为突破口,能有效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课堂导入 有效性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点,是一堂美术课
期刊
作品描述:  叶恭绰节录宋王安石《同杜史君饮城南》诗句行书中堂,镜片,纸本,尺寸132cm×64cm,约7.5平尺,原装旧裱,画面尚完整、挺括、洁净,包浆自然,“处”字上边有一点破裂线痕;字体墨色乌黑显灰,岁月气息明显。此中堂选用焦墨,浑厚华滋,深沉浓黑;行笔层次分明。取法汉简、魏六朝石刻及写经,笔法雄强,质朴自然,劲健爽峭,妍媚动人,自成一家。此作实乃叶恭绰之精品,为中国人民教育家、学者、思想家
期刊
乔妍芳   2017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系花鸟画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波教授。  2017年6月 花鸟作品入选湖北省第二届学院空间青年美术作品展。  2018年1月 作品《蕉林深处》入选 梦的起点——全国首届学院派優秀毕业生作品展。
期刊
朱 红   女,生于江苏如皋,本科学历,2017年于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高研班进修结业。江苏省如皋中学美术高级教师,如皋市美术骨干教师,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会员,江苏省美术教育学会会员,南通美术家协会会员,写生中国会员,长期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工作和绘画创作。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校内外美术活动,在省市和全国各类美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