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军,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 华东师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宜昌市第五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湖北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宜昌市首届“学科带头人”、课程改革优秀实验工作者,宜昌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初中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当今中国的社会热词,更是教育热词。然而,新中国教育六十年,尤其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转型期,“人民满意”并非易事,教育众望在身重托在身,处于社会高度关注又难尽人意的敏感境地。中小学教育怎样走?是当前必须理性思考不懈努力的重大问题。本文拟以“内涵发展”和“优质教育”作为关键词,谈谈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立足大背景的认识提升
建国60年来,相当长时期中国教育只是为政治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服务的工具,学校教育实践直接的价值取向是社会需要,尤其是政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教育的大背景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通过点片实验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取向正逐步成为共识,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教育改革的重心还是在改善教育发展的外部保障性条件和宏观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建立上。党和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正式提出了学校教育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的问题,昭示着学校变革的目光将从“学校发展”条件论转到“学生发展”的目的论上来。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出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正式开始成为中国学校变革的价值坐标。
观望此时教育发展的大背景,我们看到,虽然多年来的“普九”使基础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基础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百姓的孩子“有学上”已不再是主要问题,但由于长期忽视学校内部改革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彰显出来:学校发展的不均衡使社会对“上好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与“应试”两种教育追求的碰撞日显激烈,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变革中人的现实需要矛盾纷呈,学校管理的“软件”建设已严重不适应新的发展……教育发展必须找到与人民满意的现实契合点,而这必须通过学校内部变革来实现,新形势下学校竞争的实质是“内涵”的竞争,由此,“内涵发展”成为了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按照逻辑学的界定,内涵主要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比较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办学兴学基础条件改善的关注,内涵发展具有以下含义: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强调提升办学质量这一“软实力”,使规模与质量效益有机协调统一;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强调不仅关注目标达成,更要对教育教学活动、队伍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给予关注;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突出地位,在特色和品牌培育中提升办学水平;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在正确处理内涵与创新、创新与务实等关系基础上,通过源于校内的创新力量将学校导入新的发展境地。
我校是城区的一所老校,59年的办学,几代人的努力,使学校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教职工队伍整体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在市民中享有一定声誉,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的经验做法正在形成一种工作套路和惯性,极易发展成制约发展的心灵束缚和桎梏。2006年,我们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深入分析发展形势和校情,在当年教代会通过的《五年发展规划》中写到:随着社会对学校教育需求期望值的不断升高,随着教育改革和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部分教师明显感受到对现阶段教育工作和学校管理的不适应,一些学生对老师们教坛上的辛勤劳作也表现出“不适应”、“不合作”,老师们日益产生“继续发展向何处走”的困惑和紧迫感。要使“老校枝常绿,名校花更盛”,我们必须思考和自问,在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成为教育基本矛盾的大背景下,我们创造的“优质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所需求的真正意义的优质教育吗?我们学校的发展能够长久保持其良性的循环和旺盛的生命力吗?——由此,走“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了我们的必然选择。
我们认为,在当前,从我校实际出发,对“内涵”的认识首先体现在对“优质教育”内涵的新认识上,为此,学校提出以优化教师队伍、均衡学科发展、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成长为基本内容,把“认清优质教育,构建优质教育,践行优质教育,体验优质教育”作为未来五年学校追求内涵发展的主要工作目标。
践行新发展的行为提升
有人套用市场营销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把学校分成新建学校、生存竞争中的学校和竞争高端学校三种类型。我们认为,我校应介于二、三类之间,既要坚持发挥优势取得突破的发展战略,又应该有所超脱,放弃一些功利和世俗,在新的思想理念引领下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把自身特色和优势最终铸成学校品牌。
从上述学校定位出发,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出发,我们的内涵发展落实在行为上,就是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保障,营造和谐氛围,彰显特色与追求。
基于此,我们认为,推进内涵发展必须强化下列工作:
准确把握校情,确定内部变革目标。对于五中这样一所规模不大、校龄较老、市民期望较高的学校,我们把办学目标定位于“精品学校”,即具有师德精、业务精、结构精的精当队伍,努力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在有序有效有特色中不断超越进步的精到管理,以课堂和教研为主渠道“均衡”、“优质”并具魅力的精显质量,既能洁净美更有内外在统一的校园文化的精美环境。
牢牢把握核心,构建新的“优质教育”。我们认为,新形势下的“优质教育”体现在由量变要求向质变要求的根本转化上,升学率高低不再是主要衡量指标,在“轻负高效”前提下,学生得到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好的体现。中考成绩虽能体现出优质,但让优秀学生更优秀,使每位学生有进步才是教学质量高的体现,应作为办学核心思想和中心工作坚定不移的贯注于全部工作和工作过程中,以此把握全面质量关、全员质量关、全程质量关。
抓住两个关键,提高教学科研效益。聚焦学校日常生活改善,关注课堂行为改进,是“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强调轻负高效,规范教育行为的今天,“课堂”、“教研”是构建优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我们连续三年强化常态教学研究,抓住“课堂教学轻负高效的策略与方法”课题不放,通过“教育科研月”、“教学开放周”、“教师论坛和成果评选”、“教学竞赛和观摩”等校本教研形式,立足课堂以研促教,强化常规检查,教学教研相得益彰,保证了办学效益的优质和稳定性。
夯实发展基础,促使队伍与时俱进。构建一支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是新形势新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要特别注重教师师德行为上拒惑脱俗自警自律意识的增强,把师德教育和师能提高结合起来;按照教育改革和人事改革的要求,注重校内学科发展的均衡和队伍结构的优化,尤重提高教师对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自觉认识和实践的能力,提高在常规教研和常态教学中减负增效的能力,促进教师个体与学校、学生的同步发展。
改善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推进内涵发展,在管理上重要的是“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胡锦涛语),力避各种干扰因素,学习现代管理制度,借鉴有效管理经验,着力于常态下的管理落实,不断改善校内管理。我们认为,所谓“常态”就是为实现工作目标,依照制度和要求,以饱满热情、创新精神和扎实作风有序有效做好常规工作的状态。为此,要注重调整“四个关系”,即致远与务实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严格与关爱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发展推进机制。“内涵发展”的和谐机制,首先体现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全面性和执行课程计划的坚定性上。对学生发展来说,方针中的各育不可分割融为一体,课程和课堂是贯彻方针的主要载体,要注意把握联系,整合资源,研究科学方法,提高有效性。民主、开放、合作是营造和谐的要素,是内涵发展的动力基础。近几年,我们在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帮助下,加强与社会、家长的密切联系,拓宽了教育渠道,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育环境,保障了师生安全,提高了办学效益。从学生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出发,要高度重视“三学段”的教育衔接,不满足于一般性工作配合,强化专题研究和行动,把初中的基础工作做到小学阶段以优化生源基础,把教育教学研究延伸到高中阶段以提升教育质量。
“人民满意”是热词,但不应是虚词。就中小学教育来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行动。实践证明:规范办学优化质量学生得以发展,人民就会满意;以生为本以爱为源学生安全成长,家长就会放心;课堂有效校园生动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喜爱——着力内涵发展,构建优质教育,应是使“人民满意”的必由之路。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当今中国的社会热词,更是教育热词。然而,新中国教育六十年,尤其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转型期,“人民满意”并非易事,教育众望在身重托在身,处于社会高度关注又难尽人意的敏感境地。中小学教育怎样走?是当前必须理性思考不懈努力的重大问题。本文拟以“内涵发展”和“优质教育”作为关键词,谈谈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立足大背景的认识提升
建国60年来,相当长时期中国教育只是为政治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服务的工具,学校教育实践直接的价值取向是社会需要,尤其是政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教育的大背景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通过点片实验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取向正逐步成为共识,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教育改革的重心还是在改善教育发展的外部保障性条件和宏观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建立上。党和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正式提出了学校教育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的问题,昭示着学校变革的目光将从“学校发展”条件论转到“学生发展”的目的论上来。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出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正式开始成为中国学校变革的价值坐标。
观望此时教育发展的大背景,我们看到,虽然多年来的“普九”使基础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基础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百姓的孩子“有学上”已不再是主要问题,但由于长期忽视学校内部改革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彰显出来:学校发展的不均衡使社会对“上好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与“应试”两种教育追求的碰撞日显激烈,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变革中人的现实需要矛盾纷呈,学校管理的“软件”建设已严重不适应新的发展……教育发展必须找到与人民满意的现实契合点,而这必须通过学校内部变革来实现,新形势下学校竞争的实质是“内涵”的竞争,由此,“内涵发展”成为了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按照逻辑学的界定,内涵主要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比较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办学兴学基础条件改善的关注,内涵发展具有以下含义: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强调提升办学质量这一“软实力”,使规模与质量效益有机协调统一;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强调不仅关注目标达成,更要对教育教学活动、队伍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给予关注;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突出地位,在特色和品牌培育中提升办学水平;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在正确处理内涵与创新、创新与务实等关系基础上,通过源于校内的创新力量将学校导入新的发展境地。
我校是城区的一所老校,59年的办学,几代人的努力,使学校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教职工队伍整体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在市民中享有一定声誉,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的经验做法正在形成一种工作套路和惯性,极易发展成制约发展的心灵束缚和桎梏。2006年,我们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深入分析发展形势和校情,在当年教代会通过的《五年发展规划》中写到:随着社会对学校教育需求期望值的不断升高,随着教育改革和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部分教师明显感受到对现阶段教育工作和学校管理的不适应,一些学生对老师们教坛上的辛勤劳作也表现出“不适应”、“不合作”,老师们日益产生“继续发展向何处走”的困惑和紧迫感。要使“老校枝常绿,名校花更盛”,我们必须思考和自问,在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成为教育基本矛盾的大背景下,我们创造的“优质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所需求的真正意义的优质教育吗?我们学校的发展能够长久保持其良性的循环和旺盛的生命力吗?——由此,走“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了我们的必然选择。
我们认为,在当前,从我校实际出发,对“内涵”的认识首先体现在对“优质教育”内涵的新认识上,为此,学校提出以优化教师队伍、均衡学科发展、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成长为基本内容,把“认清优质教育,构建优质教育,践行优质教育,体验优质教育”作为未来五年学校追求内涵发展的主要工作目标。
践行新发展的行为提升
有人套用市场营销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把学校分成新建学校、生存竞争中的学校和竞争高端学校三种类型。我们认为,我校应介于二、三类之间,既要坚持发挥优势取得突破的发展战略,又应该有所超脱,放弃一些功利和世俗,在新的思想理念引领下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把自身特色和优势最终铸成学校品牌。
从上述学校定位出发,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出发,我们的内涵发展落实在行为上,就是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保障,营造和谐氛围,彰显特色与追求。
基于此,我们认为,推进内涵发展必须强化下列工作:
准确把握校情,确定内部变革目标。对于五中这样一所规模不大、校龄较老、市民期望较高的学校,我们把办学目标定位于“精品学校”,即具有师德精、业务精、结构精的精当队伍,努力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在有序有效有特色中不断超越进步的精到管理,以课堂和教研为主渠道“均衡”、“优质”并具魅力的精显质量,既能洁净美更有内外在统一的校园文化的精美环境。
牢牢把握核心,构建新的“优质教育”。我们认为,新形势下的“优质教育”体现在由量变要求向质变要求的根本转化上,升学率高低不再是主要衡量指标,在“轻负高效”前提下,学生得到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好的体现。中考成绩虽能体现出优质,但让优秀学生更优秀,使每位学生有进步才是教学质量高的体现,应作为办学核心思想和中心工作坚定不移的贯注于全部工作和工作过程中,以此把握全面质量关、全员质量关、全程质量关。
抓住两个关键,提高教学科研效益。聚焦学校日常生活改善,关注课堂行为改进,是“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强调轻负高效,规范教育行为的今天,“课堂”、“教研”是构建优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我们连续三年强化常态教学研究,抓住“课堂教学轻负高效的策略与方法”课题不放,通过“教育科研月”、“教学开放周”、“教师论坛和成果评选”、“教学竞赛和观摩”等校本教研形式,立足课堂以研促教,强化常规检查,教学教研相得益彰,保证了办学效益的优质和稳定性。
夯实发展基础,促使队伍与时俱进。构建一支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是新形势新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要特别注重教师师德行为上拒惑脱俗自警自律意识的增强,把师德教育和师能提高结合起来;按照教育改革和人事改革的要求,注重校内学科发展的均衡和队伍结构的优化,尤重提高教师对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自觉认识和实践的能力,提高在常规教研和常态教学中减负增效的能力,促进教师个体与学校、学生的同步发展。
改善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推进内涵发展,在管理上重要的是“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胡锦涛语),力避各种干扰因素,学习现代管理制度,借鉴有效管理经验,着力于常态下的管理落实,不断改善校内管理。我们认为,所谓“常态”就是为实现工作目标,依照制度和要求,以饱满热情、创新精神和扎实作风有序有效做好常规工作的状态。为此,要注重调整“四个关系”,即致远与务实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严格与关爱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发展推进机制。“内涵发展”的和谐机制,首先体现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全面性和执行课程计划的坚定性上。对学生发展来说,方针中的各育不可分割融为一体,课程和课堂是贯彻方针的主要载体,要注意把握联系,整合资源,研究科学方法,提高有效性。民主、开放、合作是营造和谐的要素,是内涵发展的动力基础。近几年,我们在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帮助下,加强与社会、家长的密切联系,拓宽了教育渠道,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育环境,保障了师生安全,提高了办学效益。从学生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出发,要高度重视“三学段”的教育衔接,不满足于一般性工作配合,强化专题研究和行动,把初中的基础工作做到小学阶段以优化生源基础,把教育教学研究延伸到高中阶段以提升教育质量。
“人民满意”是热词,但不应是虚词。就中小学教育来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行动。实践证明:规范办学优化质量学生得以发展,人民就会满意;以生为本以爱为源学生安全成长,家长就会放心;课堂有效校园生动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喜爱——着力内涵发展,构建优质教育,应是使“人民满意”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