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牛话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y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从乡村走出的人来说,牛是一种财富,一种记忆,也是一种事业与情感的寄托。
  在山村孩子的记忆中,最美的是女孩男孩一起去放牛的时光。当太阳照亮山峦的时候,他们沿着村道一路喊着,放牛啦——,各家的牛栏门打开了,牛欢蹦乱跳地出来,牛成群结队上了山,手挥着树枝和篾梢(竹枝),一首首山歌对唱随牛蹄叩打的节奏扬起,在山坡和峡谷中飘荡。
  我最初放牛的时候,是在大集体大呼隆的年代,牛是轮流着放牧的,也分养在每户农家的栏里。当年山上居住条件清苦,牛栏与厨房连在一起,牛伸过头来瞪圆眼睛,看着农人们吃饭喝酒,主人兴致来时也给它尝上几口,农人唱歌的时候,它也应和着哞上几声。
  村里的牛都有名字,膨角,老黑,岔耳,黄背……秉性各不相同。一呼唤哪头牛的名字,哪头牛就来到身边,就像学生点名一样。牛吃饱喝足了,就来到我的身边,鼻子喷着气,蹭着我身子,翻卷着口舌,轮流着舔着鼻孔,扇着耳朵,摇着犄角。牛脸也是乐呵呵笑着的,煞是有趣,当年运动一个接着一个连轴转,村里人提心吊胆,说不定随意乱说乱动会遭受批斗,但只要看见这些牛,就放松了,牛与人一样饱受磨难,同命相怜。有时想想,一些人真的不如牛好,牛亲切真挚,尽管它们执拗,犟,不听使唤,但还是真挚率性自然的。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山村里,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他与破老汉一起在山上放牛的事,尤其传神。夏天拦牛最辛苦,东奔西跑地吆喝着,骂着。破老汉骂牛就像骂人,爹、娘、八辈祖宗都骂了,却是那么亲热。他喂的那头老黑牛,称得上是“老谋深算”,诡计多端。史铁生说,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嗤呼嗤”喘粗气,身子都跟着晃,我真害怕它们趴架。写牛如写自己,传神。
  作家沱沱对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她老家对门的婶婶,以前家里穷,某日一大早从城里抱回一头小牛犊,小牛出生不久,走不动太远的路,婶婶只得抱一程歇一程。等抱到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几个小孩饿得嗷嗷直叫。她放下小牛,赶紧煮粥。粥煮好了,边舀边说,给牛牛来一碗,待牛就像待儿子一样。小牛犊慢慢长大,与她形影不离,成了壮健的大牛。后来,牛老死了,她让孩子葬掉,但孩子偷偷地把牛挖出来,剥皮吃肉,老人哭了,沱沱也听得直流泪。
  拉完犁来再拉耙
  牛和人一样,都喜欢自由悠闲,不愿意被人驱使着拉着沉重犁耙的。因此穿牛鼻是必须的。洗衣要抓领袖,牵牛要牵牛鼻子。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牛鼻绳是路线,也是纲,只要攥在手中,胡萝卜和鞭子并用,庞然大物如大V一样的牛,即使怎么彪悍,也只得服服帖帖。小牛到一岁的时候,就该穿鼻了。大家先热情微笑着招呼小牛,给它好吃的,抚摸搔痒痒,和颜悦色地安慰它,让它放松警惕,忘情陶醉,趁其不备,将绳子套住它的四条腿,系在木柱子上。小牛动弹不了,也跑不掉。然后一手抓住牛鼻子,拿锥子刺穿的鼻中隔,穿鼻的位置要准,否则拉鼻绳很轻或很重,难以把握。牛鼻子是牛皮的一部分,没有血管,但痛得难受,小牛四蹄乱蹬,甩头吼叫,无济于事。鼻中隔被刺出一个洞来,然后把绳子或鼻环拉过去,小牛即使不愿意,但两条腿的家伙威力大,惹不起,只能战战兢兢地就范了。
  “周岁牛,背犁头”,农民见小牛畏惧,趁热打铁,赶紧将牛轭套在它的肩胛上。黄牛肩上有峰,套牛轭刚合适;水牛没有峰,就做一个袢襻上去。教牛学犁时,前面一人将牛鼻子摁到地,因为牛一昂头就会落轭,难以驾驭,后面一人把犁,牛的旁边站着两人,扶正牛身,不让牛走偏。山村有教牛歌如下:
  撇头(头右偏)落凼(音gang,犁沟),肩头落凼(肩膀与犁沟成一直线),
  一凼上,一凼落(下),转弯抹角哦——!山田有弯曲,弯弯曲曲都要犁哦——!
  耙田看高墩,犁田看板青——,呵你立,喊你走啊——!
  凼是一条路,两眼要看犁路!前脚如弓,后脚如箭,做起生活来好看哦——
  耳朵生来给你听,眼睛生来给你认(看)!两三个早上独自犁好看,两三个人陪着难看哦!
  做牛学犁,做马学骑,做小娘子要学织苎纺棉,做和尚要学化缘,哦!
  犁得直,省气力!犁得横,耕绳(连接牛轭和犁鼻的牵引绳)割肚棚(肋骨)!犁得好,放你三天吃青草。犁得好,放耕早,犁得坏,打篾梢!
  小牛拉犁动作准确,给好吃的,草也好,麦也好,豆也好。它得到物质鼓励,耕得更卖力更好了。小牛消极怠工的时候,用篾梢狠抽它一下,给它惩罚。连教三四天,小牛就可以放绳独立耕田了。但如果中途断档不温习,小牛还是要忘记还生的。教牛歌听起来很有人情味和哲学味,要把牛当成人当成孩子看待。这是情感教育,顺应自然的智慧。
  在古代,中国有鞭春牛习俗,又称鞭土牛。据《周礼·月令》载:“出土牛以送寒气。”用鞭子将土牛打碎,表示春耕开始。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皇帝也参与鞭春牛活动。把土弄碎的工序叫做耙。赶牛犁田后,得耙田。犁田把土翻出来,拉出滚滚泥浪。犁是要扶的,犁把一提,翻得深,犁把一按,翻得浅。我们老家的耙是一个方形的木头框,两侧有孔,拴牵引绳,横放在水田里,前后横档里安上木齿或铁齿,人一站上去,一声吆喝,牛就拉着前进,如列子御风,把土块打碎搅糊,以便插秧。
  现在城市人,只能在画册看到耕云播雨的韵致,但不能亲身体会到犁田耙田的妙处,多少有些遗憾,不过,在某些农耕旅游区,教牛犁田耙田成为一个表演项目了。
  城市人体验乡村农耕生活,除了参与赶牛犁田耙田之外,坐牛车也是饶有情趣的,牛会拉犁耙,当然会拉车。
  牛拉车慢吞吞,平稳不颠簸。牛车最早出现在商代,独辕,双轮,人在车厢上,随处安稳。孔子周游列国,坐牛车。甘肃民权县人和镇与兰考县仪封乡交界处,有个宁车湾村,周围有石槽村、牛牧岗村、金牛寺等地名,与孔子的牛有关联。孔子坐着牛车,看见乡村小细佬在路中央玩造城游戏,挡住去路,小细佬振振有词地说,只有车躲城,没有城躲车!孔子觉得细佬说得有道理,就拜其为师,小细佬是名项橐,七岁。孔子命人调转车头,车轮在路上拧了一个坑,村名为拧车湾,也就是今天的宁车湾。   老子资格比孔子老,骑青牛出函谷关,紫气东来。《列仙传》和《太平御览》说:老子度关,关令尹喜先诫官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车者,勿听过,止以白之”,则说老子是乘牛车的。在农村,牛车一般拉粮食草料木柴,现在也被开发成旅游项目,拉城市的游客。慢吞吞地走在山地中,如坐黄包车游胡同一样,是蛮时尚的慢生活。
  乡村的牛,打工过日,自然要流动迁徙的,这得靠牛贩子。牛碰到牛贩子,心惊胆战。牛换了一个主,命运未卜。
  “几斤蜂渣几斗酒糟加点精料一喂,再拿刨子把牛角一刨,几把黄粉往身上一抹,一条雄赳赳的牛就打扮出来啰。” 成都作家雁宁的小说《牛贩子山道》获1987年全国短篇小说奖。秦川和大巴山的山道是牛贩之路,一个瘸腿老头,贩牛为业。不擅耕作,但对牛了如指掌。他与友人刚学校毕业的孩子浩成一起,带着水牯子和黄牯子,走在那条印满蹄痕的山道上,一路歌行。
  不过,牛贩子的投资比贩猪的大,风险高,但赚得也多。早年浙东台州山区的牛,一般是从集市上买的,牛贩子则把淘汰的老牛赶到宁波象山或江苏扬州等地出卖。因为牛行走缓慢,一般得走上十天半月的。一路上要照顾得好,否则没到目的地,牛就累得趴下了。
  清代《相牛心镜要览》,说好牛有标准:四宽,鼻孔宽,角门宽,胸膛宽,后裆宽,这样心肺功能强大;五紧,口紧皮紧,骨骼紧,腰跟紧,尾巴紧,体型紧凑,便于灵活耕作;五短,嘴角短,头颈短,身子短,脚短,尾短,前后匀称。另外,头小脑大,角立眼圆,身短,脊高背低,杂毛不生,尾长过膝。前身要高,肩迎风要厚,后身要低,露筋骨,蹄圆大,色青黑紫,皮薄松软。毛润泽有光彩。瘦小露筋骨。眼睛大而圆,黑白分明,耳朵大而薄。耳根细口要方大滚圆。鼻子要低而宽。用陕西人的话来说,就是头如狮子,口如升子(量稻谷的方形器具),眼如蛋子,耳如扇子,角如锥子,鼻如罐子,身如担子,尾如鞭子,牙如钉子,舌如刀子,尻(屁股)如筛子,腿如柱子,蹄如砧子,十四个子,是文学形象性的概括。
  牛贩子可以从牛的牙口和角轮判断牛的年龄。从神态眼神毛旋看这牛是不是性格温顺,还是拗牛。需要牛耕田的,牛贩子推荐“六个牙”的。牛贩子讨价还价,不用嘴,而是把手伸进对方的袖管里相互捏,捏得对,就这个点,捏得不对,就换这个数,捏手算。同意,相互一笑,点头成交。 也有“切口”,如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则用收台早茶拐劳条考梢代替,旁人好像听洋文一样不知所云。
  据说高超的贩牛客走在路上,能从牛蹄印上判定牛是不是怀孕的,在300米之外辨出牛的雄雌。这是绝活儿。而今牛贩子改走高速公路了。家乡徐霞客古道出现的零星的几头牛,是山村野放的,倒是安闲自由地游逛。
  老家的水牛总是仰着头,鼻孔朝天,笑容可掬,显得特别的惬意,它是摄影绘画的好素材。李可染画水墨渲染的牛,柳枝,牧童,寥寥几笔,随便一点染,就洋溢着江南的灵气。韩美林画牛,每画一笔,就哞哞哞地吼叫几声,几乎把整个生命力量都融进去了,一头牛画下来,精疲力尽喘粗气,仰面躺倒。韩美林牛画力透纸背,牛气冲天,其中题词,多有智慧禅意。曰:余自蒙学伊始,亦视牛为友为人为神为己。儿时年年得见祭孔杀牛,又见牛跪地落泪求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牛”生之多艰。又曰,今岁牛年,当写牛图,我问苍天:美林此生苦读圣贤,所得何物?作喻苍天一笑。曰:牛也。又曰,因为我是牛,有草就活,不用大鱼大肉、人参鹿茸,长寿要诀:“知足”。韩美林除了画母亲外,最多的画牛和狗,这两种乡村动物,最有人情味的。在我眼里,牛看起来笨,但瞪圆的牛眼里透出智慧和禅意。
  我的家乡寒石山,是唐代诗人寒山子的隐居地,他喜欢将诗句涂抹在村墙竹树上,警励流俗,曾引导乡里农民养牛致富:丈夫莫守困,无钱须经纪。养得一牸牛,生得五犊子。犊子又生儿,积数无穷已。寄语陶朱公,富与君相似。在乡间读禅宗公案,那位让人吃茶去的来自北方的赵州和尚从谂,到了寒石山上,看到一路的牛蹄印。寒山子问,上座还识牛么?这是五百罗汉游山啊!赵州和尚不解:既是罗汉,为什么要做牛去?寒山子指着头顶说,苍天啊苍天啊!赵州呵呵大笑,心神领会了。这叫自然的禅悟。饶有情趣。老家还有则民间故事说,与寒山子要好的拾得,在寺里放牛,他把牛赶进寺,正巧和尚开会自恣(自我批评),便倚门抚掌微笑道:悠悠哉,聚头作,相这个牛如何?大家很恼怒,呵斥:下人风狂,破我说戒!拾得说: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他把牛赶过去,一一呼唤寺中已去世僧人的名字,牛一一应声而出,如点名一样。蓦见老家寺庙中寒山拾得形象,倒是一脸的牛相。
  前不久翻书,读到《牧牛图》,是禅修的经典,也见之于大足石刻。说的牛是内心的念想,牧童则是禅修者,内心是需要调御降服的,戒律如牛拴鼻绳套轭一样,先是勉强,后是顺应,凝思,反观,物我两忘,进入最高禅定的境界。
  对牛读书,我思考着,为什么禅修者总是要借牛说事呢?我想,中国本来是个农耕社会,山林里驻锡的禅修者,自然依靠牛来耕作学禅,是为农禅并举也。我老家附近,五代时出了一位大肚弥勒菩萨——布袋和尚契此,他作插秧诗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又想怀海和尚也作耕牛诗道:“放出沩山水牯牛,无人坚执鼻绳头。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此前,梁武帝时代的傅大士有诗道: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人骑牛上,行走桥上,牛眼圆瞪,目空一切,看淡荣辱,烦恼成空,心如止水,好无牵挂,管它水流桥流,方能得大自在。
  乡间农人说话,多将牛与人相提并论,诸如,人不欺牛,牛不欺田。坏牛倒犁耙,恶人犯风化。牛吃牛拉,人家当败。牛怕赤骨柴(瘦),人怕倒水赖。人碰着相噢(招呼),牛碰到相操(角抵)……俗语“骑牛觅牛”、“泥牛入海”、“对牛弹琴”,出于乡村,也充满禅意。忽看见某些人意得志满的样子,说 :牛啊,牛得猛啊,真牛啊,牛逼啊。吹牛皮也真是牛逼。
  听说,江苏华西村精心打造了金、银、铜、铁、锡五头牛,其中金牛花了整整一吨的纯金,真的是牛逼。牛逼,网络简写为NB。NB者,Natural Beautifu也,中文直译“自然美”,牛啊,真的是乡村自然美的精华。牛逼,真的是中西方传统时尚的文化情感的合璧,充满无限智慧和禅意。就此收拢牛口,牛话结束!
其他文献
随着冬天的到来,供暖又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世界各国往往根据本国的地理位置、能源结构和经济技术水平决定各自供暖方式,除个别国家的供暖模式较为单一外,多数国家都有不止一种的冬季取暖方法,都注重环保节能这个供暖模式。  瑞典是北极周围国家之一,冬季漫长而寒冷,因此供暖是关系到每个瑞典人生活质量的大问题。  瑞典的供暖方式分区域供暖和用户自烧两种。大部分住宅小区和办公楼采用区域供暖,即集中供暖(瑞典负责供
期刊
商业活动中,有人总是爱撒谎。巴黎高等商学院的教授雷达·弗伦西亚努与另两位研究者试图通过实验,确定谎言对于说谎者的“客观”价值及对接受者的影响。  实验中,提议者在获赠一笔钱后,可提议与响应者分钱的方式,后者不清楚钱的总数。若双方同意提议,则按照商定的方式分钱;如果谈崩了,任何一方都拿不到钱。结果发现,提议者中有88.5%都在钱数上撒谎了,平均将总额少说了20.5%。总额每少说1欧元,他们向响应者提
期刊
日前,央视国际频道播放了《最美中国人——大别山里的“讨书”老人》,报道中的讨书老人汪新民是湖北省浠水县洗马镇羊角桥村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在书屋管理中,汪新民倾注了很多心血,为了收集图书他找县长讨书,为了添置更多的书,他帮助别人义务卖书。  通过书屋,汪新民不仅帮助很多村民致了富,而且使村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不再单调。汪新民说,他的梦想就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书屋实现自己的梦想,尽管在有些人看来这份“差
期刊
我们现在到处都在现代化,那是非常简陋的现代化,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忘本的现代化。房子看着盖得很高,很漂亮,这种漂亮其实是很低级的审美观念。而江南古镇,这种风光才会让你过目不忘,在那儿相机都忙不过来,到处都是景,还有漂亮的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这样的一种意境,自然而然。  宣称要“向所有放屁拆迁理论宣战”的著名建筑学家阮仪三,他的愤怒在业内非常著名:“凤凰就是假古董,翠翠已经跑走了
期刊
1.穿过秋天的田野,就来到了我的家门。
期刊
20世纪前后,上海外滩聚集了汇丰银行、德华银行、华俄道胜银行、麦加利银行、横滨正金银行等34家外商银行,有17家的买办都由席家人(包括3位席家女婿)担任,其中的领袖人物正是汇丰银行买办席正甫。这个来自江苏洞庭东山的商人造就了旧中国著名的金融豪门,更让雄心勃勃的洞庭商帮崛起于上海滩十里洋场。  初到上海  1857年的一天,一条乌篷船靠在苏州河畔乌镇路桥边的码头上,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在睡梦中被人摇醒:
期刊
汉口滨江公园江滩有一处“码头文化广场”,一组青铜雕像与浮雕引人瞩目。它凝聚了湖北码头历史和时光的风尘,默默地向人诉说,古往今来沿江上下的船夫,与岸上的纤夫和挑夫扛包人一起,挥洒汗水创造曾经拥有的商业辉煌。这些出没于码头江湖的好汉,延续了长江沿岸码头的历史。  浩浩荡荡的长江,穿过荆楚大地,繁忙的航线串起中游的荆州、襄樊、武汉、宜昌等城市的诸多码头,航船或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在码头上停泊,复又启碇
期刊
彭尼是美国一家零售店的老板,商店的生意很不景气,仓库里堆满了积压的货品,成了老鼠栖身的场所。彭尼不得不经常到仓库里灭鼠。他发现:“往往在一个老鼠洞里能掏出一窝老鼠,但很少发现老鼠单独居住的。”于是彭尼在一块木板上凿了几个洞。洞边分别编上10%、20%、30%、40%的号码,再在木板后面安上一排瓶子,瓶子里装着他从仓库里捕捉的老鼠。当他把这些放到柜台上时,吸引了很多顾客看热闹。  彭尼对围观的顾客说
期刊
今年,对66岁的台湾人林怀民来说意义非凡,他刚获得了美国舞蹈节艺术终身成就奖的殊荣,11月又迎来“云门舞集”成立40周年庆。林怀民为他创办的这个舞团准备了特殊的“生日礼物”,新作《稻禾》于11月开拔到台东池上,将在稻田里现场演出,林怀民笑道:“为了能在田间表演,田地的主人今年很早就开始插秧、收割,以便腾出演出场地。”  在嘉义长大的林怀民,一直有着深刻的“稻米情结”,他喜欢用稻米的生命轮回比喻人生
期刊
高秋时节,阳光温煦,遍地金光。放眼所及,满山硕果累累。春华秋实,本属平常,却是自然颠扑不破的规律,体现无穷的智慧禅意。  果农开辟果园种植果树,知道果树苗种下去要经过好几年的悉心照料,才能开花结果。他们居住于山中,致力于施肥松土培土浇水杂务,寂寞之中,所花的精力财力难以数计,更提防狂风骤雨水火虫灾,以及不请自来的偷盗,即使有所收获,还得担忧市场销路行情涨跌,提心吊胆,处心积虑。不免疑惑,经营果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