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学管理的误区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yuehq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犹如这场教学改革的前沿指挥所,指挥者的战略方针和作战方法正确,就能取得战斗的胜利,否则,必败无疑。目前,有些学校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管理上陷入了五大误区。走出这五个误区,就会迎来教学改革的春天。
  误区—:以罚代管
  学生处在接受教育阶段,在校学习不只是接受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思想教育。首先是完善人格,然后是提高文化素养。因为学生还年轻、阅历浅、知识储量不足,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容易以自己的好恶指导自身行为。如:逃课上网吧、放弃学习谈恋爱等等。此时,最需要的是教育,甚至是反复多次的教育,而绝不是赶出教室不许上课,或者罚款以示警告,或者开除出校,推向社会。这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可能毁掉一个人。也许毁掉的正是未来的爱因斯坦或者巴尔扎克。—些学校在管理上给班主任定指标,而班主任为了达标,就千方百计地驱赶“不听话”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实“不听话”的学生,往往是有思想的,这些学生如果教育得法,又往往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针对以罚代管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先作为学校的管理部门,在评价班级工作时,一定要考虑学校教育的基础因素,从人文教育的根本上入手,而不是舍本逐末,以经济手段、身心体罚等代替思想教育;其次,学校在管理学生时,要时刻记住学校是教育机构而不是国家强制机关,学校没有任何权力限制学生的人身自由、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只能以引导和说服教育的方式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把握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有自尊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才能走出以罚代管的误区。
  误区二:以考代教
  学校往往把考试放在了第一位,而置教学于次要地位,认为“学生就是考出来的”。尤其对毕业年级的教学管理,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中考即将来临,大量的复习资料及各种模拟考试蜂涌而至,于是一些教师热衷于各种模拟考试和训练。实行“一周一小考,两周一中考,四周一大考”的战略,邀游在题海中,乐此不彼,然而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结果事倍功半。这种教学指导自然产生了两种反应:学生说:“老师不给我们吃东西,却每天称我们的体重,看增加了没有,这合乎逻辑吗?”老师说:“我们就像愚昧而奢望的懒汉,一不播种,二不施肥、灌溉,三不除草培土,却每天拿着镰刀在地头等着收获。”究其根源有三个方面:
  1.教师的“惰性”习惯所致。这些教师不是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向,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而是一味依赖各种模拟训练与考试,造成师生极大的内耗。误认为做的题越多,考试成绩就越高,其实不然。教师应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帮助学生落实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结成知识网,对重点、难点详尽解读。使学生把知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就题论题”是永远跳不出题海找不出航向来的。
  2.教师的“侥幸”心理所致。这些教师认为做各种名校名师的模拟试题,受益匪浅,可以找到捷径,中考题中可能有类似的试题,这就会形成低时高效的奇迹,结果事与愿违,世上没有免费午餐,教师应抱着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站稳脚跟,放眼教材,审时度势,加以分析,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做到融会贯通,要“以十挡一”不要“以一挡十”。
  3.教师的“急躁”心理所致。这些教师急功近利,恨不得立竿见影,且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信心,为防自己教学偏离正常轨道,而不辞辛苦做大量模拟训练。其实一个教师如果坐得住身、聚得住神、稳得住心,既不故步自封,又不狂妄自大,正确认识考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必能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以考代教”必然造成师生大量内耗,费时费力,收效甚微,此种教学方法在中考复习中实不可取。教师应以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钻研教材,理清脉络,加强中考信息交流,深挖自身潜力,跳出题海找出航向。正确认识模拟考试与掌握知识的关系.考试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种教学模式,考试是为了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教师应及时走出“以考代教”的教学误区。
  误区三:以教代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 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误区四:以静代动
  学习的本质是体验和感悟,这必须建立在学生亲身经历过程的基础上,所谓经历,就是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质疑、判断、观察、操作、比较、选择、分析、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积极的思维活动,解决问题或达到一种新的认识,这样的经历,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展示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发展创新精神。如在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中,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把学生看作一个储备知识的容器,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再如在重认知轻情感教学中。它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的情感体验,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而非静止的。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误区五:以多代专
  在正常情况下,跨年级授课不但增大工作量,而且影响教学质量。这样,既增加精神负担,又造成时间和物质上的浪费。如果让张老师授初一两个班数学,王老师授初二两个班语文,这样每人只备一个教案,不是时间更充裕、物质更节约,且一个内容给两个班讲会讲得更熟练吗?这有什么不好呢?我曾遇见一位物理老师,刚给初二学生上完实验课,下—节课又是初三的另一节实验课,课间十分钟,他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在和实验员—起搬器皿、仪器架时,忙得晕头转向,还不知下—节课的内容在思想中转换过来没有。这就是跨年级授课所造成的。如果这位老师不是跨初二和初三两个年级授课,即使同一年级任三个班的课,会有上述现象吗?不知管理者出于何种考虑,如果说想以此使老师成为全才,那么其结果必然相反,无非是揠苗助长,因为这已是经过数辈教育家验证了的事实。
  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管理者不管学历多高,资历多老,不懂管理是不行的。不怕不懂,就怕不学,更怕不虚心,还怕不深入一线,不认真调查研究。尤其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管理人员更要具有前瞻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教学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实施教学活动,能够走出教学管理的误区,使新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作者通联:532507广西宁明县寨安乡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从教23年之久,年轻时教书,是在享受驾驭知识的成就感,中年时教书,是在享受有良好的教学成绩的成功感,现在老了教书,却体会出别样的感受:成就感,成功感远远少于在和学生的和谐相处与快乐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满足和欣慰感!  因为身体的原因,我休假了一个学期,这段时间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职业,突然发现其实教师这个职业是我的最佳选择,我喜欢教书!所以休假完毕重新走上讲台时,我又一次的激情飞扬,从而在教数学的过程
期刊
目前我校初中物理学困生现象十分突出,九年级学困生问题尤为严重,学困生约占30%——40%,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环境恶劣。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暗淡。每个学困生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让他们健康成长,如何帮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个物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一.我校物理学困生的成因  一个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总体上说有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现主要从我校物理学
期刊
中学历史大纲明确规定:历史课在中学的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贯穿在中学的整个过程。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具有全方位、多侧面的社会功能。当学生能真正掌握并应用历史知识之时,才是历史教学功能得到发挥之日。因此,如何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求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历史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讲求方法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建立民主和
期刊
素描是一门关于认识和表现形的学问,是指导表达造型艺术的一种最基本的、辩证的、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是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结构素描则是基础中的基础。结构素描是最基本的造型方式,同时又是进行基础造型训练以及日后进入绘画和相关创作的思维与实践活动。提高结构素描教学的效果,将会大大提高素描教学的效果。我们常说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是绘画创作的训练手段。素描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为地分成造型类和设
期刊
【摘 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诱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打造和谐的写作课,以便学生不仅写好作文,而且喜欢写,写得开心。针对一些学生厌写作文,忽视写作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忽视语文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作文难写。我认为,我们要热爱生活,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把你观察所得说出来,对学生的作品多做肯定多推荐发表,让他们自觉地爱上作文。  
期刊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所以安全教育成为各所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幼儿是自我保护能力最差的群体,近年来,幼儿事故频频发生,抓好幼儿安全工作成为幼儿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如何搞好幼儿的安全工作,让幼儿健康、茁壮地成长呢?下面来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幼儿掌
期刊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质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人文环境。“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思想政治课教学相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中就更要创设情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政治课时效性强,教学内容更改快,与生活联系少,增加了政治课教学的难度,特别是情景创设应采用何策略和有何要求的问题
期刊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打仗是这样,教学也是这样,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则是预习。预习是一种课前学生的自学,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牺牲。学生课前不预习,也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牺牲时间和精力。学生预习了课文,才知道自己懂得什么、又有什么不懂,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的听讲才能主动,才容易与老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
期刊
美术教育是小学基础课程之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才以及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学科。那么小学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  一.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是生活中合乎规律的、与其内容和谐统一的、丰富独特的又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就必须有鉴赏能力,而人的鉴赏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审美教育,能
期刊
国家要兴旺,科技要发展,教育是基础,人才是重点,特别是小学教育,能否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大军,能否使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正常的向前发展,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施教得法,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为此,现将我担任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谈一下:  一.狠抓思想教育,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多年来,我服从学校领导的分配,多次担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