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熟未熟的年纪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aner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的生活开始被洗牌:丢弃幼稚的童话,迎接新鲜而危险的社会现实,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信息。经历懵懂困惑的同时,还要背负课业的压力。很多情绪和观念得不到及时的疏导。
  高源,笔名蜜蜂听雪;90后作家,热爱诗歌的孩子曾在《诗刊》《诗选刊》《中国诗歌》等刊物上发表作品;长篇小说《秋安》已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我才二十出头,还没走出校园,可是这几年,我却愈发地感觉到自己与中小学生之间的代沟。说代沟一点也不夸张,90后与95后的差别就已天翻地覆,更别提00后。我跟学弟学妹交流就有些力不从心,时常一时语塞哭笑不得;跟00后沟通更是唯恐避之不及。
  不知从何时起,我跟1997年生的表弟已经无法进行轻松舒坦的对话,因为我发现,无论我说什么,他都是一副不屑的神情,好像我所了解的事物他都了如指掌,我所关心的话题他都觉得低级幼稚。我并不觉得他在一些事情的理解上比我更成熟、全面。但那轻蔑的一瞥和懒得开口的态度总能给人一种深沉莫测的错觉。
  同样的感觉,也出现在我和我的读者之间。
  上初一的女生到微博给我发私信,让我推荐优秀书目。我当然有更深刻、更有思想性、更文艺范儿的书可以拿出来炫耀,可是考虑到她的年龄,我还是踏踏实实推荐了一些世界名著。“哦,这些我早就看过了。”她似乎带着不屑和失望地说。大概心想“这个儿童文学作者也不过如此幼稚”吧。
  我知道很多热爱文学的少年从小就读世界名著,我也是小学就读了不少,但当时的理解总是浅薄,注意力大多在情节上。上大学之后,我重读童年读过的名著,才意识到它们并非我以为的那样简单。经典需要重读,认真读,所以我依旧坚持我给那个女生的回复。我猜她是想看些专业、冷门、相对晦涩的经典,酷酷地说出一长串外国作者和书的名字就能震住同学甚至老师。说自己正在读《曼德尔施塔姆诗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西方正典》。好像是比《茶花女》《呼啸山庄》《红楼梦》显得更高端大气上档次,但那些书对她那个年龄的人来说,可能都是华而不实的(当然,我也不能排除她是少年天才的可能)。


  回母校看望老师。老师也纳闷地说:“这一届学生跟你们也差不了几岁,带起来怎么感觉完全不同呢?以前的经验都失效了。有时真的搞不懂这群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老师怀念的,是当年相对单纯天真,甚至有些傻傻的我们,每天心无旁骛地学习,偶尔有些鬼点子,赖着不交作业,互有好感的男女生之间小打小闹,也都无伤大雅。现在呢?“我们何必要跟高考死磕?”他们一脸怀疑和不屑地反问道,“学姐,考大学的意义何在?考上好的学校,到最后不还是得工作、养家糊口?我上个技校,挣的钱也未必少啊。”我的天,这直接开始质疑学习的意义了。不过我还得庆幸他们没有问“人为什么活着”之类更犀利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比我当年更成熟,能批判性思考而非天真地接受既定的道路。但话又说回来,多一点质疑和特立独行的观点,并不意味着脱离了幼稚,有时甚至比幼稚更可怕。“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一知半解容易使人狂妄自大,可能还不如一无所知。越是博学的人会越谦虚,考虑得周全,小心谨慎,而那些只知皮毛的人才毫无顾忌地滔滔不绝,出言不逊,因为他根本意识不到哪里会有疏漏和偏颇。
  读本科时,全班统一去某所高中听公开课。当时老师让学生讨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学生们一个个傲气十足,昂头起立侃侃而谈,对孔子、孟子、庄子评头论足,而且故意避开书上通常的解释,生怕自己的见解不够一鸣惊人。那种气势,足够唬住大部分听众,让人自愧不如:“你看看人家的素质,我中学时可没有思考得这么深。”
  一个男生说了自己对老子的看法。一个女生急不可耐地反驳道:“你如果说老子的学说是消极的。那你肯定没真正读懂老子。”听到这儿,我身旁的朋友失声笑了出来。下课后我问她为什么笑,她说:“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即便是咱们的教授,有谁敢那么盛气凌人地说自己真正读懂老子了呢?”说到这儿,我想起《包法利夫人》中的一个情节:医术并不高明、从未做过足部手术的包法利,禁不住名利的诱惑和旁人的怂恿,仅研究了一篇博士论文之后就大胆自信地给马夫动手术,结果不仅没治好马夫的跛脚,还差点要了人家的命。
  与我交流的学弟学妹、给我写信的讀者,以及我做实习教师时接触到的学生。都给我留下了“中二病”的印象:自命不凡、不可一世、狂妄自负。同时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他们的生活开始被洗牌:丢弃幼稚的童话,迎接新鲜而危险的社会现实,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的信息。经历懵懂困惑的同时,还要背负课业的压力,很多情绪和观念得不到及时的疏导。独立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却已经不满足于现成的观念,对书本、老师和家长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为了叛逆而叛逆。
  “中二病”这个词源于日本,“中二”是指初中二年级。大概是那个年龄段的青春期少年特有的特征吧——正在成熟却尚未脱离幼稚,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深沉模样。我在那个年纪时是怎样的?多多少少也有点像刺猬,也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吧,但真的比现在的孩子更谦虚内敛,至少不会对一切都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
  直到现在我都时时提醒自己:我所知道的,还少得很哪。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吴梦莉,非典型巨蟹女,喜欢动漫和电影,中度绒毛控,重度颜控和声控,小写手一枚。曾获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放胆作文大赛”大学组特等奖和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生放胆作文大赛”大学组一等奖,著有长篇小说《外星人同盟会》。1  凌晨1点37分。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屏
期刊
刘毅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府军将领,沛国沛县(今属江苏沛县)人,和汉高祖刘邦是老乡。大概是因为沾了皇帝的仙气,刘毅“少有大志”,对营治产业毫无兴趣,每读史书,经常感慨:恨不能生在刘邦、项羽之世。与他们争夺天下。只是刘毅志向虽大,气量却小,这成了他一生成功之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东晋末年。尚未出道的刘毅居住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却热衷于“射覆”——这是民间近于占卜术的猜物游戏,就是在瓯、
期刊
上大学后,舍友们热衷在深夜的卧谈会上玩“真心话大冒险”。  每到这个时刻,我总是装困,或者扯东扯西,试图逃过她们善意的好奇。当我打太极蒙混过关时。她们会爆出一阵“我懂我懂”的嬉笑声。尽管看不清对方的脸,我也能想象出她们挤眉弄眼的兴奋表情,大家猜测我以前一定“有故事”,所以才故作高深。  我躺在黑夜的床铺上,随着她们一起笑骂几句,但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笑有多无力。回忆如同一只穷追不舍的猛兽,让人慌不择路
期刊
我吃梨会跟父亲一样,一边削度一边吃,闭上眼感受梨的甘甜和清香。在这种滋味中我常常想起往事,想起父亲吃梨时微笑着看我的眼神,想起我咳嗽时父亲炖的冰糖雪梨……  父亲爱吃梨,他说梨清火润喉,是好东西。他总是买本地的青皮梨,虽然便宜,味道却不含糊,清甜多汁。家里的水果从不间断,苹果、香蕉、葡萄,被一袋袋从超市买来。这些父亲吃得不多,他最中意的还是梨。他吃的时候还会很大声地赞美:“嗯,又甜又香,好吃!”每
期刊
而我都走了那么遠的路了,又不是真的喜新厌旧,心里有落差就是因为有期许,那就再走走,别那么轻易说放弃了。1  高一开始听的电台,主持人有一期说了挺长的话,她说,不想再把节目做下去了。  虽然这是电台里最合我口味的一个节目,但也不至于生活离不开它。一直以来其实都是“忘记状态”,直到要做耗时间又不用脑力的事情时打开,半听半发呆,但那一秒,还是有些猝不及防的失落。  那种感觉就像,有个一直陪伴在你身边的人
期刊
这种生活当然算不上痛苦和艰难,只是有些令人烦阚,称不上快乐,像柔软的心被沙砾包围,总有些细微的压抑和疼痛。  好像是从初三开始养成不到学校自修的习惯的,说难听点。就叫逃课。那时候全校前300名的学生周六都要到学校自修,美其名日整理所学知识,磨炼意志,沉淀心灵。然而现实却是,大部分人都偷偷带了手机,趁这个机会和伙伴们打打游戏。  我是一个从不打游戏的好学生。认为虚拟世界毫无意义。我多愁善感到在仅有一
期刊
南京:路过蜻蜓路过你  十八岁以后。我迷恋上旅行。  第一次旅行目的地是南京,那个冬天的跨年夜,我和一群同学坐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五六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带着终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的喜悦,带着对未知旅行的美好幻想,伴随夜行火车一起去往另一个世界。  秦淮河似乎永远都是那般热闹。河岸上方亮着彩灯,斑斓的水面上有很多小船,河岸边的浮雕还刻着几个大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让人不禁想起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
期刊
1  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我和刘先生之间的关系。每当有人提起他时,我的心底都会升起一片失落的茫然。  在长久的疏离中,时间早已将他氤氲成一个模糊不清的背影。也只有那些潜藏于灵魂深处的疤痕。才会在午夜梦回时,提醒我曾经有这样一位父亲。  年幼的时候,我的作文里经常出现刘先生的身影。当初他在我眼中,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他精通无线电,会做美味的糖醋鱼,还在地方小报上发表过一些零零碎碎的短
期刊
1  如果你的母亲拥有令人惊叹的美丽和横溢的才华,并且还有智慧的头脑能获取源源不断的财富,如果你曾穿上过最美的连衣裙,弹奏过高级的钢琴,去过高档的商场,你会不会觉得十分骄傲?会不会觉得幸福之光将你层层笼罩?  如果你相貌平平,身无长物,你的母亲曾消失很多年,她很少照顾你,关心你的感受,甚至嫌弃、误解和冷淡你,任你如浮萍般在世间沉浮飘荡,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已被世界遗弃?会不会觉得生活暗淡无光,前途不明
期刊
提示:  在《我是演说家》第四季总决赛中,复旦大学法学院教师熊浩蝉联冠军。他讲述了辩论的深远意义,开启了一场思维的拓展之旅。听完这段演讲,黄子佼连连赞叹:佩服得不得了。鲁豫高度评价:他的演讲如入无人之境了。  这是我在这个灯光汇集的舞台上的第十场演讲了。  既然是最后一次发声,而且是“为新时代发声”,我就固执一下,专门给大家讲一讲我自己一项非常个人的兴趣爱好。  我想跟大家说一说辩论。  自从我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