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设计能为儿童所接受的名画欣赏内容,通过对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选材、引导和审美,使儿童能初步感受名画作品,从而提高儿童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在不断挖掘儿童创造潜力的同时,使儿童内在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发展,冬是儿童名画欣赏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名画欣赏
欣赏教学是儿童美术教育三大基础内容(绘画、手工、欣赏)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名画欣赏教学是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的新形式,对它的探索与尝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有些美术名画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师只顾一味地讲解,而不太顾及儿童自身对艺术品的感受和体验,大大降低了教师、学生与作品三者之间的共鸣和互动效果。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设计能为儿童所接受的名画欣赏内容,使儿童能初步感受名画作品,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这种感受通过儿童自己的绘画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儿童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选材
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教育,儿童教育就是儿童的生活。儿童教育只有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才能发挥其效能。当今风靡世界的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其课程的生成就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兴趣、探索、谈话和争论等。因此,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选材应坚持浅显性、生活性的原则,应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与儿童的生活融为一体。有人曾以西方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期的现代绘画作品为主要欣赏内容,做过名画欣赏教学的实验研究,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儿童的审美体验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没有显著差异;审美创造力虽在即时的测试中有显著差异,但在一周后的检测中没有显著差异。这样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远离儿童生活经验和体会的名画,是难以真正引起儿童情感、心灵的共鸣的。
儿童的想法总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愉快接纳儿童的各种表述。在欣赏毕加索的《梦》时,一个孩子忽然说:“这个阿姨肚子里有小宝宝了,她摸着肚子靠在椅背上……”全班顿时哄堂大笑。教师并没有责怪她,而是引导大家想一想怀孕的阿姨为什么靠在椅背上?为什么摸肚子?她在想什么?……孩子们顿时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这种母爱可以延伸到不论刮风下雨,父母都按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上来,让孩子逐渐感受到父母抚养的艰辛,同时也能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孝心。欣赏新印象主义的发起人修拉的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画上有绿油油的草地,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河水在四周静静流淌着,河面上荡漾着几叶小舟。这里有各色各样的人,他们有的坐着轻声交谈,有的躺着休息,有的在河边钓鱼,有的在悠闲地散步……看到这些场景,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联系到自己去公园时看到的情景,从而能够增加学生对画的感性认识。
教师还可选择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作品来布置课堂,帮助他们积累经验,丰富表象,为感知的定向(熟悉的对象更能引起儿童注意)、艺术想象和理解的进行、情感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源泉,逐步提高儿童对艺术作品的直觉敏感性和迁移应用的有意性。
在选择名画欣赏教材时,首先应该考虑童心和童趣,并且利用童心和童趣作为启发儿童艺术情感、开启艺术大门的金钥匙。也就是说,作品的内容应该是孩子喜欢的、能理解的,是富有童心、童趣的。其次,再考虑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色彩和构图。由于名画的种类和风格非常多,选择是十分自由的,既可以选择鲜明生动的,也可以选择简洁平和的,还可以选择新奇变幻的,只是我们一定要以孩子的眼光去选。
大家都知道,儿童对动画片十分感兴趣,作为教师应了解在学生当中比较流行的热播节目,并以此为契机,选择与此相关的一些素材作为课堂教学实例,这样就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丰子恺的简笔漫画就是儿童名画欣赏教学绝好的教材。丰子恺以漫画家知名,他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的简笔画活生生地勾勒了一颗童心,每一笔都包含着童趣。简笔画的绘画形式是儿童易于接受和表现的。因此,他的画比较适合儿童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表现能力,形式和内涵都与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的目的相吻合。
二、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审美
绘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儿童感受经典,欣赏一些名画,教师可以在美术角上放上希乐菲乐德的名著《鲜艳的水果》,让儿童感受其色彩的鲜艳,认识颜色的种类,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使儿童感受美,从而大胆想象和创作。还可以搜集一些名家的画、优秀的儿童画、教师创作的各种花卉,张贴在儿童能够看得到的地方,用渗透的方式让儿童感受不同风格的作品。名画欣赏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儿童敏锐的感知能力。儿童审美感知的特点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同一性。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以直觉行动为主,他们对事物的感知从笼统到分化。为此,在名画欣赏活动中,老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儿童画的内容,画家的用意,而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儿童充分用直觉去感知。如欣赏马克思的作品《蓝马》,老师先打开幻灯片让儿童欣赏,同时以一连串的问题导入:你觉得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动物?它长得怎么样?为什么你觉得它长了肠肚呢?马儿在干什么?一步步引导儿童从笼统到局部细致感知。学生们会说:“这是一群可爱的马。…‘有两匹马好像在说话。”“我觉得他们长得都很胖。”在这幅画中,儿童同时感受到色彩的明暗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效果更让儿童感受到马匹的圆浑和彪悍。从某种程度上讲,儿童的直觉感知比成人强,他们不受理性的干扰,和艺术家有着相似的感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和画家之间能达成共识。可以通过观赏幻灯片,引导儿童思考、想象,通过语言的表达,达到感知能力的提高。
名画欣赏有助于挖掘儿童的审美创造潜力。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只是由于年龄和认知的不完整所表现的事物往往是局部的,但儿童表现出的独特的方式、重新组合和排列的图式及新奇意象,决不是成人能代替的。
在美术活动中长期使用的范例,好似儿童行走的拐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创造性的表现。为了突破这一模式,在每次欣赏活动当中可以增添与儿童画相同题材的创作画,让儿童尝试摆脱拐杖,走自己的路,使儿童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和理解,通过自己的画笔尽情发挥,实际上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如让儿童欣赏凡高的《星空》之后,让儿童画自己看到的奇妙的天空,大多数儿童都尝试用滚动、转动的线条来表现云彩和风,画面的动态及效果一下子显现出来。再如,欣赏了富加尔的《我与村庄》之后,由于儿童有类似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画自己飞起来去捉蝴蝶,有的画乘上了列车。在这样的创作活动中,孩子无拘无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他们的想象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名画欣赏
欣赏教学是儿童美术教育三大基础内容(绘画、手工、欣赏)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名画欣赏教学是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的新形式,对它的探索与尝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有些美术名画欣赏教育活动中,教师只顾一味地讲解,而不太顾及儿童自身对艺术品的感受和体验,大大降低了教师、学生与作品三者之间的共鸣和互动效果。教师应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设计能为儿童所接受的名画欣赏内容,使儿童能初步感受名画作品,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这种感受通过儿童自己的绘画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儿童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选材
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教育,儿童教育就是儿童的生活。儿童教育只有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才能发挥其效能。当今风靡世界的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其课程的生成就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兴趣、探索、谈话和争论等。因此,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选材应坚持浅显性、生活性的原则,应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与儿童的生活融为一体。有人曾以西方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期的现代绘画作品为主要欣赏内容,做过名画欣赏教学的实验研究,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儿童的审美体验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没有显著差异;审美创造力虽在即时的测试中有显著差异,但在一周后的检测中没有显著差异。这样的结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远离儿童生活经验和体会的名画,是难以真正引起儿童情感、心灵的共鸣的。
儿童的想法总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愉快接纳儿童的各种表述。在欣赏毕加索的《梦》时,一个孩子忽然说:“这个阿姨肚子里有小宝宝了,她摸着肚子靠在椅背上……”全班顿时哄堂大笑。教师并没有责怪她,而是引导大家想一想怀孕的阿姨为什么靠在椅背上?为什么摸肚子?她在想什么?……孩子们顿时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这种母爱可以延伸到不论刮风下雨,父母都按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上来,让孩子逐渐感受到父母抚养的艰辛,同时也能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孝心。欣赏新印象主义的发起人修拉的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画上有绿油油的草地,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河水在四周静静流淌着,河面上荡漾着几叶小舟。这里有各色各样的人,他们有的坐着轻声交谈,有的躺着休息,有的在河边钓鱼,有的在悠闲地散步……看到这些场景,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联系到自己去公园时看到的情景,从而能够增加学生对画的感性认识。
教师还可选择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作品来布置课堂,帮助他们积累经验,丰富表象,为感知的定向(熟悉的对象更能引起儿童注意)、艺术想象和理解的进行、情感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源泉,逐步提高儿童对艺术作品的直觉敏感性和迁移应用的有意性。
在选择名画欣赏教材时,首先应该考虑童心和童趣,并且利用童心和童趣作为启发儿童艺术情感、开启艺术大门的金钥匙。也就是说,作品的内容应该是孩子喜欢的、能理解的,是富有童心、童趣的。其次,再考虑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色彩和构图。由于名画的种类和风格非常多,选择是十分自由的,既可以选择鲜明生动的,也可以选择简洁平和的,还可以选择新奇变幻的,只是我们一定要以孩子的眼光去选。
大家都知道,儿童对动画片十分感兴趣,作为教师应了解在学生当中比较流行的热播节目,并以此为契机,选择与此相关的一些素材作为课堂教学实例,这样就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丰子恺的简笔漫画就是儿童名画欣赏教学绝好的教材。丰子恺以漫画家知名,他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的简笔画活生生地勾勒了一颗童心,每一笔都包含着童趣。简笔画的绘画形式是儿童易于接受和表现的。因此,他的画比较适合儿童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表现能力,形式和内涵都与儿童艺术欣赏教育的目的相吻合。
二、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审美
绘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儿童感受经典,欣赏一些名画,教师可以在美术角上放上希乐菲乐德的名著《鲜艳的水果》,让儿童感受其色彩的鲜艳,认识颜色的种类,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使儿童感受美,从而大胆想象和创作。还可以搜集一些名家的画、优秀的儿童画、教师创作的各种花卉,张贴在儿童能够看得到的地方,用渗透的方式让儿童感受不同风格的作品。名画欣赏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儿童敏锐的感知能力。儿童审美感知的特点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同一性。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以直觉行动为主,他们对事物的感知从笼统到分化。为此,在名画欣赏活动中,老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儿童画的内容,画家的用意,而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儿童充分用直觉去感知。如欣赏马克思的作品《蓝马》,老师先打开幻灯片让儿童欣赏,同时以一连串的问题导入:你觉得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动物?它长得怎么样?为什么你觉得它长了肠肚呢?马儿在干什么?一步步引导儿童从笼统到局部细致感知。学生们会说:“这是一群可爱的马。…‘有两匹马好像在说话。”“我觉得他们长得都很胖。”在这幅画中,儿童同时感受到色彩的明暗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效果更让儿童感受到马匹的圆浑和彪悍。从某种程度上讲,儿童的直觉感知比成人强,他们不受理性的干扰,和艺术家有着相似的感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和画家之间能达成共识。可以通过观赏幻灯片,引导儿童思考、想象,通过语言的表达,达到感知能力的提高。
名画欣赏有助于挖掘儿童的审美创造潜力。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只是由于年龄和认知的不完整所表现的事物往往是局部的,但儿童表现出的独特的方式、重新组合和排列的图式及新奇意象,决不是成人能代替的。
在美术活动中长期使用的范例,好似儿童行走的拐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创造性的表现。为了突破这一模式,在每次欣赏活动当中可以增添与儿童画相同题材的创作画,让儿童尝试摆脱拐杖,走自己的路,使儿童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和理解,通过自己的画笔尽情发挥,实际上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如让儿童欣赏凡高的《星空》之后,让儿童画自己看到的奇妙的天空,大多数儿童都尝试用滚动、转动的线条来表现云彩和风,画面的动态及效果一下子显现出来。再如,欣赏了富加尔的《我与村庄》之后,由于儿童有类似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画自己飞起来去捉蝴蝶,有的画乘上了列车。在这样的创作活动中,孩子无拘无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他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