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学视野下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探析

来源 :大众科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v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与人的生存境遇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认识社会转型与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中找出解决思路成为了时代的课题。马克思人学是从哲学上对人所做的最高层次的思考,它为人的生存,发展和塑造提供了深邃的理念。因此,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准确阐述和运用马克思人学理论便具有现实的作用意义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社会转型;价值追求
  正文:
  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对我国社会变化最根本的,也是最确切的描述,急剧变化的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使中国的社会变革出现一系列突出问题,这主要表现为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发展下,人的价值本位与物的价值本位之间的对立统一。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造生产奇迹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它在把人从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和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把人推入了对物的依赖关系之中,造成了人本主义精神的沉沦。这表现在:一切都商品化,人物化为商品,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商品关系,其至人只有作为劳动力要素或者作为交换者才能进入市场,马克思人学理论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核心是人的本质和主体性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分析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带来的双重影响,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就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相应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带来了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应清醒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两重性,因势利导探索切实可行的举措,帮助社会群体树立科学的、现代的、进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说到底是要解放人的活力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使市场经济固有的追求价值的目的置于“以人为本”的关照之下。要实现人的价值增值,其根本条件:一是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为人的价值增值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必须将维护和发,为人的价值增值提供制度保证,其根本途径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
  (二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一味追求单纯经济增长的“虚假发展”;只顾短期效益,贪图一时繁荣的“畸形发展”等等。这都是对发展本质的一种虚幻反映。它们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等同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只重视经济增长而不重视社会发展,只重视经济发展而不重视人的发展,只重视局部发展而不重视全局发展,只重视当前发展而不重视长远展。这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它没有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资源发展、人的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正是我国在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经验教训以及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过去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发展观进行深刻反思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战略性的发展观。“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没有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当前生产力不发达的的情况下,没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人的发展与其他一切发展都是空想。但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 同时必然也是人自身的现代化,是人的生存方式、素质以及知识能力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人自身的现代化,整个现代化才是有质量保证的、长效的和有发展潜力[2]。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事实上,由于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以及现代化问题的不断积累,人自身的现代化在新的世纪依然是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严峻任务。科学发展观在价值目标的追求上,同马克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价值目标的追求是高度统一和一致的。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生成和人自身发展的过程,即人对自身的本质的不断追求、不断创造、不断实现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个人的发展就是社会和谐的标尺,是和谐社会的最高追求。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的现代化的发展是其重要的核心内容,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保障;反过来,人的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对进一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及丰富其内涵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基于对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现代化的内涵的论述,指出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人的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走人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真正的社会发展、进步必须以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为前提。因此,作为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发展课题中应有之义。
  (三 )社会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与自然始终是处在一个对立统一体中,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是以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战略,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认同。但如何为它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支撑,则有经济学的、生态学的等等不同的视角。本文则试图从哲学的高度去深挖可持续发展的内蕴。哲学所研究的主要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4]。因而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从这几重关系出发进行探讨。通过对自然观上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演变的回溯,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耦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基础上,它主张在这个层面上实现二者之间的统一;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的公平问题,它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两个方面;通过对这两重关系的思考,得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只是人的发展,因而它不能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只不过它是一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它既要求人类的本位价值和中心地位,也要求人类整体利益和个体合理利益相结合[5]。因此,人的发展既要强调个人的发展,又要强调整体的人的发展,既要有利于自身,又要有利于社会和其他成员;既要关心当代人的发展问题,也要关心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应以损害下代人和几代人的发展作为当代人发展的前提,更不能因能源,土地的过度消耗,环境的破坏而剥夺后代人的发展权。为此,就要改善人的对象性关系,保护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反思传统文明,人们已经形成共识:人如何对待周围环境,实际上已经变成人类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成人与人的关系[6]。为了人类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合作关系,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和情感对待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过去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效益的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把人的尺度和自然的尺度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人与环境所组成的世界系统中,人与环境、人与人是两种最基本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并相互影響。在人类社会的生存阶段与发展阶段中,两种关系表现出明显不同的作用性质与作用内容。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发展危机(贫富分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均直接表现为两种关系的矛盾冲突,分析表明,只有同时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7]。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既是不断超越某种历史束缚而推进人的解放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定,也是当前社会的现实过程和现实规定。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过程中,转型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一致,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追求的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8]。因此,发展与和谐构成和谐社会的两大坐标。和谐社会首先而且必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和谐应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社会全面发展最终是要建构一个和谐社会[9]。而这两大坐标都是围绕人展开——人既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又是社会和谐的主体。从内容上讲,和谐社会主要是指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和谐。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自身的和谐, 其保证层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基础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10]。三个维度以人为本,以人为纽带,相互影响、密切关联、递进循环,架构出自然、社会和人的立体图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克服各种不协调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态平衡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和谐。因此,社会和谐发展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共赢、多赢状态的发展。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既是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人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浅析[J].康海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论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J].吴秀霞,吴小永.理论导刊.2007(10)
  [3]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J].张友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4]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J].马忠莲.宁夏党校学报. 2007(06)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J].刘浏.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28)
  [6]和谐社会与人的心理需要[J].汝秀梅.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9(04)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J].包春芳.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9(03)
  [8]马克思人学视野下的人之文化本体依据[J].苗伟.甘肃理论学刊. 2008(02)
  [9]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J].林济东.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09(06)
  [10]马克思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杨伟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03)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含醇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结垢严重的问题,首先对含醇污水的理化性质和垢样成分进行分析,确定垢样主要成分为硫酸钡锶垢,然后利用饱和指数(SI)预测法和稳定指数(RI)预测法预测含醇污水的结垢与腐蚀趋势,最后对两种备用阻垢剂进行筛选。  0引言  为降低生产成本和防止含醇污水污染环境,需对含醇污水中甲醇回收循环利用,考虑到甲醇与水的相对挥发度较大,常采用常压精馏工艺,通过含醇污水处理装置对其进行
期刊
摘 要:运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多种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最小费用流理论在运输网络中的应用,通过建立最小费用流的运输网络模型,对运输网络进行了优化分析,从而得到了运输网络的优化算法,最后举例说明算法的运用。  关键词:运输网络;最小费用流;最优化;数学模型  前言  本文提出了典则型运输网络的概念,并在分析问题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构造典则型运输网络的办法,把运输问题转化为典则型运输网络中求最小费用流问题;
期刊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也在不断的普及,使得金融风险问题也日益显现。洗钱是目前银行业面临的最为常见的犯罪行为之一,而犯罪人员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进行洗钱的行为,也日益呈现专业化、科技化和地域化延伸的趋势,这对反洗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反洗钱工作开展的高压态势下,近年来,我国逐步构建起以反洗錢刑事法律为基点、以银行业反洗钱法规为重点、其他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反洗钱法律体系,为反
期刊
摘 要:结合单边供电系统断电区的地铁车辆通过特点,进一步认知其单边供电系统断电区的地铁车辆通过的关键站点,制定针对性、规范性、系统性的通过策略,切实加强对未来单边供电系统断电区的地铁车辆通过系统线网的合理规划。  关键词:单边供电系统;断电区;地铁车辆通过策略  引言  单边供电系统断电区的地铁车辆通过系统的运营必须考虑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若遭到人为蓄意的破坏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威胁,单边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杜公司减资进行简要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司减资的主要原因,对我国公司减资制度的立法现状及不足进行了探讨,文章最后提出关于我国减资制度立法的完善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士提供从参考。  关键词:公司减资;减资方式;减资决议;减资程序  引言  减资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通常的理解就是部分或者全部股东,依法减少对被投资企业的注册(实收)资本。  1公司减资制度概述  
期刊
摘 要: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致使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与原来相比显著下降,因此,为了使电视节目更具吸引力,电视节目剪辑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创新,在剪辑过程中要融入更多新的创意,从而使节目更好的满足观众的需求。本文主要从电视节目后期剪辑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电视节目剪辑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节目;剪辑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对于节目类型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这也就会在一定
期刊
摘 要:企业法律风险主要指企业在管理、经营、产品生产活动开展阶段,由于没有遵守法律规章,或者逃避法律监管、疏漏法律审查、没有遵守法律规定行使权利等原因,导致企业出现商业方面的损失,或者法律方面的打击,甚至走上破产道路。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风险防控  引言  公司的法律风险对公司的稳定和公司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的不断完善、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法治的不断加强以及国有
期刊
摘 要:电力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接入网络负载均衡传输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认知其电力信号传输处理技术策略试验及方式设计,然后针对其电力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传输的必要性实行详尽剖析,了解其电力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网管服务器设计网络负载均衡编制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其电力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功能分析,真正实现使用电力信号传输处理过程中的负载均衡状态。  关键词:电力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告警信息  1引言  本
期刊
摘 要:“暗暗”、“悄悄”、“偷偷”三个词词义相近,但有细微的差别,对于留学生来说很难将其区分开来,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工具书及参考文献,从不同角度对三个词进行区分辨析,并与英语、阿拉伯语进行对比。  关键词:暗暗;悄悄;偷偷;词义辨析  引言  近义词辨析一直是汉办志愿者考试的重点,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本文选取“暗暗”、“悄悄”、“偷偷”进行辨析,三者都是副词,都有“不让人发觉”的意思。在现
期刊
摘 要:竹子因其耐寒挺拔、四季常青的生长特性,自古以来就被中国文人墨客视作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和“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和松、梅又号称“岁寒三友”,在以花卉、虫鱼鸟兽等为描绘对象的花鸟画中,竹子也是画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对象,从古至今都不乏对竹子的赞美讴歌,本文将以花鸟画中的竹子作为对象,简要追溯竹文化的渊源,再从花鸟画的两种分类来探讨竹子的人文性格与其深刻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花鸟画;竹子;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