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a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但我们认为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不是要我们一味迎合、迁就学生已有的运动兴趣,而是要加强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小学生已有的某些运动兴趣,是比较有限的,而且也不太稳定,大多尚未形成兴趣中心。学生的已有的体育运动兴趣是可以拓展的,如对某些教材缺乏兴趣,是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的。那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呢?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从“如何教”到“如何学”
  
  以往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师比较注重技术教学教的设计,对“如何教”考虑得较多,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和技术的容器,而忽视了学生学与练的兴趣,对如何让学生乐学、爱练考虑得较少。导致学生始终是被动的参与者,使学生感觉不到运动的乐趣。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强调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如某教师在《纸的运动》一课中,就创设了问题情境,“我们今天要用报纸上一堂体育课,你能用这张旧报纸干什么?”于是学生有的折纸飞机,有的中间挖个洞从里面钻过,有的放在体前奔跑,有的揉成一团当垒球扔等等。这样设计改变传统的“我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我要求怎么练、学生就该怎么练”的定式思维和行为方法。教师巧妙的利用了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方法、学习过程作为教师教学基点考虑。因此,教师怎么教,学生如何活动,应该是在对“学生该怎么学、能怎么学、会怎么学、最好怎么学”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就给学生创新学习,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体育课不能没有技术练习,但技术练习只是一种载体。要通过学习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在技术教学前,要以学生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教师不是运动知识、技术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所以,一切都应该从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学”为“教”的出发点,而最佳的切入口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挫折”到“成功”——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新颖和难度、深度安排的适当(一般指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最近发展区”)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前提。如:让8年级的学生再去学习小学1、2年级早已掌握的滚翻动作,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滚翻的技术动作要领,学生当然不感兴趣。如果安排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学生就会产生和已有的经验联系不上,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新颖性、难度适中并和已有的运动经验联系的知识、技能最感兴趣;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似曾相识又陌生、需要经过主观努力,反复练习,不断积累,才能逐步掌握时,伴随这一学练的过程会不断产生满足身体和精神需要的多种运动体验(成功的快感、同伴的合作、意志的磨练等),这种体验才会带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更多关注、投入和参与。
  如前滚翻是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中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学生对此内容非常有兴趣,但也有部分学生掌握技术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有教师就设计了一节《不倒翁》的体育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滚翻,在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一些模仿练习,好不好?
  (在音乐的伴奏下,同学们情绪高涨,时而展开双翅在空中翱翔,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在冰上一展绝技,时而在水中劈波斩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同学们模仿的动作非常认真、形象,我们一起做“冰棍、皮球”的游戏。“冰棍”、“皮球”、“皮球”——(同学们的注意力很集中,“冰棍”站得很直,“皮球”团得很紧,活动得很充分。)
  师:同学们都玩过“不倒翁”吧?我们再做一个“不倒翁”的游戏。(同学们在小垫子上纷纷学起了“不倒翁”,个个像个“不倒翁”那样前后摆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练习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不会翻,或翻的不够圆,但他们始终在不停的练着、玩着,丝毫没有累的感觉,经过努力一开始受到“挫折”的学生也慢慢的掌握了窍门,掌握了滚翻技术,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样的“尝试学习——学习——提高”等不同层次的乐趣教学,克服了部分小朋友的恐惧心理,进一步产生兴趣,并通过多次的练习,动作技术也就非常漂亮了。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掌握知识、技术所产生的进一步学练的兴趣,以及在学练过程中产生的成功感对他的影响可能更深远。因而,教学内容安排的适宜是培养体育学习、运动兴趣的重要方面。
  
  三、从“学会”到“会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切入点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见到部分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在于我们教师。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造成的,我们很多教师是为了教而教,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没有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练得积极。我们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关键,而教学方法的改进应该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为出发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力争做到人人爱上体育课。
  如在进行跑的内容教学时,可以开展游戏跑、合作跑、接力跑、越障碍跑等,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激发学生学习跑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在同一跑中也不要千篇一律地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再加上谁跑的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任务。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为基础,以有利于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为目标,注重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全面发展。
  
  1.创设教学情境
  这是一种寓教材内容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境之中,通过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激起学生浓厚运动兴趣的教学方法。
  如:某教师在上几种不同跳跃方法时就创设了“欢乐的小青蛙”在稻田地上活泼跳跃的情景。配以欢快的音乐,戴上漂亮的头饰,“害虫”在稻田地里用双脚跳跃,“小青蛙”在稻田地里也用双脚跳跃追拍“害虫”,被拍者与“青蛙”互换角色。看哪只“青蛙”捉的“害虫”多,巧妙地将“跳跃”融入到“玩——练——比——评”中,当学生产生向往成功的情感体验时,兴奋喜悦的情绪就会充满全部身心,成功后就会产生一种内心的满足感。所以学生们就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这种行动。利用这个情境游戏的组织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弹跳力、提高了学生的跳跃能力。使原本比较枯燥单一的跳跃练习变得有滋有味。因此,情境教学即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跟定教师,饶有兴趣地去亲身体验为教学活动提供的特定情景,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健康、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
  
  2.引入游戏和比赛法
  教学中,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的游戏和比赛方法来促进和完成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创造欲及学习兴趣,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在比较枯燥的身体素质练习中,可以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如发展学生柔韧素质的练习大多非常的枯燥、无味,对部分学生来说也很痛苦,于是我们采用了每节课的主要练习后安排五分钟的柔韧素质练习,因为柔韧性的练习是要通过时间的积累的,每节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教学的组织上、队行的变换上及教师的语言等诸方面着手。一开始采用游戏摇船的形式,两个同学一组面对面,双脚顶着做在地上,手拉手互相摇,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接着又采用分小组大家围坐成一个圆,互相手搭着手向中间压的形式,通过几节课练习,发现一部分学生柔韧性已经非常好了,而不够好的同学也在游戏中有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在采用各人在集体中一道练习,大家一起喊口令(分散学生疼痛的注意力),或采用争当小老师的形式,或采用达到一定成绩可以得到老师的帮助,或采用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的比赛形式进行练习,当然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的用语言“你真棒”、“坚持就是胜利”、“马上就要成为小老师”等语言进行激励。学生的柔韧性在无形当中得到了练习,并始终感觉很有兴趣,正如他们班主任所说的“体育课就连考试学生也很喜欢”。通过游戏和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进取精神,在游戏和比赛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动作技能,还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
  
  3.重视音乐的作用
  现在的学生对音乐都很感兴趣,而且音乐能直接刺激和影响人的听觉。使人产生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体验。因此,我们尽量用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在武术学练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令人振奋的“中国功夫”“男儿当自强“等音乐,为学生营造一种学练武术的氛围,自然而然地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做出来的动作也就更有招式。因此,情趣盎然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持久、浓烈的运动兴趣,有了音乐的加盟,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充满了运动的激情。
  
  四、从“规整”到“灵活”——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性格类型等个体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持续。如一堂课中,四列横队,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后,按自然组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学生按教师的要求依次排好队进行练习。教师只考虑学生要“听话”“要乖”,却抹杀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表面上看,学生也“动”了起来,但他们更多的是被动参与。这种单一、枯燥、整齐划一的组织形式,学生怎么会有愉悦的情绪,怎么会有学练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大胆创新,改变以往老师前面教,学生后面学,广播操队形一课到底的单一的组织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友伴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大胆展示等形式。
  如经常发现有些非常内向,同时活动能力也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在老师提出分小组合作时总是找不到伙伴,于是我就会帮助这些学生找到他们平时比较要好的,也比较热情的同学那组,让他处在一个爱动、爱玩、热情的友伴群体中,其同伴会热情地邀请,用友好的态度陪其一起玩,并给与帮助,那么他就会消除自卑感,放松地、毫无顾虑地与友伴一起活动。久而久之他也产生了运动的欲望与兴趣,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只有着眼于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更为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他们动体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
  
  五、注重教学中的激励作用
  
  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激励,少一点责怪,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特别对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学生的微小进步更要予以充分肯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使学生产生和保持学习的动力、激情、兴奋或意愿。如果一个学生不停地受到激励驱动,就能保持兴趣,就能不断主动参与,敢于创新。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通常是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的,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兴奋和沉闷的调和剂。过去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的语言信息更多地是:“你怎么跑得这么慢,快点!”“你真笨!学到现在还没学会”等,这样做会使学生渐渐失去信心,失去创新的品质和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用“快!加把劲!”“试试看,你一定能行”“你的想法有道理,我们大家试试看”“我希望你……”等这些充满鼓励、期望的语言,就会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告别消极、被动、防范的心理,使其更具主动性。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也可以运用教师的体态语言。如:在学生学练过程中,对学生点点头、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等给予肯定的暗示,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先“动”起来、“玩”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生的运动兴趣重在激发、培养和引导[J].体育教学,2005(5)
  2.管水法,郑金良.什么样的兴趣才是学生最需要的[J].体育教学,2006(1)
  3.俞丽新.如何利用学生兴趣搞好体育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学,2006(2)
  4.李建龙.如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教学,2005(3)
  (浙江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310015)
  (浙江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310015)
其他文献
笔者有幸拜读了李国峰老师发表于2008年第5期《体育教学》上的一篇名为《三步上篮教学要解决好三个问题》的文章,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所得,特提出自己的几点异议,现叙述
2007年9月17-18日,江苏吴江市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培训(小学部分)在鲈乡实验小学举行,全市七十多位小学的体育和音乐教师对三套集体舞的动作结构与队形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探讨。在培训的过程中也产生过不少的疑惑。例如:如何解决男女生相互配合的问题,如何进行三级培训的问题,如何在全校推广的问题等等。带着这些疑问,笔者经过反复的观看录象,琢磨各个舞蹈动作的结构和队形的变化,有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观点与大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新大纲正式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也在深入实验论证中,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被体现与强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寻求适当
一、完整辅助练习的组构在训练场地上安装一个单杠,高度在220cm-250cm之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高度),并在单杠投影线上向后约150cm处安放一个跳板,落地处摆放一块垫子.如图1
新的课程标准在总的目标之下又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和六个不同学段的水平目标,更加有利于体育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有利于体育教师由理念向操作化层面的迈进。新课标的目标体系是一个
校园集体舞《小白船》的动作优美,主要通过身体的升降、倾斜、摆荡使舞步起伏连绵。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以下三点问题:  1)学生动作不优美,身体的重心起伏不到位。  2)男女生搭配跳时出现害羞而影响动作。  3)队形变化出现混乱。  我是这样解决问题的:   1)让学生体会身体重心的起伏,重要是膝关节的屈伸。  2)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动作——波浪步、前进步、后退步、转体、侧身、邀舞、谢礼。  3)同性伙伴的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研讨会于2005年9月23日至25日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召开。中国学校体
期刊
采用Pro/E中三维模型建立炼钢厂主厂房主体吊车梁结构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整体结构在E列单幅加载工况时的结构变形和应力分析。结果表明,吊车梁挠度严重超标,产生了较大的变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图像的处理、分析形成自己的科学体系。文中以宫颈细胞的液基制片图像为研究对象,介绍分割算法中几种传统算法,运用OpenCV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