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本溪县1963~2013年的汛期降水资料,统计分析近51年本溪县地区汛期降水量的年、月、旬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1年本溪县各月降水量呈显著季节变化且为单峰型,1~6月份缓慢增多,至7月份达到峰值,之后降水逐月减少,7~8月为降水集中期;汛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幅度达4.4 mm/10a;汛期最大降水量为2010年的979.5 mm,最小降水量为1999年的345.0 mm,汛期最大与最小降水量相差634.5 mm;汛期6和8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和9月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集中在7月中旬~8月上旬,7月中、下旬降水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2.8、4.4 mm/10a,8月上旬降水呈上升趋势,幅度为0.7 mm/10a。
关键词 本溪县;汛期; 降水量;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 S1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4-12193-02
地处辽东山区的本溪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本溪县),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1963~2013年51年来有 42年的汛期均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其中大暴雨出现13次,造成罕见的外洪内涝,给工业、农业、交通、电力等造成了巨大损失,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有学者对本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进行了相关的研究[1-4],但对汛期特定的降水量变化特征未详细分析。笔者通过研究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1年的汛期降水资料,浅析本溪县汛期降水量变化趋势,以期为强降水在该地区的监测、预警、预报以及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一些可用气候背景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溪县地处中纬度的辽东山区,太子河的上游。东与桓仁、宽甸相通,南与凤城相邻,西与本溪、辽阳毗邻,北与抚顺、新宾接壤。辖区面积3 344.5 km2,辖11个乡镇,1个涉农街道办事处,人口30万。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7%。山脉纵横,河流萦绕,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本溪县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风和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温度变幅大、雨量较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较短、山地和局地小气候明显。春季回暖快,温度适中;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气温较低;冬季漫长寒冷。年降水量781.3 mm,年平均气温7.5 ℃,极端最高气温37.8 ℃ ,极端最低气温-37.9 ℃,年平均无霜期177 d,年平均日照时数2 379.5 h,年均暴雨日数1.7 d。
1.2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汛期降水量资料来自本溪县国家基本气象站日常观测记录,涵盖了1963~2013年当地汛期6~9月降水量记录。利用本溪县近51年汛期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县近51年来汛期降水量的年、月、旬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本溪县各月降水量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1963~2013年本溪县各月降水量呈显著季节变化且为单峰型,1~6月份缓慢增多,至7月份达到峰值,之后降水逐月减少,7~8月为降水集中期。这与7~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帶北移东北地区,9月初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南移一致。
图1 1963~2013年本溪县各月降水量分布
2.2 汛期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2.2.1
年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本溪县汛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幅度达4.4 mm/10a。这与王立静等的研究结果[5-6]较为一致。51年汛期平均降水量为550.1 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9.7%;汛期最大降水量为2010年的979.5 mm,次多降水量为2012年的953.9 mm;汛期最小降水量为1999年的345.0 mm,次少降水量为1972年的359.8 mm;汛期最大与最小降水量相差634.5 mm。
图2 1963~2013年本溪县汛期降水量变化
2.2.2
月变化。从图3可以看出,近51年本溪县汛期6和8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和9月降水量呈下降趋势。6、8月降水量上升明显,幅度分别为5.9、6.2 mm/10a;7、9月降水量下降的也同样明显,幅度分别为9.5、7.0 mm/10a。由此可见,本溪县近51年汛期降水量下降最为明显的是7月份,上升最为明显的是8月份。6月份平均降水量占整个汛期降水量的19.3%,月最大降水量为2006年的254.0 mm,月最小降水量为1999年的45.4 mm;7月份平均降水量占整个汛期降水量的35.6%,月最大降水量为1975年的430.1 mm,月最小降水量为1972年的23.2 mm;8月份平均降水量占整个汛期降水量的33.1%,月最大降水量为2010年的496.5 mm,月最小降水量为1991年的34.2 mm;9月份的平均降水量占整个汛期降水量的12.0%,月最大降水量为1971年的175.8 mm,月最小降水量为2002年的5.3 mm。
图3 1963~2013年本溪县汛期月降水量变化
2.2.3
旬变化。由图4可见,1963~2013年本溪县旬平均降水量最高出现在7月下旬,平均降水量为77.2 mm,其次为8月上旬,平均降水量为76.8 mm,再次为7月中旬,平均降水量为64.9 mm,这三旬的平均降水量总和占整个汛期降水量的40.1%。由此可见,本溪县汛期降水集中在7月中旬~
图4 1963~2013年本溪县汛期旬平均降水量
8月上旬。从图5可以看出,7月中、下旬降水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2.8、4.5 mm/10a,8月上旬降水呈上升趋势,幅度为0.7 mm/10a。
图5 1963~2013年本溪县7月中旬~8月上旬降水量变化
3 结论
(1)近51年本溪县各月降水量呈显著季节变化且为单峰型,1~6月份缓慢增多,至7月份达到峰值,之后降水逐月减少,7~8月为降水集中期。
(2)近51年本溪县汛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幅度达4.4 mm/10a。51年汛期平均降水量为550.1 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9.7%。汛期最大降水量为2010年的979.5 mm,最小降水量为1999年的345.0 mm,汛期最大与最小降水量相差634.5 mm。
(3)近51年本溪县汛期6和8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和9月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4)本溪县汛期降水集中在7月中旬~8月上旬。7月中、下旬降水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2.8、4.5 mm/10a,8月上旬降水呈上升趋势,幅度为0.7 mm/10a。
参考文献
[1]
李震,吉奇.气候变暖背景下本溪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28):17500-17501.
[2] 宋长远.本溪地区气温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农技服务,2009(10):110-111.
[3] 刘明芝,张海军.本溪县洪涝灾害年发生规律及特点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1(1):61-62.
[4] 刘明芝,张海军.辽宁省本溪县近52年来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987-989.
[5] 王立静,魏敏,王凤娇.近50年滨州市汛期降水特征分析及年际年代差异[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15333-15335.
[6] 刘占昌,郭文华.辽西建平地区汛期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S1):220-223.
利用本溪县1963~2013年的汛期降水资料,统计分析近51年本溪县地区汛期降水量的年、月、旬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1年本溪县各月降水量呈显著季节变化且为单峰型,1~6月份缓慢增多,至7月份达到峰值,之后降水逐月减少,7~8月为降水集中期;汛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幅度达4.4 mm/10a;汛期最大降水量为2010年的979.5 mm,最小降水量为1999年的345.0 mm,汛期最大与最小降水量相差634.5 mm;汛期6和8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和9月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集中在7月中旬~8月上旬,7月中、下旬降水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2.8、4.4 mm/10a,8月上旬降水呈上升趋势,幅度为0.7 mm/10a。
关键词 本溪县;汛期; 降水量;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 S1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4-12193-02
地处辽东山区的本溪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本溪县),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1963~2013年51年来有 42年的汛期均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其中大暴雨出现13次,造成罕见的外洪内涝,给工业、农业、交通、电力等造成了巨大损失,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影响。有学者对本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进行了相关的研究[1-4],但对汛期特定的降水量变化特征未详细分析。笔者通过研究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1年的汛期降水资料,浅析本溪县汛期降水量变化趋势,以期为强降水在该地区的监测、预警、预报以及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一些可用气候背景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溪县地处中纬度的辽东山区,太子河的上游。东与桓仁、宽甸相通,南与凤城相邻,西与本溪、辽阳毗邻,北与抚顺、新宾接壤。辖区面积3 344.5 km2,辖11个乡镇,1个涉农街道办事处,人口30万。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7%。山脉纵横,河流萦绕,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本溪县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风和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温度变幅大、雨量较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较短、山地和局地小气候明显。春季回暖快,温度适中;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气温较低;冬季漫长寒冷。年降水量781.3 mm,年平均气温7.5 ℃,极端最高气温37.8 ℃ ,极端最低气温-37.9 ℃,年平均无霜期177 d,年平均日照时数2 379.5 h,年均暴雨日数1.7 d。
1.2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汛期降水量资料来自本溪县国家基本气象站日常观测记录,涵盖了1963~2013年当地汛期6~9月降水量记录。利用本溪县近51年汛期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县近51年来汛期降水量的年、月、旬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本溪县各月降水量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1963~2013年本溪县各月降水量呈显著季节变化且为单峰型,1~6月份缓慢增多,至7月份达到峰值,之后降水逐月减少,7~8月为降水集中期。这与7~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帶北移东北地区,9月初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南移一致。
图1 1963~2013年本溪县各月降水量分布
2.2 汛期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2.2.1
年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本溪县汛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幅度达4.4 mm/10a。这与王立静等的研究结果[5-6]较为一致。51年汛期平均降水量为550.1 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9.7%;汛期最大降水量为2010年的979.5 mm,次多降水量为2012年的953.9 mm;汛期最小降水量为1999年的345.0 mm,次少降水量为1972年的359.8 mm;汛期最大与最小降水量相差634.5 mm。
图2 1963~2013年本溪县汛期降水量变化
2.2.2
月变化。从图3可以看出,近51年本溪县汛期6和8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和9月降水量呈下降趋势。6、8月降水量上升明显,幅度分别为5.9、6.2 mm/10a;7、9月降水量下降的也同样明显,幅度分别为9.5、7.0 mm/10a。由此可见,本溪县近51年汛期降水量下降最为明显的是7月份,上升最为明显的是8月份。6月份平均降水量占整个汛期降水量的19.3%,月最大降水量为2006年的254.0 mm,月最小降水量为1999年的45.4 mm;7月份平均降水量占整个汛期降水量的35.6%,月最大降水量为1975年的430.1 mm,月最小降水量为1972年的23.2 mm;8月份平均降水量占整个汛期降水量的33.1%,月最大降水量为2010年的496.5 mm,月最小降水量为1991年的34.2 mm;9月份的平均降水量占整个汛期降水量的12.0%,月最大降水量为1971年的175.8 mm,月最小降水量为2002年的5.3 mm。
图3 1963~2013年本溪县汛期月降水量变化
2.2.3
旬变化。由图4可见,1963~2013年本溪县旬平均降水量最高出现在7月下旬,平均降水量为77.2 mm,其次为8月上旬,平均降水量为76.8 mm,再次为7月中旬,平均降水量为64.9 mm,这三旬的平均降水量总和占整个汛期降水量的40.1%。由此可见,本溪县汛期降水集中在7月中旬~
图4 1963~2013年本溪县汛期旬平均降水量
8月上旬。从图5可以看出,7月中、下旬降水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2.8、4.5 mm/10a,8月上旬降水呈上升趋势,幅度为0.7 mm/10a。
图5 1963~2013年本溪县7月中旬~8月上旬降水量变化
3 结论
(1)近51年本溪县各月降水量呈显著季节变化且为单峰型,1~6月份缓慢增多,至7月份达到峰值,之后降水逐月减少,7~8月为降水集中期。
(2)近51年本溪县汛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幅度达4.4 mm/10a。51年汛期平均降水量为550.1 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9.7%。汛期最大降水量为2010年的979.5 mm,最小降水量为1999年的345.0 mm,汛期最大与最小降水量相差634.5 mm。
(3)近51年本溪县汛期6和8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和9月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4)本溪县汛期降水集中在7月中旬~8月上旬。7月中、下旬降水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2.8、4.5 mm/10a,8月上旬降水呈上升趋势,幅度为0.7 mm/10a。
参考文献
[1]
李震,吉奇.气候变暖背景下本溪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28):17500-17501.
[2] 宋长远.本溪地区气温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农技服务,2009(10):110-111.
[3] 刘明芝,张海军.本溪县洪涝灾害年发生规律及特点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11(1):61-62.
[4] 刘明芝,张海军.辽宁省本溪县近52年来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987-989.
[5] 王立静,魏敏,王凤娇.近50年滨州市汛期降水特征分析及年际年代差异[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15333-15335.
[6] 刘占昌,郭文华.辽西建平地区汛期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S1):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