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千年渡口,“锁”住多少英雄豪杰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_123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原津,位于山东省平原县城西南约30华里处,系黄河下游一处毫不起眼的渡口。明万历《平原县志·桥梁》记载:“津期桥,即平原津。”原来,这里是平原县与夏津县交界处的马颊河津期桥故址,而津期桥所骑的津期河,乃禹疏九河之一。
  战国时代,平原津属于齐国济北郡,不仅是齐国和赵国间的主要渡口,更是齐国西部边界的关口要塞。
  就是这样一处看似平凡的渡口,却有着极其不平凡的身世。
  风雨三千载,时光老人在这里用如椽之笔,在历史深处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秦始皇刻下第一道印痕


  第一道印痕是公元前210年刻下的。
  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后,依靠军事打下来的江山,表面上莺歌燕舞,实际上暗流涌动,说不定哪天就因为一处“管涌”泄堤,让整个帝国坍塌。
  公元前211年,完成统一大业仅仅10年的秦帝国,发生了一件离奇的大事,一颗流星划亮了帝国的夜空,完成了一道美丽的圆弧过后,径直坠落到了大秦帝国的东方大郡一一东郡。东郡是在秦始皇即位之初吕不韦主政时攻打下来的,乃齐、秦两国交界地。
  面对这不吉利的“天意”,举国震惊。更为离奇的是,陨石上还刻着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上天的旨意十分明确:秦始皇将死,大秦帝国将亡。
  民间“今年祖龙死”的小道消息,像风一样传遍四方。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用八个字“三十六年荧惑守心”记载了这一异象。
  打江山易,收民心难。对这一点,秦始皇心里十分清楚。心有余悸的秦始皇可能冥冥中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为了避凶趋吉,在49岁那年他又带队开始了人生第五次大巡游。
  公元前211年10月,秦始皇在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第18个儿子(最小的皇子)胡亥等人的簇拥下,从咸阳出发,一路浩浩荡荡,先到达云梦大泽,遥祭舜帝,之后乘船顺江而下,祭祀禹帝。又从江乘渡长江而北,沿大海到琅邪,再到之罘,由之罘沿海西行……
  公元前210年,队伍来到平原津,秦始皇忽然得病,卧床不起。《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白海上还,“至平原津而疾”。渴求长生不老的秦始皇,从未想到自己会死。直到病势日渐加重,自感时日不多的秦始皇才吩咐李斯和赵高,匆匆拟旨封妥。圣旨还没有派使节发出,大队人马从平原津往西不足百里,到达沙丘(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时,秦始皇就一命呜呼。“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史记·李斯列传》,并将秦始皇尸体“棺载辒凉车中”,宣称皇帝只是卧病,车队仍按既定的路线进发,由皇帝生前最宠信的宦官驾车,或坐在车旁,每顿饭照常送进去,官员们启奏请示的仪式也照常进行。
  由于时逢盛暑,尸首迅速腐烂发出奇臭,李斯下令每辆车都装上一石鲍鱼,以达到以臭掩臭之效。
  事情瞒得天衣无缝,只有胡亥、李斯、赵高知道始皇帝已经殡天了。
  其实,这正是赵高导演的“沙丘政变”。胆大心细的赵高假传圣旨,以皇帝的名义,下令诛杀了秦始皇长子扶苏及秦大将军蒙恬。
  “沙丘之谋”对秦王朝来说是灾难性的:秦始皇指定的太子扶苏、社稷之臣蒙恬蒙毅二兄弟惨遭杀害,秦王朝宗室成员和大臣遭到大规模清洗,赵高玩弄秦二世胡亥及满朝文武于股掌之内,竟上演“指鹿为马”的千古丑剧……
  甚为吊诡的是,“沙丘政变”的几个关键人物也彼此自相残杀,落得千古骂名:李斯被胡亥、赵高腰斩灭族,胡亥被赵高所逼而自杀身亡,赵高则被最后一位秦人子婴腰斩灭族。
  至今,平原津尚残留有秦时的“东方驰道”。所谓“驰道”,就是专供帝王行驶马车的道路。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治驰道。”《汉书·贾山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频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为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50步为道路的宽度,合今69米。“三丈为树”意指道旁每隔3丈(10米)栽种一棵青松。“厚筑其外”说的是用夯筑手段使路面坚实,并使路面高于地表。“隐以金椎”说的是用金属工具夯击,使路基稳固。
  这样的修建标准及要求,很像今天的高速公路。
  秦始皇修建的以國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网络,其中一条是出函谷关通往今山东、河北的东方道。东方道过平原津,经平原故城旁,直通齐郡临淄。
  看似平常的平原津,因“位居要津”,地处咽喉之地,故而在历史上处处闪现着它的影子。

韩信在此猛然回首


  第二道印痕是公元前203年刻下的。
  公元前203年10月,韩信指挥汉军平定魏、赵、代、燕等地后,奉刘邦之命从赵国向东进发攻打齐国,大军到达平原津。“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苔。”(《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里的汉王,即刘邦。却说公元前203年6月,刘邦在河南省荥阳被项羽击败,和夏侯婴一起逃出后东渡黄河,跑到韩信在赵国的驻地,夺了他的军队指挥权,把韩信大部分精锐部队调到荥阳前线去打项羽,并命韩信率领余下的部队东下攻打齐国。
  事实上,攻齐是韩信既定计划之中的事。刘邦为了监视和控制韩信,又把心腹曹参和灌婴调给了韩信,客观上,这也多少壮大了韩信的军队实力。韩信知道,楚汉斗争正激烈,早一点拿下齐国对汉王刘邦显然有利。
  于是,韩信9月率军东征齐国。
  此时的齐国,“起自布衣,复齐称王”的是田横。田横本来与楚王项羽不合,只是刘邦彭城兵败后迫于项羽的威力和项羽讲和,但并非项羽的真实同盟,在楚汉之争中他并没帮过项羽的忙。但田横也不甘心投降刘邦,他宁愿自保他的割据势力,即使他要站在刘邦这一方来反楚,也想要保持自己割据势力的独立和完整。
  因之,田横对韩信一直有所防备,在韩信破赵后就更加强了作战准备。这一次韩信进军,他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屯驻历下(今山东济南),决心与韩信对抗到底。   尚未开战,一生追随刘邦的高阳酒徒郦食其提议去游说齐国,以期不战而屈人之兵。刘邦遂委派他前去齐国游说。郦食其来到齐国后,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对田横是恐吓加利诱。田横、田广本不是项羽的忠实盟友,对率兵前来的韩信心里更觉没有必胜的把握,也就不由被郦食其给说动了心。
  决心降汉,自然对韩信的汉军就放松了警惕,故而日日与郦食其置酒高会,以为天下太平矣。
  可是,田横并不知道郦食其前来劝降并非汉王刘邦本意,刘邦的真实想法却是让韩信用兵把齐国彻底平定下来,一劳永逸。
  足智多谋的刘邦耍了一个花招,没有把郦食其前去齐国劝降的事通知韩信,也没有命令韩信停止对齐国用兵。
  也许平原津距齐国首都临淄较近,当韩信获悉郦食其出使齐国,齐国也决定拥汉反楚这一最新情况后,当即命令部队停止渡过平原津,调转马头返回荥阳抗楚前线。
  韩信身边有个了不起的谋士叫蒯彻(蒯通),他看出了韩信的态度取向,也看穿了刘邦的真实意图,赶紧向韩信献计:“大将军攻打齐国是遵汉王之命行事,而汉王又悄悄派使者劝降齐国,并不把派人劝降齐国的事通知您,您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蹊跷吗?”见韩信不明究里,他继而分析道,“现在,汉王并没有令您停止进军,您如果现在不打了,这算不算是不遵汉王之命呢?郦食其不过是一介书生,单凭他那三寸之舌真就能说降齐国总共七十多个城池吗?这还不是全仰仗您大军压到了齐国边境上的威力,没有大将军您的大军对齐国的压力,郦食其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韩信见蒯彻说得有理,让他继续说下去。“大将军您率领了数万大军,经过了一年多的奋战,前前后后取得的城池总共不过五十多。如果您不攻下齐国,齐国七十余城的功劳就成了郦食其的了?您为将数年,难道功劳还比不上这一介儒生?”
  听完蒯彻的话,韩信甚觉有理。韩信也想,齐国即使在郦食其的劝说之下降了汉,但仍是一方割据势力。哪一天楚再占上风,齐难免不去降楚。而且,大军压境,田横、田广正和郦食其纵酒作乐,是攻齐的最好时机。
  韩信遂改变主张,指挥大军星夜渡过平原津,突袭齐国布防在历下(今济南市)的精锐部队。
  面对突如其来的境况,怒不可遏的田横,当即将郦食其投入油锅给烹煎了。

一个醒目的历史坐标


  挟独特的地理位置,平原津不仅与秦始皇、刘邦等历史风流人物有过非凡的交际,在其后的历史长河里,也频频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内心一直不服刘邦的楚霸王项羽,也与平原津有缘。他诛杀宋义、出任楚军大将后,由安阳开拔,楚军急速北上,来到平原津渡口,准备进军救赵。
  以当时复活的后战国七国而论,项羽统领楚军渡黄河救赵,不是西去走东郡安阳渡白马津,而是北上走济北郡渡平原津,应该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
  项羽军从平原津渡河救赵,得到了两支齐国军队的支援,一支是田安所统领的齐军,另一支是田都所统领的齐军。田安军是在攻占了济北郡部分地区以后,加入项羽阵营随同渡河救赵的。由于田安和田都的合作,项羽军顺利进入齐国的济北郡。由平原津渡过黄河,显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项羽统领楚军走平原津渡黄河的时候,巨鹿城就在三百里以外,中间还隔有洹水和漳水两条大河。特别是漳水,浩浩荡荡由太行山而来,在今河北省曲周县一带夺黄河故道,绕经巨鹿一路东北流去,成为黄河以西项羽军去巨鹿的又一道天堑。
  面对黄河和漳水两道天险,《史记·项羽本纪》叙述项羽渡河救赵时说:“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英布)、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直到今天,我们一想起“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典故时,仍不免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
  出人意料的是,三国时的蜀主刘备,也在平原津呆过4年。
  “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玄德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刘备曾任过平原县令、平原国相,那是东汉末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至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的事了。
  原来刘备的这个县令,是公孙瓒给封的。有着白马将军之称的公孙瓒出身贵族,得到涿郡太守赏识,将女儿许配与他。后官至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公孙瓒好战,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
  公孙瓒在袁绍的势力范围里,封了三个刺史,还在刺史之下,封了好多郡守、县令。刘备和公孙瓒曾是同事,他们一起拜师在名儒、名将卢植名下,公孙瓒长刘备几年,刘备一直把公孙瓒当兄长看待。公孙瓒得势,精明的刘备当然会来投奔。
  《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平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在平原虽然只有4年左右的时间,不难看出,刘备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人和”治天下的思想。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世代流传。如今,平原津还留有刘备时代的遗迹。“西北十五里桃园村(今三唐乡桃园站村)为蜀汉先主官兹土时与关张结义之所。”
  不仅如此,隋末著名农民起义首领窦建德也起势于平原津,“隋大业十二年,涿郡通守郭絢讨高士达,士达自以智略不如窦建德,以兵属焉。建德遣绚约降,绚信之,至长河(今德州)界,不设备,建德袭杀其军数千人。绚以数十骑走。追斩于平原。”
  “太仆杨义臣击高士达,斩之。窦建德与麾下百余骑亡去,袭陷饶阳,还平原,收散兵,势复振,自称将军。”渐渐做大成为一方诸侯的窦建德,最后还是没有逃脱覆亡的命运,“被李世民军俘获,被杀于长安。”
  史载,在窦建德统治地区内,“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
  至清朝,农民领袖朱红灯率众起义,使平原津成为闻名中外的义和团运动发源地之一。
  一系列由时间先后顺序累积而成的历史事件,都不约而同地汇聚在小小的平原津。平原津有如一个若隐若现的历史聚焦点,为后世留下了一个醒目的历史坐标。
其他文献
中國人的餐桌,从来都不止是吃饭的地方,它融汇了太多的社交功能和人情事故。一顿饭就改变命运的例子,并不鲜见。尤其是在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魏晋,餐桌作为交际场所,对于没爹可拼却想要实现人生逆袭的陶侃来说,就更为重要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了帮助门第低微却志向远大的陶侃实现自己的理想,其母湛氏居然剪掉了被女子最珍视的头发,拆了大半个家,也要帮助儿子结交可以帮助他的人。能做出这样牺牲,又有如此之快应
期刊
[摘要]当前房地产发展处于资本相对过剩的环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资金都处于“超级流动”状态。在国内消费物价格指数未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过量供应的货币转向了回报率高的资产市场,并将房地产市场推向了高价格和高空置率的双高状态,显示出房地产具有典型资产市场投资特性。这一分析提供了一个为什么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调控力度,但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房地产业仍严重陷入“越调控越上涨”的怪圈的
期刊
与黎冷的见面,约在四川省博物院。作为博物院学术联盟的成员,当天下午,他要在这里为四川文化传媒的朋友讲一堂明代服饰美学课,课堂就选在了“物·色一明代女子的生活艺术”展厅。这是西南地区首次明代出土服饰文物展,数十件四川出土的明代服饰和相关题材的现当代艺术作品首次亮相在观众眼前,共同揭开明代四川地区女性生活与艺术的神秘面纱。四川汉服带头人黎冷  到达时博物院地下一层大堂里已经热闹起来,有趣的是来的不少人
期刊
在今人的想象里,皇宫就是天堂的模样。皇帝拥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当然也包括制度允许他支配的后宫粉黛。从字面上来理解,“后宫”当然是指皇后所居住的宫殿,皇后在所有粉黛之上,她们依附皇后,以皇后所居住的宮殿为中心。但另外还有一层说法,即“后宫”在皇帝临朝议事的正殿之后。位置的确定显示公私内外之别,所以公事可以谈论,私事不能谈论。  但按照中国人热衷于谈论私事的传统,皇帝的私事反而能引发人们关注的兴趣。从制
期刊
和汉服一起热起来的,还有传统生活方式的复兴。  在一些私人雅集和小眾茶会里,宋代点茶生活在当下的兴起,可看成是汉服复兴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当然也不乏对两宋点茶生活相关的器物历史的重新熟稔。  围绕当下点茶的复兴,两宋斗茶、赏器的历史和风习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徐徐打开。如果说汉服的着身,是一种慕古,充满了一种表演的仪式感,那么,点茶和赏器则多少有一些精神层面的需求,而着汉服点茶和赏器,则无疑既有仪式
期刊
瑾妃是光绪二妃之一,另一位即是著名的珍妃。二人同父异母,瑾妃比珍妃大3岁。光绪十五年(1889年)同时入宫为嫔,后晋升为妃。瑾妃后来被宣统皇帝溥仪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清亡后,仍居紫禁城内,溥仪又上其徽号“端康皇贵太妃”。瑾妃终身未出宫,直至1924年51岁病逝,葬崇陵,谥“温靖皇贵妃”。  近年宫斗戏充斥荧屏,清官历史成了随人喜好而涂鸦的一面墙。其实宫廷自有其森严、繁杂的后官等级制度和严格的经
期刊
航拍镜头下的港珠澳大桥秋日美景图/视觉中国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桥工程。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身,其中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有3座斜拉桥,桥体全部采用钢结构,相当于64座埃菲尔铁塔。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是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期刊
1917年11月,列宁在莫斯科红场的集会上演讲。图/视觉中国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一一苏维埃政权(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
期刊
十多年前,如果将汉服作为常服穿上街,多半会被人目之为“奇装异服”。  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汉服作为常服已经“见惯不惊”,习以为常。  先来看一组数据:来自网上销售和线下实体店销售的统计表明,目前全国汉服市场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超过10亿元。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是1300家,到了2019年则增至2000多家,两年时间增加了46%。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
期刊
近年来,一股汉服热在中国社会悄然兴起,进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复兴运动。巧合的是,这股汉服热,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在时间点上几乎同步。如果再考虑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出,这次汉服热已经超出了服装本身的内涵,成为一种民族复兴价值诉求的表达。汉服兴起  当代汉服运动,兴起于民间。  2003年11月22日,郑州青年王乐天,穿着自己花钱订制的汉服走上街头,引起人们热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