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安县农民工回流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灾后农房重建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返乡有显著影响,农民工个人禀赋对灾后返乡意愿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 灾后重建;返乡;Logistic模型;安县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区域主要在四川,四川又是全国最大劳务输出基地之一,地震后由于看望亲人,灾后重建等原因(也包括金融危机的影响)陆续返乡。这次大自然灾害对四川农民工的流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客观和定量分析灾后重建对农民的流动的影响,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正确的灾后援助政策、农民工创业政策、农民工培
训政策以及灾后农业产业规划提供依据。
一、研究变量
主要是讨论灾后重建对农民工返乡的影响,没有将其他因素纳入模型中进行分析,并不是表示其他因素不重要。在分析中,把灾区返乡农民工特征变量分为三个组:个人特征变量、家庭受灾的特征变量、社会资本特征变量,并就灾后恢复重建农民工返乡意愿和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假说。
第一组个人特征变量(XP)。包括返乡农民工的年龄、经济收入情况,所从事职业。理论上。所从事职业对返乡意愿有很大影响,从事建筑类、装饰类的农民工比从事其他职业的农民工有更大可能在灾后重建中再就业,返乡意愿越强烈。
第二组是家庭受灾的特征变量(XF)。包括家庭房屋受损程度、家庭人口受损程度,家庭经济受损程度。房屋受损的程度越大,需要重建的可能性就越大。家庭人口受伤或死亡,那么灾后恢复所需要的劳动力就越缺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意愿强烈。
第三组农民工社会资本(XS)。结合前人的研究,在本文中,我们用返乡农民工家庭有无村干部和人情关系来描述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一般来说,返乡农民工家有村干部,可能获得的就业机会越多,返乡意愿会较强。社会资本越丰富,在外就业的机会越多,返乡意愿越低。
二、数据与方法
本项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8年底在各乡镇的统计数据和对安县返乡农民工的调查问卷。安县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是汶川5.12大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具有灾后重建的典型性。据安县民政局统计,“截止2008年5月15日上午8时,安县因灾死亡1339人,失踪1050人,伤12000余人,无家可归15万人,倒塌损坏房屋60万间”。
该调查按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安县26个村中,每个村随机选择5户左右的农户进行入户调查。该调查基本涵盖了安县不同灾情地区,样本具有较好代表性。调查内容主要是返乡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家庭经济受损和社会资本情况,对灾后重建提供就业岗位的认知和参与态度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3份。
据统计结果,截至2008年8月31日,安县26个村共有返乡农民工1968人,占全部人口的21%。其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40.4%,从事建筑行业的占34.4%,这两部分占农民工的绝大部分。灾后重建用工需求为1454个,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73.9%,返乡后有从事建筑行业的意愿的占30.7%。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
为了检验上述灾区农民工返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假说,根据前面的变量分类,将灾区农民工返乡行为的影响因素设定为以下函数形式:
式中,y为农民工返乡的意愿,有返乡意愿为1,没有返乡意愿为0。xp代表个人特征变量,xf代表家庭特征变量,xs代表社会资本特征变量。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式中,p表示单个农民工返乡的概率,?茁i为系数,x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
(二)变量的解释及其取值
所调查的返乡农民工,处于同一地震区域,其灾情、援助制度和政策具有同质性,但是灾区内部农民工存在分化情况,这时灾区农民工的微观特征与返乡意愿息息相关。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所参考的文献,设定以下变量(表1)。
(三)实证分析及其结果
用SPSS13.0软件进行估计,将数据带入模型,得到结果(见表2)。
注:模型结果检验:-2LL=66.241,Cox和Snell的卡方=0.338、Nagelkerke的卡方=0.452。
*、**、***分别表示估计的系数不等于零的显著度水平分别为10%、5%和1%
(四)模型估计和讨论
表1变量描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灾区农民工房屋是否需要重建、家庭经济的受损情况、个人的经济收入都对灾区农民工返乡差生了显著影响。
1.影响最为显著的是个人从事的职业。Wald值为9.646,回归系数为2.643,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与灾后基础设施和农房损失严重需要重建,而引发灾区就业结构变化,对建筑工人产生大量需求相符合。从事建筑装饰业的农民工返乡意愿强烈,从事加工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农民工更愿意进城务工。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灾后重建提供的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特征,且灾后重建项目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主,施工机械化程度较高,新创造的低技术含量的岗位并不多,农民工的可参与度不会太高。现阶段,农民工组织化程度较低,也造成农民工参加灾后重建的总体比例偏低。
2.在社会资本变量中,亲朋、好友圈子的大小与农民工返
乡显示为显著的负相关,社会人情圈子很少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返乡。Wald值为3.914,回归系数为3.412,且在5%水平下显著。家庭中有无村干部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的一个因素,家庭有村干部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返乡,但不显著。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社会资本与就业正相关。社会资本越丰富,在城里就业的机会越多,返乡可能性越小。灾后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网络来调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资源,为家庭摆脱灾害影响,恢复正常生活提供条件。社会关系网络中嵌入性资源越丰富,家庭灾后恢复情况更好。这与农民工返乡意愿成负相关,与现实相符合。
3.家庭房屋是否需要重建是影响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因素。房屋不需要重建的Wald值为2.586,回归系数为负1.117,且在10%水平下显著。“进城,不离乡”的农民工现状,决定无论是否定居城市的农民工都始终和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灾后农房的大量垮塌,以及国家援助的农房政策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工返乡进行农房重建,这与现实相符合。
4.个人经济收入与农民工返乡意愿有影响,回归系数均为正,但wald值都很小,说明个人经济收入对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都不显著。从年龄方面看,20~30年龄段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返乡,30~40年龄段的与返乡意愿成负相关。其原因可能是:30~40年龄段的农民工举家外出较多,在城市定居生活的较多。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结论
1.农民工灾后返乡的影响因素重要程度依次是个人从事的职业、农户的社会资本、家庭房屋是否需要重建、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个人受教育程度和年龄。
2.个人从事的职业、农户的社会资本是决定农民工灾后返乡的显著因素。
3.灾后恢复重建能提供给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具有很大限制性。
(二)政策含义
1.政府应进一步落实灾后援助和补贴政策,特别是要加大对家庭经济损失严重的农户和农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使更多返乡农民工能安心再次外出就业。
2.加大对灾区农民工的能力再造,避免因自然灾害的介入导致的失业、贫困等问题。
3.加大就业再培训,切实改变灾后劳动力供需脱钩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
4.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5.建设城镇中小企业和现代农业,就地转化返乡农民工的个人技能。
6.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安县灾情快报.http://www.my.gov.cn
[2]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3]杨云彦,徐映梅,向书坚.就业替代与劳动力流动: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闭[J].经济研究.2003(8)
[4]孙永松.有關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综述[J].财经界.2007(8)
[5]赵延东.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J].社会学研究.2007(5)
[6]Bates,F.W.Farrell,L.Ferrate,S.Killian & W.Peacock1982, Recovery,Change and Develop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1976 Guatemalan Earthquake.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关键词】 灾后重建;返乡;Logistic模型;安县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区域主要在四川,四川又是全国最大劳务输出基地之一,地震后由于看望亲人,灾后重建等原因(也包括金融危机的影响)陆续返乡。这次大自然灾害对四川农民工的流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客观和定量分析灾后重建对农民的流动的影响,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正确的灾后援助政策、农民工创业政策、农民工培
训政策以及灾后农业产业规划提供依据。
一、研究变量
主要是讨论灾后重建对农民工返乡的影响,没有将其他因素纳入模型中进行分析,并不是表示其他因素不重要。在分析中,把灾区返乡农民工特征变量分为三个组:个人特征变量、家庭受灾的特征变量、社会资本特征变量,并就灾后恢复重建农民工返乡意愿和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假说。
第一组个人特征变量(XP)。包括返乡农民工的年龄、经济收入情况,所从事职业。理论上。所从事职业对返乡意愿有很大影响,从事建筑类、装饰类的农民工比从事其他职业的农民工有更大可能在灾后重建中再就业,返乡意愿越强烈。
第二组是家庭受灾的特征变量(XF)。包括家庭房屋受损程度、家庭人口受损程度,家庭经济受损程度。房屋受损的程度越大,需要重建的可能性就越大。家庭人口受伤或死亡,那么灾后恢复所需要的劳动力就越缺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意愿强烈。
第三组农民工社会资本(XS)。结合前人的研究,在本文中,我们用返乡农民工家庭有无村干部和人情关系来描述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一般来说,返乡农民工家有村干部,可能获得的就业机会越多,返乡意愿会较强。社会资本越丰富,在外就业的机会越多,返乡意愿越低。
二、数据与方法
本项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8年底在各乡镇的统计数据和对安县返乡农民工的调查问卷。安县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是汶川5.12大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具有灾后重建的典型性。据安县民政局统计,“截止2008年5月15日上午8时,安县因灾死亡1339人,失踪1050人,伤12000余人,无家可归15万人,倒塌损坏房屋60万间”。
该调查按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安县26个村中,每个村随机选择5户左右的农户进行入户调查。该调查基本涵盖了安县不同灾情地区,样本具有较好代表性。调查内容主要是返乡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家庭经济受损和社会资本情况,对灾后重建提供就业岗位的认知和参与态度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3份。
据统计结果,截至2008年8月31日,安县26个村共有返乡农民工1968人,占全部人口的21%。其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40.4%,从事建筑行业的占34.4%,这两部分占农民工的绝大部分。灾后重建用工需求为1454个,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73.9%,返乡后有从事建筑行业的意愿的占30.7%。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
为了检验上述灾区农民工返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假说,根据前面的变量分类,将灾区农民工返乡行为的影响因素设定为以下函数形式:
式中,y为农民工返乡的意愿,有返乡意愿为1,没有返乡意愿为0。xp代表个人特征变量,xf代表家庭特征变量,xs代表社会资本特征变量。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式中,p表示单个农民工返乡的概率,?茁i为系数,x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
(二)变量的解释及其取值
所调查的返乡农民工,处于同一地震区域,其灾情、援助制度和政策具有同质性,但是灾区内部农民工存在分化情况,这时灾区农民工的微观特征与返乡意愿息息相关。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所参考的文献,设定以下变量(表1)。
(三)实证分析及其结果
用SPSS13.0软件进行估计,将数据带入模型,得到结果(见表2)。
注:模型结果检验:-2LL=66.241,Cox和Snell的卡方=0.338、Nagelkerke的卡方=0.452。
*、**、***分别表示估计的系数不等于零的显著度水平分别为10%、5%和1%
(四)模型估计和讨论
表1变量描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灾区农民工房屋是否需要重建、家庭经济的受损情况、个人的经济收入都对灾区农民工返乡差生了显著影响。
1.影响最为显著的是个人从事的职业。Wald值为9.646,回归系数为2.643,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与灾后基础设施和农房损失严重需要重建,而引发灾区就业结构变化,对建筑工人产生大量需求相符合。从事建筑装饰业的农民工返乡意愿强烈,从事加工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农民工更愿意进城务工。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灾后重建提供的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特征,且灾后重建项目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主,施工机械化程度较高,新创造的低技术含量的岗位并不多,农民工的可参与度不会太高。现阶段,农民工组织化程度较低,也造成农民工参加灾后重建的总体比例偏低。
2.在社会资本变量中,亲朋、好友圈子的大小与农民工返
乡显示为显著的负相关,社会人情圈子很少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返乡。Wald值为3.914,回归系数为3.412,且在5%水平下显著。家庭中有无村干部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的一个因素,家庭有村干部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返乡,但不显著。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社会资本与就业正相关。社会资本越丰富,在城里就业的机会越多,返乡可能性越小。灾后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网络来调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资源,为家庭摆脱灾害影响,恢复正常生活提供条件。社会关系网络中嵌入性资源越丰富,家庭灾后恢复情况更好。这与农民工返乡意愿成负相关,与现实相符合。
3.家庭房屋是否需要重建是影响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因素。房屋不需要重建的Wald值为2.586,回归系数为负1.117,且在10%水平下显著。“进城,不离乡”的农民工现状,决定无论是否定居城市的农民工都始终和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灾后农房的大量垮塌,以及国家援助的农房政策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工返乡进行农房重建,这与现实相符合。
4.个人经济收入与农民工返乡意愿有影响,回归系数均为正,但wald值都很小,说明个人经济收入对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都不显著。从年龄方面看,20~30年龄段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返乡,30~40年龄段的与返乡意愿成负相关。其原因可能是:30~40年龄段的农民工举家外出较多,在城市定居生活的较多。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结论
1.农民工灾后返乡的影响因素重要程度依次是个人从事的职业、农户的社会资本、家庭房屋是否需要重建、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个人受教育程度和年龄。
2.个人从事的职业、农户的社会资本是决定农民工灾后返乡的显著因素。
3.灾后恢复重建能提供给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具有很大限制性。
(二)政策含义
1.政府应进一步落实灾后援助和补贴政策,特别是要加大对家庭经济损失严重的农户和农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使更多返乡农民工能安心再次外出就业。
2.加大对灾区农民工的能力再造,避免因自然灾害的介入导致的失业、贫困等问题。
3.加大就业再培训,切实改变灾后劳动力供需脱钩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
4.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5.建设城镇中小企业和现代农业,就地转化返乡农民工的个人技能。
6.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安县灾情快报.http://www.my.gov.cn
[2]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3]杨云彦,徐映梅,向书坚.就业替代与劳动力流动: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闭[J].经济研究.2003(8)
[4]孙永松.有關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综述[J].财经界.2007(8)
[5]赵延东.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J].社会学研究.2007(5)
[6]Bates,F.W.Farrell,L.Ferrate,S.Killian & W.Peacock1982, Recovery,Change and Develop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1976 Guatemalan Earthquake.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