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电视栏目对于构建社会价值观的作用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nuzg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何意识形态国家发展都需要有社会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支撑。因此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等着我》栏目为例,以理论与实际分析结合的方法,探究公益类电视栏目对于构建社会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社会价值观;公益类电视栏目;情感共鸣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物质的诱惑,很多人忽略了精神与思想的健康发展,一味的追求功名财富,社会中衡量人价值的标准也逐渐模糊不清,在这种错误的价值观的引导之下,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接踵而至。电视媒体人清醒地认识到传播社会正能量,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刻不容缓。
  一、公益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原因及现状
  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通俗讲法。公益类电视栏目简而言之就是电视媒体人致力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电视栏目。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物质和金钱的渴望愈加强烈,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下降。人们往往通过权力与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在这种错误的价值观的影响下使得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违法乱纪行为增多。然而,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所以公益类电视栏目应运而生,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其次,从电视文艺受众的心理结构来讲,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种类别。公益电视栏目能够通过社会共同力量来满足参与节目者的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随着电视栏目的不断扩充和发展,除了生理安全需求之外,归属与爱的需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大型公益电视栏目《等着我》通过帮助弱势群体寻找亲人、爱人、友人的形式来满足求助者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因此,公众需要能够安抚人心,培养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栏目出现,能够通过媒体的平台看到人性的光辉。
  二、公益电视栏目《等着我》传递人间真情,引起情感共鸣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增多,而电视作为目前为止最具有公信力的媒体承担着传递社会正能量,体现人文关怀和引导正确价值观念的社会责任。当电视栏目中的主人公与观众通过某些事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的时候,就是触碰观众内心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是全国首档国家力量全媒体大型公益寻人节目。旨在发挥国家力量,打造全媒体平台,帮助更多的人圆自己的寻人团聚梦。相比于其他公益栏目,首先,《等着我》的受众范围更广泛,参与节目的门槛条件更低,所有的求助者都有平等的机会得到栏目组的帮助。其次,真实的力量支撑着《等着我》一步一步坚实的走到现在。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很多栏目打着公益服务的旗号,为一些想要“出名”的人提供平台,节目选手为了得到某些利益,刻意编造家庭情况,人生经历等。进而得到观众的支持和同情,这样的节目也是不能够长久生存下去的,因为它不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不能正确的引导人民的价值观发展方向。对于公益类电视栏目来讲,真实性至关重要。
  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类最朴实的感情,不掺杂任何杂质,因此栏目能够通过求助者的经历与公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每一位求助者势必带着爱上台,每一个团聚的家庭势必带着爱离开舞台。他们传递的是人间大爱,是社会正能量,也是正确的价值观的凸显。
  三、公益类电视节目有利于社会价值观的构建
  价值观即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以及态度选择。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回顾、观察、预见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现状的反应,也是对人们理想中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状况的期盼。媒体的舆论导向对于价值观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影视文化有利于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媒体通过节目内容的播出对人民大众的思想和动作行为进行引导,通过公益栏目真情实感的表现,流露出人性的光芒,宣扬社会主义正能量,使得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聚焦在一起,从而使人们自觉的趋向社会主流价值标准。公益类电视节目的播出引导人们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明辨是非,珍惜真情,让人们知道浮华的物质世界只是生活的表象,大家真正应该关注的是道德的提升和精神家园的构建。
  四、结论
  媒体作为公共文化重要的承担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应当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公益电视栏目通过传递人间大爱真情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重要的作用。公益电视栏目发展空间巨大,目前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方面,《等着我》电视栏目中,求助者上台只是解决了他们寻亲找友的问题,或者是弱势求助者的工作生活问题。从深层次来看,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没有持续的关注求助者后续的生活状态。这里很多的求助者都是经历了多年的心理压抑,团圆之后回到家里也避免不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因此,应该安排心理疏导师来对其进行长期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在舞台上的几分钟。只有进行长期的引导,才能使求助者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得到心灵的释放。总体而言更加有利于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构建。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后现代主义初期的代表作家和黑色幽默小说的鼻祖,纳博科夫的小说以虚构的艺术美表达他对审美狂喜的追求。本文通过对他的代表作《洛丽塔》的创作灵感和叙事结构各方面的分析,将他创作观中的文学虚构进行了分析。只有了解他的虚构观,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带给读者的审美狂喜和艺术享受。  关键词:虚构;彼岸世界;审美狂喜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以其关乎不伦之恋的特殊题材和对性的生动描写饱受批评家的
期刊
摘 要:民族题材小说在金仁顺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她以民族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记忆,再现朝鲜民族的生活场景。《爱情走过夏日的街》运用现代朝鲜族形象和异国人形象交叉演绎的方式,以不同的视角展示出作为家庭“守护者”现代朝鲜族女性形象、情感上懦弱的现代朝鲜族男性形象以及“避难者”和人情缺失的韩国人形象。其中,朝鲜族形象和异国形象都深深烙印着作者内心的民族认知感,更有着时代意识的独特内涵,与此同时还涉及到了
期刊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 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人, 试图洞察人的本质的最深处。他创作的《罪与罚》、《白痴》、《群魔》等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典型人物,而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堪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巅峰之作。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他用魔幻之笔勾勒出的一个复杂的人的世界,并愤感悲悯于人性的瘤疾;又能看到他为解除人性痼疾
期刊
摘 要:泰杰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吾尔文学史上的一位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他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在思想内容方面提倡进步的思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维吾尔社会,文化,生活。此篇论文主要讨论和肯定泰杰里在维吾尔文学中的地位及影响。  关键词:维吾尔;古代文学;泰杰里  维吾尔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她是维吾尔人民古代文化的核心与主干,是维吾尔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历程中所形成的社会,道德及哲
期刊
摘 要:建安时代,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并世而出,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开创了魏晋文学的新时代。本文拟以蔡文姬的五言《悲愤诗》为依托,从她的人生经历,以及其作品所展现的思想内容等方面入手,探讨其作品所表现的女性“风骨”。  关键词:蔡文姬;五言《悲愤诗》;建安风骨  一、蔡文姬的生平简述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陈留圉人。其父蔡邕,字蔡伯喈,是东汉著名学者、
期刊
摘 要:在舒伯特短暂的一生中,其对音乐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600多首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艺术歌曲,从此揭开了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新篇章,因此被人们美誉为“歌曲之王”。本文从其代表性的两首艺术歌曲《野玫瑰》和《魔王》入手,通过对作品和声、曲式、织体等创作技法进行分析,进而揭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野玫瑰》;创作特征  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于维也纳的
期刊
摘 要:胡经之的《文艺美学》是能够反映90年代中国文论知识生产特征的重要范例,从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胡经之《文艺美学》中的所有引用注释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其是半自主知识场域中的半自主知识生产机制的典型产物,其特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若即若离。  关键词:胡经之;知识场域;生产机制;马克思主义  胡经之教授所著的《文艺美学》于1989年11月出版第一版,1999年再版。胡经之教授以《文
期刊
摘 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自1964年公演以来,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推崇,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份独特遗产,作为一个象征,它穿越历史,在今日仍依稀传达着含混而丰富的启示。本文力图从对舞剧《红色娘子军》思想内容及其原型背景的分析中探索当时的文艺作品所反映出的女性地位及女性思想解放状况。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妇女;思想解放  60年代前期,在周恩来总理大力倡导下,中国文艺界努力实践“革命化,民族化,群
期刊
摘 要:温儒敏先生的《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一文从理论传承、批评方法、批评文体等方面全面、仔细、深入地研究了李健吾的批评方法,在对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给出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的同时,也对印象主义批评在新的环境下如何科学地应用给出了建设性意见,扩展了批评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印象主义批评;批评方法;审美感受  温儒敏先生的《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一文以极其专业的学术研究方法对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模型
期刊
摘 要:香港导演许鞍华的电影《黄金时代》,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作家萧红一生,试图通过从多部文学作品的描写展现真实的萧红,但是由于史料的拼凑和导演立场的错位使得整部影片没有能够更为全面地、整体性地向观众表现出作为作家萧红的文学理念和生活轨迹。本文立足于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对比文学史以及萧红作品中的描述分析影片表达的优劣。  关键词:萧红;女性主义;文学观念;电影表达  萧红作为上个世纪著名女作家英年早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