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2009sh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互联网成为继纸媒、广播电视之后的"第三媒体",是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据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4.57亿,居世界第一,其中30岁及以下的青少年,占到中国网民总数的2/3,成为网民的主体。在网民身份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30.6%。学生上网率达97%,明显比其它各阶层的人士高。由此可以说明青年学生大学生已经是当前我国网民中的最大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界定
  舆情是一种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在当代社会,舆情研究作为新兴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其理论探讨和研究工作还不深入,对于舆情的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性定义,各专家学者也是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其做了不同的界定。
  天津社会科学院王来华教授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如果把中间的一些定语省略掉,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 [1]但这个概念仅仅把舆情限定在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方面,未免有些狭窄。张克生在其主编的《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中认为:"舆情是国家决策主体在决策活动中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主生活(民情)、社会生产(民力)和民众中蕴藏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要社会政治态度。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客观情况和民众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2]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学者刘毅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对要宽,公共事务包括了社会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冲突、社会活动、也包括公众人物的所言所行等,这些不尽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直接结果。另外,这一定义界定了舆情与舆论、民意的主要区别,这是上述两个定义未能做到的。即舆情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往往和某一群体或阶层紧密联系,而并非需要大多数民众的广泛认同,不过,这种错综复杂很可能会趋向一致,当它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时候就会转化成为舆论。
  综合以上定义,舆情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对自己关心的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某一公共事务或社会事件所持有的多种态度、意见和建议交错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是以舆情基础研究理论为基础的,由于我国舆情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刚刚起步,舆情基础理论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对于网络舆情的内涵界定也缺乏一个权威性的定义。从本质上讲,高校网络舆情就是指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空间内,大学生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社会事务、校园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主要通过新闻跟帖、网络论坛(BBS)、聊天室(ChatRoom)、博客(Blog)、维基(Wiki)、聚合新闻(RSS)和即时通讯(QQ和MSN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具有新的特点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
  (一)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与迅速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校园内大学生访问的站点相对较为集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从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到校园内外的焦点事件甚至宿舍管理,都可能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从而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导致各种意见在网络中迅速地汇聚,形成规模越来越大的舆论圈。在网络舆论热点形成之后,由于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从而使热点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产生巨大的舆论力量。任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个人,都无法忽视这种带有突发性和自发性的舆论,无法忽视其可能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和客观效应。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第一时间把握正确的舆情导向,并努力扭转或者消除错误或者偏差的舆论方向,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与手段提出新的要求。
  (二)网络舆情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与传统媒体舆论相比,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时间上,网络没有时间限制,可以做到随到随发,尤其是在对突发事件报道的速度上,网络的优势更为明显。大学生可以通过BBS、新闻评论、博客和微博、贴吧、QQ等即时发表各种观点和看法,这使得学生意见的表达十分直接畅通。在空间上,网络把"互动"推上新的台阶,成为一种"实时"的互动,让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以互动的方式对现实社会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表达态度、意见和情绪。由此看来,通过网络舆情不仅能够更为及时地发现问题,而且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们的情绪和态度。因此,网络舆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基于网络舆情实时性和交互性强的特点,它必将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产生巨大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和分散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网络是各种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网络内容包罗万象,各种类型的文化、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都呈现其中,以至于网络舆情内容多元、分散、异常丰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大学生网民"聚"到一起,所关注的主题各不相同,即使对同一主题,也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网络言论尺度相对宽松,可以实现各种观点的正面交锋,表达和辩论平等地进行,由此造成了网上舆论的分散化和多元化。另外大学生在现实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而网络的隐匿性使他们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道德束缚,加之当前网络管理往往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潜在动机,从而极易形成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促成大学生们在网络中不道德行为的养成,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这势必会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难题,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有效地引导,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为强化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化解舆情危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一)构建高校网络舆情汇集研判机制,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
  一是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研究机构。网络舆情的汇集研判是运用科学方法将舆情信息及时、准确、全面的收集,并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鉴别、筛选、加工而形成整套稳定体系的机制,是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通过成立网络舆情研究中心、网络舆情研究所等,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快速、准确地识别舆情信息的价值并提出分析与对策,为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咨询和决策服务。
  二是建立网络舆情调研分析机制。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网上信息调研队伍,开展网络信息调研汇总。对校内BBS、各类论坛吧贴、QQ群上的信息进行广泛收集,仔细整理分析,及时准确的将师生员工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关舆情的倾向性问题以及思想理论领域的动向进行分析汇总,捕捉从网络中反映出来的舆情信息,形成"网络期刊(内参)",并及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至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处,作为决策的参考。
  三是是强化网络舆情监控。首先要强化网络舆情信息报告,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协调、管理职责,及时下发网络舆情工作需求、通报有关情况,加强对师生员工进行有关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其次要做好舆情信息监测。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网络BBS、贴吧等新型传媒日益成为师生表达个人想法的主要渠道。学校要积极采用科技手段,组织力量加强对校园网"热点"、"焦点"、"敏感点"的发现、预警和掌控工作。再次需健全舆情信息责任网络。学校可成立舆情监控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舆情的协调和控制;学校各单位也应确定一至两名领导分管舆情信息工作,加强对舆情信息报送单位的分类指导和协调,将舆情信息工作纳入本部门年度目标管理。
  (二)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方向
  一是建设校园红色网站,用马列主义占领网络思想阵地。首先校园红色网站要立足学生的可接受性,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展开宣传教育工作,解答学生网民的疑问,澄清一些混淆是非的观点,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发挥积极引导、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红色网站要增强它的特色和吸引力,没有吸引力的网站,学生不喜欢去浏览,网站上留不住人,那主阵地就无从谈起。再次红色网站要提升它的服务功能,多增加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相关的服务功能。使红色网站真正成为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只有取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新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能,以广泛的信息源和丰富的信息量拓宽自身的观察视野和工作思路;并能够引导大学生建立对信息的应变模式,能够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使大学生们掌握运用及传播信息的知识、技巧,让他们学会选择和利用媒介发展自己。[4]在正确发挥教师群体的新媒介思想政治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正确发挥与引导大学生的话语权,让大学生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公平民主地参与和对话。新媒介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应规避冲突因素,关注合作因素,倡导对话、理解、合作、共享,从而达到认同与信任。
  三是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用自律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媒介素养"是一个外来词,就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我们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主题教育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网络道德责任感,增强其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使他们能辨别真伪、善恶、美丑,使他们自觉抵制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从主观上杜绝虚假甚至是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5]而最终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网络,而不被网络所掌握。"
  (三)构建大学生舆情的缓冲处置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最大效能
  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不能止步于收集信息,还要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手段,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处置。
  一是要快速反应。针对网络舆情特别是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信息,一经发现应在第一时间进入应对状态,避免事态扩大。二是及时化解网络舆情的冲突源。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空间相对集中,要加强网络舆情传播环节的引导和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网络舆情有效契合,正视大学生的合理需求,矫正大学生的不合理诉求,教育好、引导好、服务好和管理好大学生,做到"说理"与"灌输"有机结合。三是推进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首先通过培植校园网络"意见领袖"来引导高校的网络舆情走向,网络"意见领袖"通常是一些资深网民和BBS版主。要特别注意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存在价值和作用,通过聘用校园网络"意见领袖"作为兼职的"网络协管员"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的动态,参与网络热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实现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其次培养网络舆情的发言人,通过适时组织信息发布活动,进行正面教育,形成良好的网络风气。用积极、正确的舆情渗透学生的头脑,将消极的舆论言行消灭于萌芽。四是把握大学生群体行为规律,引导大学生正确表达意愿。针对学生的"从众"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网上理性讨论,回击部分偏激观点,解释说明国家、学校有关政策与规章,维护学校形象,这样才能够及时了解把握大学生某些思想上的苗头和倾向,尤其是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及时加以引导,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是建立舆情信息反馈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稳定功能
  首先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定期开展形势政策报告。学生是高校教育和培养的对象,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颠覆。网络舆情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利用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的职能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抵制一些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创建和谐健康的高校网络文化。
  其次利用好校园的各种宣传阵地进行主流话语的发布,如校报、校园广播、闭路电视、校园网络、BBS论坛、班级QQ群、博客等,将学校对舆情信息的处理意见、处理理由以及整改措施等反馈给师生,接受师生监督,以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消除误解、维护校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2
  [2]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7.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1.
  [4]宋红岩.媒介嬗变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走向[J].辅导员工作论坛,2010(2).
  [5]虞永飞.略论高校网络舆情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及引导机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4).
  作者简介:荣燕(1972-),女,河北大城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网络舆情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201203284)
其他文献
摘 要: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对其失败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剖析,他呼吁改造国民性,培养和造就一代新民。后来他将当时的20篇论文汇编成册,定名为《新民说》,其中《论公德》、《论私德》两篇文章较为集中地阐述了其视角下的道德观。本文力图在正确认识和评价梁启超道德观的同时,也从中找到能够警醒自身以及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所裨益的方向。  关键词:梁启超;公德;私德  一
期刊
近年来,环境议题不断被提上议程,但以公关和宣传为核心的主流媒体往往含糊其辞,有意无意地规避或隐藏对抗性环境话语。于是,环境抗争者们转向微博、博客和贴吧等网络平台,集聚成一个对抗性的网络公共空间,以争夺政府注意力。其中,充斥着各类对抗性环境话语的生产、行动和主体。为此,本文拟探讨三个问题:其一,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环境抗争问题是如何驱动的?其二,网络环境抗争的话语、行动及身份有何特征?其三,围绕雾霾系列事件,其引发的抗争问题是如何驱动的,其话语、行动及身份有何特征?
  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9年中
摘 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而地方人大代表履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我们党是否能切实贯彻群众路线。当前地方人大代表履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代表角色意识不强、履职环境不佳、整体素质不高三个方面,必须完善地方人大代表履职机制,保障其切实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权利,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方人大代表;履职;群众路线  一、地方人大代表履职对贯彻党的
期刊
摘 要:脚斗士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历史久远,且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本文结合脚斗士运动在我国的近现代历史阶段的发展,提出了脚斗士运动在我国发展的策略,对发扬脚斗士运动的优秀文化内涵,促进民间体育的传承和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脚斗士;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策略  前言:  "脚斗士"是指"用脚进行竞技搏斗的勇士,"脚斗士"运动在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
期刊
摘 要: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对篮球比赛中的节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能否正确而深刻理解篮球运动的节奏,并运用节奏变化来争取主动权,是一个球队实力的反应,也是一个球队是否成熟的标志。因此,要培养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建设一支具有高超技战术水平的篮球队,必须重视篮球运动的节奏性的训练;  关键词:节奏;进攻;防守  篮球是一项集体对抗激烈的项目,它包含有两种节奏,属于混合节奏,一是合律节奏:主要指
期刊
摘 要:为了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条件,同时也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本论文试图通过系统深入地探讨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现状,以及新媒体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哪些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期刊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不断提升,各国家(地区)学习汉语慢慢变成热潮。从2004年来,为了推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提升中国语言文化影响力,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开始成立孔子学院。2014年越南正式设立孔子学院,至今也是唯一一所孔子学院,从2008年越南政府公布设立孔子学院的公告开始,但直到6年后才揭牌。该段时间越南语媒体的对越南设立孔子学院公告一事高度关注,纷纷议论越南该不该设立孔子学院,这一事件非常值得深思。越南语媒体对孔子学院用什么方式来报道?报道特点是什么?而越南语媒体针对越南孔子学院的关注和
摘 要:本文描述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介绍了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分析了户籍制度对城乡差距的影响。由于我国的户籍管理附带了许多不合理的制度, 从而加剧了城乡贫富差距的的持续扩大。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二元户籍制度;改革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收入差距过大和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其中,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现象尤为突出。北京师
期刊
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消费者维权的新阵地,影响并改变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原有的市场权力结构产生动摇,消费者的权益逐渐得到重视,强权者或主动或被动地出让部分权力给无权者和弱权者。以往消费者线下维权面临难度大、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微博维权等线上维权的出现为消费者提供另一种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网络维权信息的传播模式不一,维权主体的使用动机各异,实现维权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但社会化媒体为消费者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维权环境。首先,互联网的开放属性以及扁平化的网状结构便于将分
摘 要:畲族作为苗瑶语族的一支,在长期的民族迁徙过程,其宗教信仰处于不断融合与发展的处境中。坐落于福建省永安市青水乡三房畲族村的畲族,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间宗教信仰形态,是一种横向的多元汇聚,更是一种纵向的新旧渗透,在共同参与下保持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在历史传承中,新时期的元素不断充实着。  关键词:畲族;民间宗教信仰;多元;有序  引言  民间宗教信仰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淀于畲族群体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