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后迎来的第一个海洋日。近年来,全球对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发展愈加重视,联合国将21世纪定义为“海洋世纪”。中国也在不断利用海洋经济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贡献。自2003年首次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10年来,中国海洋经济以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整体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8%。2012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了5万亿元大关,海洋生产总值占同期国民经济总量的9.6%。当前我国海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海洋产出规模、海洋产业结构、涉海就业均取得了明显成绩。
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的海洋,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在成绩面前,我们也看到,我国海洋经济在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近岸渔业资源趋于枯竭、深远海利用处于探索阶段、海岸线资源过度粗放开发、近海污染日益严重、土地财政驱动下“跑马圈地”式的围填海造地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海洋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转变,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重化工布局“遍地开花”,如何实现绿色增长,成为当前和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针对我国海洋经济不断壮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经济》杂志专访长期从事海洋研究的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经济与科技室主任刘容子研究员。她强调,我国目前海洋经济的开发亟需转型,要从资源环境依赖型转向以技术、服务等为支撑的绿色开发和建设轨道上来。
快速增长到了拐点
《经济》:近10年,我国海洋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3)》指出,“我国海洋经济2030年前仍将处于成长期,2030年后海洋经济发展将进入成熟期”,您怎么看待这个“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界定?
刘容子:在海洋产业的成长初期出现快速增长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毕竟我们原来的体量很小。但是经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后,从产业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应该走向成长的平稳期。初期是快速增长,然后逐渐走向平稳,才能跨上另一个台阶。
其实,我们目前的快速增长期已经到一个拐点了。过去的近30年总体上是处于一个依赖海洋物质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的资源依赖型的发展阶段。要从资源、环境依赖型转到以技术、理念、投资、服务等为依赖,科学评判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损耗和损害成本,进行环境经济核算,才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虽然前期起步很低,我们在充足的资源供给和环境支撑做保障的基础上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却形成了粗放式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单位海域得到的经济收益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低。所以我们要进入绿色的转型,稳步走向平稳期,在平稳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后,才能走向强壮的成熟期。
如何在海洋经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时候促进其平稳过渡,重要的是充分注重发展质量。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过度开发,造成的海洋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已经使海洋的承载能力急速下降。
放缓建设步伐
《经济》:目前,在海洋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在向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
刘容子: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是产业布局雷同,重化工布局过多。国际金融危机后,在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十大产业促进规划实施的激励下,目前整个重化工产业,包括钢铁、石化、炼油等已经遍布海岸线。近年来,不时出现的化工厂爆炸、环境污染等问题,甚至由此产生的群体事件,都是不可避免出现的,是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阵痛”。
在各种问题面前,沿海这些已批在建的项目不可能因此而撤离,这么多国家规划、地方规划都仍处在实施进程中,因此,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和人口集聚化趋势已经形成,生态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在所难免。所以,我建议,我们现在的对策只能是放缓建设步伐,已经在建的项目要考虑技术、设备等更新、替代,对于新上项目,更不能急于马上建成,应该依法强化规划环评,每一个论证或评价步骤都不能走过场,必须要把各种潜在的危机、损害、损坏考虑周全,完善评价内容,尽量避免更大的危害产生。
规划要“一揽子”执行
《经济》:我国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已经布局了一大半,对未规划和开发的海域的布局建设,您有何建议?
刘容子:已经列入规划还没有落地的项目就要加强各方面的环评,各个环节都要严把关。如果测评过程中,缺乏多年历史监测数据,就不能上项目。建设周期可拉长,建设一步、监测一步,要完善监测管理。监测过程中要涉及多重关口,但是更重要的在于每个关口是否严格卡好了,这不是在设置障碍,而是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把公众参与落在实处,保障利益相关者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国外有的国家在规划海域开发过程中就非常重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不论这种利益相关的多少与大小,包括直接或间接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居住在海岸线边的民众,有可能是方圆15公里或更宽广范围内的居民、行业等。因为海洋具有流动性、扩散性和不受约束性,它所涉及的影响范围可能更大。
我们的规划可能很好、很全面,但很关键的是在执行的时候是不是“一揽子”同时进行。很多项目都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但很多只是挑对自己有利的、能快速带来效益的先执行,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就流于纸上谈兵了。所以,各项规划内容必须同步进行,要注重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生态、环保不能当成陪衬。
另外,检查规划实施的情况也要“一揽子”执行,不能落下生态、环保,只顾几个主要指标。我想强调,海洋经济的概念是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主要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称。谈海洋经济是不是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某一项指标,还有“相关活动”的情况。
地方建设应避免“跑马圈地”
《经济》:新一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已经全部获国务院的批复,各地发展海洋经济的积极性很高,地方政府也相当重视,财政给予大力支持,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刘容子:各个地方重视发展海洋经济是好事。但从各地发展整体来看,仍是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相对弱小,海洋开发中高耗能项目多、低耗能的少,产业雷同现象突出。而且,地方政府在重视发展的时候是不是把资源、环境、生态的损耗考虑在内。我们说的绿色发展就要有绿色海洋生产总值的概念,有增量的部分,也要有减量的体现,所以相关的损耗就要核算进去。所以我希望,要提出绿色海洋生产总值的概念,必须扣除海洋生态和资源环境损耗部分,可先给出个基准,逐步完善核算体系。
在地方积极上项目的同时,出现了不集约的城镇化规划建设现象,全国沿海地区遍布滨海新城规划蓝图,有些正在如火如荼建设过程中。实际上,有些所谓的滨海新区就是“跑马圈地”,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沿海的工业化、城镇化、园区化建设,一定要谨慎,要警惕打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旗号的“圈地运动”。
《经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我国目前是如何推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建设的?
刘容子: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等被纳入其中。从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等启动了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等工作,以此引导海洋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方向发展。未来,中国必须走绿色海洋经济发展之路,夯实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梦奠定基础。
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的海洋,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在成绩面前,我们也看到,我国海洋经济在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近岸渔业资源趋于枯竭、深远海利用处于探索阶段、海岸线资源过度粗放开发、近海污染日益严重、土地财政驱动下“跑马圈地”式的围填海造地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海洋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转变,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重化工布局“遍地开花”,如何实现绿色增长,成为当前和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针对我国海洋经济不断壮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经济》杂志专访长期从事海洋研究的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经济与科技室主任刘容子研究员。她强调,我国目前海洋经济的开发亟需转型,要从资源环境依赖型转向以技术、服务等为支撑的绿色开发和建设轨道上来。
快速增长到了拐点
《经济》:近10年,我国海洋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3)》指出,“我国海洋经济2030年前仍将处于成长期,2030年后海洋经济发展将进入成熟期”,您怎么看待这个“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界定?
刘容子:在海洋产业的成长初期出现快速增长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毕竟我们原来的体量很小。但是经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后,从产业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应该走向成长的平稳期。初期是快速增长,然后逐渐走向平稳,才能跨上另一个台阶。
其实,我们目前的快速增长期已经到一个拐点了。过去的近30年总体上是处于一个依赖海洋物质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的资源依赖型的发展阶段。要从资源、环境依赖型转到以技术、理念、投资、服务等为依赖,科学评判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损耗和损害成本,进行环境经济核算,才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虽然前期起步很低,我们在充足的资源供给和环境支撑做保障的基础上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却形成了粗放式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单位海域得到的经济收益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低。所以我们要进入绿色的转型,稳步走向平稳期,在平稳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后,才能走向强壮的成熟期。
如何在海洋经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时候促进其平稳过渡,重要的是充分注重发展质量。持续多年的快速发展、过度开发,造成的海洋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已经使海洋的承载能力急速下降。
放缓建设步伐
《经济》:目前,在海洋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在向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
刘容子: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是产业布局雷同,重化工布局过多。国际金融危机后,在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十大产业促进规划实施的激励下,目前整个重化工产业,包括钢铁、石化、炼油等已经遍布海岸线。近年来,不时出现的化工厂爆炸、环境污染等问题,甚至由此产生的群体事件,都是不可避免出现的,是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阵痛”。
在各种问题面前,沿海这些已批在建的项目不可能因此而撤离,这么多国家规划、地方规划都仍处在实施进程中,因此,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和人口集聚化趋势已经形成,生态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在所难免。所以,我建议,我们现在的对策只能是放缓建设步伐,已经在建的项目要考虑技术、设备等更新、替代,对于新上项目,更不能急于马上建成,应该依法强化规划环评,每一个论证或评价步骤都不能走过场,必须要把各种潜在的危机、损害、损坏考虑周全,完善评价内容,尽量避免更大的危害产生。
规划要“一揽子”执行
《经济》:我国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已经布局了一大半,对未规划和开发的海域的布局建设,您有何建议?
刘容子:已经列入规划还没有落地的项目就要加强各方面的环评,各个环节都要严把关。如果测评过程中,缺乏多年历史监测数据,就不能上项目。建设周期可拉长,建设一步、监测一步,要完善监测管理。监测过程中要涉及多重关口,但是更重要的在于每个关口是否严格卡好了,这不是在设置障碍,而是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把公众参与落在实处,保障利益相关者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国外有的国家在规划海域开发过程中就非常重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不论这种利益相关的多少与大小,包括直接或间接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居住在海岸线边的民众,有可能是方圆15公里或更宽广范围内的居民、行业等。因为海洋具有流动性、扩散性和不受约束性,它所涉及的影响范围可能更大。
我们的规划可能很好、很全面,但很关键的是在执行的时候是不是“一揽子”同时进行。很多项目都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但很多只是挑对自己有利的、能快速带来效益的先执行,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就流于纸上谈兵了。所以,各项规划内容必须同步进行,要注重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生态、环保不能当成陪衬。
另外,检查规划实施的情况也要“一揽子”执行,不能落下生态、环保,只顾几个主要指标。我想强调,海洋经济的概念是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主要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称。谈海洋经济是不是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某一项指标,还有“相关活动”的情况。
地方建设应避免“跑马圈地”
《经济》:新一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已经全部获国务院的批复,各地发展海洋经济的积极性很高,地方政府也相当重视,财政给予大力支持,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刘容子:各个地方重视发展海洋经济是好事。但从各地发展整体来看,仍是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相对弱小,海洋开发中高耗能项目多、低耗能的少,产业雷同现象突出。而且,地方政府在重视发展的时候是不是把资源、环境、生态的损耗考虑在内。我们说的绿色发展就要有绿色海洋生产总值的概念,有增量的部分,也要有减量的体现,所以相关的损耗就要核算进去。所以我希望,要提出绿色海洋生产总值的概念,必须扣除海洋生态和资源环境损耗部分,可先给出个基准,逐步完善核算体系。
在地方积极上项目的同时,出现了不集约的城镇化规划建设现象,全国沿海地区遍布滨海新城规划蓝图,有些正在如火如荼建设过程中。实际上,有些所谓的滨海新区就是“跑马圈地”,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沿海的工业化、城镇化、园区化建设,一定要谨慎,要警惕打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旗号的“圈地运动”。
《经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我国目前是如何推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建设的?
刘容子: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等被纳入其中。从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等启动了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等工作,以此引导海洋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方向发展。未来,中国必须走绿色海洋经济发展之路,夯实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