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运用景观来促进康复并不是现代的发明,也不是源自单一文明,而是在众多文明中都有悠久历史。
20 世纪麦克哈格(Ian McHarg)在《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 Nature)一书中,介绍了自己肺结核好转的经过,正是在阿尔卑斯山明媚的阳光与优美的风景中疗养而康复。“我的这段经历加深了我的信念,同时也是一个有力的材料,它说明:阳光、大海、鲜花盛开的果园、山岭和积雪、落英缤纷的田野,对于精神和肉体显然都是起作用的。”
这些实例向现代医疗哲学提出疑问,使医治者将目光重新转向了人与环境,他们相信在健康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强有力的联系。自然景观的健康效益,在西方国家已推广至医疗护理、康复疗养机构,成为提升健康的新思想,验证了医疗护理机构外的自然景观对康复者的身心具有加速恢复的作用,园艺疗法更进一步以患者参与户外植物种植作为康复治疗的研究。
康复疗养空间景观的设计以为患者提供缓解压力,有助于康复为起根本出发点,希望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个供其放松,早日康复的场所。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康复疗养空间景观设计,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研究和分析使用者受不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不同情绪和行为;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研究康复疗养空间使用者的心理行为需求。据此可以改善、提高环境质量,使人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最融洽的程度,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想要创造上述场所景观,首先必然是要对康复环境景观的主体使用者(包括患者,医务人员,探访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进行探究,对在景观中所涉及的影响其心理和行为的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 Ma-slow)在 1943 年发表的名著《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通过“人的动机产生于人的需求”、“激励源于人对需求的满足”等基本假设得出了“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类的各种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人只有在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有可能追求另一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普遍的意义自然也使用与医疗康复景观。康复疗养景观的设计应该在满足使用者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将马斯洛的人类五种基本需求运用到康复疗养空间景观设计中,可以分别针对患者、探访者与医护人员,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逐步递进地来分析其对环境的需求。
对于康复空间景观来说,保证人停留的休闲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而影响人们是否停留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户外空间的大小。空间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与行为,对于使用者来说,过于关阔空旷的空间让人觉得满然并且缺乏安全感,对于医疗康复景观来说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与之相反的是,如果空间过于狭小封闭,使用者则很容易尝试压抑恐惧之感,甚至因为使用空间的狭窄而不得不离开。只有设计人性化的空间尺度环境才能让使用者感到放松,舒适,愉悦的感情,这些感受也就反映出人们对于该空间环境的认可,建立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因此,在医疗环境空间设计中,应该创建具有不同功能和空间的大小的环境景观,同时应该建立尺度适宜空间和主题内容不同的空间,建立一个亲切愉快的人性化的医疗景观。
人有看与被看的行为习惯,医疗环境中患者的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可能行动不便、活动受到限制,更加需要观看外界景物及人群活动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在康复性空间中引入足够的视觉、兴趣焦点,可以使使用者有景可观、有物可看,为他们提供视觉欣赏或充当行为媒介。
视觉焦点或主题元素的设置,可以增加空间的吸引力,使各种不同人群或活动有机会融合在一起,豐富空间内容,创造相互交流的话题,为开展活动及促进交往创造了机会。可以根据空间的特征、功能及使用情况选择不同的视觉、兴趣焦点,创造或动或静的空间,不同形式的兴趣焦点可以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和空间主题,如利用喷泉作的空间层次设计,创造出开敞空间与私密空间、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等多层次空间,给使用者提供各种选择,满足不同的空间体验与感受。此外,要有满足使用者各种行为需求的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创造不同大小、形状、功能、特征、色彩的空间,不同的领域空间满足不同的空间功能与使用对象。在康复疗养空间中,提供多样化的的功能空间有利于患者根据自己的角色和需要选择安排自己的行为,形成稳定有秩序的生活。
因此在康复性环境设计中,应该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设计多种类型的功能空间,明确空间的功能定位,从而有助力于患者的自我定位。如柏林海德威苏疗养院,设计了李树庭院、桦树庭院、柏树庭院、花卉园等特色花园,并通过合理的地形组织将各种不同特色的体验花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每个花园庭院都独具功能与特点,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与需求选择活动空间
使用者在户外空间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产生交往、参与活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所以在康复性空间的设计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空间变得使人愿意停留。设计时要认真考虑空间的位置、形状、尺度等因素,创造出符合使用者心理行为需求的空间环境,以适宜的空间设计支持使用者的心理行为习惯,使使用者愿意停留其间,从而实现交往。
在户外空间中,人们往往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中逗留,这样既有利于公共活动的参与又可以获得安全感,如凹入的小空间、有植物保护的空间、背靠景墙的空间等。此外,由于边界效应,在户外环境中,小群体的活动总是从空间的边界逐步扩展开的。如果边界空间能吸引人,空间特性适合于小群活动,空间大小与人的密度合适,这种边界空间就会很吸引人停留。尤其是在交通与休息无明显区分的空间,应特别注意利用空间边界的“凸出凹进”以吸引人群停留,为需要逗留的人提供满足需要的小空间。因此,在处理边界空间时,可以有意识地创造出一些凹凸变化的空间,以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吸引使用者逗留并产生交往。为兴趣焦点,可以创造欢快、热闹、清新的空间氛围;而利用植物作为兴趣焦点,可以创造安静、悠闲的空间氛围。
为了给户外活动创造条件,应适当增加空间环境中可以休息、小坐的面积和设施。除了提供足够的休息设施外,可以灵活地利用空间环境中的其他设施,例如将花坛边缘、建筑侧界面、建筑室外台阶及其他边界空间增加凹凸处,提示其可坐性和可依靠性,设计成舒适、安全、美观的小空间,为空间开展各种活动与交往提供依托。此外,空间使用者如果能参与一定的活动,比如小吃、交往、选购等参与性活动,都会延长对空间的使用时间,因此在户外空间中应考虑提供必要的活动及服务设施,诸如售货亭、小吃店等。
增强大众健康与环境意识,对医疗机构中现有适于康复疗养的户外环境加以适当改善并鼓励使用;对新建医院的选址和绿地景观做出合理规划,将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运用景观来促进康复并不是现代的发明,也不是源自单一文明,而是在众多文明中都有悠久历史。
20 世纪麦克哈格(Ian McHarg)在《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 Nature)一书中,介绍了自己肺结核好转的经过,正是在阿尔卑斯山明媚的阳光与优美的风景中疗养而康复。“我的这段经历加深了我的信念,同时也是一个有力的材料,它说明:阳光、大海、鲜花盛开的果园、山岭和积雪、落英缤纷的田野,对于精神和肉体显然都是起作用的。”
这些实例向现代医疗哲学提出疑问,使医治者将目光重新转向了人与环境,他们相信在健康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强有力的联系。自然景观的健康效益,在西方国家已推广至医疗护理、康复疗养机构,成为提升健康的新思想,验证了医疗护理机构外的自然景观对康复者的身心具有加速恢复的作用,园艺疗法更进一步以患者参与户外植物种植作为康复治疗的研究。
康复疗养空间景观的设计以为患者提供缓解压力,有助于康复为起根本出发点,希望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个供其放松,早日康复的场所。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康复疗养空间景观设计,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研究和分析使用者受不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不同情绪和行为;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研究康复疗养空间使用者的心理行为需求。据此可以改善、提高环境质量,使人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最融洽的程度,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想要创造上述场所景观,首先必然是要对康复环境景观的主体使用者(包括患者,医务人员,探访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进行探究,对在景观中所涉及的影响其心理和行为的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 Ma-slow)在 1943 年发表的名著《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通过“人的动机产生于人的需求”、“激励源于人对需求的满足”等基本假设得出了“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类的各种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人只有在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有可能追求另一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普遍的意义自然也使用与医疗康复景观。康复疗养景观的设计应该在满足使用者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将马斯洛的人类五种基本需求运用到康复疗养空间景观设计中,可以分别针对患者、探访者与医护人员,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逐步递进地来分析其对环境的需求。
对于康复空间景观来说,保证人停留的休闲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而影响人们是否停留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户外空间的大小。空间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与行为,对于使用者来说,过于关阔空旷的空间让人觉得满然并且缺乏安全感,对于医疗康复景观来说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与之相反的是,如果空间过于狭小封闭,使用者则很容易尝试压抑恐惧之感,甚至因为使用空间的狭窄而不得不离开。只有设计人性化的空间尺度环境才能让使用者感到放松,舒适,愉悦的感情,这些感受也就反映出人们对于该空间环境的认可,建立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因此,在医疗环境空间设计中,应该创建具有不同功能和空间的大小的环境景观,同时应该建立尺度适宜空间和主题内容不同的空间,建立一个亲切愉快的人性化的医疗景观。
人有看与被看的行为习惯,医疗环境中患者的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可能行动不便、活动受到限制,更加需要观看外界景物及人群活动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在康复性空间中引入足够的视觉、兴趣焦点,可以使使用者有景可观、有物可看,为他们提供视觉欣赏或充当行为媒介。
视觉焦点或主题元素的设置,可以增加空间的吸引力,使各种不同人群或活动有机会融合在一起,豐富空间内容,创造相互交流的话题,为开展活动及促进交往创造了机会。可以根据空间的特征、功能及使用情况选择不同的视觉、兴趣焦点,创造或动或静的空间,不同形式的兴趣焦点可以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和空间主题,如利用喷泉作的空间层次设计,创造出开敞空间与私密空间、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等多层次空间,给使用者提供各种选择,满足不同的空间体验与感受。此外,要有满足使用者各种行为需求的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创造不同大小、形状、功能、特征、色彩的空间,不同的领域空间满足不同的空间功能与使用对象。在康复疗养空间中,提供多样化的的功能空间有利于患者根据自己的角色和需要选择安排自己的行为,形成稳定有秩序的生活。
因此在康复性环境设计中,应该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设计多种类型的功能空间,明确空间的功能定位,从而有助力于患者的自我定位。如柏林海德威苏疗养院,设计了李树庭院、桦树庭院、柏树庭院、花卉园等特色花园,并通过合理的地形组织将各种不同特色的体验花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每个花园庭院都独具功能与特点,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与需求选择活动空间
使用者在户外空间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产生交往、参与活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所以在康复性空间的设计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空间变得使人愿意停留。设计时要认真考虑空间的位置、形状、尺度等因素,创造出符合使用者心理行为需求的空间环境,以适宜的空间设计支持使用者的心理行为习惯,使使用者愿意停留其间,从而实现交往。
在户外空间中,人们往往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中逗留,这样既有利于公共活动的参与又可以获得安全感,如凹入的小空间、有植物保护的空间、背靠景墙的空间等。此外,由于边界效应,在户外环境中,小群体的活动总是从空间的边界逐步扩展开的。如果边界空间能吸引人,空间特性适合于小群活动,空间大小与人的密度合适,这种边界空间就会很吸引人停留。尤其是在交通与休息无明显区分的空间,应特别注意利用空间边界的“凸出凹进”以吸引人群停留,为需要逗留的人提供满足需要的小空间。因此,在处理边界空间时,可以有意识地创造出一些凹凸变化的空间,以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吸引使用者逗留并产生交往。为兴趣焦点,可以创造欢快、热闹、清新的空间氛围;而利用植物作为兴趣焦点,可以创造安静、悠闲的空间氛围。
为了给户外活动创造条件,应适当增加空间环境中可以休息、小坐的面积和设施。除了提供足够的休息设施外,可以灵活地利用空间环境中的其他设施,例如将花坛边缘、建筑侧界面、建筑室外台阶及其他边界空间增加凹凸处,提示其可坐性和可依靠性,设计成舒适、安全、美观的小空间,为空间开展各种活动与交往提供依托。此外,空间使用者如果能参与一定的活动,比如小吃、交往、选购等参与性活动,都会延长对空间的使用时间,因此在户外空间中应考虑提供必要的活动及服务设施,诸如售货亭、小吃店等。
增强大众健康与环境意识,对医疗机构中现有适于康复疗养的户外环境加以适当改善并鼓励使用;对新建医院的选址和绿地景观做出合理规划,将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