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他乡的流浪者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ia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中,陈宇飞算得上是“老革命”了。他出生于1962年,年仅15岁就考上大学,19岁已经毕业。1982年,早熟早慧的他生逢其时地投身史称“85新潮”的现代艺术运动,并成为安徽的一员主将。其后,他和中国大陆的所有艺术家们一样经历过动荡的时世,多年来都在人生的现实和艺术的理想中持续地奋斗挣扎——南下深圳打工,远赴德国留学,在北京租借工作室交流创作……但绝大部分时间,他是在合肥这个中等城市里度过的。
  近二十多年来,陈宇飞在创作中一直对变动的环境和复杂的人性保持着高度敏感,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种另类镜像,有着同一主干却生长出异形的枝条,纷繁易变、杂乱无章的图像背后,其实隐匿着极其相似的精神症候。这是一个社会阶层开始加速分化,价值观空前多元的时代,在巨大的政治、经济变动中,试图重建秩序和信仰的诉求始终遭遇着各种挑战,争取公平与公正的努力却也从未停歇。在他近年来的作品中,一直充斥着拥挤的面孔、破碎的肢体、锈烂的机械和被污染的空气……这是艺术家对其真实生存经验有选择的概括,同时也是社会急遽转型时期物质与精神乱象的真实写照。
  他在自述中曾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心理状态:“中国在推进经济化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新鲜感受,给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造成巨大冲击。这个时期对于像我这样出身在60年代初,经历过文革,曾抱有单纯的文化理想,又被抛入到新时期的商业化进程中的人来说,心灵上无疑是复杂的……拥塞、挤压的感觉是我作品的主要特征,无论是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都是如此。我运用似乎冻结、痉挛般的形体去表达一个处在历史特殊时期的人的状态”。
  合肥不是什么大都市,但陈宇飞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非常浓厚的都市特征,这与他对都市文明的长期观察与体悟密切相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越多的地方,陌生人也就越多,个体价值在都市中被极度漠视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常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人越多的地方,垃圾就越多,长远利益被轻率忽视也正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恶性习惯;从视觉分析的角度上来说,人越多的地方,图像也就越多,嘈杂纷乱的感官印象令人与物交织错位,连故乡也会变成他乡。
  早在1980年代中后期,陈宇飞的早期人物和风景绘画就已经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软化了的立体派造型、保罗·克利式的细腻笔触和超现实主义情调都暗示着他与真实世界强烈的隔膜与疏离,孤独而又反叛,唯美而又伤感。其后,在1990年代初的一系列纸本实验中,他借鉴了新表现主义和稚拙绘画的某些技巧,把内心的压抑和冲突借助狂放的涂抹宣泄出来,这可以看作是他日后画面上的某些“暴力特征”的起点。1990年代中期,他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高峰,鲜亮刺目的色彩和拥挤窒息的构图开始在画面上占据重要地位,残缺的人物和道具形象堆积纠结在一起,犹如一道巨大厚重的墙壁,正在风化枯朽……这种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语法由此建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来,陈宇飞那些以人物为主题的代表风格仍在延续,但形式语言方面出现了复杂的变化:厚涂的肌理渐渐变薄,以往干涩的笔触开始变得细腻润泽起来,过去暖调一统画面的用色习惯也逐步为冷暖交替的丰富色系所取代。与过去大量的群像不同,他的画面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单个人物的形象,那些奔波、游泳、蜷缩着的人物,使个体化空间的意义慢慢地浮现出来。在继续描绘“人”的同时,陈宇飞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物”,他认为,整个社会环境的过度商业化已经造成了“人的退场”和“物的登台”,于是,一系列的火车、汽车、拖拉机和三轮车等机械形象出现了,有些被厚厚的大雪覆盖,有些在污染中慢慢锈蚀,有些在拥堵中发生碰撞,有些则停在废车场中等待拆解……2006年,他还创作了一个近乎抽象的系列,那些团块状造型其实是以“烟”和“云”为母题的,其中既有对环保问题的关注,也暗示着这个曾在大学时代研习过国画的人对传统的回望,那些软化了的、不确定的造型,可以令观看者产生异常恍惚的联想。
  时至今日,陈宇飞仍然是一个关切社会的艺术家,如他所言“我是一个凭思想活下去的人”。他对人性异化、环境污染、资源危机和道德重建等问题一直保有着敏锐的批判态度,除了在绘画中持续探讨这些主题之外,他还完成了几个装置和行为艺术作品,在不同媒介、形式的语境下对人类须要共同面对的生存问题发出个人的追问。
  回顾陈宇飞二十多年来的创作轨迹时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在思想上“生活在别处”的人,是一个“精神他乡的流浪者”。19岁的他在1980年代初期就开始进入社会,饱读西方文学经典的年轻画家那时曾对人生充满怎样的幻想?作为一个安徽独一无二的“前卫艺术家”,长期生活在合肥的那种孤独,局外人又如何能够揣摩?他曾经告诉我,合肥不是一个历史名城,因此城市的面貌本来就没有什么特色,变化起来也就没有任何顾忌,昨天还是鸟语花香的郊区,瞬间就会变成大兴土木的开发区,这样的“故乡”又与“他乡”何异?在他最近的一幅作品上,巨大的挖掘机已经把猩红的土地挖开,充斥画面的土堆恰似被肢解的肉体,而冷灰背景的云雾中,一架巨大的飞机正急速冲撞过来……在分析这些心理内因后,我们便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他躁动不安的心灵,重叠无序的图像,冷漠沉静的批判态度,以及那种独特的、带有强烈疏离感的生命体验。
  在艺术快速市场化的今天,正面关注社会的艺术家已经越来越少了,艺术的内容也正在远离公共语境,逐步走向私密空间,陈宇飞的作品向来缺乏讨好市场的特点,他多年来的创作与其内心的冲动长期保持一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努力是珍贵的,他的作品也更应得到这个时代珍视。
其他文献
2013年,江南凭借玄幻小说《龙族》(江南创作的长篇玄幻小说,最初在《漫客·小说绘》杂志连载,现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系列单行本,目前仍未完结)登顶中国作家富豪榜,与此同时,《龙族》也成为了江南所有作品中争议最大的一部。长期关注江南的读者大都会将《龙族》与江南早期代表作《九州·缥缈录》(以下简称《缥缈录》,江南创作的第一部长篇玄幻小说,2005年起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共6册)相对比,认为后者才是江
期刊
一  在一篇关于网络文学和类型化写作的研究文章中,著名的“学者粉”邵燕君曾有这样的表述:“那些需要早晨八点在图书馆研究的文学作品是给研究者看的,花钱买书的普通读者都是打算晚八点躺在沙发上读的。”  是的,我就是邵燕君所言早八点端坐在书桌前的文学研究者,现当代文学经典、文学)报刊、理论评论……这时候,我要求自己打起精神、全神贯注地进入一个与智者对话以及理解力、思考力、审美力接受挑战的紧张状态,累并过
期刊
《作庭记》写道:“无池无溪处立石,称枯山水”。枯山水又称假山水,是日本园林独有的构成要素,堪称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华与代表。日本人好做枯山水,无论大园小园,古园今园,动观坐观,到处可见枯山水的实例。“枯山水”庭园属于禅宗庭园,禅是一种从人自身内部而不是外部寻求真理的信仰。  公元538年,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遣学生和工匠到中国,学习艺术文化。13世纪时,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
期刊
潘公凯是20世纪中国画大家、美术史论家和美术教育家潘天寿之子,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学者,也是学者型的画家,还是先后执掌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两所重要美术学府的美术教育家。他一直坚持民族文化复兴的信念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在新时期以来的美术变革中,以宏观的视野,深刻的洞见,围绕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提出过许多重要的理论命题和独到的系统见解,不但对美术发展早已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成为他主持美术学院教育改革
期刊
西方侦探小说与现代城市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这种自19世纪以来即广受欢迎却又被高雅人士所鄙视的通俗文学,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张力与玄机——破案和解谜,正是现代生活自我折射的压力焦点。  与通常的印象相反,侦探小说的存在“意义”,并非揭发现代人的罪恶。甚至可以认为,它是最早为现代性,或者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性——正名的文学体裁。这是一种戴着假面具的文学,它应和了卢梭的话:现代文明并非消灭了野
期刊
理解于小冬所守望的古典精神,需要理解一点朴素的宗教精神。在于小冬的绘画世界里,古典精神既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种绘画观。透过他所守望的古典精神,我们看到的是一腔博爱、宽容,渡世济人的慈悲胸怀。其绘画世界的古典精神,从形式上讲,是对中国五代以来人物画的承续,是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古典写实传统的致敬。从精神实质上分析,根源于藏传佛教和西藏传统绘画。  大学毕业后,于小冬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自愿到西藏工作
期刊
沙 老  早先的文联大院里,大都是一些比较莫名其妙或者说有来历的人,年轻的姑且不论,先说那些老同志吧。沙老,今年九十八了,身体尚健,一餐能吃四两米饭或两个馒头(每个二两)。沙老六十二岁出任省文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之前坐了整整二十一年大牢。再之前担任过文化厅长,中共地下省工委书记兼纵队司令员。到过延安,上过抗大。据说,沙老如果留在军队,五五年授衔,不会低于少将。因为,四九年全军统一番号时,他就是
期刊
程家伯伯没有表情。一张他的黑白照片,被镶进相框挂起来,对着吊唁的人迎来送往。他面前一高一矮两个背影,是两兄弟。高的壮的是鲍时进,矮的瘦的是程永年。两个背影印在挂着程家伯伯遗像的黑布帘子上,把“奠”字的笔画冲散了几笔。  “走得还安详?”  “嚎了一晚上。”  “面容还安详?”  “可怜得很。”  “嗯。”  可怜得很。没有供桌,没有供果。白纸黑字一副挽联。亲戚朋友来行礼,就站在顺着煤棚门口搭出来的
期刊
清风明月颂  穿过清风明月,遇见提灯的我  你问我:露水打湿了你的眼睛?  我摸了摸眼睛  眼睛经过又一个新梦,更加明亮  新绿潜入夜,那是夜的修辞学  鸟叫声如一滴墨,滴在屋檐下诗的小碗里  我只为清明准备了一只诗的小碗  只盛了半碗清水,盛了我干净的半湾面容  真的清晨,善的嘴唇,美的耳朵  在我半湾面容上拥挤,像鸟鸣聚集又张开  在春天,我奉献出了半湾面容  穿过清风明月,遇见我守候在真善美
期刊
甘南回眸  她在天空下,  洗着一件旧衣裳,一张  发锈的羊皮,  一件袍衣。草原深处,  她用整整一条河流,  一座雪山,  以及钢卡哈拉大冰川,  埋下头去,洗着一件  过去的衣裳。  甘南以北,碌曲的东侧  她用一轮完整的太阳,  一只燃烧的鹰,  一堵漫长的寺墙,  晾晒下这一件黝黑的  衣裳。她抚平了褶皱,  在空气中抖动,  甩干,再三扑打,  让策马而来的秋风,  伸开臂膀,穿起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