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语:音乐评论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音乐会评论。原先本版有个栏目【现场播报】,望文生义,肯定是来自音乐会“现场”的“声音”。读者反映,还是应该在栏目名称上淡化一般新闻报道的味道,突出“评论”的特征。【星期评点】力图强化“星期”和“评点”,一是时效性,一是点击性。音乐舞台丰富多彩,我们听到的、说到的只是一个“点”,愿这个“点”牵成“线”、铺开“面”,为音乐生活带来一种新鲜活力与生动精彩。
但凡熟悉中国爱乐乐团将近十年成长史的人都很清楚,这次由芬兰指挥家奥科·卡姆指挥的布鲁克纳第四(浪漫)交响曲是该乐团第一次排演布鲁克纳,这听起来难以令人置信,所以我在3月13日晚上中山音乐堂的音乐没有奏响之前,竟然打了一个“激灵儿”——在此之前,有“中国最好乐团”之称的“爱乐”竟然从未演出过布鲁克纳!
喜欢马勒的爱乐者一般都会喜欢布鲁克纳,但是演奏布鲁克纳可不像演奏马勒那么“容易”讨好!换句话说,排演马勒不仅可以激发乐手的演奏热情,而且对提升乐队水平也能够起到“以赛带练”事半功倍的作用;演奏布鲁克纳则非需要保持稳健的控制力和严密的合成度方可略窥堂奥,更何况往深度与高处的进发每行一步都极为艰难。对于年轻的中国乐手来说,不仅要理解布鲁克纳音乐观念中占据主导位置的基督教因素,还需对作曲家将教堂管风琴音响以管弦乐形态重现的声音诉求,有一个起码的感性认识。当然,中国爱乐的艺术总监余隆还有更高的标准。他认为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首先要做到“心到”、“意到”,没有虔诚之心,没有感恩之意,没有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手上活儿再好,还是出不来布鲁克纳的意境。相对浪漫主义其他作品来说,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哲学意味和宗教情怀更浓,如果不能整体把握,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经过十年磨炼的中国爱乐今天交出的布鲁克纳成绩能够令人满意吗?答案的核心首先在于对奥科·卡姆音乐诠释风格的认同。我不讳言卡姆是我最喜欢的在世指挥家之一,他的贝多芬和西贝柳斯甚至马勒非常合我心意。即便如此,我还是想象不出他的布鲁克纳会呈现怎样的状貌,因为我还没发现哪一位指挥家在脾性上比他更像布鲁克纳。
正像我第一次听卡姆指挥马勒一样,他的布鲁克纳一出声,那熟悉的鲜活感便跳脱而出,很快就燃烧起乐天知足的热忱。面对中国爱乐的年轻人,卡姆将布鲁克纳音乐中朴素的美感迅速传递到每个人心里,他把塑造的重点放在每个声部的独立表现中,让乐手从内心深处享受到宗教的狂喜,那唯美的声音既不矫情,也不浮夸,并且信心满怀,自得其乐。我很惊讶我听到一个并不严肃庄重的布鲁克纳,大概在他的全部交响曲中,只有这首标题为“浪漫”的第四才可以相对倾向一些“世俗”趣味吧?对于大多数在唱片中浸淫布鲁克纳经年的爱乐者来说,卡姆指挥中国爱乐属于一种比较新鲜的演绎,余隆一直担心的乐团“软肋”被卡姆很智慧地避过去。他既让乐手由衷感受到布鲁克纳的伟大,又将其音乐形态略加简化,以“青春”的意象解读“浪漫主义”的黄昏景色。
在我看来,卡姆对中国爱乐的意义并不在于演奏什么,诠释什么,而是在他的引导下,乐手们能够心态十分放松地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以这场布鲁克纳为例,常常令人担心的圆号在吹奏主题时完美无瑕,令人击掌。长号、小号和木管的音色和表现力都有明显的提升,弦乐的震音也更富层次,更有修养。奥科·卡姆不独能点石成金,他所唤起的音乐精神将是经他言传身教年轻乐手的长期财富。
综上所述,中国爱乐“首演”布鲁克纳的成功似乎得自奥科·卡姆“独辟蹊径”的尝试,我们却不能说这样的布鲁克纳不符合作曲家的本意。正像布鲁克纳在富特文格勒、切利比达凯、约胡姆、卡拉扬和海丁克诸人那里呈现不同境界一样,伟大的经典作品总是为优秀解读者提供无限接近真相的可能性。在中国爱乐的布鲁克纳“首演”之夜,卡姆无愧于他的音乐品位,中国爱乐也无愧于它的能力水准,它的年少勃发。
但凡熟悉中国爱乐乐团将近十年成长史的人都很清楚,这次由芬兰指挥家奥科·卡姆指挥的布鲁克纳第四(浪漫)交响曲是该乐团第一次排演布鲁克纳,这听起来难以令人置信,所以我在3月13日晚上中山音乐堂的音乐没有奏响之前,竟然打了一个“激灵儿”——在此之前,有“中国最好乐团”之称的“爱乐”竟然从未演出过布鲁克纳!
喜欢马勒的爱乐者一般都会喜欢布鲁克纳,但是演奏布鲁克纳可不像演奏马勒那么“容易”讨好!换句话说,排演马勒不仅可以激发乐手的演奏热情,而且对提升乐队水平也能够起到“以赛带练”事半功倍的作用;演奏布鲁克纳则非需要保持稳健的控制力和严密的合成度方可略窥堂奥,更何况往深度与高处的进发每行一步都极为艰难。对于年轻的中国乐手来说,不仅要理解布鲁克纳音乐观念中占据主导位置的基督教因素,还需对作曲家将教堂管风琴音响以管弦乐形态重现的声音诉求,有一个起码的感性认识。当然,中国爱乐的艺术总监余隆还有更高的标准。他认为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首先要做到“心到”、“意到”,没有虔诚之心,没有感恩之意,没有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手上活儿再好,还是出不来布鲁克纳的意境。相对浪漫主义其他作品来说,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哲学意味和宗教情怀更浓,如果不能整体把握,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经过十年磨炼的中国爱乐今天交出的布鲁克纳成绩能够令人满意吗?答案的核心首先在于对奥科·卡姆音乐诠释风格的认同。我不讳言卡姆是我最喜欢的在世指挥家之一,他的贝多芬和西贝柳斯甚至马勒非常合我心意。即便如此,我还是想象不出他的布鲁克纳会呈现怎样的状貌,因为我还没发现哪一位指挥家在脾性上比他更像布鲁克纳。
正像我第一次听卡姆指挥马勒一样,他的布鲁克纳一出声,那熟悉的鲜活感便跳脱而出,很快就燃烧起乐天知足的热忱。面对中国爱乐的年轻人,卡姆将布鲁克纳音乐中朴素的美感迅速传递到每个人心里,他把塑造的重点放在每个声部的独立表现中,让乐手从内心深处享受到宗教的狂喜,那唯美的声音既不矫情,也不浮夸,并且信心满怀,自得其乐。我很惊讶我听到一个并不严肃庄重的布鲁克纳,大概在他的全部交响曲中,只有这首标题为“浪漫”的第四才可以相对倾向一些“世俗”趣味吧?对于大多数在唱片中浸淫布鲁克纳经年的爱乐者来说,卡姆指挥中国爱乐属于一种比较新鲜的演绎,余隆一直担心的乐团“软肋”被卡姆很智慧地避过去。他既让乐手由衷感受到布鲁克纳的伟大,又将其音乐形态略加简化,以“青春”的意象解读“浪漫主义”的黄昏景色。
在我看来,卡姆对中国爱乐的意义并不在于演奏什么,诠释什么,而是在他的引导下,乐手们能够心态十分放松地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以这场布鲁克纳为例,常常令人担心的圆号在吹奏主题时完美无瑕,令人击掌。长号、小号和木管的音色和表现力都有明显的提升,弦乐的震音也更富层次,更有修养。奥科·卡姆不独能点石成金,他所唤起的音乐精神将是经他言传身教年轻乐手的长期财富。
综上所述,中国爱乐“首演”布鲁克纳的成功似乎得自奥科·卡姆“独辟蹊径”的尝试,我们却不能说这样的布鲁克纳不符合作曲家的本意。正像布鲁克纳在富特文格勒、切利比达凯、约胡姆、卡拉扬和海丁克诸人那里呈现不同境界一样,伟大的经典作品总是为优秀解读者提供无限接近真相的可能性。在中国爱乐的布鲁克纳“首演”之夜,卡姆无愧于他的音乐品位,中国爱乐也无愧于它的能力水准,它的年少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