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_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篆书作“缺”,《说文解字》说:“缺,器破也。从缶,決省声。”左边是“缶”,《说文解字》中说是“瓦器,所以盛酒浆”,这篆体的“缶”完全是瓦器的象形;右边是“決省声”,即是省略了“水”的“決”作声旁。这显然是个形声字,但其实也是会意字。想想吧,瓦器本来盛有酒,一旦破而有缺,就會决流而出。也由此可见,《说文解字》说缺是“器破也”,不是说瓦器完全破碎,而是说瓦器因破损而有了缺口。
  想到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本是说人间离合悲欢之事,但借用过来,说得更普适些:凡事皆如月,免不了阴晴圆缺。甚至再进一步,要说凡事皆有缺。“缺”是必然,得承认,得接受。
  “人有悲欢离合”,最让人难以承受的莫过于至亲之人的离去。我的父母离世有几年了,真可谓“人生只剩归途”。不知何故,这几天夜夜都梦见母亲和父亲。特别是有一晚梦见拥抱母亲,想来正是我内心的缺憾与愧怍使然。母亲行动不便,我背过;母亲卧床不起,我抱扶过;但就是没有为了表达敬爱而拥抱过,只好在梦里弥补了。再想想,离合悲欢都是必然而然,除了在梦里弥补,就只好默默承受了。
  偶有一晚,竟梦到了我高中时同桌的父亲曾伯。曾伯辞世十多年了,那时他与我父母是邻居,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去他家坐坐,与他聊聊天。老人家讲述自己是“老黄埔”,当年抗日,从衡阳会战打到长沙会战,惨烈而慷慨;还找出回忆录给我看,记得是用工整毛笔小楷写成的。当时有一种为老人家写点东西的想法,可是到底搁下了。现在想来,也是一个缺憾。多想有机会弥补啊,可是不能,唯有接受。
  一如月必有缺,“缺”是必然,也必然连着遗憾或愧怍,因而也多想有一种弥补的方式,有一次弥补的机会,又往往不可能。但难道要愧怍永远,遗憾永远?“人生易老天难老”,恐怕这也让人生过得太累太辛苦,好好地做做梦也未尝不是一种补偿。
  进而想想,如果我们心中有月,“缺”也许能伴随美好,带来美好,甚至创造美好,还不只在梦里。
  近日在郑州外国语学校参加著名高中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现代人出行不可或缺的身份证不见了(后在住处窗帘下找到了),求助于门卫老师傅,他说如果找到了,我负责给你免费寄过去……贴心地感动,只觉他就是郑外的暖心名片。于是,我竟要感谢这样的暂时之“缺”,有幸收获了此次活动之外的美好。
  老版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写的,文章里说:“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是呀,如同断臂的维纳斯,许多事情,因为有“缺”,我们凭借想象“创造”的各种可能的美好才有机可乘。
  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短板效应”,讲的是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一只木桶要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没有破损。其实大可不必放大它,在我们的生活乃至人生中,恐怕只有少数事件会遵循它。更多时候,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短板”之“缺”,如果心中有月,念念“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诗,懂得“缺”是必然,“缺”也美好,也就释然了。
其他文献
每天早上十点,目送丈夫去官署上班。之后,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佳子便把自己关进与丈夫共用的书斋。她目前正着手为K杂志的夏季特别号创作一部长篇。  佳子是个美丽的女性作家,这阵子声名鹊起,锋芒甚至盖过她外务省书记官的夫君。她几乎每天都收到好几封陌生仰慕者的来信。  今早亦然,她在书桌前坐下,开始工作前,得先浏览一遍那些陌生人士的信件。  尽管内容一成不变、乏善可陈,但出于女人的温柔体恤,无论什
期刊
如果说哪一天家乡突然离我不再遥远,一定是掌心这张蓝色的小纸片给了我这份惊喜和温暖。几年前,一座朴实的高铁站在这个南方小城安了家,去往省城的几百里路,从此也不过是风驰电掣中的一个小时。而直到现在,中国高铁还在不断地刷新“中国速度”。  我们走在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大路上,高铁的不懈突破是一代代人锐意进取精神的写照!  高铁的提速绝不仅是仪表盘上跃动的数字,它的背后是一幢幢高楼的雄起,是一个个城市的勃兴。
期刊
漫长的假期里适合看书,而什么书最合适呢?我想是能够教你如何细细品味生活情趣的书,在此推荐汪曾祺的《生活,是很好玩的》。  这本《生活,是很好玩的》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分为有味、草木和春秋三辑,从美食、植物、旧事等方面来展现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如果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汪曾祺先生是一位生活家,他观察生活中的琐碎,却能找到独特的角度挖掘其中乐趣,文字间充满孩童视角的天真,又糅杂着生活经验丰
期刊
浮光一瞬,送来了流行文化。词汇在千千万万根网线之中,渐渐凝成新的模样。  网络流行语,改变了我们固有的生活状态。巨大光晕般的新词,在闪烁其“娱”表璀璨的同时,也将传统的文化之习置于潜影。对于网络流行语,我认为:“娱而舍愚”是最佳选择。  “娱”不难理解,它通常追溯于网络新词背后的趣味与时代张力;“愚”作为一种浅质浮光,是新一代娱乐至死的消极观念中,思维幼龄化的体现。我们追求人生的愉悦,需途经“娱”
期刊
中国课堂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年龄越大,课堂发言越少,到了高中、大学,课堂往往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在课堂上活跃发言的孩童渐渐沉默下去,从高中、大学里走出了一群沉闷的人。这究竟是生命成熟之自然现象,还是群体心理之流弊?  我认为,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当在挣脱了自缚的茧之后。  有人把生命看作一种自我独行的过程,不愿主动表达而宁愿“上下而求索”,因而不管在课堂还是在会议上,都不愿展现自己的思
期刊
迄今为止,兰姐带着你们读了小说,读了传记,还读了文论。本期,兰姐想带着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现代诗歌。说起现代诗歌,同学们对哪些作品有印象呢?《致橡树》?《雨巷》?《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同学们读的现代诗歌大概一只手就能数齐吧。其实现代诗歌中,除了被选入教材的那些之外,还有很多精彩的诗篇值得我们去品味,还有很多大牛级别的诗人值得我们去认识。  这次要给大家推荐一位现代诗人——辛笛。可能有很
期刊
做他学生已是第三个年头,早已摸清让他给我们讲他那过去的事的套路,只要他说道:“你们真是幸福啊,哪像我以前……”同学们便会立马开始起哄,整齐地喊着:“讲,讲,讲……”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我那个时候啊……”故事开始了。  他在家中排行老五,上头有四个哥哥。母亲本是想生个女儿的,谁知生出的还是男孩。“穷”是他讲起往事时最常提起的字眼。家里人口多,父亲在他还上小学时就过世了。家里没了顶梁柱,只剩下带病的母
期刊
“红死病”蹂躏这个国度已有多时。从不曾有过如此致命或如此可怕的瘟疫。鲜血是其象征,是其标志——血之殷红与血之恐怖。有剧烈的疼痛,有突发的头晕,接着便是随毛孔大量出血而来的死亡。患者身上,而尤其是脸上,一旦出现红斑,那便是隔离其亲友之救护和同情的禁令。这种瘟疫从感染、发病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前后也就半个小时。  但普洛斯佩罗亲王快活,无畏,而且精明。眼见其疆域内的人口锐减一半,他便从宫中召集了一千名健
期刊
【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明代晚期文学家,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自幼发愤读书,有“七录七焚”的佳话,他的书室因此名为“七录斋”。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应社、复社,以文会友,评议时政,反对阉党,影响巨大,声震朝野。文学方面,主张复古,“务为有用”。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著有《七录斋集》,编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原文  五人墓碑记①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
期刊
有時,回避并非胆怯,而是轻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