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成为女人,该怎样面对不能理解我的父母?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mAir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老师您好!
  我有个难以启齿的问题想悄悄问您。我是个男孩,可是我从小就喜欢穿女孩的衣服,喜欢跟女孩子们一起玩过家家,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为了这,我从小没少挨打。小时候我偷偷穿我妈的裙子和高跟鞋,我爸发现后大发脾气,狠狠揍了我一顿,还说以后要是再看见我搞这些娘炮的事情,他就打断我的腿,从此我就再不敢动我妈的衣服了。后来我离开家去县城上高中,我爸就管不了我了。我很羡慕女孩子穿丝袜,就偷偷买了很多双,趁没人的时候,我穿上丝袜,换上女装,再化上妆,晚上走在路上,会有男人向我吹口哨。那个时候我的心里有激动,有窃喜,终于有人把我当成女人了。可惜后来被老师发现了,还通知了我的家长。妈妈知道后一直在流泪,爸爸到处找可以治好我的病的医院。我曾经去过用电击来治疗我们这类人的医院,因为电击太可怕了,所以我谎称自己好了,不再想做女人了,等我从那个“医院”出来以后我就离家出走了。现在我跟男朋友住在一起,他不介意我的衣着和想变成女人,我想等我攒够了钱就去做变性手术。我也会想起父母,毕竟是他们把我养大,可我怎么才能说服父母接受我呢?
  焦虑不安的小罗
  A小罗你好!
  感谢你的信任。从你的信中我能感受到父母不理解给你带来的伤害,还有你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首先,我要告诉你,你不需要任何号称能让你不再想做女人的治疗。你的成长经历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但这种不一样并不代表着你是有问题的,你是需要被“矫正”的,无论是电击、药物,还是其他任何治疗方案,都不可能强行扭转你内心想要成为女人的愿望。
  你的这种情况,用专业的术语来描述叫作“性别苦恼”(gender dysphoria),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有些人通过穿衣和化妆,来按照自己认同的性别打扮自己;还有些人通过激素和外科手术改变外形。生物性别为男性或女性的儿童、青少年或成人都可能出现性别苦恼。这种对自身性别不满意,想要改变性别的状态过去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但临床实践发现,这些治疗方案疗效并不好,而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人除了对自己生理性别不满意及其导致的压力反应之外,并没有区别于常人之处。目前,医学界的观点是对许多人而言,为了减缓性别苦恼的状态,性激素治疗和手术是必要的。性别苦恼经过治疗之后,绝大部分都可以获得缓解。因此,虽然不是所有经历过性别苦恼的人都会选择手术治疗(有一部分人选择不改变自己的生理结构),但也有许多人在接受治疗之后,可以找出一个令自己感到舒适的性别角色和展现,尽管这些是不同于他们在出生时的指定性别,或是主流的性别规范与期待。
  事实上,现在有一种理论观点认为生理性别、社会(心理)性别和性取向是完全不相關的。人的身心性别不是非男即女的二元论,而是一种光谱形式的存在,也就是说我可以身为男儿身,心为女人心,也可以身为女娇娥,心为男人心。实际上,这个世界上的性别不仅能分为男女两种,还有一些性少数群体,包括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你可以寻求当地LGBT公益组织的帮助,比如北京的同志中心,广州同城社区和爱白成都青年同志活动中心。你可以在网络上获得这些组织的联系方式。
  关于变性手术,从1953年世界上第一例变性手术在丹麦实施开始,随后世界各地都相继出现了为想要改变自身性别的人服务的医疗机构。2016年的数据推测,全球有变性者约20万~30万,男女比例为2:1。变性手术风险高、费用昂贵、且需要多期手术才能完成,预后情况也因人而异。即使手术成功,也只是外观上的改变,无法改变染色体,所以后期要维持手术效果,还需要持续的激素治疗。这些都是你在选择做变性手术之前要考虑的问题。在中国目前的社会氛围下,变性人想要获得工作机会、融入社会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相信你还记得你所经历过的嘲讽和白眼,这都是变性人所要面对的日常,所以你要对这条路的艰辛程度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最后的决定。
  另外,你提到的想要争取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人之常情,但不见得所有的父母都能理解你的内心世界和人生选择。如果你能够在世俗意义上获得成功(比如有丰厚的收入和高社会认可的职业),那么可能你的父母接受你不同寻常的选择时会容易一些。就像唯一一个在大众视野中的变性人金星所说的“我拼命地想先得到事业上的成功,只有先做一个成功者,社会才有可能接受我的与众不同。我比其他的变性人幸运,但这幸运是我咬断了牙自己挣来的。”

  也许你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和祝福,但不管怎样,你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就像张国荣的歌里唱的“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焰火。”命运给了你男人的身体,女人的心灵。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那就尽力走好自己的路,寻找生命的意义。
其他文献
在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这么一种戏谑的说法,“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时隔多年,这样的说法已经听不到了,但学生对于作文的害怕还是一如既往的深。经常在作文课上遇到这样的情景。布置下作文题目后,学生开始抓耳挠腮,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动笔。直到时间耗费的差不多了,才拿起笔来,匆匆赶出一篇文章来。  今年十月份前往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参加骨干语文教师培训,有幸听到了南京第十三中学曹勇
期刊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都得到了增强和体现,课堂改革已蓬勃兴起。但是不少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把握不准,常常在不经意间出现偏差。静观大多小学语文课堂,不凡有: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对学习不感兴趣,或同学议论纷纷掌声四起,更有甚者课堂中师生各做各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收获很小。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氛围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启迪灵魂的事业,
期刊
小张和小李(化名)是我门诊上的一对夫妻,两人最近因丈夫小张婚内出轨而争吵不休,接近婚姻破裂的边缘。出于对婚姻的承诺,双方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让持续10多年的婚姻出现信任危机的原因。老公出轨,婚姻亮起“红灯”  小李和小张两人自由恋爱并走进婚姻。但双方经济条件相差较大,妻子小李的家境优厚,在原生家庭中备受宠爱;而丈夫小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他和家人的沟通也较少。婚后,小李仅从事一份短暂的工作后便怀孕
期刊
摘要: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情境表演;再现课文;巧设问题;激趣导入  如果我们能够摸清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他们的接受能力,激活他们的精神需求,教学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如何把笑声带入课堂,把快乐融入教学,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情境表演再现课文  小学生爱模仿,而所学课文大多都能表演,在平时教学时,能表演的课文我尽量让学生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快被孩子弄得崩溃啦!我孩子今年上初三了,成绩中上。眼看就面临中考,他似乎一点也不着急,仍然像初一、初二那样有点时间就玩游戏、看动漫。毕竟都上初三了,他还是这种状态怎么得了哟。于是,我就开始限制他周末出去玩和玩游戏的时间,要求他去补课,希望他早日把以前没学懂的内容补起来。这下可不得了,每到晚上,每到周末,我们两人就闹得鸡飞狗跳的。我也知道,我们这样闹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我就去网上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很多新兴的电子产品问世。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更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已学知识比较少,学习经验匮乏,这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而微课能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帮助。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对策  一、什么是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这一词是由美国戴维一彭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地探索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笔者也深入地分析和思索着这个问题,结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具体状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提升策略  在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面临比较棘手的问题,即学生受到了自己生活和学习圈子的影响,普遍抵触或者反感写作情绪,遑论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以及技巧来写作了。不少小学
期刊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学是教学中的灵魂,它能让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通过表演图画内容,观察、想象、说写、阅读来进行创新教学,为一年级学生看图写话开辟一个新天地。  关键词:表演;观察;想象;说写;阅读  一年级的看图写话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是习作的基础,是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在教学中力求从几个着眼点,从小培养学生看图写话的兴趣,为习作打下
期刊
秋风乍起,正值大学开学的日子。怀揣录取通知书的孩子们,像小鸟离巢一样展开翅膀,飞出了家门,飞向了远方。  随着儿女们离家求学,孤独开始漫向了中年夫妻,越来越多的中年“空巢”家庭开始在城市出现。这段时间,来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空巢”家长也明显增多。不少家长声称,原来热闹的家庭突然安静了,不仅心里空落落的,焦虑、失眠、纠结也伴随着孤独一同袭来。“空巢危机”心结在哪里?  ※ 亲子关系一体化心理  
期刊
我不行”先生既没有包公的黑脸,也不像武大郎那样身材矮小,他踏实努力,任劳任怨,工作能力还不错。但他总觉得自己脸黑腿短,认为成功离自己很远。每次领导安排一些重要任务给他时,他总说“我不行”,把机会白白让给了能力还不如他的“后浪”。看到别人因此而升职加薪时,他又懊悔不已。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不行”先生究竟是谁?是你,是我,还是他?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相似的经历,遇到重要的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