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为例,比较了中英两国在翻译硕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位要求等方面的异同,并对我国翻译硕士的培养与管理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作者认为我国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应进一步突出实践型、应用型特征,在管理上向更科学完善的体制靠拢。
关键词: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培养;管理
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翻译硕士学位试点单位设立,有15所高校名列其中,2009年3月,又有25所高校获批招收翻译硕士,至此,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已增至40家。(参见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站)翻译硕士专业这一新增学位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是如何运作的?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有何特点?同时,与国外同级同类教育有何差异?本文作者通过网络访问的方式,了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情况,并利用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访学的机会,对该校的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等做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比较了中英两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及异同,由此引发对我国翻译硕士教育的思考,以期对新增翻译硕士点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国内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学校,同时也是翻译学位点层次最齐全、研究方向最丰富的学校之一,该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代表了国内的普遍情况,以笔译(应用翻译方向)为例,该校开设必修课7门(分公共必修课2门、专业必修课3门、方向必修课2门),选修课17门(其中指定必选课有5门),另加实习2学分,总共必须完成30学分,(参见附录1)才能获得硕士学位。其学分分布情况如下:
必选课是指第二外国语和本校开设的课程中具有特色或需重点学习的课程,可以看出,学校安排的或学生基本没有选择余地的课程学分达到22分,占总学分的73%,所谓选修课还分为必选课(或叫指定选修课)和任选课,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自由选择的课程学分不超过8学分,仅占总学分的27%。
广外翻译硕士所开课程涵盖比较广泛,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既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注意文化及运用能力的提高。一般包括政治理论、中国语言文化、翻译概论、基础口译、基础笔译等。指定选修课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和研究特色自行设定,如广外开设了中外翻译简史、翻译批评与赏析、跨文化交际、中外语言比较等;而任意选修课则更是根据本校老师自己的研究特长或兴趣开设,一般具有动态性、灵活性,计划上所列课程不一定全开,视具体师资情况而定。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大多数院校都是根据国家翻译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确定必修课的,所开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也与指导性方案相差无几,只在名称表述上各校略有不同。另一有趣的现象是,由于指导性培养方案没有说明毕业论文所占学分,因此,几乎每所学校都未说明论文的学分,笔者搜索了其他几所高校的翻译硕士课程设置,情况基本相同。
二.曼彻斯特大学翻译硕士课程情况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语言、语言学及文化学院从1995年至今,已有十几年招收翻译硕士专业的历史,是全英国开办最早、最具权威的翻译硕士培养单位之一,学生遍及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为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翻译人才。其属下的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以一流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享誉世界,其中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是翻译界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他们的翻译硕士叫做MA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缩写为MATIS,与国内的MTI名称不同,实际上是同一项目。
曼大翻译硕士专业课程由三部分构成:必修课、选修课、论文,各占三分之一,即60学分,总共180学分,全部完成者可获硕士学位。如只学完课程,不做论文,即修满120学分,就只发毕业文凭,没有学位;若只学完必修课程,没有完成选修课,即拿到60学分,则只发课程证书。因每门课程15学分,分值较大,所以所学课程总数不多,必修课4门,选修课4门,共修8门课即获120学分。必修课包括:口笔译研究方法I、口笔译研究方法II、口笔译研究I、口笔译研究II,每门15学分,共60分;选修课也是每门15学分,共60分。其学分分布是:
必修课和选修课比重相同,各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且所开课程比较集中,几乎全是围绕翻译研究和实际翻译技能的课程,所开选修课有15门,如同声传译、交替传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文学翻译、国际组织翻译、跨文化语用学、宗教文本翻译、职业发展等,学生选择余地比较大。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中心还专门开设了汉英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等特别针对中国学生的硕士课程。
由此可见,曼大的翻译硕士课程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课程紧紧围绕翻译理论与实践,选修课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两种,可满足两种不同学生的意愿,一种毕业后继续从事研究,攻读博士学位,可选择偏重理论型的课程;另一种毕业后就业,或当译员,或从事与翻译相关的职业,则选择偏实践性的课程。
三.两校翻译硕士的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中英两国在翻译硕士培养上既存在着相似处,也有很大差别。相同点在于两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定位都非常清楚,目标一致,都是培养具备一定口笔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翻译人才。两校的课程设置都突出了理论实践并重的特点,必修课都注重翻译理论的研究;而选修课则偏向于实际技能的训练,如法律、科技、商务等专业翻译课程的设置。两校所开课程的总数也相差无几,有些课程甚至名称相同。此外,对论文的要求比较接近,都是可选择撰写研究论文,或翻译加评论,只是字数要求略有不同。
然而,两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具体是:
1. 课程设置理念不同。曼大的课程更加紧密围绕翻译方向,而广外的培养目标更偏向于建立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的培养方案仍表现出“通识教育”为取向的思想,强调基础,注重语言文化的知识修养和第二外语的学习;而曼大无论是翻译硕士,还是其他专业,都不开设任何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课程。他们的理念是这些课程在本科阶段已经学过,无需再学习。此外,任何硕士专业都必须学习政治理论,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
2. 课程比例和总数不同。如表1和表2所示,广外必修课学分占全部学分的比例是53.5%;而曼大的必修课仅占33.33%。广外的选修课列出的是17选6,但在实际操作中,指定5中选2,另外12选4;曼大的选修课非常简单,就是15选4,因此,曼大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大一些。这一点,从学分数和课程门数的关系上也能看出,如下:
可见,广外翻译硕士课程多,分值小;学完13门课程才获28个学分。曼大翻译硕士的课程少,分值大,只需8门课程,就得120学分。
3. 考核标准不同。我们的翻译硕士和其他学科或专业的硕士一样,全部课程都是由考试或论文评定成绩,但没有说明具体考试和评卷办法,实际上,很多课程的论文写作也都流于形式,多是只要有篇东西交上去就可以了,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而曼彻斯特大学对成绩评定有详细的等级标准,除了口译课有考试外,其余课程成绩都是由一次平时作业和期末作业成绩构成,无论平时还是期末,作业都需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过期不候。每次作业都由两名教师评判,取两个人的平均分为该课程成绩,具体的实施由教学管理人员专门负责,这样能够保证公平且避免教师作弊。曼大学习成绩对不同学生也有不同要求,成绩和学分、学位及证书挂钩,具体如下:
4.学期学时不同。我国翻译硕士一般学制为2-3年,前两年为在校学习阶段,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做翻译实习。但具体实习及管理办法不是很清楚。曼大的翻译硕士学制一年,没有专门实习时间,全部课程的学习,包括写论文等总共12个月。半脱产学习者可延至24个月。每次课堂的时间较中国大学要短,曼大的课堂都是以seminar的形式,每次课只有50分钟,每学期上课12周左右,第三学期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做论文。
四.几点思考
从以上比较可以清楚地发现,相对来说,中国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时间长;曼大的学时要比中国短得多,而且显得轻松很多。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曼大的翻译硕士质量不如广外呢?回答也许未必是肯定的。我国翻译硕士专业才开设两年,首批翻译硕士尚未毕业,已产生社会影响的翻译人才应该是其他途径培养的。(仲伟合、穆雷,2008:8)而曼大已有十几年硕士培养历史,为欧盟等机构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校友遍及欧洲各地,从事的工作有译员、译审(编辑)、术语工作者、项目管理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曼彻斯特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的培养是成功的,其教育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由此,不得不对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模式等进行一下认真的思考。首先,虽然中英在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上都以理论实践并重为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上,英国更注重实际能力的提高,曼大的核心课程以理论型为主,而选修课大多数则是实践型的。他们的学位论文分为两种,一是理论研究,一般写成15000左右单词的论文;另一种可以选择6至7千字左右的文字进行翻译,然后就翻译的部分进行理论评述,翻译和评论各占百分之五十,总字数也是15000。而我国的翻译硕士更注重理论修养和知识的积累,思维还停留在翻译作为科学学位的模式上,翻译史、中外语言对比和批评与赏析等课程就反映了这一思维定式。
其次,从我国培养方案与教指委高度一致这个特点看,各校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的多,较少有自己的特色。而英国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色,曼彻斯特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以数据库和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研究著称,利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eds)的多媒体字幕翻译,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的手势语言BSL研究等,都有较大影响。这些学校的翻译硕士涉及语种丰富,学生实践机会多、选择余地大。
第三,我国翻译硕士教育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恐怕还很难与英国同类高校相比。如果说设备条件容易改善的话,那么,管理体制的改革则谈何容易。曼彻斯特大学不仅拥有一流的网络、图书和信息资源,更具备完善的研究生管理体制。我们强调的是教师教,而英国大学注重的是学生学。曼大翻译硕士虽然上课时间远远少于国内任何高校,但他们也分配了指导教师,需要自己主动去找导师联系。除上课外,学院每周还聘请翻译界知名学者、译者做讲座,每隔一周有针对各语言方向的辅导课,另外,还有职业发展工作坊,这些都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老师和其他业内人士,学生们既得到职业的熏陶,同时又开阔眼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所学校同时都为具有中文背景的学生开设翻译硕士专业,说明中文在国际上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说明英国很多高校培养的汉英翻译人才正在抢占市场。这也从反面给我们警醒,我国的翻译硕士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别国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方式,力争达到与其他国家培养的翻译硕士具有同等竞争力的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两国翻译硕士专业培养模式同中有异。我们的翻译硕士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妨借鉴一下英国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上尽可能突出实践型、应用型特征,关键要把学生的实际训练落到实处,在管理上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把职业技能和道德培训(包括如何走入社会)结合起来,为社会造就合格的专业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Pérez-González, Luis. MATIS Handbook[Z/OL]. http://www.llc.manchester.ac.uk/ctis/postgraduate/brochures-handbooks/ (2009年11月2日读取)
[2]贺显斌. “欧盟笔译硕士”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 《上海翻译》2009(1).
[3]穆雷.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J]. 《中国翻译》2007(4).
[4]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Z/OL]. http://www.cnmti.com/html/MTIjiaoxuezhinan/20080129/73.html (2009年11月2日读取)
[5]杨晓荣. 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翻译专业研究生教学的深化与提高[J]. 《外语研究》2000(3).
[6]朱琦.“建构”还是“解构”——中英大学翻译课教学模式之对比研究[J]. 《上海翻译》2008(1).
[7]仲伟合. 翻译专业硕士(MTI)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J]. 《中国翻译》2006(1).
[8]仲伟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 《中国外语》2007(4).
[9]仲伟合、穆雷.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外语》2008(5).
关键词: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培养;管理
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翻译硕士学位试点单位设立,有15所高校名列其中,2009年3月,又有25所高校获批招收翻译硕士,至此,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已增至40家。(参见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站)翻译硕士专业这一新增学位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是如何运作的?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有何特点?同时,与国外同级同类教育有何差异?本文作者通过网络访问的方式,了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情况,并利用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访学的机会,对该校的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等做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比较了中英两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及异同,由此引发对我国翻译硕士教育的思考,以期对新增翻译硕士点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国内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学校,同时也是翻译学位点层次最齐全、研究方向最丰富的学校之一,该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代表了国内的普遍情况,以笔译(应用翻译方向)为例,该校开设必修课7门(分公共必修课2门、专业必修课3门、方向必修课2门),选修课17门(其中指定必选课有5门),另加实习2学分,总共必须完成30学分,(参见附录1)才能获得硕士学位。其学分分布情况如下:
必选课是指第二外国语和本校开设的课程中具有特色或需重点学习的课程,可以看出,学校安排的或学生基本没有选择余地的课程学分达到22分,占总学分的73%,所谓选修课还分为必选课(或叫指定选修课)和任选课,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自由选择的课程学分不超过8学分,仅占总学分的27%。
广外翻译硕士所开课程涵盖比较广泛,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既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注意文化及运用能力的提高。一般包括政治理论、中国语言文化、翻译概论、基础口译、基础笔译等。指定选修课是根据本校的师资和研究特色自行设定,如广外开设了中外翻译简史、翻译批评与赏析、跨文化交际、中外语言比较等;而任意选修课则更是根据本校老师自己的研究特长或兴趣开设,一般具有动态性、灵活性,计划上所列课程不一定全开,视具体师资情况而定。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大多数院校都是根据国家翻译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确定必修课的,所开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也与指导性方案相差无几,只在名称表述上各校略有不同。另一有趣的现象是,由于指导性培养方案没有说明毕业论文所占学分,因此,几乎每所学校都未说明论文的学分,笔者搜索了其他几所高校的翻译硕士课程设置,情况基本相同。
二.曼彻斯特大学翻译硕士课程情况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语言、语言学及文化学院从1995年至今,已有十几年招收翻译硕士专业的历史,是全英国开办最早、最具权威的翻译硕士培养单位之一,学生遍及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为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翻译人才。其属下的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以一流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享誉世界,其中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是翻译界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他们的翻译硕士叫做MA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缩写为MATIS,与国内的MTI名称不同,实际上是同一项目。
曼大翻译硕士专业课程由三部分构成:必修课、选修课、论文,各占三分之一,即60学分,总共180学分,全部完成者可获硕士学位。如只学完课程,不做论文,即修满120学分,就只发毕业文凭,没有学位;若只学完必修课程,没有完成选修课,即拿到60学分,则只发课程证书。因每门课程15学分,分值较大,所以所学课程总数不多,必修课4门,选修课4门,共修8门课即获120学分。必修课包括:口笔译研究方法I、口笔译研究方法II、口笔译研究I、口笔译研究II,每门15学分,共60分;选修课也是每门15学分,共60分。其学分分布是:
必修课和选修课比重相同,各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且所开课程比较集中,几乎全是围绕翻译研究和实际翻译技能的课程,所开选修课有15门,如同声传译、交替传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文学翻译、国际组织翻译、跨文化语用学、宗教文本翻译、职业发展等,学生选择余地比较大。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中心还专门开设了汉英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等特别针对中国学生的硕士课程。
由此可见,曼大的翻译硕士课程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课程紧紧围绕翻译理论与实践,选修课分为理论型和实践型两种,可满足两种不同学生的意愿,一种毕业后继续从事研究,攻读博士学位,可选择偏重理论型的课程;另一种毕业后就业,或当译员,或从事与翻译相关的职业,则选择偏实践性的课程。
三.两校翻译硕士的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中英两国在翻译硕士培养上既存在着相似处,也有很大差别。相同点在于两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定位都非常清楚,目标一致,都是培养具备一定口笔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翻译人才。两校的课程设置都突出了理论实践并重的特点,必修课都注重翻译理论的研究;而选修课则偏向于实际技能的训练,如法律、科技、商务等专业翻译课程的设置。两校所开课程的总数也相差无几,有些课程甚至名称相同。此外,对论文的要求比较接近,都是可选择撰写研究论文,或翻译加评论,只是字数要求略有不同。
然而,两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具体是:
1. 课程设置理念不同。曼大的课程更加紧密围绕翻译方向,而广外的培养目标更偏向于建立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的培养方案仍表现出“通识教育”为取向的思想,强调基础,注重语言文化的知识修养和第二外语的学习;而曼大无论是翻译硕士,还是其他专业,都不开设任何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课程。他们的理念是这些课程在本科阶段已经学过,无需再学习。此外,任何硕士专业都必须学习政治理论,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
2. 课程比例和总数不同。如表1和表2所示,广外必修课学分占全部学分的比例是53.5%;而曼大的必修课仅占33.33%。广外的选修课列出的是17选6,但在实际操作中,指定5中选2,另外12选4;曼大的选修课非常简单,就是15选4,因此,曼大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大一些。这一点,从学分数和课程门数的关系上也能看出,如下:
可见,广外翻译硕士课程多,分值小;学完13门课程才获28个学分。曼大翻译硕士的课程少,分值大,只需8门课程,就得120学分。
3. 考核标准不同。我们的翻译硕士和其他学科或专业的硕士一样,全部课程都是由考试或论文评定成绩,但没有说明具体考试和评卷办法,实际上,很多课程的论文写作也都流于形式,多是只要有篇东西交上去就可以了,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而曼彻斯特大学对成绩评定有详细的等级标准,除了口译课有考试外,其余课程成绩都是由一次平时作业和期末作业成绩构成,无论平时还是期末,作业都需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过期不候。每次作业都由两名教师评判,取两个人的平均分为该课程成绩,具体的实施由教学管理人员专门负责,这样能够保证公平且避免教师作弊。曼大学习成绩对不同学生也有不同要求,成绩和学分、学位及证书挂钩,具体如下:
4.学期学时不同。我国翻译硕士一般学制为2-3年,前两年为在校学习阶段,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做翻译实习。但具体实习及管理办法不是很清楚。曼大的翻译硕士学制一年,没有专门实习时间,全部课程的学习,包括写论文等总共12个月。半脱产学习者可延至24个月。每次课堂的时间较中国大学要短,曼大的课堂都是以seminar的形式,每次课只有50分钟,每学期上课12周左右,第三学期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做论文。
四.几点思考
从以上比较可以清楚地发现,相对来说,中国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时间长;曼大的学时要比中国短得多,而且显得轻松很多。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曼大的翻译硕士质量不如广外呢?回答也许未必是肯定的。我国翻译硕士专业才开设两年,首批翻译硕士尚未毕业,已产生社会影响的翻译人才应该是其他途径培养的。(仲伟合、穆雷,2008:8)而曼大已有十几年硕士培养历史,为欧盟等机构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校友遍及欧洲各地,从事的工作有译员、译审(编辑)、术语工作者、项目管理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曼彻斯特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的培养是成功的,其教育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由此,不得不对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模式等进行一下认真的思考。首先,虽然中英在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上都以理论实践并重为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上,英国更注重实际能力的提高,曼大的核心课程以理论型为主,而选修课大多数则是实践型的。他们的学位论文分为两种,一是理论研究,一般写成15000左右单词的论文;另一种可以选择6至7千字左右的文字进行翻译,然后就翻译的部分进行理论评述,翻译和评论各占百分之五十,总字数也是15000。而我国的翻译硕士更注重理论修养和知识的积累,思维还停留在翻译作为科学学位的模式上,翻译史、中外语言对比和批评与赏析等课程就反映了这一思维定式。
其次,从我国培养方案与教指委高度一致这个特点看,各校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的多,较少有自己的特色。而英国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色,曼彻斯特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以数据库和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研究著称,利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eds)的多媒体字幕翻译,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的手势语言BSL研究等,都有较大影响。这些学校的翻译硕士涉及语种丰富,学生实践机会多、选择余地大。
第三,我国翻译硕士教育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恐怕还很难与英国同类高校相比。如果说设备条件容易改善的话,那么,管理体制的改革则谈何容易。曼彻斯特大学不仅拥有一流的网络、图书和信息资源,更具备完善的研究生管理体制。我们强调的是教师教,而英国大学注重的是学生学。曼大翻译硕士虽然上课时间远远少于国内任何高校,但他们也分配了指导教师,需要自己主动去找导师联系。除上课外,学院每周还聘请翻译界知名学者、译者做讲座,每隔一周有针对各语言方向的辅导课,另外,还有职业发展工作坊,这些都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老师和其他业内人士,学生们既得到职业的熏陶,同时又开阔眼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所学校同时都为具有中文背景的学生开设翻译硕士专业,说明中文在国际上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说明英国很多高校培养的汉英翻译人才正在抢占市场。这也从反面给我们警醒,我国的翻译硕士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别国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方式,力争达到与其他国家培养的翻译硕士具有同等竞争力的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两国翻译硕士专业培养模式同中有异。我们的翻译硕士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妨借鉴一下英国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上尽可能突出实践型、应用型特征,关键要把学生的实际训练落到实处,在管理上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把职业技能和道德培训(包括如何走入社会)结合起来,为社会造就合格的专业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Pérez-González, Luis. MATIS Handbook[Z/OL]. http://www.llc.manchester.ac.uk/ctis/postgraduate/brochures-handbooks/ (2009年11月2日读取)
[2]贺显斌. “欧盟笔译硕士”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 《上海翻译》2009(1).
[3]穆雷.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J]. 《中国翻译》2007(4).
[4]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Z/OL]. http://www.cnmti.com/html/MTIjiaoxuezhinan/20080129/73.html (2009年11月2日读取)
[5]杨晓荣. 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翻译专业研究生教学的深化与提高[J]. 《外语研究》2000(3).
[6]朱琦.“建构”还是“解构”——中英大学翻译课教学模式之对比研究[J]. 《上海翻译》2008(1).
[7]仲伟合. 翻译专业硕士(MTI)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J]. 《中国翻译》2006(1).
[8]仲伟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 《中国外语》2007(4).
[9]仲伟合、穆雷.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外语》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