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不离其宗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Sun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结束的广东高考,最让人惊讶或者说耳目一新的题目,无疑是文言文阅读的第7道小题和第9道小题的第二问,完全舍弃了以往的设题方式而代之以断句的选择和主观问答。这一变化,在广东自主高考的历史上甚至全国高考的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一、变与不变
  变:第7小题传统的出题方式为“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传主某某品行或某某特点的一组是”,其实就是关于分析人物的选择题,这种方式在广东高考卷中已经连续出现了多年,此题偶尔也会出现关于特殊句式的考查。而第9题第二小题的考查方式,在以往的文言文阅读中从未出现过。这两道题的创新设置是今年文言文阅读最大的变化。
  不变:其实只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所谓的变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考查的实质并没有丝毫的改变。第7小题其实是把前些年比较流行的主观断句变成了选择题,相当于把原来第9题的第一小题(原来的主观断句题)换成了第7题(选择题)。第9题第二问: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其实就是把原来的第7题(分析人物的选择题)变为了主观问答题。可以说,“变化”只是题目位置和设题方式的改变,对于断句和人物分析的考查并没有变。
  似乎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本质。但这也似乎并不能完全概括今年文言文阅读的特点,形式上为什么要发生变化呢?仅仅是为变而变吗?当断句由主观题变为客观题,由画斜线变成了选ABC,其实难度在发生改变。ABC选对了就有3分,选不对就没有分,没什么好说的。而画斜线呢,按照以往的评分标准,今年的断句需要断5处,3分的话,应该是错、漏2处扣一分。如果考生只画了一道斜线并且画对了位置,那么他就漏了4处,扣2分,可以拿到1分;如果只画了4处而且都画对了,就可以拿到满分3分。拿分的几率非常高,变成了选择题后这样的几率就不复存在了。只要有一个位置判断失误,就没有了拿分的希望。当然,选择题提供了排除法的用武之地。但相对来说,难度是有适当的增加的。这在本小题平均分上可能没有明显的体现,但在具体的考生得分上就会表现得比较明显。再来看今年的第9题第二问,和前者相反。把选择题变成了主观问答题,把只能得3分或0分的变为可以拿0、1、2、3任何一个分,而且可以概括也可以引用原文。只要文章大致能够读懂,拿分不难,难度似乎是在降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句读者,断句也。这在古人看来是“小学”,是学习文言文最最基础的技能。惑者,疑惑也。这被古人看作是“大学”,是学习的大事。对人物的分析,应该纳入“解惑”的范畴。由此看来,今年文言文中这两道题的变化是有据可依的。断句是基础的技能,学生应该掌握。分析人物属于较高的技能,应该适当降低难度。
  二、文言文教学现状
  其实无论是断句的能力还是人物分析的能力,都归根于学生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而现实中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并不让人乐观。
  学生方面: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一直都是学习的难点。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本来就少得可怜,更别说去读需要字斟句酌的文言文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甚至要低于诗歌,有部分学生坦言,平时根本不学文言文,考试的时候主要靠猜。
  教师方面:大部分语文老师都认为文言文非常重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面对让人尴尬的学情。教师很难突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逐字逐句的流水式讲解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的主流。
  三、应对策略
  首先,转变思想,以“新”代“旧”。教师要有转变思想的勇气和魄力,要有勇于改革的先锋精神。千万不可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怕失败,怕承担失败的责任,是转变思想的最大障碍。但如果不改革,“新”又从何而来。没有了“新”,未来又从何而来。
  其次,改变方法,以“导”代“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主要是“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面面俱到,唯恐遗漏。导,是引导的意思,引导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去学习文言文。最主要是教师要勇于放手,要相信学生。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的课前演讲,不仅在理论意义上为理论界及决策层所重视,而且在实践操作中,也历来是语文课堂的重要补充。  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如何将演讲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实现语言与人文的价值的最大化,却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者。如果不理清语文课前演讲的定位,不从全局上对演讲的实施进行统筹规划,不对演讲的效用进行评估,那么课前演讲势必流于低年级走过场的形式,只是乱哄哄、低水平的重复,如此,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
期刊
学生的天性是爱阅读的,不管是最初五颜六色的小画册,还是后来的童话故事、各类百科,都曾经给学生展开过缤纷多彩的世界。  阅读,曾经等同于一步一个惊喜的心灵体验。  后来,学生不耐烦阅读了,因为身边的信息碎片、泡沫剧、电子游戏等,来来往往如走马,熙熙攘攘似毛发。它们带着各种蛊惑、各色妖冶急火火地涌来,前仆后继,占据了学生的味蕾,填充了学生的肠胃,将原本就内敛、低调、酽如老汤的阅读挤兑得无处容身。  作
期刊
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把学生放在主人翁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辅导、点拨。由此看来,主体性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民主和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竞赛情境,充公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大家都知道,“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意识,要创设竞赛
期刊
2011年、2012年、2013年湖南省都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特别是2012年高考作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命题,题目更具开放性、导向性、思辨性。然而全省作文平均分却由2011年的45分下降为2012年的42.1分,今年的作文得分应也不会超过45分。这说明新材料作文在高考作文中的评卷越来越严,同时对偏离了材料的作文给分更加苛刻。这并不意味着自主立意、自主命题就带有更大的开放性,而是意味着新材料作
期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常常能领略到与苏轼笔下的庐山相类似的艺术意境。  《红楼梦》的主角是贾宝玉、林黛玉,而社会生活的主角,却是以晴雯为代表的千百名反抗着的仆人们。曹雪芹不仅塑造了宝、黛这样的青年叛逆者的典型,尤为可贵的是,还以相当可观的笔墨,描绘了女仆们反抗封建势力的斗争。大观园的佳木奇花,遮不住封建迫害的斑斑血迹;荣国府的高墙深院,锁不住女仆们的反抗呼声。 
期刊
语文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毋庸质疑的。然而仅凭每天课内几十分钟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课堂的语文教学向课外有机延伸,让学校的语文教学向家庭有机延伸。把学校与家庭联系起来,把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统一起来,家校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近年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开发“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印《课标》
期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俗世浮华功名利益,古往今来多少人难以释怀。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旷达又一次叩响我灵魂深处那扇不为人知的大门,被世俗熏染的功利之心在他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前相形见绌。给心灵一个宁静的栖息地,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走进苏轼解读他别样的人生,我们会有怎样的启示?  捧读经典,不难发现,挫折可以打败一个人,同样也会成就一个人。“乌台诗案”九死一生,被贬黄州,“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一堂高效的语文课也离不开一个优质的导入语。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放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课的导入,即导入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导”,就是教师介绍或引导学生回忆一些与课文有自然联系的或相关的人或事,而不是课文内容;“入”,就是引入新课。作为一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没有思考,怎么会有与文本的对话?怎么会有文本意蕴的重构?怎么会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怎么会有学生生命的成长?语文思维能力,是判断一个人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的重要标准。语文思维训练是在大语文观基础上,思维主体学生的语文思维结构作用于所要研究探讨的对象上,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高中语文
期刊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时代的需要,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深入开展语文素质教学,需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激发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靠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去养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与能力是一致的。良好的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