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佩华《杀牛坪》中天人合一思想解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o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佩华《杀牛坪》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把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生存境遇的忧患意识。小说表面上叙述了村民对自然的破坏、漠视,实际上揭示了当代人的深层精神危机;小说的生态主题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动物深切的关怀、同情与尊重,突出了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天人合一的生态理想。
  关键词:生态美学 天人合一 生态关怀 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黄佩华发表在《作家》2010年9月号的长篇小说《杀牛坪》是一部折射“天人合一”生态美学思想的作品,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叙述了一段人与牛王的故事。在偏远桂西北山区的牛轭寨,牛蛋祖孙三代都分别与牛王结下了不解之缘。小说以一宗盗牛案开篇,牵扯出牛王岔角和主人公牛蛋身世的秘密,同时引出牛蛋一家三代人与屠夫韦一刀和牛王的三角关系以及爱恨情仇,最终以另一桩盗牛案结束。不言而喻,小说始终以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通过探讨这些关系来逐步展现“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这部小说不仅题材在国内鲜见,而且作者对故事中红河岸边牛轭寨纯真质朴的人们以及彪悍野性的牛群的描写更是令人震撼。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探讨小说所蕴含的深切的生态关怀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思想,力图揭示出小说生态平等的价值追求和相融共生的生态美学立场。
  一小说的生态主题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生态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天人合一亦体现了中国儒、释、道的审美统合与共趋的追求。蒙培元曾说:“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天人合一’问题在《周易》中表现得最突出,中国哲学思维的有机整体特征在《周易》中表现得也最为明显。人们把这种有机整体观说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这种和谐统一是建立在《周易》的生命哲学之上的,这种生命哲学有其特殊意义,生态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哲学理念与思想智慧——“天人合一”论,其核心内涵是“位育中和”,是对我国古代 “天地人”三者关系哲理内涵的深刻把握,《礼记·中庸》指出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就是“中和”,做到中和,就能使天地有位、万物化育。张岱年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这个思想,包含着爱护自然、维护生态和谐的意义。”正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照下,生物圈平等主义、自我实现规范论因此产生。
  小说主要通过牛蛋一家三代人与牛王的关系来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作为自然界与人类关系最为亲密的物种,对人类的作用不仅是运输和劳务,更是构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正是由于模仿动物,人类才开始一步步迈入现代文明社会,也正是在与动物的交流中才造就了丰富的自然文明。然而,人们却日益失去对它们基本的尊重。就如《杀牛坪》中人们对曾经的水牛王态度的日渐冷淡、漠不关心一般,如今身处丰富物质文明的人们不再珍惜动物曾经带给我们的一切,不再关爱自然,甚至对自然施以毁灭性的破坏。动物是人类联系自然的一双友谊之手,它们曾经带给我们巨大的物质文明。尽管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动物逐渐退出生产舞台,却仍是自然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忘了它们千百年的奉献。善待它们,或将它们从餐桌上解放出来,放归原属于它们的乌托邦,其实也是我们对自我的善待。反之,我们在远离自然的同时亦在远离自我,远离曾经的质朴、纯真和简单,而这些恰恰是人性真正重要的存在,也是生活意义的所在。由此,在人文关怀的大语境大视野下,我们拯救自己不仅要觅求自身的原因,更需从我们寄居的大地中找寻。《杀牛坪》所讲述的发生在大西南红河流域这片神秘土地上的故事,在传达出对“天人合一”这一生态理想守候与追寻的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并未真正丢失,只是被遗忘在某个角落。小说中的人们依赖自然并精心守护,虽然一度迷失,但所幸在最后还是找到了回归的路。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说,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历经了“和谐相处——漠视对抗——相融共生”这样一条曲折坎坷却不乏美好的路程,来实现生态美学中最理想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终极性命题,是一种理想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人与自然形成三种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对抗、人与自然的相融共生。相融共生正是作者的终极追求,而这三种关系则形成了小说的意义张力。
  二生态和谐的生存理念
  在这三种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表达,原始的牛轭寨就是这样的一个“和谐相处”的理想化世界,这种和谐相处文中并没有直接了当的表述,而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各种回忆得出。小说的主角之一韦一刀是一位坚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当时他是畜牧局的一名技术员,为了将红河水牛提纯扶壮,打造成一个名优水牛品牌,他来到牛蛋家生活,得以观察当时的牛王图额。他每天给牛王图额接屎接尿过秤和量体温,并且观察它的各种活动与习性,历经八年。但因观察牛王交配时同牛蛋母亲发生关系,被牛蛋父亲黄永平割掉半只耳朵。“割耳朵”是当地特有的民俗,是惩戒不仁不义的手段,这又是一种被认为天经地义的神秘主义。这个“割耳朵”的民俗就像是某种仪式,一种禁止人们犯错的警示。在神圣文明阶段,由于人类生存能力的微弱,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最重要的命题。在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对自然充满了神秘感,人们不得不表现出对自然力的崇拜,乞求获得自然生灵的庇护。正是在对自然的崇拜信仰的基础上,人类萌发了伦理思维,开始确立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这种“割耳朵”的习俗正是如此。
  文中还详细描写了“吃牛胎盘”这一地方习俗。牛胎盘是母牛生产后的遗留物,是天然的营养补品。当地人非常重视牛胎盘,对其烹调也极为细心,这实际上表明当地村民对水牛的看重,甚至把它们的胎盘都当作如此神圣的馈赠。可见当时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牛王就像是一个象征、一种图腾符号,那里的人们拥有自己的牛王节,拥有自己特定的传统。文中多次提到其它水牛包括母牛对牛王的心悦诚服,而牛王就代表一种威严,是牛群中的精神领袖,统领着整个牛群的世界,甚至对人类都有一定影响。牛王所享有的殊荣,在一开始并不是一种图腾崇拜行为,而是一种因珍视生命而采取的自我保护行为。久而久之,才形成图腾观念。桂西北是壮族人民的故乡,壮族的许多古代文化事象,大多出于本能、生存的需要,结合环境特点一步步衍生。从这些文化事象中,我们发现壮族先民的生存是符合生态学的主要规律的。生态学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规律。适应,是生物与环境的一种本质联系,它的主要表现是“和谐”。牛轭寨的壮民们对牛王的崇拜正体现出这种本质的和谐。那时,作为保护者的韦一刀,恰是怀着对牛王的崇敬与对培育小牛王的期待,放下自己的一切,在环境恶劣的农村一待就是八年。在这一层面上,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和谐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民风淳朴的牛轭寨,不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也相处得十分融洽。主要体现在小时候老黑母亲无私地给缺奶的牛蛋喂奶一事。生态美学的追求就是世间万物的和谐之美,以和谐来促成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机与活力,这种和谐包括大自然内部的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和谐。在原始的牛轭寨,生态美学中世间万物的和谐之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谓之为:“天人合一”。
  三生态平等的价值诉求
  生态美学指出,人有价值,自然界同样具有价值,我们不仅要用生态整体的观念去观察、解释现实和世界,更要对一切生命一视同仁,给予动物和自然深切的生态关怀。所谓生态关怀是相对人文关怀来说的,它是一种生态平等的的价值观,强调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强调对动物和自然的尊重。
  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牛轭寨的人们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漠视对抗”阶段,并且产生了一批生态环境破坏者。首当其冲的是主人公牛蛋。他为寻找失去联系的恋人香桃,将牛王岔角偷去卖给韦一刀,同时韦一刀也由畜牧局的副局长摇身一变成卖牛肉的屠夫。期间他请牛蛋吃动物眼睛,“只听噗的一声,羊眼就破了,顿时有一种从未体会过的味道迅速在我的嘴里扩散开来,我说不准是怎样的一种味道,眯起眼睛就囫囵咽下喉咙”。此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漠视牛王漠视自然,也不再将动物的生死存亡放在心上,这从牛王丢失,牛蛋父亲黄永平去派出所报案,警局人员的无动于衷也可见端倪。除却人们对大自然的漠然,随之而来的是便是对大自然的一系列破坏。由于牛蛋偷盗牛王,他还是被判拘留,于是在牢房结识了对抗自然的破坏者:肥佬。肥佬曾经在牛轭寨插过队,这里的人民用宽厚的心接纳他,他却打起了牛轭寨的主意,成为牛轭寨生态平衡破坏的始作俑者。他从省城下来,打算弄一批年代久远的奇石古树回城美化园林小区,而牛轭寨正拥有这些独特的奇石古树。他不仅打起了全村榕树的主意,还蓄意拉走红河里的奇石,又肆意妄为地在红河里炸鱼,更是用金钱诱惑全村的人们为其打工,迫使人们的生态观念因金钱而改变。与此同时,原本说“不好搞”的村长王老吉,却在肥佬的金钱收买下默认这次开采。连村里好吃懒做的狗鼻子,也在肥佬的力撑下负责带领村民在红河取石头,最终同村长王老吉发生冲突,悲哀收场。
  在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岌岌可危。老黑从牛蛋的挚友变为抢走其未婚妻香桃的不仁不义之人,不但是对牛蛋信任的背叛,也是对自己心中纯真本质的废弃。除却人心的改变,人与人之间也愈加不平等,例如黄永平对待养子哑巴的态度。哑巴是杀牛坪的专职放牛员,各家的牛都归他管理。担负着如此重任的哑巴得到的却是人们的蔑视,可见他所事工种的卑微。从岔角丢失后黄永平踹哑巴,到找不到岔角的毒打,再到发现哑巴睡懒觉的暴打,暴打后还命令没吃没喝的哑巴牵着公狗阿黑去镇上卖。饥寒交迫的哑巴劳累交加,晕倒在韦一刀的牛肉摊前,而黄永平却并不在乎,面对韦一刀的惊乱,“黄永平缓缓地吐出一口烟,淡淡地说,饿了呗,死不了的”,如此淡漠。哑巴自小兢兢业业地为黄家看牛,为牛轭寨的人们放牛,却遭受如此对待!不难看出,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已荡然无存;不难看出,小说表面上写的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实则写的是人们逐渐产生的精神危机。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从侧面来写自己对生态平等的诉求,希望重新回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局面。
  与生态破坏相对,该阶段也出现了一批生态环境的保护者,首先是韦一刀的女儿韦米兰。韦米兰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却是不可或缺的生态要素。身为屠夫韦一刀的女儿,她在岔角丢失后极力关注并报案,还欲向书记镇长汇报情况。同时也是她,在父亲的牛栏里发现岔角后,成功劝阻父亲,使牛王物归原主。这里的女儿作为保护者,其对立面便是作为破坏者的父亲,最终父亲还是听从女儿的劝告,使人看到和谐回归的希望。其次,给我们带来安慰的还有一个弱势保护者:哑巴。在这个人们淡忘牛王、淡忘自然的年代,只有勤勤恳恳的哑巴独自留守在杀牛坪看护牛群。杀牛坪自古以来是人们精神领地的象征,虽然哑巴过不上优越的物质生活,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却还是一如既往地为人们服务,这正是因为他拥有自己的精神属地。最后,与哑巴同病相怜的是曾经拥有威望的祖父,他同样是一个无能为力的保护者。祖父对着连降一个多月毛毛雨的天空破口大骂,却又只能悻悻然坐回烤火炉旁;祖父看到大家都不愿意养牛后忿忿不平,“他认为,现今的牛轭寨人都忘本了,怠慢了那些曾经和人相依为命的水牛,这些人迟早有一天会遭到报应的”。可是祖父身为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连自己的衣食住行都照顾不周,更别说保护动物和自然,于是他也成为了一位无奈的保护者,只能靠抱怨来索求心理平衡。小说在这里实际上是从正面诉求生态平等,倡导对自然和动物的生态关怀。无论是哑巴还是祖父,都是弱势群体,作者在这里暗示我们保护环境和动物的力量太过弱小,有意唤起我们的忧患意识和对自我的反思。
  四相融共生思想的回归
  虽然破坏一直在进行,可是随着岔角的回归、牛蛋的出狱、小牛王的出生,人们渐渐意识到生态平衡的必要性,慢慢开始适应大自然,这就到了最后的“相融共生”阶段。之前的破坏者也逐渐转变,首当其冲的还是牛蛋。牛蛋在迷失后又找回了自己善良的本质。香桃背叛他,可他仍尽心尽力帮助香桃一家,而且对分手之事只字不提;得知小牛王出生,牛蛋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小牛王的所属权卖给觊觎已久的韦一刀,而抚养权放在牛轭寨,这样不仅韦一刀得到牛王,自己一家与香桃一家也都定期获得抚养费,众人均对这一主意交口称赞;挣到钱后,牛蛋很细心地为家里所有成员买必需品,感动得大姐眼泪潮湿,因为现在这个弟弟终于会想姐姐了,连一向恶狠狠的父亲也认为牛蛋懂事多了;半夜吃完夜宵,还不忘记留着祖父爱吃的鱼肠,这种孝心证实牛蛋的本性其实是很善良的。这种人性的回归,不得不说是人与自然的再次和谐统一,而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这里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思想还体现在重返江湖看风水的祖父身上。“其实老人家箩筐大的字也认不得几个,但就是会点阴阳八卦,使罗盘给阴地阳宅看点风水,偶尔也能算出一两个好卦,所以在牛轭寨也是个受人尊敬的人物。”于是牛蛋就利用祖父的邓秋月门前榕树挡了风水之说,劝其卖掉榕树。邓秋月去祖父那求证确实后,送来鸡鸭感谢祖父的帮忙,而祖父得意地感慨,“好久都没有人求我看风水了”。祖父不仅会看风水,当黄永平被儿子牛蛋误伤住院时,他还说:“你爹他命相冲金犯火,迟早要挨这么一下的,今天不挨明天也会挨。这下好了,日后他可以安逸几年了”。这种根据阴阳八卦算出的命数,虽然残留封建迷信的意味,但在桂西北的牛轭寨,却是有一定地位与威望的,意味着古老的传统再一次回归,随着大家逐渐信天命时,也对大自然产生了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更是促使了“天人合一”更好的实现。
  在这一阶段,人类慢慢意识到不应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任意损害自然利益,要使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只有依托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于是,生态环境保护者的队伍逐渐扩大,韦一刀收养了小牛王,众人开始商量如何照料它,从给牛栏的加固到买锁扣加角钢固定,再到香桃爸自愿加入看守的队伍,最后到签协议众人达成一致。牛王的地位显著提高,人们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曾经的精神领袖,并意识到只有精神回归了,人的本真才得以复归。黄永平也用他薄弱的力量与肥佬抗争着,他首先不认可肥佬所作的缺德事,“他质问肥佬,省城需要美化,牛轭寨就不要美化吗?一棵树长成要百把几百年,卖掉了就没有了”。尽管他无力阻止肥佬,却仍以无声的力量反抗,他认为“既然不能阻挡肥佬在牛轭寨的掠夺行为,但是他可以延缓肥佬的施工进度,尽可能的消耗他的时间和金钱”,虽然不够光明正大,却是他一片好心仅仅能做的事。这个时候,黄永平也终于对哑巴动了恻隐之心,后者也开始收到各类礼物,如水鞋、雨伞、棉被、防雨衣等。人们在关注自然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一直秉持自然操守的弱势群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牛轭寨人们的淳朴本性显现了回归迹象。
  当今生态文化的建构,以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审视为基础。人们在对西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审视的时候,最终发现生态危机与西方主客二分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主客合一即天人合一,在理论上固然有其指向意义,但其面对当今生态境遇时所具有的现实生态意义无疑是有限的。关于自然物生态主体性的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既然自然物与人是共同生长于这个世界上的,自然物也就应该获得与人一样的生态主体性,而不应该仅仅被称作是可以被人类任意处置的客体。《杀牛坪》就通过独特的人称视角,以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交互并用,特别是补充了第三人称下的限知性叙述视角,以动物的出发点来看待发生的事情,体现出动物的主体性,在生态美学范畴中以新颖的文学笔法凸显相融共生思想的回归这一要旨。
  第一人称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观察事物,具有限制性。而第三人称的限知性叙述视角,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察觉现实,因此具有特殊的含义。首先,用家狗阿黄与阿黑的视角描写三代主人起夜的不同习惯,清晰明了地描述出主人们各自的性格,冲破了第一人称的限制性,使这段文字成了全知全能的叙述,也使小说的叙述视角更开阔,对人物的刻画也更贴切。其次,用牛王的视角描写牛蛋半夜偷牛去卖的场景,并且将牛蛋从前折磨牛王的过程分别用牛蛋的视角与牛王的视角叙述,不仅使这一画面跃然纸上,而且新奇独特,使原本紧张沉闷的偷牛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可读性。最后,这种视角的叙述把动物当作人,也就是将其放到人的位置、人的高度,充分凸显小说要体现的对动物的尊重与珍惜,体现了动物的主体性,也映衬出小说主题。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平等对话关系,其实质是为了使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相处——漠视对抗——相互适应”这条主线能更好地论述。
  五结语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作品回归之处,作品在这种自身回归中让其出现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大地。大地是涌现者庇护着的东西。大地是无所促逼的无碍无累不屈不挠的东西。立于大地之上并在大地之中,历史性的人类建立了他们在世界中的栖居”。在这里他阐述了所谓“置入”就是让万物回归大地,使之得到应有的庇护,并得到无碍无累的涌现,从而使人类建立自己在世界中的栖居。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作为终有一死者的“此在”即人,通过人的理解、阐释及其与自然为友的行动,保护自然,热爱万物,使万物之本性由遮蔽走向澄明之境。小说中人们正是通过“和谐相处——漠视对抗——相互适应”这样的主线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达到作品主题的回归,也使人们由遮蔽走向澄明,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天人合一”的生态理想。
  
   参考文献:
   [1] 蒙培元:《人与自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
   [2]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 袁鼎生、黄秉生、黄理彪:《生态审美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4] 范跃进主编:《生态文化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5] 黄秉生、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6] 黄佩华:《杀牛坪》,《作家》,2010年9月总第449期。
   [7] 王立、沈传河、岳庆云:《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 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版。
   [9]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刘澎珊,女,1987—,湖南人,广西民族大学2009级文艺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与影视创作。
其他文献
摘要同样作为女性写作,同样是半自传小说,卫慧与春树在《上海宝贝》与《北京娃娃》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拥有一致性的同时,又表现出种种的不同。如对于男性的态度,一种是自我意识强烈的消费姿态;另一种则是自我缺失的仰望心理。同样是长辈形象的缺席,一种表现出独立的从容;另一种则是无法彻底脱离的叛逆。这既与作者的年龄相关,同时也折射出一定的时代问题。  关键词:《上海宝贝》 《北京娃娃》 女性书写 比较分析  
期刊
摘要《病相报告》是贾平凹的长篇创作中题材、风格较为独异的一部小说,自2002年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以来,评论界的反响寥寥,甚至还有一些否定的声音,直到2009年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付梓成书出版。本文欲从文本中林林总总的爱情病相的分析和探讨入手,意在揭示爱情病相背后的一幕幕的历史病相及其现实层面上的爱情启示意义。  关键词:贾平凹 病相报告 爱情 历史真实 异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在依照传统的叙事结构创作的小说中,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共同构建成一个故事,作者借助事件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使其叙述成为一个整体。然而在阅读现当代小说的时候,事件发展的可能性永远存在,而不会变成或然性,更无必然性,贯串起来的事件好像只是顺其自然去发展,不再受逻辑的指引和读者预期的约束。美国女性作家奥兹创作的《小山崩》就是这种反叙事结构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试从分析比较《小山崩》与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上的
期刊
摘要史铁生在探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以一颗宁静的心与个人体验更深层地关注死亡,揭示死亡,并由此关注人类生存困境,关注残疾人生,追问命运,同时又把这种生命意识外化于创作中,再现现实,彰显生存的真实意义。本文以《命若琴弦》与《务虚笔记》为例,解读史铁生的生存意识。  关键词:史铁生 《命若琴弦》 《务虚笔记》 生存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他的创
期刊
摘要 禅学作为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在唐代玄奘时期得到大力的发展,并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以禅学为设计理念的寺院,这种“禅心之园”深深地影响了后期日本建筑风格的走向,形成了新的建筑流派。本文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枯山水园林建造手法,结合禅宗文化在园林建筑中的表现形式,对比西方建筑的特点,阐述禅宗文化在日本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禅学 园林设计 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在当代的女作家群中,王安忆是一个十分关注人情感缺失的作家,她将孤独当作一种普遍而根本的生存困境加以表现,从而追寻生命的意义。本文从亲情的疏离、友情的沙漠、爱情的不可得三个角度,深入考察蕴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对人生孤独处境的体验和挣扎,感知作者因深谙人生的痛苦和悲凉而对人类产生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王安忆 情感 孤独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孤独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丹
期刊
摘要赖特在其小说《长梦》里揭示了白人文化移入对非洲裔美国人的重大影响:白人文化移入提高了美国黑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黑人的种族自尊心,同时也可能引起黑人青年对白人文化的追捧和盲目崇拜,进而导致了黑人非洲文化的逐渐衰落。美国种族社会对黑人的压迫和对黑人人权的践踏必然导致黑人第三种意识的形成和爆发,而这种新意识有助于黑人建立自信心,推动黑人意识从双重意识向三重意识方向的转变。  关键词:非洲根文化 第三种
期刊
摘要《棉花垛》和《笨花》都是铁凝以棉花种植为创作素材的小说,同时也是给铁凝带来巨大声誉的小说。由此看来,铁凝的创作与棉花这种植物有了不可解的情缘,铁凝从棉花上得到了充足的创作灵感,并将棉花这种植物寄予了丰富的内涵。本文正是抓住铁凝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分析其作品中“棉花”的丰富意涵。  关键词:铁凝 棉花 意涵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新年伊始,作家铁凝推出了自己潜心六年
期刊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人在自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被深刻反映出来。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运用生动深刻的象征手法使小说具有了很深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作品中所表现的象征艺术加以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老人与海》 象征艺术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 《老人与海》的写作背景  小说《老人与海》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厄内斯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女性文学”、“女性气质”、“身体写作”三个基本概念的语境变异,以思维和行为主体的方式,给予其女性主义的理解和宽容。揭示了现实语境中当代女性主义疏离情境,在追求与困惑中隐现着作家自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文学 女性气质 身体写作 比较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文艺学界,西方文学理论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主题,由于彼此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需求、思维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