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最彻底的商鞅变法

来源 :深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ang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法和改革,一般都是由于内外环境所迫。让人奋发图强的同时,也是一个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代价的过程。任何的变法都是有利有弊的,在我们说变法让百姓丰衣足食时,它又的的确确给百姓带来痛苦;在变法给百姓带来痛苦时,它又实实在在使国家兴盛。在古代历史长河中,每个朝代都存在一些变法和改革。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的运动在各国之间此起彼伏。而商鞅变法是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既然是变法,就会对原来的政策做一些调整。
  变法和改革,一般都是由于内外环境所迫,但是变法改革又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有得必有失,付出在有收获的同时也会有所牺牲,让人奋发图强的同时,也是一个仁人志士为此付出代价的过程。虽然商鞅的变法中有很多相对残忍并不近人情的条款,但对秦朝的发展和最后的统一六国,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秦孝公求贤才,商鞅献计
  战国时期,秦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这时的他感到秦国备受邻国的欺压,日子很不好过,所以秦孝公决定发奋图强,势要一改秦国落后的现状。
  为此,秦孝公发出一道命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出自《史记·秦本纪》)也就是说,只要有人能让秦国国富民强起来,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来人,都封他做大官,并赏他土地。此令一出,便吸引了在魏国不被重视的商鞅。
  商鞅,本姓公孙,名鞅。他原在魏国大臣公叔痤手下作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曾经向魏惠王引荐,但魏惠王并没有当回事。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当商鞅得知秦国在招贤纳士,于是他由魏入秦,通过秦国大臣景监求见秦孝公。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时并没有立即得到赏识,直到第四次见到秦孝公,才让秦孝公感到“可与语矣”。
  在商鞅提出变法的同时,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意思是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变法,器物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更易。所以还是按照老的办法做,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遵循大家习惯的礼俗,就不会出什么差错。听闻大臣们有此等意思,商鞅便反驳道:“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意思是历代的教法都不相同,要去效仿哪一个古法?历代帝王的礼制都有差别,又要去遵循哪一代的礼制?所以,商鞅的理论就是,“礼法因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也就是说,一切从当前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问题。
  经过一番辩论,秦孝公决心变法,他说:“穷巷多恡,曲学多辨。愚者之笑,智者哀焉。寡人不之疑矣。”意思是说,处于穷乡僻壤的人,往往缺少见识。我对变法的事不再有怀疑了。
  但突如其来的变法难以让百姓信服,所以商鞅出了一个计策。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至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名不欺。卒下令。”意思是说,商鞅虽然拟定了变法,但一直未公布,主要担心百姓不相信他。所以他便在市集南门处竖立一根三丈高的木棍,并告示大家,谁能将这个木棍搬到市集北门,就会赏金十两。虽然如此,一直没有人去搬这个木棍。直到商鞅将赏金从十两提高到五十两,便有人壮胆将木棍搬到市集北门,事后,商鞅立即给了他五十两赏金。
  经过此事之后,商鞅证实了朝廷颁布的法令一定会兑现。在得到百姓的信任后,秦孝公便让商鞅颁布了《垦草令》,为变法拉开了序幕。
  
  为使秦国富民强,商鞅变法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前后进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中颁布实行《法经》,增加了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指的是农民村落中的基层组织,如果一家犯罪,其余的四家也会被罚,甚至会加重刑罚。目的是加强对农村政权的控制,让大家安分守法。
  “连坐法”不仅用于百姓之间,也同样用于军队中。在战争中,五人为一伍,如果一人逃亡,其他人将受到处罚。
  商鞅是注重农业的人,所以他的变法自然离不开重农抑商。《史记·商君列传》中有载:“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以当时的状况来说,农业是国家兴盛的根本。为了达到重农的目的,商鞅采取一切办法抑制商业活动,不允许私自贩卖粮食、加重商品的销售税、废除奴仆服役等,渐渐地使商人转为农民。
  商鞅的变法不仅重农抑商,更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有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主要是禁止民众私斗和鼓励民众立军功,并按军功的大小给赏赐。斩一首级,便授爵一级,斩两首级,便授爵两级,拥有爵位之后,还可以享有田地和宅地等待遇。
  军功除了可以授爵分田外,还可以抵偿罪责。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敌人两个首级,家中坐牢的亲人就可以获得自由,做奴隶的家人就可以变为平民。除此之外,军功也是可以传承的,父亲战死杀场,他的功劳则传给儿子。
  另外,在《史记》记载《垦草令》时写道:“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换句话说,就算是贵族,也不能靠出身,要靠立军功才能属籍,确定爵邑。身份的尊卑,田宅的多少,甚至是属下臣妾的服装,都根据个人所立的军功大小而定。
  众所周知,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之一,他为了使变法能够顺利地进行,便打击儒家的守旧思想,同时下令禁止和打击那些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人。
  商鞅变法主要是发展了农业的生产,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加强了对百姓的统治。当然,变法的同时也不乏旧贵族的反抗。《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当时太子违犯了法令,商鞅惩治了太子的师傅,以儆效尤,也表示不论什么人触犯了法令,都要处分,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从此,也便无人敢公开反对商鞅的变法了。
  
  变法见成效,商鞅二次变法
  商鞅第一次变法后,壮大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就在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国都从栎阳迁到咸阳,同时命令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商鞅的第二次变法可以说是第一次变法的后续,进一步从经济和政治上对秦国进行改革。
  这一次的变法商鞅废除了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并允许自由买卖。
  在商鞅第一次变法的时候,提倡按照军功封爵赏田,这个时期的田地还是归朝廷所有,第二次变法的时候,他在秦国范围内废除了井田制度,把贵族手里闲置无用的田地全部收回,并允许百姓买卖土地。使得人民在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将田地收归国有,收归后的土地再按军功赏赐分配,最终又转为私有。
  当时的秦国土地空旷,百姓耕地更受阡陌封疆的限制,变法之后,只要百姓有劳动力,便可开垦荒地,进一步发展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的第二次变法实行了县制的推行,其实郡县制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先例,这次商鞅在秦国推崇县制,也是为了把全国的军事政治大权集中到朝廷,建立中央集权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变法还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百姓要向当地县衙门登记,并且规定一户只能有一个男丁,男子成年后要分家另立户口,并需要缴纳户税。如果逃避户税,则遭受惩罚。如果男子成年后仍然没有分家登记户口,则要加倍缴纳户税。
  当时的社会,各国之间甚至同国内的度衡量和货币差异都很大,商鞅的第二次变法废去了春秋以来的“公量”“私量”,统一了斗桶、权衡、杖尺,颁发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在他统一度量衡器之后,不仅使赋税的征收和商业的经营得到便利,更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由于秦国的西南部和西北部基本都是少数部族,因此秦国残留的戎狄风俗非常多,很难管制,所以此次变法,商鞅决定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以便加强统治管理。
  秦国经历了商鞅的两次变法,从最初的任人宰割的小国,逐渐变得强大。秦孝公二十二年,秦国和魏国的战役中,秦国取得胜利。在魏惠王认输的时候悔恨当初没有听信公叔痤的建议重用商鞅。
  
  双面性定律,变法有利有弊
  商鞅的二次变法对秦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政治生涯也在秦孝公逝世后结束,但在此后的百年,秦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在发展,最终统一了六国。
  然而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这是恒久不变的。商鞅的变法也如此。在他前后进行了两次变法,大大地改善了秦国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的力量,把秦国从奴隶制社会解放出来的同时,也让旧贵族的利益受损,更让秦国的百姓恨之入骨,以至于在他的“靠山”秦孝公去世后,商鞅也不得善终。
  在变法中,“连坐法”就有很大的争议,这被百姓认为很不具人情味。它让百姓之间相互监视、相互揭发,哪怕是最亲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相互包庇。
  另外,商鞅推崇重农抑商,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了社会的经济,这对封建社会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重农抑商也导致了很多地主官僚收买兼并土地,导致农民百姓的土地流失,进而影响了农业的生产,更激化了阶级矛盾。
  在商鞅颁布了按军功授爵制度后,很多百姓在这种激励下,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使秦国在战争中能够无坚不摧。但在利益的面前,也有很多人为了立功而多杀人,为了增加首级的数量,甚至杀害良民去充数,导致了一场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任何的变法都是有利有弊,从商鞅的个人角度来说是一个悲剧,然而在商鞅变法中采取的一些政治和经济措施,仍延续到秦国统一六国。在我们说变法让百姓丰衣足食时,它的的确确给百姓带来痛苦;在变法给百姓带来痛苦时,它又实实在在使国家兴盛。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也认为,秦的统一实际是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的变法才取得的成果。
  编辑:刘书
其他文献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也是多少英雄豪杰、名人雅士兴趣爱好的一个缩影。唐代诗人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宋代诗人苏轼:“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这些诗句,就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诗人沉醉于大自然的卓然景色之间、陶冶在名山大川的锦绣画卷之中的真挚情感。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
期刊
在没来到这个单位之前,我一直认为所有的炊事班都是一个样,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那里是男兵的天下,直到我见到了她们。  时间回到了2021年1月,元旦刚过,我来到驻京部队某通信团报到。北京的冬天寒气逼人,就连太阳也只是高冷地散发着光芒,一阵风吹过,我打了个寒战,于是便加快了步伐,想赶紧冲到温暖的房间里。  当我和领导、同事见过面后,已接近中午,热心的同事把我带到了食堂,正上着楼梯,还未进门,阵阵香气从
期刊
一个士兵的遗书  这是我第一次给你写情书  在两军对峙开始后  第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  我正躺在帐篷里听风  睡不着  想到吹过我的风再过不久  又将吹过你  就觉得有点浪漫  几天前在阵地上,我捡到一枚  小石子,天天摩挲  它像等待军号吹响时我跳动的耳膜  让据枪的手,一刻也不敢松动  还让我的脚,像鹰爪深深扎进大地  在引信引爆战斗部之前  我是一支拉满的弓  紧绷且酸涩  却觉得幸福  因
期刊
赵阳:为航天员铺就出舱之路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这期间,在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支持室内,结合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的出舱画面,航天员教员赵阳正在给地面航天员同步解读出舱程序。  听到任务成功的消息,赵阳长舒了一口气。  为了准备神舟十二号的出舱活动,去年,他与乘组航天员一起开展水下
期刊
电子鼻作为一种对挥发性样品检测极具发展潜力的智能感官仪器,在食品检测方面已有诸多应用。但是,电子鼻至今仍不具有可靠的工程实用价值。其主要原因是,所建立的检测模型时效性强,不具有长期稳健性。为了提高电子鼻检测性能,本课题以食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关联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食醋电子鼻测试信号特征表征方法研究;②漂移校正方法研究及稳健鉴别模型构建。特征表征方法研究主要是寻找不同传感器、不同特征参量表征信息之间的最优表征特征。漂移校正方法研究是为了解决电子鼻传感器老化、环境变化等因素造成的漂移现象。在这两个方面
《哨所那边的蘑菇圈》是王凤英同志的一本中篇小说集。读罢全书,就会发现其中的《哨所那边的蘑菇圈》《上哨所挖药去》《有列火车那样开过》《白菊花》四篇小说,其实是在同一个宏大历史背景下相互关联的叙事。虽然这四篇小说各自成篇,但都是以第一人称“我”讲述程子汉的故事。前三篇小说中的“我”是程子汉的小儿子金光,绰号“老五妮”、后脑勺拖着一根发辫的调皮男孩。《白菊花》中的“我”则是程子汉的外孙女——程子汉二女儿
期刊
菊粉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由于其丰富的生理功能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中,一方面可以用来改善食品的品质,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食品的功能特性。
  本实验通过粉质仪、拉伸仪和发酵流变仪研究了菊粉对低筋面粉流变特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感官评价与质地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由低筋面粉制成的馒头的品质进行评价,并使用质地分析仪(TPA)、低场核磁共振法(NMR)和X-射线衍射技术(XRD)探究了菊粉对馒头贮藏期间品质(质地变化、水分迁移、老化进程)的影响,以期为菊粉在面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管那么多了,爱咋地咋地吧。”四级军士长秦铭咬着牙“恶狠狠”地想。做了半个月思想挣扎的他终于还是鼓足勇气决定前去连长办公室请假。  这几天,他的脑子里始终有两个自己在打架,一会儿是这个声音:“秦铭啊秦铭,你还有点数吗?要知道,代号‘冲天’的演习比武活动马上就要开展了,你作为班长怎么能在这个时候休假呢?说严重点你这就是临阵脱逃,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是懈怠,是不作为,是应该感到耻辱的!”一想到这个,他
期刊
TTArtisan APS-C 35mm F1.4手动镜头  铭匠光学 APS-C 35mm F1.4 是经典复古的高斯结构镜頭,35mm 等效全画幅约 52mm ——是接近人眼视角的“标准焦段”。F1.4大光圈,带来创作优势,F值越小光圈越大,虚化能力越强。一个相机一支镜头,180g的重量更适合轻装出行,轻松出行无压力。最近对焦距离为 0.28m,超近摄影让照片的细节挑逗着每一个观者的视觉。参考
期刊
荒地中的绿洲,1905年,? Edward S. Curtis,爱德华·柯蒂斯基金会提供Three Horses,1905年,? Edward S. Curtis,美国国会图书馆提供Collection People 021,1922年,? Edward S. Curtis,美国西北大学图书馆提供  爱德华·柯蒂斯,1868年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农村。12岁时自己制作了一台照相机,开始了摄影生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