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剖析多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和儿童精神病患者家属焦虑、抑郁状态形成因素及心理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 对105名多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和儿童精神病患者家属依据其焦虑或抑郁症状给予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其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结果 心理干预前后SAS分别为59.16±4.11、45.35±3.25(t=27.08,p<0.05),SDS分别为54.13±3.67、47.95±2.21(t=15.07,p<0.05),治疗后评定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症状减轻。结论 焦虑和抑郁症状是多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和儿童精神病患者家属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应引起医学心理学界重视,心理干预能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
【关键词】 多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和儿童精神病;家属;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6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75-01
精神病学已关注多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和儿童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但还很少关心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作为患者家属,他们不仅要承受精神病人的怀疑、打骂、打伤以及生命危险,而且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要面临着对精神病人家属的歧视和许多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所以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本研究对105例反复住院(不少于三次)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进行评估,分析了心理干预对他们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诊治、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份辽宁抚顺煤矿脑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及儿童精神病患者的直系家属为研究对象,由精神科医生诊断伴随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的家属105名,其中男58名,女47名,年龄25-67岁,平均37.12±11.97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无意识障碍、无精神疾病、无严重的器质性病变。
1.2 干预方法
1.2.1 心理干预 ①采用一般的支持性方法,通过谈话对患者的焦虑、恐惧及抑郁情绪表示理解,改正其不适当的认知,并鼓励发泄,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及对家人的价值,增强其信心,每周1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左右。②行为干预。要每天两次做放松训练,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整个疗程持续三个月。
1.2.2 评估方法 焦虑自评量表SAS,可直观反映自评者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自评量表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也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能有效反映患者主观抑郁感受。
刚进入医院时,进行SAS SDS量表评分,通过每周1次心理干预治疗后,6周再次进行SAS SDS量表评分。筛选影响患者家属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因素,t检验对比分析心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症状。
2 结 果
2.1 多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和儿童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医生对多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和儿童精神病患者治疗情况,预后估计不良,及服药依从性情况,今后学习、工作、生活问题,经济负担,子女养育问题都给患者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患者持续服药预后不佳,疾病逐渐走向衰退状态的患者家属,在SAS SDS各自20个项目中,出现的症状多且频度最高,通过量表剖析,影响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见表1。
2.2 心理干预前后105名患者家属SAS SDS评分情况 本研究设定SAS评分≥50分即为存在焦虑症状,SDS评分≥50分即为存在抑郁症状。105例家属心理干预前SAS评分为59.16±4.11,SDS评分为54.13±3.67,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8,p<0.05)、(t15.07,p<0.05)。
3 讨 论
自古以来,人们谈“精神病”色变,作为他们的直系家属更是如此。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者和社会支持者,家属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同时也不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家属这一重要社会支持系统。家属支持与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和其生活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家属支持低的患者,其药物依从性差,复发率高,家属作为提供基本社会支持个体扮演者,在促进和保护患者的康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关注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也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相关因素研究中,患者受精神症状影响产生异常行为、情感障碍和极差的生活质量,给家属的影响最大,占93.33%;担心治疗影响学习工作和前途占90.48%;担心因治疗造成经济负担过重影响今后生活占82.86%。这可能与非医保病人,以及原有经济基础较差有关。有无助感也占72.28%。这些家属有内疚感,看到亲人受精神症状支配下出现异常行为、情感不协调,又感到无能为力,目前医学不能彻底治愈永不复发使他们常产生自责。有羞耻感占42.86%,整个家族对其家庭支持不足,看到患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因家属疾病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等,都给患者家属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因而出现心理问题。
如何处理家属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如患者疾病反复发作带来的负面情绪,社交遭遇社会层面的问题等,摆在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面前。此研究是通过对家属心理干预,使家属心理得到安抚和激励,获得心理宣泄和疏导的技巧,在情绪上由焦虑不安变为安定,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有信心,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形成正性心理状态,降低其心理焦虑程度。一些家属心理问题来源较广,产生的根源可能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比如经济方面,就业方面等,在没有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干预效果欠佳。而在那些已掌握如何调解和疏泄情绪的家属中,发现有很好的干预效果,家属不但认清自身的心理问题,懂得如何不让自身的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照顾他们日常生活定期就诊持续服药情况,还能对患者进行鼓励支持,这样就达到了预期效果。
最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学认识的提高,社会及医务工作者也开始关注一些应激、重性、慢性疾病家属的心理健康,以提高他们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作者认为对那些多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和儿童精神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其发作期精神疾病,同时要开展以患者为中心医院——社区一体化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规范治疗、药物依从性;有利于降低病情复发率、减少平均住院日;有利于家属满意,这样会减轻他们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并且心理干预应尽早,因早期的心理干预对应激、适应障碍及转归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精神病学》第五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2-165.
[2] 徐燕,陈勇.社区一体化精神卫生服务的效果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8年第20卷第5期.
【关键词】 多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和儿童精神病;家属;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6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75-01
精神病学已关注多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和儿童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但还很少关心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作为患者家属,他们不仅要承受精神病人的怀疑、打骂、打伤以及生命危险,而且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要面临着对精神病人家属的歧视和许多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所以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本研究对105例反复住院(不少于三次)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进行评估,分析了心理干预对他们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的诊治、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份辽宁抚顺煤矿脑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及儿童精神病患者的直系家属为研究对象,由精神科医生诊断伴随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的家属105名,其中男58名,女47名,年龄25-67岁,平均37.12±11.97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无意识障碍、无精神疾病、无严重的器质性病变。
1.2 干预方法
1.2.1 心理干预 ①采用一般的支持性方法,通过谈话对患者的焦虑、恐惧及抑郁情绪表示理解,改正其不适当的认知,并鼓励发泄,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及对家人的价值,增强其信心,每周1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左右。②行为干预。要每天两次做放松训练,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整个疗程持续三个月。
1.2.2 评估方法 焦虑自评量表SAS,可直观反映自评者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自评量表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也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能有效反映患者主观抑郁感受。
刚进入医院时,进行SAS SDS量表评分,通过每周1次心理干预治疗后,6周再次进行SAS SDS量表评分。筛选影响患者家属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因素,t检验对比分析心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症状。
2 结 果
2.1 多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和儿童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医生对多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和儿童精神病患者治疗情况,预后估计不良,及服药依从性情况,今后学习、工作、生活问题,经济负担,子女养育问题都给患者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患者持续服药预后不佳,疾病逐渐走向衰退状态的患者家属,在SAS SDS各自20个项目中,出现的症状多且频度最高,通过量表剖析,影响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见表1。
2.2 心理干预前后105名患者家属SAS SDS评分情况 本研究设定SAS评分≥50分即为存在焦虑症状,SDS评分≥50分即为存在抑郁症状。105例家属心理干预前SAS评分为59.16±4.11,SDS评分为54.13±3.67,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8,p<0.05)、(t15.07,p<0.05)。
3 讨 论
自古以来,人们谈“精神病”色变,作为他们的直系家属更是如此。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者和社会支持者,家属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同时也不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家属这一重要社会支持系统。家属支持与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和其生活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家属支持低的患者,其药物依从性差,复发率高,家属作为提供基本社会支持个体扮演者,在促进和保护患者的康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关注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也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相关因素研究中,患者受精神症状影响产生异常行为、情感障碍和极差的生活质量,给家属的影响最大,占93.33%;担心治疗影响学习工作和前途占90.48%;担心因治疗造成经济负担过重影响今后生活占82.86%。这可能与非医保病人,以及原有经济基础较差有关。有无助感也占72.28%。这些家属有内疚感,看到亲人受精神症状支配下出现异常行为、情感不协调,又感到无能为力,目前医学不能彻底治愈永不复发使他们常产生自责。有羞耻感占42.86%,整个家族对其家庭支持不足,看到患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因家属疾病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等,都给患者家属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因而出现心理问题。
如何处理家属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如患者疾病反复发作带来的负面情绪,社交遭遇社会层面的问题等,摆在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面前。此研究是通过对家属心理干预,使家属心理得到安抚和激励,获得心理宣泄和疏导的技巧,在情绪上由焦虑不安变为安定,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有信心,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形成正性心理状态,降低其心理焦虑程度。一些家属心理问题来源较广,产生的根源可能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比如经济方面,就业方面等,在没有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干预效果欠佳。而在那些已掌握如何调解和疏泄情绪的家属中,发现有很好的干预效果,家属不但认清自身的心理问题,懂得如何不让自身的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照顾他们日常生活定期就诊持续服药情况,还能对患者进行鼓励支持,这样就达到了预期效果。
最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学认识的提高,社会及医务工作者也开始关注一些应激、重性、慢性疾病家属的心理健康,以提高他们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作者认为对那些多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和儿童精神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其发作期精神疾病,同时要开展以患者为中心医院——社区一体化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规范治疗、药物依从性;有利于降低病情复发率、减少平均住院日;有利于家属满意,这样会减轻他们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并且心理干预应尽早,因早期的心理干预对应激、适应障碍及转归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精神病学》第五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2-165.
[2] 徐燕,陈勇.社区一体化精神卫生服务的效果分析.上海精神医学,2008年第20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