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XIAOFENG2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小时候很挑食,但又是很容易受哄骗的。虽不爱吃鸡肝、鸭肠等动物内脏,但有一天妈妈做了鸭血粉丝汤,跟我说“今天的鸭肝买得很好,软嫩香糯,很好吃”,我便被“软嫩香糯”这四个字吸引住了,吃了好几块,一边吃一边说“妈妈,你再说一遍”。若餐桌上有红烧肉,被告知一定要吃,我就翻开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到“坛子肉”那一页,看完才吃。妈妈常取笑我是“以文字为食”,我却说“民以食为天”。我可以捧着《雅舍谈吃》站在灶台前监督妈妈做炸丸子的工序是不是合格,却绝对不会想到买一只茄子,配上十几只鸡,如法炮制《红楼梦》里的茄鲞。大概能够用来下饭的文字,不仅仅在于它写了食物,还在于它写的是普通人的食物。
  我喜欢梁实秋,是因为他写狮子头、酱菜、咖喱鸡、鱼丸,多数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食物。他还善于把贵族气十足的食材写得平民化。看他写鲍鱼,我固然会可惜那几只被他“糟蹋”了的紫鲍,却更羡慕朋友家的厨子给他下的那碗鲍鱼盖浇面,喜欢他写到鲍鱼罐头的方便。我从他的文字中知道了有鲍鱼罐头,享受到了用鲍鱼汁拌饭的乐趣。而且,梁实秋还有一种把贵族气的人拉下“神坛”的本领。我最喜欢看他写的北京豆汁儿,写到矜持的府门里的小姐、公子,不能像穷苦人一样,享受围着豆汁儿挑子喝豆汁儿的乐趣,只能吩咐下人拿砂锅买回家大喝特喝的场景,没由来地觉得解气而又自豪起来。
  除了梁实秋,我还喜欢汪曾祺写的食物。昆明的菌子、杨梅,高邮的蟹油、冻豆腐,泡澡后吃的一碗虾子汤面,筷子一戳就冒出红油的咸鸭蛋,或者雨天莲花街小店里笼罩着乡愁的一碟猪头肉……汪曾祺的文字特别的清爽,油亮汤清,节奏明快。我吃过他笔下的“咸菜茨菇汤”,味道的确像汪曾祺所说的,很是平常,却是最能让我形象地体会里下河水乡风情的一道菜。圆滚滚的茨菇切成片,中间一片顶着尖尖的指头长的蒂,像一个单引号,咸菜叶子切得细细长长的,深褐色的咸菜叶子缠绕在浅黄色的茨菇片上,漂浮在汤里,在我看来,有一种“水中藻荇交横”的美感。
  妈妈曾经给我读过周作人写的“油炸鬼”,大概想要抓住我喜欢“读书下饭”的特点,“劝诱”我读周作人的散文。但我看了几篇之后,觉得周作人虽然也在认真地写平民的食物,他自己跟这些食物的距离却很远,好像只在收集、陈列食物,却并不品尝。我们从叶圣陶的文章里,知道了精美的苏州船菜渐渐地失传;从黄裳的文章里,知道了杭州的楼外楼从达官贵人的专用酒楼变成大众堂食的过程。食物的命运跟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要看文学是不是真正以民为本,从作家对食物的态度,是不是也可以看出端倪呢?我每次看到梁实秋谈吃,就会感觉到亲切的日常的情味,他的文章能够被年幼的我当作菜谱使用,不正是因为他写的大都是日常的、令人觉得亲切的食物吗?我每次看汪曾祺写到“我吃过”这三个字,就会口舌生津,是因为他是在饱含了深情地写;而汪曾祺在四十年前写过的美国“气死(干酪)”,早已经是超市里常见的食品了,所以我才会很轻易地在生活中想起他的文字来啊!
  “民以食为天”,想必只有平常的食物才能真正為百姓撑出一片天来吧!
其他文献
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题记     泱泱华夏,伴着丝竹管弦,携着披红戴绿的飞天,从墨色深处踱步而来。那婉转的低吟浅唱,将锦绣山河细细勾勒,亦将人间冷暖娓娓道来。  昆曲,又称吴门幽兰,是江南音色的无冕之王。它凝聚了江南的美,同江南一般摄人心魂。  是“壚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江南哺育出逶迤华美、曼妙多情的昆曲。提起江南,你一定能想到细雨霏霏,连绵远山被水
期刊
和煦的阳光倾洒下来,照在正伏案看书写作的一个瘦骨嶙峋的身影上。  那是我已患病多年的爷爷。  爷爷是个诗人,素来喜欢清净。家里的小院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他总是安静惬意地在院子里读诗写诗。但每到过年之际,大街小巷燃放爆竹之时,小院也被迫充满了熏人的烟尘。他总是无奈地皱皱眉,一言不发转身进入里屋。年幼的我喜爱玩闹,像个泥猴,不时被妈妈揪着耳朵提回家。当我推开门时,目睹的是一天不见踪影的爷爷专注的神色,专
期刊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落在他人眼里是惊艳,落在阿城心里却是一片寒凉。戏台,已经经受不住这一场雪了。  戏台,在百年前曾风靡一时。戏子以一袭水袖演过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那戏台呀,多似方镜,才子佳人,醉卧霓裳;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一一映照。  那方天地,曾受多少人的追捧,如今却成多少人的彷徨。  阿城从祖父那里接手时,这戏台还是当初那个让男女老少一掷千金的灯火楼台。但时光兜兜转转,终究让戏台盛况不再。
期刊
穿山的风迂回着,缠绕过重重山头。  一粒草籽在气流中翻滚,怀着殷切的企盼寻找它的归宿。眼前兀地伫立起一棵树,挡住了风的去路。近了,近了,草籽耳畔,风刮过叶间的沙沙奏鸣声,愈发嘈杂,甚至于狂暴。  仿佛穿越密密的封锁线,耳边是子弹叫嚣着划破硝烟。它失控了,径直砸向叶片,然后如断翼之鸟,世界在眼前颠倒,旋转。  坠落,似是无尽的坠落。  又是一下重击,草籽仿佛明白了什么,身子突然一颤。这一击,意味着它
期刊
信仰如明灯,劈开黑暗,照亮前程;信仰似向导,披荆斩棘,所向无敌。我泱泱大国,数千年文明,信仰深入骨髓,浸入灵魂。可有些西方人却经常言之凿凿,说中国人毫无信仰,更是拿盖洛普的全球宗教信仰调查数据说事,道:既然近六成中国人是无神论者,那么这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不会有任何精神寄托的。  可笑至极!荒谬至极也!信仰并不单单是指宗教信仰,而是指对某种思想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中国人,恰恰对
期刊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延续至今的信心源泉。只要提到中国文化,人们便不可避免地想到儒家思想。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孝”文化作为其重要思想,千百年来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孝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之一,也在于这个人对待亲长能否发自内心地感恩和赡养。在近代思想变革中,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想潮流之间的碰撞便带来了当代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摩擦与冲突。  受正统思想的影响,儿女在父母面前永远需
期刊
自我与他人往往被看作水与火,互不相容,是自私与无私最能淋漓极致体现的载体。殊不知,如同一个圆形轨道,在相悖而驰的起点,总有能相遇的终点。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便是如此,看似是对立实则正负相似的作用力,实则共同推动价值的实现。  满足个人需求,是脚踏实地,是奉献他人的必要前提。  现代社会越来越关注大众的个人需求,共同追求物質与精神的双重实现。这种追求,不只是局限于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个人物质等生存资料
期刊
提到诺贝尔文学奖,小编拥有一种感觉,那是遥远的诺贝尔。不过,自从我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似乎又变成了一种亲近的阅读。  事实上,不论获得何种文学奖项的作品,被阅读,即是完成了一次价值的体现。阅读,也是完成了一次文学语系的碰撞。而且,这个碰撞,绝对是剧烈的碰撞。  唯美与魔幻  @寒云  读过的诺奖作家里,读的最多的是莫言和川端康成。当时的诺贝尔文学奖主席评价川端康成:“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
期刊
“未来远不远?”  “不远!”  “人就在未来,未来怎么会远!”  这是《未来简史》一书给我最震撼的回答。  环顾四周,同龄的人或多或少都在思索着未来。短期的,要读什么书,要去哪里散心;长期的,考哪所大学,找什么工作。而心中耳边时时想起的,常是那一句话:  你到底想做什么?  至少现在,我说不清楚。最近读完《未来简史》之后,更是惘然。  合卷之后,闭眼再想,此书最令我雀跃与恐慌之处无非就是——未来
期刊
键盘失灵,除了硬件故障的原因外,也许是软件搞的“鬼”。    鼠标再好,也需要键盘输入,一来它在某种场合下更快,二来鼠标无法代替键盘输入大量文字。但在有些时候会出现按键不灵的情况,敲下N多个键,显示屏上出现的情况却与你预设的大相径庭。是键盘坏了吗?先别忙着下结论,看看是不是下面这些原因。  输入汉字却打开对话框  在Word中输入文本的时候,本来用得好好的,谁知道忽然间键盘上的操作变成菜单操作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