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智能电网已成为主流,是电网未来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智能电网技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智能电网应用上各有所长。中国很早就开始了智能电网的探索工作,并已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在未来竞争中,中国的智能电网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智能电网;趋势;未来
中图分类号:U665文献标识码: A
1智能电网,已成“能源热词”。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2011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曾提出,要“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十二五”期间,以特高压为基本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或将成为中国电力行业最受追捧的投资对象。
2智能城市
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
这个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力推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已于2011年9月底建成。
在4平方公里的起步区里,电力光纤的入户,实现了和有线电视、IP电话、互联网的“四网融合”;家居控制、用电、用电信息采集、安防报警,全部实现了智能化。
一辆辆形形色色的电动轿车,安静驶过这里的街区;为电动汽车配套的充电桩,已在生态城投入使用。
这个小区使用的20%以上电力,部分来自蓟运河口4.5兆瓦风机,部分来自污水处理厂1.1兆瓦的光伏电站。每年发出的900万度“清洁电”,可以满足3000多户普通家庭的需求。
中新生态城营业厅的屋顶上,30KW的光伏电池组、6KW的风机以及15KW×4h的锂离子电池储能设备,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大电网的“微网”系统。
若大电网发生故障,中新生态城可自动切换到微电网的“孤岛”模式,利用风、光等新能源供电。指挥这一切有条不紊运转的,是智能电网的“中枢”――智能变电站。
自2009年5月,国网首次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后,颇具概念意义的中新生态城,成为中国智能电网大棋盘中,较先落下的一颗具体而微的棋子。
国网目前已建成投运了具有电网全景监控、动态分析、实时预警功能的智能调度系统,正在23个城市核心区建设智能配电网。
国网电科院相关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刚刚结束的国网科技工作会明确提出,要做一批横跨“发输变配用”若干领域的智能电网综合项目,每个项目围绕一个主题,比如节能减排、电网可靠性、低碳等。
2012年,国网在智能电网上,一共安排了17个项目。
智能电网,将成为未来电网建设的主题。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未来十年,我国智能电网总投资预计为1万亿元,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和改造工作,将全面铺开。
3中国路径
“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成果,首先是通过研究,形成了‘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理念。”国网科技部主任王益民说。
在2011智能电网国际论坛上,国网总经理刘振亚具体阐述了对“坚强智能电网”概念的两个基本观点:“坚强”和“智能”,是现代电网不可或缺的两大特征;“坚强智能电网”,是一个完整的智能电力系统。
“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电网”。国网发展部副主任张正陵这样表述“坚强智能电网”的含义,“就好比一个人一样,首先有强壮的体魄,然后有一个聪明的大脑”。
中国能源资源与消费需求分布不平衡,长期以来,在“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模式下,全国煤炭输送过于依赖铁路、公路,煤价和电价循环上涨,中东部的环境承载压力过大。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节能减排压力增大,推动清洁能源迅猛发展。
在这两个大背景下,国网的智能电网战略,从加快构建特高压骨干电网网架入手。
张正陵总结特高压的特点是:输送容量更大、输送距离更远、损耗更低、大量节省输电走廊。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规划建设的特高压交流线路为“三纵三横”,直流为十五回。
“三纵三横”的起点,全部规划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五个综合能源基地,包括煤电和风电资源丰富的新疆、山西、蒙东、大鄂尔多斯地区(宁东、陕北、蒙西)和水电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
张正陵表示,2012年国家电网计划核准开工建设“四交三直”,“四交”是“东纵”、“西纵”、“南横”和华东特高压环网的北半环;“三直”则是已拿到发改委路条的“哈密-郑州”、“哈密北-重庆”,“溪洛渡-浙江”。
“通過特高压通道,既送煤电,又送风电和光伏,风、光、火打捆外送”。张正陵等人介绍,按照规划,“三纵三横”特高压电网建成之后,到2020年,可将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7000万KW风电送到能源紧缺的华中、华东、华南地区。
4产业链机遇
在智能电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智能电网相关产业的前景正逐渐明朗。
“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领域,推动了智能关键设备的研发。”王益民认为,这是中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一大成就。
从世界首条特高压输电线路长治-荆门的特高压交流线路开始,国网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压大容量输电系统集成技术,并首次研制成功了特高压串补、大容量特高压开关、双柱特高压变压器等特高压交流新设备,综合国产化率超过90%。
在大容量输变电设备、储能电池等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等方面,国网目前获得专利1529项。刘振亚表示,“国网已全面掌握了特高压交流、直流的输电核心技术。”
“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智能电网最大的需求国。”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说,相关产业也很快会变成该领域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整个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和特高压扩建工程,所有设备全部是国内企业生产,我们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张正陵介绍说。
“已经有一部分企业因此走出去了,设备大量出口。”中电联相关人士表示,中国在智能电网方面进步较快,特高压的建成运行,使得国外同行对中国技术的认可度提高,对走出去很有帮助,“印度电网改造,都购买了中国厂家的不少设备”。
国际巨头的触角,也开始在中国智能电网设备制造领域逐渐深入。
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袖企业ABB(中国),2011年与国电南自(600268.SH)设立合资公司,进军智能电网领域;日本驻华公使堂之上武夫,也在2011智能电网国际论坛上公开表示,日本在江西省有智能电网开发机构开展项目,今后希望与日本企业多方合作。
5标准抢跑
“发展全球通用的标准,实现互操作性最大化和设备成本降低,非常重要”。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主席戴•高登在2011智能电网国际论坛上说。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认为,智能电网零碎分散发展,会失去规模经济,会使一些关键产品市场变得更小,成本变得更高;而且有些国家可借此用本国的技术标准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不仅妨碍贸易,也使创新受到威胁。
制定共同规范,使世界各地的智能电网标准协调化,已成为全球共识;但用什么标准统一世界,却是个问题。
欧盟第一个智能电网标准将于2012年底出台,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也正致力于建立开放的标准。
IEEE正指定超过100多个全球智能电网标准,有的标准是结构性,有的可以满足互操作性,有的适合可再生能源集成,还有致力于汽车工业的应用;《2030年智能电网互操作性导则》已由IEEE标准委员会批准并发布。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也成立了智能电网战略小组,开发并维护一系列的智能电网标准。
一场有关标准的竞赛,已经白热化。
2010年9月30日,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就国家智能电网标准化总体工作成立推进组。
《国家智能电网标准建设工作规则(讨论稿)》中明确提出,此举意在加快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建设,保证智能电网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推进我国实质性参与智能电网国际标准化活动。
推进组一直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采标,把适合中国的国际标准引进翻译过来,成为中国标准;另外,在合适的情况下,向IEC提出提案,申请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申请的国际标准提案已经有十多项”,“中国智能电网建设成果的重要方面,就是提出了完善一个技术标准体系,并且在这个标准体系的指导下,编制了大量应用于智能电网工程的标准。”国网科技部主任王益民说。
国网电科院有关专家透露,目前智能电网核心标准依然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包括配电智能化、用电的相关标准都是西方国家制定的。
张义斌认为,西方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在标准领域的强势由来已久,“他们从标准入手是有优势的”,“希望在国际标准博弈中,国家应出手参与,不能只靠电网企业”。
在2011智能电网国际论坛上,国网科技部主任王益民在介绍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的英文发言中,用了一句谚语――行胜于言。
关键词:智能电网;趋势;未来
中图分类号:U665文献标识码: A
1智能电网,已成“能源热词”。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2011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曾提出,要“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十二五”期间,以特高压为基本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或将成为中国电力行业最受追捧的投资对象。
2智能城市
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
这个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力推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已于2011年9月底建成。
在4平方公里的起步区里,电力光纤的入户,实现了和有线电视、IP电话、互联网的“四网融合”;家居控制、用电、用电信息采集、安防报警,全部实现了智能化。
一辆辆形形色色的电动轿车,安静驶过这里的街区;为电动汽车配套的充电桩,已在生态城投入使用。
这个小区使用的20%以上电力,部分来自蓟运河口4.5兆瓦风机,部分来自污水处理厂1.1兆瓦的光伏电站。每年发出的900万度“清洁电”,可以满足3000多户普通家庭的需求。
中新生态城营业厅的屋顶上,30KW的光伏电池组、6KW的风机以及15KW×4h的锂离子电池储能设备,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大电网的“微网”系统。
若大电网发生故障,中新生态城可自动切换到微电网的“孤岛”模式,利用风、光等新能源供电。指挥这一切有条不紊运转的,是智能电网的“中枢”――智能变电站。
自2009年5月,国网首次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后,颇具概念意义的中新生态城,成为中国智能电网大棋盘中,较先落下的一颗具体而微的棋子。
国网目前已建成投运了具有电网全景监控、动态分析、实时预警功能的智能调度系统,正在23个城市核心区建设智能配电网。
国网电科院相关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刚刚结束的国网科技工作会明确提出,要做一批横跨“发输变配用”若干领域的智能电网综合项目,每个项目围绕一个主题,比如节能减排、电网可靠性、低碳等。
2012年,国网在智能电网上,一共安排了17个项目。
智能电网,将成为未来电网建设的主题。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未来十年,我国智能电网总投资预计为1万亿元,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和改造工作,将全面铺开。
3中国路径
“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成果,首先是通过研究,形成了‘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理念。”国网科技部主任王益民说。
在2011智能电网国际论坛上,国网总经理刘振亚具体阐述了对“坚强智能电网”概念的两个基本观点:“坚强”和“智能”,是现代电网不可或缺的两大特征;“坚强智能电网”,是一个完整的智能电力系统。
“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电网”。国网发展部副主任张正陵这样表述“坚强智能电网”的含义,“就好比一个人一样,首先有强壮的体魄,然后有一个聪明的大脑”。
中国能源资源与消费需求分布不平衡,长期以来,在“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模式下,全国煤炭输送过于依赖铁路、公路,煤价和电价循环上涨,中东部的环境承载压力过大。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节能减排压力增大,推动清洁能源迅猛发展。
在这两个大背景下,国网的智能电网战略,从加快构建特高压骨干电网网架入手。
张正陵总结特高压的特点是:输送容量更大、输送距离更远、损耗更低、大量节省输电走廊。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规划建设的特高压交流线路为“三纵三横”,直流为十五回。
“三纵三横”的起点,全部规划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五个综合能源基地,包括煤电和风电资源丰富的新疆、山西、蒙东、大鄂尔多斯地区(宁东、陕北、蒙西)和水电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
张正陵表示,2012年国家电网计划核准开工建设“四交三直”,“四交”是“东纵”、“西纵”、“南横”和华东特高压环网的北半环;“三直”则是已拿到发改委路条的“哈密-郑州”、“哈密北-重庆”,“溪洛渡-浙江”。
“通過特高压通道,既送煤电,又送风电和光伏,风、光、火打捆外送”。张正陵等人介绍,按照规划,“三纵三横”特高压电网建成之后,到2020年,可将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7000万KW风电送到能源紧缺的华中、华东、华南地区。
4产业链机遇
在智能电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智能电网相关产业的前景正逐渐明朗。
“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领域,推动了智能关键设备的研发。”王益民认为,这是中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一大成就。
从世界首条特高压输电线路长治-荆门的特高压交流线路开始,国网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特高压大容量输电系统集成技术,并首次研制成功了特高压串补、大容量特高压开关、双柱特高压变压器等特高压交流新设备,综合国产化率超过90%。
在大容量输变电设备、储能电池等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等方面,国网目前获得专利1529项。刘振亚表示,“国网已全面掌握了特高压交流、直流的输电核心技术。”
“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智能电网最大的需求国。”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说,相关产业也很快会变成该领域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整个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和特高压扩建工程,所有设备全部是国内企业生产,我们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张正陵介绍说。
“已经有一部分企业因此走出去了,设备大量出口。”中电联相关人士表示,中国在智能电网方面进步较快,特高压的建成运行,使得国外同行对中国技术的认可度提高,对走出去很有帮助,“印度电网改造,都购买了中国厂家的不少设备”。
国际巨头的触角,也开始在中国智能电网设备制造领域逐渐深入。
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袖企业ABB(中国),2011年与国电南自(600268.SH)设立合资公司,进军智能电网领域;日本驻华公使堂之上武夫,也在2011智能电网国际论坛上公开表示,日本在江西省有智能电网开发机构开展项目,今后希望与日本企业多方合作。
5标准抢跑
“发展全球通用的标准,实现互操作性最大化和设备成本降低,非常重要”。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主席戴•高登在2011智能电网国际论坛上说。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认为,智能电网零碎分散发展,会失去规模经济,会使一些关键产品市场变得更小,成本变得更高;而且有些国家可借此用本国的技术标准构筑非关税贸易壁垒,不仅妨碍贸易,也使创新受到威胁。
制定共同规范,使世界各地的智能电网标准协调化,已成为全球共识;但用什么标准统一世界,却是个问题。
欧盟第一个智能电网标准将于2012年底出台,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也正致力于建立开放的标准。
IEEE正指定超过100多个全球智能电网标准,有的标准是结构性,有的可以满足互操作性,有的适合可再生能源集成,还有致力于汽车工业的应用;《2030年智能电网互操作性导则》已由IEEE标准委员会批准并发布。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也成立了智能电网战略小组,开发并维护一系列的智能电网标准。
一场有关标准的竞赛,已经白热化。
2010年9月30日,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就国家智能电网标准化总体工作成立推进组。
《国家智能电网标准建设工作规则(讨论稿)》中明确提出,此举意在加快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建设,保证智能电网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推进我国实质性参与智能电网国际标准化活动。
推进组一直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采标,把适合中国的国际标准引进翻译过来,成为中国标准;另外,在合适的情况下,向IEC提出提案,申请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申请的国际标准提案已经有十多项”,“中国智能电网建设成果的重要方面,就是提出了完善一个技术标准体系,并且在这个标准体系的指导下,编制了大量应用于智能电网工程的标准。”国网科技部主任王益民说。
国网电科院有关专家透露,目前智能电网核心标准依然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包括配电智能化、用电的相关标准都是西方国家制定的。
张义斌认为,西方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在标准领域的强势由来已久,“他们从标准入手是有优势的”,“希望在国际标准博弈中,国家应出手参与,不能只靠电网企业”。
在2011智能电网国际论坛上,国网科技部主任王益民在介绍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的英文发言中,用了一句谚语――行胜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