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标准,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chen1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要能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努力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立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久而久之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会不断削弱。我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心理需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所选的素材必须是同学们身边的、熟知的、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必须丰富多彩,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质,容易激发学生去思考,能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许多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反思得到解决,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本文谈谈自己在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努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传统教育中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主动、积极地要求学习,学习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的。
  1.选择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是把学生不太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探索,课堂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讲解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时,引入的情境就是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羽毛球队和跳水队的人数问题、王岭和她爸爸的年龄问题。教材给出这些素材,再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渲染,学生的情绪很快就调动起来了,让学生探索、交流方程的列法,列出的方程有什么特点,这样再总结出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就水到渠成了。这一块内容我就采用发现法让学生去学习,后面再总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学生在学习这一块内容时很感兴趣,假如直接给出几个方程,说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不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上入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高不起来。再比如讲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教材中列举的是冷藏室连续两次改变温度的例子,这个例子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我教两个班的数学,一个班就是用教材中例子说明加法法则,另一个班作了改变。我做一组动作让学生找规律:班级的课台是南北放置的,我把向南走3m记为 3,向北走2m为-2,两次一共是向南走1m,算式应记为 3 (-2)= 1,接着我就问同学们,还有哪几类不同的走法,用算式怎样表示?我请一个同学在讲台上走,另一个同学把他的走法用算式表述出来。学生积极性可高了,都踊跃举手要求做这样的游戏,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最后再启发学生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总结出来说给大家听听。这种教法学生感兴趣,效果也很好。由此可知,教师应想方设法转换教学方式把学生不太感兴趣的东西讲授得让学生感兴趣,这一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性、主动性十分重要。
  2.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要把教学与同学们的生活、成长、发展联系起来,同国家的富强、命运联系起来。教学中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结合现实生活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前面讲到的有关奥运会的习题,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体育的发展与中国的逐步强盛分不开;讲鸡兔同笼问题时,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生活中这方面的素材很多,我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让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前面提到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我要学”,而学习的独立性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我能学”。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比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愿望。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小,知识的深度、广度有限,因而整个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变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从依赖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的作用应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即“从教到不教”。
  在教学中,我对较难的数学问题,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就是让学生独立自立地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做,做出来的收获了成功,就是做不出来的,学生也会想老师这样行,我那样就不行,思路在哪儿出差错?可见未解决问题的学生也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不搞题海式教学,但教师首先下题海,各地每年的中考试题我都认真做一做,精选一些经典习题,让学生研究、探究。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做习题是在模仿例题,学生用反复练习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这样做对简单问题、类似问题的解决确实有用,基本的计算能力也确实提高了,但牺牲的是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削弱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遇到新问题往往是束手无策,畏惧不前。数学教学,没有必要进行那么多的机械重复练习,练习多了兴趣也没了。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就可以了,省下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用例题中提到的基本方法去探究习题的解法。我在讲解教材时基本上都是遇到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人不行,小组讨论,共同研讨,最后再由师生共同总结、提高,努力地把学生从单纯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与接受式有机结合的学习。   三、因材施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具有个性化的,没有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有效的方式。对某个人有效的方式,对另一个人却未必有效。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这就意味着我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教学时,我首先立足于全体同学,基本的知识点,让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以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后习题的选择也要体现层次,每节课后的练习以及A组习题是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必须人人都要掌握的;B组习题增加难度,是基本知识的灵活应用,中等以上的同学要掌握;C组习题许多是开放性,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去研究探索,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十分有利。因此我在教学中对有些学生侧重接受式学习,有些学生侧重探究式学习。对学习能力较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我基本上不让这些学生去做C组习题,省下时间理一理基本知识点,把例题细致地讲解给这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弄懂弄通课后练习,A组习题,适当地补充难度相近、题型相似的习题让这部分同学去练习,让他们掌握今后生活中所必需的数学,这部分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于成绩拔尖的学生,例题让学生去探究,课后练习、A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只要他们掌握基本方法,即使有时计算出现这样那样的粗心错误,也没有反复地让学生去练习,把重点放在知识点间的联系、知识体系的建立、知识的拓展、开放性问题的探索上,这一部分学生以探究学习为主。
  四、重结论,更重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
  我国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去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它从源头剥离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变重“学会”为重“会学”。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判定时我是这样做的:先提出问题,给一个△ABC,若知道其中的三个元素,你能用直尺、圆规画出这个三角形吗?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研究,随后叫三个同学上黑板板演。有画出来的,也有没画出来的,还有没按教材中给的次序画出来的。首先有同学们利用三角形的三边长,画出了一个三角形。我当时就让他在纸上再利用这三边画另一个三角形,比较这两个三角形,可以把纸上的两个三角形剪开,再叠放在一起发现它俩重合了——全等了,这两个三角形为什么会全等呢?我们在作三角形时做了什么要求?这时我在黑板上让学生叙述一下已知三边作三角形的方法及边边边定题,其他的几个全等判定定理我都是用类似的方法得到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当然让学生探索,也意味着学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意味着学生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看似所获不大,但它是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问题解决”,更重视“问题提出”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怎样解决问题,对提出问题则要求不高。而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而转变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师生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友好相待,用赏识、赞许、鼓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包括荒唐、可笑的问题,让学生愿意提出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启迪思维唤起好奇心。有一次我上课时,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游戏: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分发8张长方形纸牌,用这8张纸牌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看哪个小组拼成的长方形种类多。同学们可感兴趣了,拼成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在拼成的长方形中,有纵5张、横3张的,还有拼成一个正方形,可正方形中间还有一个小正方形的洞,量一量这个洞的边长是2cm。这个游戏后让学生讨论:这其中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呢?有的大长方形,形状只要是小纸牌都可以拼成,而有的就不行了,哪些行,哪些不行?有些形状的大长方形是需要特殊的纸牌才能拼成的,它们特殊在什么地方呢?这一节课,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思维极其活跃;
  3.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教学生对问题进行变更、拓展、引申;教学时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由地去猜测、想象,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猜测、想象进行反思。
  不久前,我们正进行“全等三角形”这一章的学习,课本例9是证明: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讲解时,让学生分析:你能猜想一下,全等三角形还有哪些可能的性质呢?你能说明理由吗?你能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吗?
  学习新课程标准,会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是教学质的飞跃,对学生来说是一辈子受用的财富。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八中学)
其他文献
我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两三晚的补习课。我的家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得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When I was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re were a
今天,老师叫我们听风扇的声音。(直截了当,交代事件)老师先把风扇开到二档。我看见风扇慢慢地转着,只有一点嗡嗡的声音,真像一个老婆婆在慢悠悠地散步。(看——听——想) To
在问题情景的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原则进行针对性地设计,致力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过程中,自主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过程。 In the design of probl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
为了促进幼儿园的建设,加强幼儿园的管理,“六一”前夕省人事厅保险福利处在省文化厅艺术幼儿园召开了省直机关幼儿园负责人座谈会。会上省文化厅艺术幼儿园介绍了经验。他
大量实践表明,焦粒焙烧较之铝液焙烧能明显的提高槽寿命,且能节省电能,因此此技术已被众多铝企业采用。本文通过对南山铝业公司300kA预焙槽焦粒焙烧启动新技术的阐述,对今后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意蕴十分丰富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国际意识亦即世界意识,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历史的发展,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还不够,还要给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创造阅读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一个舒适、安静的氛围下读书。首先,我专门在教室里的窗台上摆放了许多有价值,有
新年临近,爸爸买回来许多五花肉,还买了好些猪小肠,一看就知道是准备灌香肠。下午,一吃好午饭,全家人就忙碌起来了。爷爷把猪小肠刮洗得干干净净,爸爸在忙着切肉。只见他把猪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外语特色国际学校,学校直属北京外国语大学,含小学、初中、高中和国际课程教育。一、历史沿革1959年至1964年,为适应我国各项事业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