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推广,全国各地开展的相关教学研究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几年间迅速涌现出来。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现代教师面临着理念更新和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习惯需要深刻变革。然而,就像社会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样,教育的变革也并非朝夕之事,翻转课堂的实验改革之路更是存在着坎坷和荆棘。面对这样的大环境,有人蓄势待发,有人慎重观望,有人墨守成规。面对教师群体的状态,如何做好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实验培训,探索教学新路,就成为学校教研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4年9月,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有12所中小学参与了“翻转课堂”实验与研究课题活动,学校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数理化和信息技术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当中。经过半年的实验活动,有了些许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也暴露出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教师“脉络不通处”入手
武侠书里通常会描写这样的情景,门派祖师爷一边对一个小徒弟发功,一边说:“老夫今天打通你的任督二脉,不日你便可称霸武林了!”同样,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中,很多教师反映,翻转课堂是很好,但我们不会制作微视频怎么办?不会设计课前和课中的活动怎么办?学生们没有设备怎么办?教师们存在这些实际问题和顾虑,正是因为教师自己打不通经脉、入不了法门,需要亲授和实践。
1. 解决微课制作的技术难关
很多一线教师一开始“翻转”就打起退堂鼓。为什么?不会制作微课。为了解决教师们的技术难关,我们在实验之初,就在微机室里进行了微课制作的技术培训,从视频的下载、格式转换、软件安装和使用技巧、视频录制和制作等多方面帮助教师们解决问题(如图1)。
有的教师对视频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们感受着信息技术的巨大能量,体会它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在机房中的学习只是亲授和实践的一小部分,以“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抓手,务实、高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才能帮助教师真正打通经脉。
2. 解决对“翻转”的理解难题
走入课堂求真知。翻转课堂是一种理念,只有将其恰当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才能看出实验中的问题。因此,实验的半年中,我们在已经开展实验的班级和学校里,组织实验教师出示汇报课,各校间结对听课进行互评,帮助实验教师找出问题进行研究,这些活动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家引领指方向。实验过程中,我们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金陵和黎加厚来做专题报告。教师们通过学习,更加明确了教学的方向。
3. 解决终端的数量不足
在二三线城市的普通中小学,由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观念问题,以及受资金和制度所限,还达不到人手一台信息终端的配置。曾经有一位实验教师,强烈要求本班学生带手机进入班级,但最终因管理和学生自我约束力等问题,这个计划“流产”了。但是,达不到人手一台终端设备,并不代表我们就无法进行实验了。
有效地利用学校的现有设备,不失为明智之举。学校将微机室分给语数外物化各个学科使用。排除了信息技术的上课时间,微机室的其他时间都安排了各科课表(如图2)。在寄宿制的学校,每天的自习课安排了学生在微机室中学习。针对终端数量不足,还在教室门外配备了公用计算机供学生随时使用。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阶段性困境
有人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可是实验实施半年来,我们感觉总是解决了前一个问题,又有更深层的问题接踵而至。
1. 对微课制作技术有更高需求
教师经过前期的技术学习,已经具备了录制视频的基础能力,但教学工作的繁忙和录制微课的烦琐,让一些刚刚学会操作的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教师们开始尝试网络搜索和截取课堂实录片段,但这些不是出自本人之手的作品,难免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应用起来与本人教学风格有些不符。也有教师对微课制作技术着了迷,除了普通的录制效果,还想实现视频的交互功能,如填空、选择、判断等交互功能。
2. 微课资源过于零散
参加翻转课堂实验的教师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虽有几所学校以学科组来参加活动,但大都各自为战,没有将本学科的微课资源系统化,这将出现很多重复性劳动,耗费大量人力资源。这也是实验之初的必然情况,是“打通经脉”之前的疼痛过程。
3. 对微课教学法的认识片面、单一
对于一节课中知识的传授,微课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知识化整为零,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不断看到希望。但在实验中我们也发现,由于教师对微课认识的局限性,有的微课是以知识讲解的类型出现。部分对“翻转”理念认识不到位的教师,教学过程也与传统课堂无太大差异,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课堂:一节课的知识任务化了、细化了,但教学方式依然是讲授式的,只不过知识的讲授由人讲变成了机讲,信息终端就变成了课上的“保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角色并没有定到位。
“翻转课堂”实验的进一步设想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不怕暴露问题,有问题才说明真的实验过了。经历了挫折和反思之后,眼光才能放得更长远,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出路。
1. 微课制作的技术支持
在实验开始时,教师们使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只能录制电脑屏幕,操作最为简单,但满足不了他们编辑视频的需求。后来,找到了适合初学者要求的编辑软件——黎加厚教授推荐的Camtasia Studio,它满足了视频编辑的要求,并可以在视频中配上字幕信息,给教学带来了方便。但是随着使用的深入,我们发现它的交互控制功能做得并不完善。如果生成了带有交互性的影片,再用“暴风影音”播放时,常常会跳过交互等待的过程,继续播放下一段内容,从而失去了交互的意义。于是我们找到了另一款具有丰富交互功能的编辑软件——Adobe Captivate(简称“CP”)。它能够录制计算机屏幕上所有动作,并立即建立交互式Flash格式的文件,更适合制作带有选择、判断功能的交互性视频。其中的“示范模式”,能够在保存时智能地添加注释信息,“训练模式”则可以将录制时的每个鼠标动作做成带有交互功能的操作测试题,非常适合信息技术学科讲解操作步骤时使用。 当然,它的编辑难度更上了一个台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集体培训等方式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 资源库的建设
我们把整个学科按照其内在逻辑划分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或者进行主题化教学,建立学科的知识树(如图3)。比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题网站制作和PPT制作,通过教师的分工合作或资源共享,整合起每个知识点的优质微课资源,将资源利用最大化。
我们可以使用360云盘、QQ群或网校平台等方式搭建起简单有效的共享平台。整个学科的知识树构建也可以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备课组反复修订完善,根据教师的特长统筹安排人力资源(如图4)。
3. 翻转课堂理念的再认识
(1)从微课到微课程
翻转课堂中的微课不再是碎片式的知识讲解,应该上升到课程的高度。微课程就是要把微课、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信息技术课中Photoshop单元的《图像合成》一课,有教师将整个作品的操作过程分步录制了微课,学生看完微课操作后再重复操作过程。学生的演示操作对了,教学任务就算达成了。但在微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微课后产生的问题。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有学生在看过微课后,还是做不出作品来。原因是多样的,如图层变换后没有及时按回车确认,图层上下级关系不紧密,不用的选区没有及时取消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本节课的直接知识点,但都会阻碍学生完成整个作品,体现了学生对操作的理解和认知,需要教师上课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解决。
(2)突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计算机能做的事情交给计算机来做,而计算机不能做的事情必须由人来做。翻转课堂实验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如何制作视频,而是如何创造出鼓舞人心、面对面的课堂学习环境,所以教学设计显得更加重要。
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情景中开展个性化的学习。针对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易错点及其学习中的障碍点,采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下收集、整理的问题性质决定怎样上课,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如数学中的“追击和相遇”问题,本来可以根据知识的层次来录制微课,但在了解学情后发现,其实学生学习的障碍点是不会画线段图,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如何画线段图”做成一节微课,并围绕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随着对翻转课堂认识的逐渐深化,微课的类型可以不只是操作讲解类的,还可以是概念、规则、方法等类型,应用方式也可以是多方位的。它可以应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资源,也可以应用在复习课中,例如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复习,对考试难题的讲解,甚至可以用在德育环节中。
翻转课堂实践中,微课制作会经历从浓缩版到简洁版的转变,教学设计也会从侧重知识的掌握到让学生会应用、会表达,进而到达让学生会思考、会分析的学科思想高度。课堂翻转后,课堂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敏锐地意识到多数学生的困惑,及时形成解决方案并给予引导。
4. 翻转形式的多样化
实验中我们发现,家校翻转更适合走读生居多的学校。校内翻转适合寄宿制学校或信息终端不足的学校,学生晚自习时就可以到机房或在校园内的设备上学习。课内翻转则适合信息技术学科或艺术学科,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翻转优势,上课时学生就拥有一对一的信息终端,又没有课后作业,需要利用上课时间完成一切教学活动。无论采用哪一种翻转形式,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科需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5. 学习分析反馈的重要性
在翻转课堂实验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在家学了没有、学到什么程度、哪里做错了、比例有多少、哪儿出了问题以及他们花费了多长时间……可见,只有把握好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正因为如此,我们开始尝试使用各种学习分析反馈软件。从刚开始的微信、QQ投票和“问卷星”,到后来的“淘题吧” “一起作业网”“四叶草”社区,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受益,也同样使教师受益。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实施,高水平的教育机会均等将由社会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越来越多的教学服务平台将会出现,这些都让我们期待和向往。
翻转课堂实验促使我们对信息技术变革教学产生了新的思考和认识。马云说过,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而我们看见了,看中了,也开始看懂了,并且正行走在“翻转课堂”实验的路上。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张店区教师进修学校)
2014年9月,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有12所中小学参与了“翻转课堂”实验与研究课题活动,学校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数理化和信息技术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当中。经过半年的实验活动,有了些许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也暴露出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教师“脉络不通处”入手
武侠书里通常会描写这样的情景,门派祖师爷一边对一个小徒弟发功,一边说:“老夫今天打通你的任督二脉,不日你便可称霸武林了!”同样,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中,很多教师反映,翻转课堂是很好,但我们不会制作微视频怎么办?不会设计课前和课中的活动怎么办?学生们没有设备怎么办?教师们存在这些实际问题和顾虑,正是因为教师自己打不通经脉、入不了法门,需要亲授和实践。
1. 解决微课制作的技术难关
很多一线教师一开始“翻转”就打起退堂鼓。为什么?不会制作微课。为了解决教师们的技术难关,我们在实验之初,就在微机室里进行了微课制作的技术培训,从视频的下载、格式转换、软件安装和使用技巧、视频录制和制作等多方面帮助教师们解决问题(如图1)。
有的教师对视频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们感受着信息技术的巨大能量,体会它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在机房中的学习只是亲授和实践的一小部分,以“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抓手,务实、高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才能帮助教师真正打通经脉。
2. 解决对“翻转”的理解难题
走入课堂求真知。翻转课堂是一种理念,只有将其恰当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才能看出实验中的问题。因此,实验的半年中,我们在已经开展实验的班级和学校里,组织实验教师出示汇报课,各校间结对听课进行互评,帮助实验教师找出问题进行研究,这些活动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家引领指方向。实验过程中,我们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金陵和黎加厚来做专题报告。教师们通过学习,更加明确了教学的方向。
3. 解决终端的数量不足
在二三线城市的普通中小学,由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观念问题,以及受资金和制度所限,还达不到人手一台信息终端的配置。曾经有一位实验教师,强烈要求本班学生带手机进入班级,但最终因管理和学生自我约束力等问题,这个计划“流产”了。但是,达不到人手一台终端设备,并不代表我们就无法进行实验了。
有效地利用学校的现有设备,不失为明智之举。学校将微机室分给语数外物化各个学科使用。排除了信息技术的上课时间,微机室的其他时间都安排了各科课表(如图2)。在寄宿制的学校,每天的自习课安排了学生在微机室中学习。针对终端数量不足,还在教室门外配备了公用计算机供学生随时使用。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阶段性困境
有人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可是实验实施半年来,我们感觉总是解决了前一个问题,又有更深层的问题接踵而至。
1. 对微课制作技术有更高需求
教师经过前期的技术学习,已经具备了录制视频的基础能力,但教学工作的繁忙和录制微课的烦琐,让一些刚刚学会操作的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教师们开始尝试网络搜索和截取课堂实录片段,但这些不是出自本人之手的作品,难免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应用起来与本人教学风格有些不符。也有教师对微课制作技术着了迷,除了普通的录制效果,还想实现视频的交互功能,如填空、选择、判断等交互功能。
2. 微课资源过于零散
参加翻转课堂实验的教师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虽有几所学校以学科组来参加活动,但大都各自为战,没有将本学科的微课资源系统化,这将出现很多重复性劳动,耗费大量人力资源。这也是实验之初的必然情况,是“打通经脉”之前的疼痛过程。
3. 对微课教学法的认识片面、单一
对于一节课中知识的传授,微课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知识化整为零,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不断看到希望。但在实验中我们也发现,由于教师对微课认识的局限性,有的微课是以知识讲解的类型出现。部分对“翻转”理念认识不到位的教师,教学过程也与传统课堂无太大差异,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课堂:一节课的知识任务化了、细化了,但教学方式依然是讲授式的,只不过知识的讲授由人讲变成了机讲,信息终端就变成了课上的“保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角色并没有定到位。
“翻转课堂”实验的进一步设想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不怕暴露问题,有问题才说明真的实验过了。经历了挫折和反思之后,眼光才能放得更长远,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出路。
1. 微课制作的技术支持
在实验开始时,教师们使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只能录制电脑屏幕,操作最为简单,但满足不了他们编辑视频的需求。后来,找到了适合初学者要求的编辑软件——黎加厚教授推荐的Camtasia Studio,它满足了视频编辑的要求,并可以在视频中配上字幕信息,给教学带来了方便。但是随着使用的深入,我们发现它的交互控制功能做得并不完善。如果生成了带有交互性的影片,再用“暴风影音”播放时,常常会跳过交互等待的过程,继续播放下一段内容,从而失去了交互的意义。于是我们找到了另一款具有丰富交互功能的编辑软件——Adobe Captivate(简称“CP”)。它能够录制计算机屏幕上所有动作,并立即建立交互式Flash格式的文件,更适合制作带有选择、判断功能的交互性视频。其中的“示范模式”,能够在保存时智能地添加注释信息,“训练模式”则可以将录制时的每个鼠标动作做成带有交互功能的操作测试题,非常适合信息技术学科讲解操作步骤时使用。 当然,它的编辑难度更上了一个台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集体培训等方式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 资源库的建设
我们把整个学科按照其内在逻辑划分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或者进行主题化教学,建立学科的知识树(如图3)。比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题网站制作和PPT制作,通过教师的分工合作或资源共享,整合起每个知识点的优质微课资源,将资源利用最大化。
我们可以使用360云盘、QQ群或网校平台等方式搭建起简单有效的共享平台。整个学科的知识树构建也可以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备课组反复修订完善,根据教师的特长统筹安排人力资源(如图4)。
3. 翻转课堂理念的再认识
(1)从微课到微课程
翻转课堂中的微课不再是碎片式的知识讲解,应该上升到课程的高度。微课程就是要把微课、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信息技术课中Photoshop单元的《图像合成》一课,有教师将整个作品的操作过程分步录制了微课,学生看完微课操作后再重复操作过程。学生的演示操作对了,教学任务就算达成了。但在微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微课后产生的问题。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有学生在看过微课后,还是做不出作品来。原因是多样的,如图层变换后没有及时按回车确认,图层上下级关系不紧密,不用的选区没有及时取消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本节课的直接知识点,但都会阻碍学生完成整个作品,体现了学生对操作的理解和认知,需要教师上课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解决。
(2)突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计算机能做的事情交给计算机来做,而计算机不能做的事情必须由人来做。翻转课堂实验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如何制作视频,而是如何创造出鼓舞人心、面对面的课堂学习环境,所以教学设计显得更加重要。
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情景中开展个性化的学习。针对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易错点及其学习中的障碍点,采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下收集、整理的问题性质决定怎样上课,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如数学中的“追击和相遇”问题,本来可以根据知识的层次来录制微课,但在了解学情后发现,其实学生学习的障碍点是不会画线段图,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如何画线段图”做成一节微课,并围绕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随着对翻转课堂认识的逐渐深化,微课的类型可以不只是操作讲解类的,还可以是概念、规则、方法等类型,应用方式也可以是多方位的。它可以应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资源,也可以应用在复习课中,例如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复习,对考试难题的讲解,甚至可以用在德育环节中。
翻转课堂实践中,微课制作会经历从浓缩版到简洁版的转变,教学设计也会从侧重知识的掌握到让学生会应用、会表达,进而到达让学生会思考、会分析的学科思想高度。课堂翻转后,课堂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敏锐地意识到多数学生的困惑,及时形成解决方案并给予引导。
4. 翻转形式的多样化
实验中我们发现,家校翻转更适合走读生居多的学校。校内翻转适合寄宿制学校或信息终端不足的学校,学生晚自习时就可以到机房或在校园内的设备上学习。课内翻转则适合信息技术学科或艺术学科,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翻转优势,上课时学生就拥有一对一的信息终端,又没有课后作业,需要利用上课时间完成一切教学活动。无论采用哪一种翻转形式,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科需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5. 学习分析反馈的重要性
在翻转课堂实验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在家学了没有、学到什么程度、哪里做错了、比例有多少、哪儿出了问题以及他们花费了多长时间……可见,只有把握好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正因为如此,我们开始尝试使用各种学习分析反馈软件。从刚开始的微信、QQ投票和“问卷星”,到后来的“淘题吧” “一起作业网”“四叶草”社区,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受益,也同样使教师受益。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实施,高水平的教育机会均等将由社会性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越来越多的教学服务平台将会出现,这些都让我们期待和向往。
翻转课堂实验促使我们对信息技术变革教学产生了新的思考和认识。马云说过,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而我们看见了,看中了,也开始看懂了,并且正行走在“翻转课堂”实验的路上。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张店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