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在已经完成高职高专录取的省份,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高专院校遭遇“零投档”。陕西省的统计数据是,在陕西参加招生的文史类院校,有139所院校遭遇“零投档”;理工类多达181所。安徽省文理科累计有约120所高职专科院校线上零生源,贵州省今年同样有近160所高职专科院校“零投档”。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零投档”现象展开热议。
对高职“零投档”绝不能反应迟钝
《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称,近些年,生源危机是个不争的事实:据有关测算,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于2008年达到峰值,随后至2020年前后逐年下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免费,中职毕业生规模扩大,适龄人口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放弃高考人数逐年增加;国外高校加大在中国的招生力度,港澳地区高校介入内地揽才,高中生自主选择权增加……高等教育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这些年,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确实施了各类举措,比如注册入学、专业预警、分类招考等,但行政包办并非万能,结果也非卓有成效。相关举措不仅给公众带来误解,也导致一些公办院校对上级主管部门和政策的过分依赖,行政一旦放手,这些“家养”的院校没有野生的能力,缺乏独立应对危机的灵活性。
高职“零投档”现象需要理性解读
《中国教育报》发文称,高职院校招生遭遇“零投档”并非新鲜事物。我们需要对高职院校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零投档”现象给予客观认识和理性解读。
首先是对“数字”的理性认识。以陕西省为例,该省今年参加招生的文史类院校有597所,其中139所院校遭遇了“零投档”;理工类640所院校中,“零投档”院校多达181所。光从纯数字上看,确实怕人,并很容易让人将高职院校与“招不到学生”、“关门倒闭”之类的敏感热词挂起钩来。而事实上,今年共有1237所高职院校在该省投放了120076个高职招生计划,其中有84073名考生成功投档,占整个招生计划的70.02%。通过这样的对比,“零投档”数字的“危险系数”将会舒缓许多。
其次是对“灾情”的理性认识。我们需要查实究竟哪些学校是“零投档”的主角。其中,“外省计划”、“中西部地区”、“弱势行业”、“民办院校”等诸多关键词不容忽视,它可以帮助人们比较理性地解读“灾情”,而避免陷于盲目的恐慌。
再次是对“原因”的理性认识。离开了理性分析和刨根问底,我们很容易将高职院校的“零投档”归因于学校办学质量不高、信誉不好,这样的判断显然有失客观和公允。如果我们忽略了地域弱势、行业弱势、“90后”独生子女恋家、民办院校不享受政府财政支持而收费较高等诸多客观因素,就会对高职院校的“零投档”产生误判,甚至会影响到国家依此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和顶层设计。
直面高职“零投档”危机背后的问题
熊丙奇表示,要让高职院校度过“零投档”危机,必须直面这背后的真实问题,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其出路有三:一是消除一系列歧视高职高专的制度,包括取消高考招生中的一本、二本、三本等批次划分,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平等竞争。二是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引导高职院校形成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和特色,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以往走规模发展路线,转向以特色立校。高职院校应该针对招生中的“零投档”问题,分析自身办学的原因,不能把问题归于生源问题、区域问题。而要让高职院校能应对生存危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给学校自主权,结合社会需求,自主设置专业、课程,采取适合本校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推进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让高职实行宽进严出的办学。
对高职“零投档”绝不能反应迟钝
《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称,近些年,生源危机是个不争的事实:据有关测算,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于2008年达到峰值,随后至2020年前后逐年下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免费,中职毕业生规模扩大,适龄人口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放弃高考人数逐年增加;国外高校加大在中国的招生力度,港澳地区高校介入内地揽才,高中生自主选择权增加……高等教育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这些年,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确实施了各类举措,比如注册入学、专业预警、分类招考等,但行政包办并非万能,结果也非卓有成效。相关举措不仅给公众带来误解,也导致一些公办院校对上级主管部门和政策的过分依赖,行政一旦放手,这些“家养”的院校没有野生的能力,缺乏独立应对危机的灵活性。
高职“零投档”现象需要理性解读
《中国教育报》发文称,高职院校招生遭遇“零投档”并非新鲜事物。我们需要对高职院校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零投档”现象给予客观认识和理性解读。
首先是对“数字”的理性认识。以陕西省为例,该省今年参加招生的文史类院校有597所,其中139所院校遭遇了“零投档”;理工类640所院校中,“零投档”院校多达181所。光从纯数字上看,确实怕人,并很容易让人将高职院校与“招不到学生”、“关门倒闭”之类的敏感热词挂起钩来。而事实上,今年共有1237所高职院校在该省投放了120076个高职招生计划,其中有84073名考生成功投档,占整个招生计划的70.02%。通过这样的对比,“零投档”数字的“危险系数”将会舒缓许多。
其次是对“灾情”的理性认识。我们需要查实究竟哪些学校是“零投档”的主角。其中,“外省计划”、“中西部地区”、“弱势行业”、“民办院校”等诸多关键词不容忽视,它可以帮助人们比较理性地解读“灾情”,而避免陷于盲目的恐慌。
再次是对“原因”的理性认识。离开了理性分析和刨根问底,我们很容易将高职院校的“零投档”归因于学校办学质量不高、信誉不好,这样的判断显然有失客观和公允。如果我们忽略了地域弱势、行业弱势、“90后”独生子女恋家、民办院校不享受政府财政支持而收费较高等诸多客观因素,就会对高职院校的“零投档”产生误判,甚至会影响到国家依此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和顶层设计。
直面高职“零投档”危机背后的问题
熊丙奇表示,要让高职院校度过“零投档”危机,必须直面这背后的真实问题,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其出路有三:一是消除一系列歧视高职高专的制度,包括取消高考招生中的一本、二本、三本等批次划分,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平等竞争。二是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引导高职院校形成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和特色,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以往走规模发展路线,转向以特色立校。高职院校应该针对招生中的“零投档”问题,分析自身办学的原因,不能把问题归于生源问题、区域问题。而要让高职院校能应对生存危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给学校自主权,结合社会需求,自主设置专业、课程,采取适合本校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推进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让高职实行宽进严出的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