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低头

来源 :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sh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因为小门的门框过于低矮,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他的前辈微笑着对他说:“很疼是吧?可是,这应该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你要记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人世间,你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
  从此,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生活中,“低头”的时候很多,“低头”的原因也很多,人们对“低头”的看法有褒有贬,并不相同。请联系现实生活,以“低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引】
  从内涵看,“低头”有两层含义:一、可看成具体的、真实的动作;二、可看成一种抽象的态度。从感情色彩角度思考,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可把“低头”看成一种礼仪,一种谦逊的态度,一种谋事的策略(比如当生命的重荷负载过多,就低一低头,卸去那份多余的沉重;又如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也要学会“低头”,这样才能正视错误。)——这是值得肯定与赞美的。另一方面,可把“低头”看作软弱、妥协、屈服或盲目顺从——这是应该否定、批判的。由此,我们可从以下角度构思作文:一、低头是美的;二、敢于低頭;三、永不低头。
  再从构思看,两种较为稳妥的方法是:横比和纵比。因为孤立、静止地说某人“低头”的利弊,可能会给读者“贴标签”的感觉,而横比则可以让他人来衬托出“低头”的价值或后果,纵比则可以在动态的发展中展露“低头”的历程。两种写法各具妙处,但异曲同工。
  【名家示范】
  躬身实践
  低头做事最为重要
  张保振
  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不是如《后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怎么干?干了,利弊得失是什么?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助“外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还要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有数的拍板决策权。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什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目不两视,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
  朱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
  【赏析】
  这篇评论按“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述:开篇总说“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中间分说“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和“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后者又分“用脑做事”“调研做事”“低调做事”“专心做事”等多层加以拓展);结尾处引用了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话(句中的“知”是指知道“低头做事”的重要性,“行”是指躬身实践“低头做事”的原则),紧扣中心,深化主题。
  综观全篇,引用得当丰富,分析切中肯綮。
  【学生佳作】
  学会低头
  江苏省太仓市初级中学   苏李婷
  曾有人问苏格拉底,天地间的距离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回答:“三尺。”提问者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来?”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想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苏格拉底一语道出了智者的处世之道:学会低头。
  学会低头,是一种智慧。生活中,不可能面前的每一扇“门”都符合我们的身高、体型,它们或矮或窄,智者懂得弯一弯腰,侧一侧身;而固执者则经常碰壁,甚至被撞得头破血流。
  蔺相如面对挑衅,选择了容忍;廉颇面对错误,选择了悔改。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低头”:前者体现了胸襟与气度,后者则显示出勇气与坦荡。如果蔺相如不能容忍与退让,如果廉颇放不下所谓的尊严而不去负荆请罪,那么根本无法成就一段“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在崇尚个性的今天,不少心高气傲的年轻人视“低头”为“懦弱”。更有甚者,视之为世俗的媚态,而一味地自命清高。其实,学会低头并不是顶礼膜拜、诚惶诚恐或者逆来顺受;少一点傲气,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傲骨。相反,它不仅是我们待人接物的一种风度与修养,也是一个人立身成事的策略。
  “低头”,可以是一种“蓄势”的方式,目的是“待发”。据说企鹅将要登陆前,会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水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产生的压力和浮力也就越大,为蹿出水面、腾空而起的那一刻积聚了力量。这种方式虽然看起来愚笨,却颇有成效。
  会低头的人懂得“蓄势待发”,他们深知只有甘心沉下去,才有可能浮上来。曾经被吴国大败的勾践,就明了这个道理。他虽然屈服求和,但在以后的十年中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灭掉了吴国。勾践这类人虽然暂时低下了头,却把目光放在了更远处。这无疑是处世的睿智与立业的艺术。相反的,项羽做不到忍辱负重,他用自己的手,结束了大起大落的一生。如果项羽没有自刎乌江,历史是否会重新书写呢?这自然是不得而知的。但至少,西楚霸王重振威风的希望还是存在的。但他却断送了这一切,只因不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难以忍受一时之辱。这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惜呢?
  学会低头,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饱满的稻穗会低头,不成熟的稗子则自以为是地高昂着头颅。
  低一低头,多一点坦然与气度,少一点清高与固执,或许人生路上的“小门”,通向的正是明媚的春天。
  【评  语】这篇作文有几个突出的优点:一、思路清晰。开篇由一个小故事引出论点,读来饶有情趣;接下来,先论“学会低头”“是我们待人接物的一种风度与修养”,再论“也是一个人立身成事的策略”,篇末则以“或许人生路上的‘小门”,通向的正是明媚的春天”收束全文。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结构严谨。二、说理透彻。文章的事实论据主要来自中学教材,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堆砌材料或一引了之,而是在概述后有入情入理的剖析,加上鲜明的正反对比论证和贴切的比喻论证,有效增强了说服力。三、语言表达有意蕴。比如“学会低头并不是顶礼膜拜、诚惶诚恐或者逆来顺受;少一点傲气,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傲骨”“饱满的稻穗会低头,不成熟的稗子则自以为是地高昂着头颅”等,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其他文献
天渐渐入了秋,窗外的桂花树如往年一样盛开,朵朵桂花像雪似的飘落下来,洋洋洒洒。我的思绪被拉回姥姥家的老屋。(开篇点题,“思绪被拉回”,为下文做铺垫。)  老屋是一栋两层高的楼房,屋门口有成片的鱼塘,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高大、粗壮的桂花树。我的房间在一层,靠窗的地方摆放着我的书桌,窗外正是那盛开的桂花树。每次回老家,书桌前便是我最喜爱的地方。坐在桌前,看着窗外的桂花树,心里便会感到十分舒畅。(“窗外”
期刊
有那么一种甜,它只有在特定的一方水土,才能在人们的口中绽放出甜味儿,承载起人们的生活。(开篇点题,既明确中心,也暗示了“甜”的含义,吸引读者。)   秋季的崇明岛,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庄稼成熟时散发出的清香。清晨的露水顺着沉甸甸的麦穗缓缓滑下,惊了一旁休憩的一只不知名的小虫子。(环境描写,嗅觉与视觉的巧妙结合,写出了秋季崇明岛的美好与静谧。)  秋风拂过脸庞时,便是甜芦粟最为得意的时刻。遥望田间,一
期刊
秋季难测的气候总能令一大批人病倒。去年秋末,一不注意,我也中了招。某天,我在家养病,清了清发哑的嗓子,取几粒惨白的药片,一口吞入,再抓起水杯猛灌一通,方将那不带糖衣的药咽下。一阵苦涩从味蕾大肆蔓延开去,不久便占领了整个口腔。我四处翻找,想弄些甜食压压这嚣张的苦味儿。  拉开某只抽屉时,角落里一只小袋子映入眼帘,袋口的绳结令我想起里边装着百合粉。我仿佛见了救星,急切地拉开绳结,调粉,边兑热水边搅拌。
期刊
有一种甜,是夏日的凉爽;有一种甜,是西瓜的甘甜;有一种甜,是爱的味道。(开头一组排比句不仅说明“甜”的丰富含义,更加突出了文章中心。)  每天網课下了课,我都极速地冲出闷热的房间,坐到餐桌前,吃着那满满一碗冰凉的西瓜。那切好的一块一块的西瓜散发着清新的果香。不等坐稳,我就拿起叉子,将一大块西瓜送入口中,那沁人心脾的甜洗去了我一天的疲倦,也不禁佩服妈妈竟能在五月买到这样甜的西瓜。而这个时候,妈妈总站
期刊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意是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能看到不同的景象。其实,我们在记叙文写作中也有同样的情况。  徜徉景区,选好最佳角度,可以拍出一张极具风格的照片;写人叙事,寻找创新角度,可以写出一篇别有洞天的文章!所以,要想让你的文章赢得读者的青睐,就得注意选择叙述视角。  我们该怎样选取叙述视角呢?“第一人称视角”是首选。这种叙述视角是以“我”(或“我们”)的口吻,叙
期刊
我的舞台,充满了梦想的色彩。(开门见山,紧扣题目,直抒胸臆。)  梦想这个词,似乎离我们十分遥远。小时候懵懵懂懂,曾羡慕过流浪爷爷的潇洒,也羡慕小卖部老板的应有尽有。童年时,类似的梦想质朴、纯真,却也犹如一颗颗闪耀在我心中的星星,点缀着童年的天空。长大之后开始学习各种知识,初步接触社会。此时提及梦想,虽不像以前那样幼稚,但也是千篇一律:努力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以此来敷衍长辈,应付自
期刊
我想,我一定是喜欢大丽菊的。  鲜艳美丽的色彩,层层叠叠的花瓣,在阳台上,在阳光里,晶莹的露珠折射出灿烂的光芒,仿佛也折射出许先生的笑容——银白的发丝和眼角的鱼尾纹,满溢着慈祥的笑意。  我在浇花的闲暇,莫名陷进回忆的漩涡。  许先生是我的外婆。我只知道她姓许,因为她年轻时曾是教书先生,所以当地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亲切热情地称呼她为许先生。才牙牙学语的我,便也跟着叫“许先生”。  许先生的眼睛不大
期刊
我喜欢温暖的春天,更喜欢故乡多彩的秋天。(开篇点题。)  秋天来了,天气逐渐凉爽起来。湛蓝的天空,如同刚被清水洗过一样,几朵白云在天空中悠闲地游荡,时而像一条条丝巾,曼舞轻挥;时而又集成一幅似明若暗的绸带,绵延不断。这时,大雁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天际飞来,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它們一定也在享受这怡人的秋色呢。(描绘秋日的天空,突出天空的高远、湛蓝。)  秋阳下,高粱涨红了脸,绿色
期刊
夏天,是栀子花开放的季节。那几朵洁白无瑕的栀子花,在我的房里悄然绽放。   栀子花被插在一个盛满水的瓶子里。相对于扎根于泥土中而言,插在水中的栀子花为了绽放出自己的美丽几乎拼尽了全力。所以,花开得又多又大,与清水映衬着。细小的花蕊是淡黄色的,总是向外扩散着浓香,让我想起作家汪曾祺描写栀子花的句子:栀子花粗粗大大的,又香的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的痛
期刊
夏日的天气总是那么的闷热,灼热的阳光照射着我的皮肤。我随手将一瓶水放入书包中,气喘吁吁地跑到车站。(开篇的环境描写突出天气炎热,衬托“我”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男孩暖心的帮助做铺垫。)  汗水打湿了我的T恤,我焦急地等待着公交车。这时,一张纸巾映入眼帘,一个小朋友对我说:“哥哥,擦擦汗吧。”我愣了一下,一丝温暖从我心中流过,“谢……谢谢。”我接过纸巾,擦了擦汗水。(一个细微的动作,两句简短的对话,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