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语文教材编选的课程价值取向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471151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各地语文教材中名家经典文章的“大换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但此次争论反映出教科书编选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倾向,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科书;经典课文;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9-0013-03
  
  近来,各种新版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经典课文大换血”、“鲁迅作品大撤退”等现象成为引起各方广泛关注的问题,各种争论此起彼伏,论战不断,甚至教育部特地出来澄清鲁迅的文章并未“大撤退。①为什么会出现“经典课文大换血”等现象?这些争论反映出哪些变化,怎样认识这些变化?我们可以从课程社会学角度对由语文教科书“经典课文大换血”引发的各种争论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提出
  
  语文教科书“经典课文大换血之争”缘于编剧刘毅在其微博发帖称“20多篇经典文章被新教材踢出局”,据说被舍弃的课文有:《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牛郎织女》等。②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教材换血”的讨论盛行于网络。各地新闻媒体也乘势跟进,高密度发文关注,各界对此的争论也不断激烈。这其中,逐渐分为力挺者和强烈反对者两派,而且各执一词。
  关于这些课文取舍缘由的论述很多,如“中国教育需要改革,可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删除了不少佳作”、“发挥经典课文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接轨”、“教科书编选价值取向应该多元”、“一些经典课文已经落伍,不合时代潮流和学生口味”、“部分课文被编入选修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学生有自选自读的能力”、“部分课文违反常识、法律、社会准则,危害很大”等等不一而足。这里择取几篇争议较大的课文和比较有代表性的理由罗列如下。
  
  各方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此次争论做了分析研究,略显遗憾的是,鲜见从课程社会学角度加以分析的研究。本次语文“经典课文大换血”实质上是课程改革在教材编选上的反映,吴永军教授认为:“作为社会化基本内容的载体和社会控制的中介,教科书历来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这是人所共知也是历代统治阶级所共求的事实。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教科书所传递的或明或暗的信息与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价值、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总有某些偏差。”③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对语文教科书“经典课文大换血之争”的课程社会学分析
  
  首先,虽然对教材内容的更改本无可厚非,但这是牵涉到语文学科性质和课程地位的争论。坚持“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两者孰重?长久以来争论一直不休。其实,支持语文教科书“经典课文大换血”的人更注意“工具性”,而反对者更关注“人文性”,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对于支持者来说,他们有一个基本假设,语文课文最基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人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不用这些作家的经典文章或者选用该作者的其他文章甚至当代作家的文章入课本也可以实现上述目标,同时,这也不影响语文课的人文性。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傅元峰认为,教材选文要有经典品质。首先在人文的内涵上应该是丰富的,作为教材应该对青少年有良性引导。其次应该在修辞和叙事,体现现代汉语内在韵致上有独到之处。同时,还应该是比较个性的,同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不只是哪个时代认定为经典的文章,应该是较长时间后仍被认定为经典的文章。④
  反对者则是强调语文学科要注重“人文性”和经典课文在语文教学历史上的功绩和影响力,入选课本的课文不仅是教学的文本,而且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政治观念和日常生活观念的载体,它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怀疑“替补”的课文达不到上述要求。
  其次,这次争论是牵涉到语文课文意识形态取向的争论。长久以来,人们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语文应该是超越阶级、无关政治、意识形态的纯文本;另一种观点认为“文以载道”、“语文课就是政治课”、“语文课要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语文课本中课文的选择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未被撤出语文课本以前,其中心思想就是反映了封建社会腐朽没落,民不聊生,人民饱受摧残以致“官逼民反”,对梁山好汉主要持肯定的态度。这与新中国取代旧社会的进步性和合法性是暗合的,这也是当时的现实需要。如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这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内外部环境。所以,这篇课文体现出的暴力、血腥和斗争就不适宜现实的需要。尽管其文学艺术价值很高,我们完全可以用《水浒传》中其它较少涉及暴力血腥内容的文章取而代之,这其实还是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
  最后,这次争论还与关于课程公平性的争论有关。什么样的知识应该被选入课程?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布迪厄认为,课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资本和文化专断,对课程知识的选择体现出不公平。随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走向微观领域,我国学者关于课程公平性的争论也一直不断,部分学者反对课程的开设、内容的选择都是有利于优势集团,认为这造成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造成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不公。他们主张应该尽量考虑弱势群体利益,在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上兼顾公平。不难发现,各地教材中被踢出的22篇课文体裁主要涉及古文、小说和散文,其中年代久远的古文11篇,占50%,鲁迅小说3篇,占14%。这些课文一直以来就是教师反映难教、学生难学的课文,而且这对使用精密语言编码和占有优势文化资本的学生有利,容易造成课程内容学习和考核上的不公平。可以说,这是我国课程公平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当然这也会引发既得利益者对语文教科书“经典课文大换血”的争论。
  怎样认识此次争论体现出的变化呢?笔者认为这场争论体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语文课程的封闭性和控制力减少,开放性和活力增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⑤正是在增强语文课程活力和开放性思想指导下,我国各地掀起了在人教版教材之外编写适合本地区需要的语文教科书的热潮,全国目前在使用的有5个版本的国标本高中语文教材,分别是人教版、苏教版、鲁人版、粤教版、语文版(语文出版社),这五个版本都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纂出来的“国标本”。
  其次,教育改革至今,教科书仍然未失去其“范本地位”,按照现在的课程结构,教科书仍是“一课之本”。但是,“教科书”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变迁,其价值取向会有所变化。此次争论体现出我国教科书编选价值取向中意识形态的弱化,走向多元。
  各方之所以会对语文教科书内容变化如此敏感,是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代表中华文学艺术成就的文质兼美的经典著作,而且人们对课文已经形成了难以割舍的情(下转第23页)(上接第14页)感共鸣。基于以上认识,人们不会轻易同意课文内容的变动,因为这可能打破被删文章的“范本地位”、影响作者的声誉、甚至背离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导向。
  最后,课程改革牵涉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和文化冲突激烈。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投资、受益主体的多元化,国家、各地区、出版社、家庭等成为对课程知识选择产生影响的多极,打破了原来由国家“一极主导”的投资与受益格局,各方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如国家需要对课程知识的选择掌握教育和人才培养发展的方向,出版社希望以更加优质的教材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博弈和文化冲突。“我国社会今天正经历着的前所未有的结构转型,课程知识需求的多元化和知识供应主体间的竞争已成不争的事实,教育民主化和对教育重做定位的呼声日益增强,知识传播途径正趋于多元化,知识控制的可能性不断减少”。
  如果从积极的角度评价此次教材改革和由此引发的争论的话,它所引起的对新课程改革的关注和体现出的课程知识选择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的确反映出一种可喜的变化,产生出一定的价值。这有益于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注 释:
  ①②《扬子晚报》《新京报》等媒体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报道和深入解读。相关资料请参见新浪网转载的报道[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0-09-09/042621067142.shtml.
  ③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1~172.
  ④专家称教材调整鲁迅文章并非否定抛弃[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0-09-09/014518085868s.shtml.
  ⑤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参考文献:
  [1]黄忠敬.论布迪厄的课程文化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2,(3):17.
  [2]张 意.文化与符号暴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2~137.
  [3]郭晓明.论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调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12.
  [4]谢登斌.现代知识性质的解构与后现代课程知识的抉择[J].学术论坛,2003,(2):150.
其他文献
摘要:“有效教学”已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词,然而,目前的语文有效教学探索大多还只停留在教学环节、教学模式的设计上,还没有完全落实到教学实施过程中。因此,要深入探究落实有效教学的措施,让语文课再‘语文’一些。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文本;言语;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17-02  结合文献研究和课堂观察,笔者
摘 要:新课改以来,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贯穿了教育教学的始终。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就成了我们研究探索的课题。给学生创造做学习语文的主人的机会,可以从读中求解、先疑后惑、乐学好学三方面做起。  关键词:学生主体;读中求解;先疑后惑;乐学好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2-0049-02  著
摘 要:高中政治学科法治意识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教师需将其细化为课本中的具体知识从而落实到课堂教学环节。在此目的之上,教师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采取创新教学策略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具体措施,落实发展学生素养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经济生活;法治意识;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0/23-0037-03  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
嘘!我们正在休息。我们兄妹三人,来自遥远的非洲。我叫“绿叶”,我的妹妹叫“红花”,弟弟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教主”。我们的名字是爹妈根据我们身体的颜色起的。  我们都是“土豪”,生来就有“房子”住,而且,“房子”像鹅卵石一样坚硬。我们走到哪里都会背着“房子”,这样就不会受风雨的“欺凌”。  我喜欢和“黄教主”说悄悄话,那是我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我从“房子”里伸出柔美的绿色腰肢,就像一片绿色的叶子,上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尝试设计和学生学习相关联的任务、和学生生活相关联的任务以及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任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教师在小组完成任务的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指导、监督和调控作用,立足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完成活动任务。  关键词:英语教学;任务;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5-00
梦妈,我们 真不该离开旅游团单独 行动。
为了飞上天,人类曾经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给自己的身体装上翅膀,从高处往下跳。这种飞行的结果可想而知,没摔死就是万幸。  几百万年前,在现在南美洲的阿根廷等地,曾生活着一种名叫阿根廷(tIng)巨鷹的鸟类。虽然有着和人类差不多的体重,但它比人类幸运多了,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飞上天空。
关键词:情感教育;课堂教学;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20/23-0124-03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情感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在《情感智力》一书中提出,一个人成才,智商占百分之二十作用而情商占百分之八十的作用。人的情商包括性格、兴
失忆的神秘人
摘要:行为体验式地理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实践的过程,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以兼具实践性、技能性、情感性的综合性知识为教学内容。  关键词:行为体验;地理教学实录  行为体验式地理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关注学生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