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与做事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zheng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学问以济世,本意很清楚,是要读书人“多闻阚疑”,掌握可靠的知識,学到“慎思明辨”的本领,大焉者做好经国济世的事业,小焉者做事有效率、不出差错。
  可惜后世科举取士的副作用,使一些读书人的学问只有考试的功用,完全不管世间现实。流风所及,即使在今天,还有人把学问当成不切实际的书本知识,和“做事”的实际能力对立起来。有些青年学生,甚至以为学问归学问,是考试得文凭的必要条件,做事则从实际经验得来,与学问无关。
  辜鸿铭在《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记载了他在张之洞幕府的见闻,有一段论及“学问”与“做事”关系的故事,绝妙,可以一读。
  事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之洞与袁世凯都以封疆大臣的身份,入军机处。袁世凯见到德国公使,说:“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我是办事的。”当时有不少人认为袁世凯说得有见地。辜鸿铭听了却说:“诚然。然要看所办是何等事。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
  这个辜鸿铭是清末民初有名的怪物,专发怪论,然而,有些怪论却颇能发人深省。他曾评论张之洞“学问有余而聪明不足”,也说过张之洞办事不太牢靠,但是,他对只强调精明能干的袁世凯显然更不以为然。
  袁世凯后来的表现,也的确能干,是个办事的。不但逼得清帝逊位,做了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后来还用了美国宪政学者古德诺教授的意见,洪宪改制,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聪明能干真是无人能及,把中华民国搞得一团乱,民主共和的议政制度如同儿戏。
  当然,辜鸿铭的怪话只能备此一说,不可执著。千万不要再推论,若是袁世凯也有学问,中华民国会有什么下场?
  王文华荐自《迷死人的故事》一书
其他文献
人在铜镜还没发明之前就已经认识自己了。据《吕氏春秋》记载,战国时有个士人,有一次衣冠楚楚地去见国王,侍者奉承他“公娇且丽”,他不自信,“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  但现实中,如史书中所记载的自己去照镜子,而不是一味听信美言,并非人人能做到。一些人,缺少自知之明,被人奉承后便飄飘然,导致瑕疵难祛,一事无成。就像“齐宣王好射”那样,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那班大臣为了讨好他,故作惊讶
期刊
在手机上浏览网络,一不留神被两则小新闻深深戳中内心。  一则说的是,一个农民工拿着行李去工地,在地铁上正好看见有一个空位,正准备往下坐,旁边一个打扮时尚的女子瞟了一眼说,你可千万别坐在这里,看你身上许多泥灰,座位還不让你给弄脏了。农民工一听,很尴尬,看着女子一脸嫌弃的样子,一声不吭地直接在女子旁边一处空闲的地方蹲下了。  另一则说的是,一个农民工干了一天的活,乘坐地铁回家,坐下后整个精神一下子松懈
期刊
有一位性情文静、气质儒雅的朋友对我说,他年轻时特喜欢武侠书籍,还有着强烈的侠客情结。见我不解,他就讲述了他的一些人生遭遇和想法。他小时候,父亲就离开人世,孤儿寡母的家庭生活艰辛不说,还时常受别人的冷眼和慢待。这让他在自卑的同时,萌生出打抱不平的强烈念头。每当看到老实人被欺侮,他就想,如果我像书中大侠一样会一等一的功夫,一定要修理那些恃强凌弱的无赖。长大后,每当看到危害社会公平的现象,他就想,假如自
期刊
我被梁启超震撼,是第一次读到他的《少年中国说》。那激情,像火山的岩浆喷发;那气势,像滔滔的长江大河;那才情、思想,绝响一声天下惊。我当时的感受,血液在沸腾,精神要飞扬,激动得彻夜难眠。  梁启超是中国新旧之交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倡导变法,倡导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倡导新民之说。他的思想几经变化,一旦认定了要走共和道路,便义无反顾,甘以性命来捍卫。他的生花妙笔,影响了几代人。他的雄文的力量,唤起
期刊
中国古代通常使用青铜镜,显然,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但是,随着镜子的出现,一个与其有关的哲学命题,也就应运而生了。那就是镜子的两个功能,涉及用其照人、用以自照的话题。  穿开裆裤的年纪,我不理解镜子的真正含义,经常用一片小小的玻璃镜子照人。当我把镜子中反射出来的太阳光,向对方的眼睛照过去的时候,对方便难以看清任何东西了。当时,那于我来说是件非常开心的事儿。每逢此时,我便得意地笑个不停。  儿时,我
期刊
有一种矛盾现象,挺费解。一方面,谁都对孩子宅家啃老啧有烦言,成天盼他找份工作,快快自立才好。另一方面,却又够挑剔,“啥格扫马路摆菜摊,啥格工地浪厢肩挑背扛,现在勿要讲阿拉,就农民工也不会让孩子干!”于是乎,就怪怪的,好些人没事干,好些事没人干。  我给这起了新名号,叫“功能性失业”。岗位真搁在那儿,奈何“功能”不配胃口,人家瞧不上眼。职业选择,何处无之,但咱们这确乎嫌苛。有朋自加拿大来,聊及彼邦谋
期刊
前不久和几个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聊写作。老师让他们暑假写写童年趣事,虽然我不喜欢这种常规命题作文,还是想帮孩子们出出主意,或许能写出一点新意。  写写小时候你们“偷”过的快乐吧!“偷快乐?”孩子们不解。没错,从小到大,爸爸妈妈一定给你们立了很多规矩,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也许这些规矩都是对的,但每个孩子天性中都有调皮的一面,一定會寻找机会突破这些规矩。你们也许会瞒着父母偷吃零食,偷看电视,偷偷玩游戏
期刊
《十力语要》卷四中,有这样一段话,记录了从来不读小说的熊十力读《儒林外史》的一则逸闻。他说:“吾平生不读小说,六年赴沪,舟中无聊,友人以《儒林外史》进。吾读之汗下,觉彼书之穷神尽态,如将一切人及吾身之千丑百怪,一一绘出,令吾藏身无地矣。”  熊十力头一次读小说,竟然将自己设身处地在小说之中,《儒林外史》中种种读书人的千丑百怪,成了他自己的一面镜子,照得他汗颜而藏身无地。这是只有熊十力这样的哲人与一
期刊
清朝统治者,在还未入关时,主要以畜牧、游猎为生。所以,他们当时极其重视骑射,对于骑射的根本——马匹,更是挑选严格。然而,良马大多是烈马。所以,对于难以驯服的烈马,他们尤为偏爱。他们的首领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亦是如此。其胯下的良马大都是自己驯服的烈马。  入关建立清朝后,依然视骑射尚武为“满洲根本”“先正遗风”,甚至在紫禁城中立起了“下马即亡碑”,时刻向后代传递着“如果丧失了马上的技艺,就离灭亡不远
期刊
任何艺术在大自然宽广博大的胸襟中,都得到了萌发和孕育。以古老的《诗经》为例,它的开篇之作,就是抒写自然与人间爱情的情景融合之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前两句是描写自然景色的,然后,由景而进入人间“情爱世界”。如果没有前两句自然情景的烘托,只剩下后两句情爱表白,其诗就被抽去了意境的完美。世界上古老的艺术,如非洲的石雕,包括我国发现的远古时期的岩壁画,大都是以夸张了的鸟兽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