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功力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艺术在大自然宽广博大的胸襟中,都得到了萌发和孕育。以古老的《诗经》为例,它的开篇之作,就是抒写自然与人间爱情的情景融合之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前两句是描写自然景色的,然后,由景而进入人间“情爱世界”。如果没有前两句自然情景的烘托,只剩下后两句情爱表白,其诗就被抽去了意境的完美。世界上古老的艺术,如非洲的石雕,包括我国发现的远古时期的岩壁画,大都是以夸张了的鸟兽形象为蓝本,而这些被抒写于石壁上的偶像,无一不是来自远古蛮荒的大自然。
  正因如此,大自然不仅是人间一幅最美的画卷,还是蕴藏着人类崇高精神的智慧之泉。对任何艺术来说———包括文学、音乐、美术、戏剧与电影等,都是感悟了大自然的灵性之后,而有了自身的生命的。它们或模仿,或再造;或将其变形,或将其浓缩,再现自然的纯真典雅和质朴无华。这是它的独特贡献之一。其二,凡是质朴无华的东西,其内核都是高不可及的。无论艺术家是多么大的天才,当他再现大自然的形影时,都无法达到自然所具有的那种情韵。也许,正是因为大自然美不可及,人类才产生了描述自然的各种艺术。
  生于德国波恩的贝多芬,童年时第一次坐在钢琴前,启蒙他音乐灵感的,不是音乐教师,也不是琴房里那架古老的钢琴,他音乐灵感的萌发,是在静夜中听到的马蹄声声。他的窗外是一条老街,那原是一条石板路,子夜深更,欧洲古典式的马车跑在路上,便发出特有的“嗒嗒”声。这种十分简单而又单调的声音,让他小小年纪就坐在钢琴之前,用琴键模仿马蹄声声,从此,一位世界级的大音乐家诞生了。
  我青年时代迷恋音乐,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德国波恩停留期间,曾特意去贝多芬的故园觅旧,并寻找他艺术生命的萌发之泉。非常可惜,那条石板小路虽然早已不见了,但是,马蹄叩击石板路的声韵,仍似鸣响在我的耳畔。这一刻,我忽然悟到,艺术起源有多种学说;但众多学说中,唯独少了自然对艺术的启蒙。贝多芬曾经说过:马蹄嗒嗒之声,让他接触钢琴;森林啾啾鸟鸣之声,让他编织旋律。大自然的音响世界,对艺术来说,真可谓功莫大矣。
  后来,贝多芬长期居住在奥地利维也纳。出于对音乐的热爱,我在欧洲停留期间,也曾沿着他的足迹,去过他在维也纳的几处故居。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贝多芬的几处故宅中的小楼虽然破旧不堪,但都是庭院深深、花木葱茏的独院。在那里听不到城市的喧嚣,却静得能听到横穿维也纳的大河涛语。是贝多芬刻意寻觅的,还是大自然有意成全这位“音乐之圣”,不得而知。我想,他后期之作《悲怆》和《英雄》乐章,都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贝多芬故居的讲解人员介绍道:贝多芬的后期创作,得益于维也纳空气的清新和音乐王国独有的自然氛围。
  昔日,我不理解地球上小小的奥地利,怎么会诞生并吸引了许多大音乐家,到那儿去神游。这个地处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国家,自然环境的引力,怕是一个强大诱因。阿尔卑斯山的顶峰上,永远披着老人的白发银冠,它的脚下天地苍茫,野花在绿色的襁褓中织锦。一天,我走进一片荒野,那儿没有人声,只有鸟语。一个来自亚洲的东方之子,竟然忘我地躺在那片草地上,倾听鸟语,享受芳草的清香。表象上看,这是一个文人的失态,其内涵则是心田创作之火的迸发。
  在往返奥地利和德国的途中,我是独自一人乘火车远行的。欧洲乘火车出行的人寥寥无几,但我并不寂寞,因为车窗外流淌着丝带般的多瑙河,它时而歌声舒缓,时而浪里白条。在这一刻,我似乎找到了约翰·施特劳斯之所以能谱写出流传于世并经久不衰的《蓝色的多瑙河》与《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原因。我还联想到生于美丽的萨尔斯堡的莫扎特,之所以能创作出那么多首音乐交响诗,并能攀上音乐的顶峰,除了他们自身的艺术天赋之外,就是这个被大自然怀抱之国,对他们的恩泽了。
  不要说喝欧洲奶水长大的文化人,会对这自然风光倾注情爱,就连我这个亚洲来的远方客人,望着那山、那水、那绿色的田園,精神上都受到了震撼和洗礼,进而萌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大自然的功力,实在是奇伟而博大,它不仅创造人类,创造物质,还给人类的精神插上了飞天的羽翅。当然,同样生活在优美田园风光中的部族,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精神的创造者,这属于其人是否具备了艺术天赋的话题。然而对于任何艺术种子来说,大自然无疑具备强大的哺育功能,催生一切有艺术才质的人,破土萌芽并攀上艺术大山的巅峰。
其他文献
上映17天,票房破1.6亿,纪录片《二十二》成为这个暑期档最让人心绪难平的电影。历时4年,横跨5省29个地区,《二十二》的主创们一路追赶时间,记录了22位二战期间遭受日本侵略军迫害女性的晚年生活。这一特殊题材,让这部影片在全国电影院线的上映,以及累计超过550万人次的观影,显得意义深远。  时间是一个可怕的东西。据记载,1937年到1945年,至少20万中国女性被强征为“慰安妇”。到2014年《二
期刊
人在铜镜还没发明之前就已经认识自己了。据《吕氏春秋》记载,战国时有个士人,有一次衣冠楚楚地去见国王,侍者奉承他“公娇且丽”,他不自信,“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  但现实中,如史书中所记载的自己去照镜子,而不是一味听信美言,并非人人能做到。一些人,缺少自知之明,被人奉承后便飄飘然,导致瑕疵难祛,一事无成。就像“齐宣王好射”那样,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那班大臣为了讨好他,故作惊讶
期刊
在手机上浏览网络,一不留神被两则小新闻深深戳中内心。  一则说的是,一个农民工拿着行李去工地,在地铁上正好看见有一个空位,正准备往下坐,旁边一个打扮时尚的女子瞟了一眼说,你可千万别坐在这里,看你身上许多泥灰,座位還不让你给弄脏了。农民工一听,很尴尬,看着女子一脸嫌弃的样子,一声不吭地直接在女子旁边一处空闲的地方蹲下了。  另一则说的是,一个农民工干了一天的活,乘坐地铁回家,坐下后整个精神一下子松懈
期刊
有一位性情文静、气质儒雅的朋友对我说,他年轻时特喜欢武侠书籍,还有着强烈的侠客情结。见我不解,他就讲述了他的一些人生遭遇和想法。他小时候,父亲就离开人世,孤儿寡母的家庭生活艰辛不说,还时常受别人的冷眼和慢待。这让他在自卑的同时,萌生出打抱不平的强烈念头。每当看到老实人被欺侮,他就想,如果我像书中大侠一样会一等一的功夫,一定要修理那些恃强凌弱的无赖。长大后,每当看到危害社会公平的现象,他就想,假如自
期刊
我被梁启超震撼,是第一次读到他的《少年中国说》。那激情,像火山的岩浆喷发;那气势,像滔滔的长江大河;那才情、思想,绝响一声天下惊。我当时的感受,血液在沸腾,精神要飞扬,激动得彻夜难眠。  梁启超是中国新旧之交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倡导变法,倡导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倡导新民之说。他的思想几经变化,一旦认定了要走共和道路,便义无反顾,甘以性命来捍卫。他的生花妙笔,影响了几代人。他的雄文的力量,唤起
期刊
中国古代通常使用青铜镜,显然,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但是,随着镜子的出现,一个与其有关的哲学命题,也就应运而生了。那就是镜子的两个功能,涉及用其照人、用以自照的话题。  穿开裆裤的年纪,我不理解镜子的真正含义,经常用一片小小的玻璃镜子照人。当我把镜子中反射出来的太阳光,向对方的眼睛照过去的时候,对方便难以看清任何东西了。当时,那于我来说是件非常开心的事儿。每逢此时,我便得意地笑个不停。  儿时,我
期刊
有一种矛盾现象,挺费解。一方面,谁都对孩子宅家啃老啧有烦言,成天盼他找份工作,快快自立才好。另一方面,却又够挑剔,“啥格扫马路摆菜摊,啥格工地浪厢肩挑背扛,现在勿要讲阿拉,就农民工也不会让孩子干!”于是乎,就怪怪的,好些人没事干,好些事没人干。  我给这起了新名号,叫“功能性失业”。岗位真搁在那儿,奈何“功能”不配胃口,人家瞧不上眼。职业选择,何处无之,但咱们这确乎嫌苛。有朋自加拿大来,聊及彼邦谋
期刊
前不久和几个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聊写作。老师让他们暑假写写童年趣事,虽然我不喜欢这种常规命题作文,还是想帮孩子们出出主意,或许能写出一点新意。  写写小时候你们“偷”过的快乐吧!“偷快乐?”孩子们不解。没错,从小到大,爸爸妈妈一定给你们立了很多规矩,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也许这些规矩都是对的,但每个孩子天性中都有调皮的一面,一定會寻找机会突破这些规矩。你们也许会瞒着父母偷吃零食,偷看电视,偷偷玩游戏
期刊
《十力语要》卷四中,有这样一段话,记录了从来不读小说的熊十力读《儒林外史》的一则逸闻。他说:“吾平生不读小说,六年赴沪,舟中无聊,友人以《儒林外史》进。吾读之汗下,觉彼书之穷神尽态,如将一切人及吾身之千丑百怪,一一绘出,令吾藏身无地矣。”  熊十力头一次读小说,竟然将自己设身处地在小说之中,《儒林外史》中种种读书人的千丑百怪,成了他自己的一面镜子,照得他汗颜而藏身无地。这是只有熊十力这样的哲人与一
期刊
清朝统治者,在还未入关时,主要以畜牧、游猎为生。所以,他们当时极其重视骑射,对于骑射的根本——马匹,更是挑选严格。然而,良马大多是烈马。所以,对于难以驯服的烈马,他们尤为偏爱。他们的首领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亦是如此。其胯下的良马大都是自己驯服的烈马。  入关建立清朝后,依然视骑射尚武为“满洲根本”“先正遗风”,甚至在紫禁城中立起了“下马即亡碑”,时刻向后代传递着“如果丧失了马上的技艺,就离灭亡不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