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农村生活资源,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q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学行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要树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的全新观念。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经历、体验和探索,建构自己的主观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本文笔者浅谈了基于农村生活资源,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大家共勉。
  一、利用农村生活资源,以奇激趣
  有些事物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将学生未知的数学法则、关系、规律、事实等前置应用,巧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如在“求代数式的值”教学时,我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设计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将你们父亲或母亲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10,然后除以2,将所得的商再加上105,你们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猜到你们父亲或母亲的年龄。学生觉得很惊奇:老师你怎么能猜对呢?你又不知道我们父亲或母亲的年龄。在学生迫切希望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的,这时我才引入新课,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数学内容的兴趣。
  二、基于农村生活资源,以需激趣
  教育家鲁宾期基说:“对于形成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首先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因此需要产生动力的源泉。
  如在教《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提出问题:我们学校正在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建造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矩形花圃。为方便广大师生茶余饭后散步欣赏,将在花圃内修筑两条等宽的小道,如图1,为使余下实际种花部分面积为504平方米。建筑老板不知小道的宽应修多少米?准备请我们班的学生帮助他。你们愿意吗?
  通过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为探索与挑战性活动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该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上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乐趣,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
  三、利用农村生活资源,以用激趣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为生活实际服务,利用一个数学模型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一类问题。
  如我在讲完轴对称这一节课后,提出了一个就在学生身边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求自来水进村入户。在河岸L的同侧有A、B两村,现要在河岸L旁修建一自来水塔,使得水塔到A、B两村的水管最短,费用最低。不知水塔建在何处?请同学们帮助该村村长解决这一难题。
  这是一道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应用问题。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探索、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经推理得出:作点A关于L的对称点A1,连接A1B交L于点P,P点即为建塔位置(如图2)。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动力,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四、利用农村生活资源,以形激趣
  数学的又一特点高度抽象,不仅数学内容抽象,它的方法也是抽象的。因此要想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感兴趣,教师必须利用直观因素、形象因素进行教学。如直观教具、直观图形、实际事物、图表等。
  如我在教《长方体对角线》概念时,先从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游戏谈起:同学们,每年春节,你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是放花炮。当你们父母刚把花炮买回家时,你们兄弟姊妹抢起花炮有的往床下放,有的往衣柜里放,还有的……,是吗?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大家相互交流了起来。有的同学说:“可是衣柜里我怎么放也放不下。”我说:“放不下,没关系,等会我们一同来探索。”
  接着,我出示了自先准备好的一个长、宽、高分别为40cm、30cm、120cm的透明有盖的长方体盒子和三根编好号的木棒(其中①号木棒长125cm,②号木棒长135cm,③号木棒长130cm)。
  随后,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了如下的探究活动并请了一位自愿上台的同学分别按①、②、③木棒顺序各演示了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同学们可直观清楚地看到:①号木棒顺利地摆放了下来;②号木棒无论怎么放也放不下来;③号木棒共有4个位置可以放下,如图3。于是,我适时地引入了课题—— 长方体的对角线。接着同学们顿悟后说:“原来长方体的对角线比任何一条棱都长,只有当花炮的长小于或等于对角线长时才能放下。”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教具和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概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取数学知识,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整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新课程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基于农村中学教师要根据所教的内容善于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或已有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情境,能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许多学校已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入手,我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及所参加的电教公开课、观摩课谈点认识。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挥不够。我们知道多媒体源于媒体,高于媒体,具有集多种媒体的功能于一身,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功能的能力,实现了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同时具有更
期刊
传统的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倾向,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和缺乏人情味的印象。应试教育则更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认为数学就是做题,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让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与之相对应,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要不断改革旧时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的研究,以学生思想为中心、以老师的讲学为中心、以新教材的模式
期刊
“以学生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愿参与直至终身的学习习惯”,这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题。针对学科特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
期刊
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还要提高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明确教学目标、善于应用现代
期刊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使数学课力求做到生活化呢?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请小组
期刊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在数学教学尝试采用快乐教学法。  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笨”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这说明每个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乐的因子,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显性,有些人
期刊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思维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要使学生肯动脑筋、爱动脑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
期刊
人们经常谈论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其原因何在?其表现形式如何?我们认为可用四个字来概括――机械重复,中学尤其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主要表现何在?或者说教师该负什么责任?我们认为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其一是“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其二是“施教不因材”。  一、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  它的含义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一些公式、补充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几乎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高
期刊
问题解决理论认为:思维起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驱动学生“做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预设有效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预设问题要有“障碍”,防止“滑过现象”产生  “滑过现象”源自于英国学者Edard B
期刊
新课引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新课引入应是新、旧知识的纽带,承上启下的桥梁。从精心安排的新课导入,可以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的引线,成为新课启发教学的先导。  一、以旧带新法引入新课  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