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的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人的整体生成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根基。
——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
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的体现,因此语文学习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人的生命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语文学-习让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就是这样整体地促进儿童的发展的。把握了语文学习与儿童发展的本质,再来看我们应建构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观:
一、在文本中发现生命,在文本中种植儿童的精神。
“文本、教师、儿童”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三要素,其中文本是教学的载体,文本背后其实是人,文本其实是生命灵魂的歌唱。在我看来文本内存的精神即为教学之本,没有文本主题的教学缺乏鲜活的生命。
《游园不值》一诗写诗人游园而未遇园主人,但因其怀有豁达、善感之心却相遇了整个春天,而这一相遇对诗人来说是那样欣喜,这其中包含着人生价值的取向。
整首诗中存在的春天的意象颇为丰富:木屐、苍苔、柴扉、园子、红杏等等,怎样将这些春天的意象融为春天的意境,进而形成诗人精神的境界?
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中,作者一个“怜”f爱惜)字饱含了作者对春的情意。爱什么?爱那可爱的苍苔,它透露的是春的讯息;怎么”“陪”?穿上木屐,让脚步再轻缓些,是“印”而非“踩”。
最后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告知春天已经到来,从红杏人手,以红杏的眼再去看园内和园外,透过“出”会发现它的不满足,充满着梦想与渴望,它的心灵是敞开的。“出”与上文的“关”是相对的。“关”是关得紧,映衬出“出”的迫切、热烈与力量。“一枝”又与“满园”相对。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国文化中一”就是满,这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
站在生命的立场去看文本,它是那样的丰富。走进文本,带领儿童探试文本的呼吸,让文本的生命与儿童的精神世界自由交往,建立联系,儿童会为语文中存在的无穷未知、新奇独特的精神世界而赞叹。充分感受文本的精神魅力,徜徉在这样的语文学习的世界里,才会爱语文,懂语文。
二、在课堂中发现灵性,让课堂生成儿童的体验。
教师应学会从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做儿童世界的使者,融入儿童的生活,引领儿童的体验。
(一)强调情感的参与,追求人的情感关怀。
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心灵保有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保持这种内在的状态,儿童才能品尝到精神的快乐。
教学片段: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同学们,老师在本节课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主题——幸福(板书:幸福),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情景?
生:我觉得幸福就是天天不用写作业,可以随便玩,老师、爸妈也不吵我。
师:大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老师想问问,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为什么?
(评析:看似简单的交流,其间,学生在回答中已被激发了情感,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师小结:这个小女孩真是可怜,这是我们大家相同的感觉。可作者却不这么认为,看课文最后一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作者在最后用了“幸福”来写这个小女孩。
师:能把这句话读读吗?(生读最后一段话。)
师:“她曾经多么幸福”中“幸福”指的是什么?
生:她划着火柴后的幻想。
师:是真的吗?
生:不是。
师:噢,是假的,不真实的,就连这点不真实都让小女孩觉得幸福,对吗?
生:对。
师:那说明了什么?
生:嗯,说明了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幸福。
师:“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中的幸福了”指什么?
生:小女孩死了。
师:为什么把小女孩被冻死说成她很幸福?
生: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幸福,而死亡对她来说是最幸福了。
师小结:这样一个小女孩,一个饱受饥饿、寒冷与孤独的小女孩,就这样离开了残酷的世界。同这个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幸福吗?为什么?
(评析:在小结课文的基础上,叉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幸福吗?”学生再次参与到情感体验中,但是在与小女孩的生活现状对比下,学生们的思想会受到强烈震撼,感情自然会有较大的升华。)
生: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生:原来觉得自己不幸福,现在想想,自己也真幸福,爸爸妈妈对我要求严格也是为我好呀!
师:很多同学的思想都有了转变,那么在明白自己幸福的同时,你应该怎么做?
生: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评析:对“幸福”的理解至此又更进一层,“感谢幸福”与“守护幸福”结合起来,把主题再一次深化。)
师: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自己有多么幸福,也表示要好好珍惜这“幸福”。可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像大家一样幸福。
(评析:这一过渡既是对上一环节的总结,又引出本节课的最深层中心。)
师边说边出示图片:中东战场上被炮火致残的孩子,自然灾难后失去双亲的孤儿,我国某些地区固贫穷而辍学的孩子等。
师:孩子们,看到这些,你又想到了什么?
师总结:是呀,同那些孩子相比,我们是非常幸福的。在我们享受这幸福的同时,我想,除了用语言表示自己的同情外,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是否也向社会贡献自己的爱心。让我们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的时候,帮助别人、关爱弱者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由文本派生出“幸福”的主题,学生从初始与教者淡淡的交谈,渐渐地变成了浓墨重彩的感悟与抒发。儿童在这样的精神磁场中,丰富体验、丰富语言。
(二)张扬想象的魅力,追求适度的模糊。
想象可以让文本的精神走进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去,唤起儿童的精神反应。
例如教学《二泉映月》文时,学生利用文本充分感受到阿炳人生坎坷之后,教者利用文中一个小小的省略号启发学生:阿炳人生坎坷,历尽艰辛,又岂是这几句话所能言尽的?一个小小的省略号隐藏了多少痛苦和泪水?让我们再次走近阿炳。
想象:
①也许那是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日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
②也许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夏日中午,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 ③也许那时,阿炳生病了,发高烧了,也许那是一个万家团聚的日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
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幄画面写下来。
教师就是通过这样的想象还原相对的“实在”,在模糊中让儿童与文本整体相融,我即是你,你即是我,文人合一。
(三)方法的指引。追求富有灵性的诗意。
恰当的方法是引领童心走进文心的钥匙。例如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与合作的基本伦理道德标准、阅读理解的一般方法、具体教学内容所构成的角色规则等等。
如在执教《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时,我指名学生朗读文中的歌谣,学生读得非常流利,可缺少了歌谣该有的韵味。那歌谣应该怎样读呢?这就需要方法的指引。我让学生自己到文本中去寻求答案。学生通过静心的阅读,圈点批注,终于发现,原来课文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那芳香的音韵。”原来歌谣应该“深情地”“轻轻地”“甜甜地”来朗读,学生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月光的柔和、母亲的温情、歌谣的甜美。通过借助文本来指导朗读,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课堂中要能倾听到花开的声音,必须要有肥沃的泥土,为童心和文心的交流提供保障。如果说朗读是课堂中浓郁的酒,那么批注就是课堂里沉思的茶:如果说质疑点起了课堂里的一盏灯,那么讨论就是课堂里绚烂的漫天星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值得珍视的宝藏。
三、在教学中发现文化,让语文滋养儿童的灵魂。
丰富语文课堂的文化内涵,将语文溶解在文化之中,或者说将文化弥漫在语文中,使语文课堂在文化中得以深化,显示出深邃的意境,滋养学生的灵魂。前文所举《游园不值》《卖火柴的小女孩》俱有体现。
理解文学作品实际上就是理解一段人生情怀、一种生活哲学、一种文化思想。了解作者、关注历史、咀嚼细节、拓展主题都是丰富语文课堂文化内涵的具体操作,大师的课堂之所以让人景仰,奥妙不外乎于此吧!
——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
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的体现,因此语文学习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人的生命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语文学-习让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就是这样整体地促进儿童的发展的。把握了语文学习与儿童发展的本质,再来看我们应建构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观:
一、在文本中发现生命,在文本中种植儿童的精神。
“文本、教师、儿童”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三要素,其中文本是教学的载体,文本背后其实是人,文本其实是生命灵魂的歌唱。在我看来文本内存的精神即为教学之本,没有文本主题的教学缺乏鲜活的生命。
《游园不值》一诗写诗人游园而未遇园主人,但因其怀有豁达、善感之心却相遇了整个春天,而这一相遇对诗人来说是那样欣喜,这其中包含着人生价值的取向。
整首诗中存在的春天的意象颇为丰富:木屐、苍苔、柴扉、园子、红杏等等,怎样将这些春天的意象融为春天的意境,进而形成诗人精神的境界?
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中,作者一个“怜”f爱惜)字饱含了作者对春的情意。爱什么?爱那可爱的苍苔,它透露的是春的讯息;怎么”“陪”?穿上木屐,让脚步再轻缓些,是“印”而非“踩”。
最后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告知春天已经到来,从红杏人手,以红杏的眼再去看园内和园外,透过“出”会发现它的不满足,充满着梦想与渴望,它的心灵是敞开的。“出”与上文的“关”是相对的。“关”是关得紧,映衬出“出”的迫切、热烈与力量。“一枝”又与“满园”相对。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国文化中一”就是满,这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
站在生命的立场去看文本,它是那样的丰富。走进文本,带领儿童探试文本的呼吸,让文本的生命与儿童的精神世界自由交往,建立联系,儿童会为语文中存在的无穷未知、新奇独特的精神世界而赞叹。充分感受文本的精神魅力,徜徉在这样的语文学习的世界里,才会爱语文,懂语文。
二、在课堂中发现灵性,让课堂生成儿童的体验。
教师应学会从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做儿童世界的使者,融入儿童的生活,引领儿童的体验。
(一)强调情感的参与,追求人的情感关怀。
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心灵保有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保持这种内在的状态,儿童才能品尝到精神的快乐。
教学片段: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同学们,老师在本节课想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主题——幸福(板书:幸福),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情景?
生:我觉得幸福就是天天不用写作业,可以随便玩,老师、爸妈也不吵我。
师:大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老师想问问,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为什么?
(评析:看似简单的交流,其间,学生在回答中已被激发了情感,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师小结:这个小女孩真是可怜,这是我们大家相同的感觉。可作者却不这么认为,看课文最后一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作者在最后用了“幸福”来写这个小女孩。
师:能把这句话读读吗?(生读最后一段话。)
师:“她曾经多么幸福”中“幸福”指的是什么?
生:她划着火柴后的幻想。
师:是真的吗?
生:不是。
师:噢,是假的,不真实的,就连这点不真实都让小女孩觉得幸福,对吗?
生:对。
师:那说明了什么?
生:嗯,说明了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幸福。
师:“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中的幸福了”指什么?
生:小女孩死了。
师:为什么把小女孩被冻死说成她很幸福?
生: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幸福,而死亡对她来说是最幸福了。
师小结:这样一个小女孩,一个饱受饥饿、寒冷与孤独的小女孩,就这样离开了残酷的世界。同这个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幸福吗?为什么?
(评析:在小结课文的基础上,叉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幸福吗?”学生再次参与到情感体验中,但是在与小女孩的生活现状对比下,学生们的思想会受到强烈震撼,感情自然会有较大的升华。)
生: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生:原来觉得自己不幸福,现在想想,自己也真幸福,爸爸妈妈对我要求严格也是为我好呀!
师:很多同学的思想都有了转变,那么在明白自己幸福的同时,你应该怎么做?
生: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评析:对“幸福”的理解至此又更进一层,“感谢幸福”与“守护幸福”结合起来,把主题再一次深化。)
师: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自己有多么幸福,也表示要好好珍惜这“幸福”。可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像大家一样幸福。
(评析:这一过渡既是对上一环节的总结,又引出本节课的最深层中心。)
师边说边出示图片:中东战场上被炮火致残的孩子,自然灾难后失去双亲的孤儿,我国某些地区固贫穷而辍学的孩子等。
师:孩子们,看到这些,你又想到了什么?
师总结:是呀,同那些孩子相比,我们是非常幸福的。在我们享受这幸福的同时,我想,除了用语言表示自己的同情外,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是否也向社会贡献自己的爱心。让我们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的时候,帮助别人、关爱弱者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由文本派生出“幸福”的主题,学生从初始与教者淡淡的交谈,渐渐地变成了浓墨重彩的感悟与抒发。儿童在这样的精神磁场中,丰富体验、丰富语言。
(二)张扬想象的魅力,追求适度的模糊。
想象可以让文本的精神走进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去,唤起儿童的精神反应。
例如教学《二泉映月》文时,学生利用文本充分感受到阿炳人生坎坷之后,教者利用文中一个小小的省略号启发学生:阿炳人生坎坷,历尽艰辛,又岂是这几句话所能言尽的?一个小小的省略号隐藏了多少痛苦和泪水?让我们再次走近阿炳。
想象:
①也许那是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日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
②也许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夏日中午,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 ③也许那时,阿炳生病了,发高烧了,也许那是一个万家团聚的日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
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幄画面写下来。
教师就是通过这样的想象还原相对的“实在”,在模糊中让儿童与文本整体相融,我即是你,你即是我,文人合一。
(三)方法的指引。追求富有灵性的诗意。
恰当的方法是引领童心走进文心的钥匙。例如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与合作的基本伦理道德标准、阅读理解的一般方法、具体教学内容所构成的角色规则等等。
如在执教《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时,我指名学生朗读文中的歌谣,学生读得非常流利,可缺少了歌谣该有的韵味。那歌谣应该怎样读呢?这就需要方法的指引。我让学生自己到文本中去寻求答案。学生通过静心的阅读,圈点批注,终于发现,原来课文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那芳香的音韵。”原来歌谣应该“深情地”“轻轻地”“甜甜地”来朗读,学生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月光的柔和、母亲的温情、歌谣的甜美。通过借助文本来指导朗读,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课堂中要能倾听到花开的声音,必须要有肥沃的泥土,为童心和文心的交流提供保障。如果说朗读是课堂中浓郁的酒,那么批注就是课堂里沉思的茶:如果说质疑点起了课堂里的一盏灯,那么讨论就是课堂里绚烂的漫天星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值得珍视的宝藏。
三、在教学中发现文化,让语文滋养儿童的灵魂。
丰富语文课堂的文化内涵,将语文溶解在文化之中,或者说将文化弥漫在语文中,使语文课堂在文化中得以深化,显示出深邃的意境,滋养学生的灵魂。前文所举《游园不值》《卖火柴的小女孩》俱有体现。
理解文学作品实际上就是理解一段人生情怀、一种生活哲学、一种文化思想。了解作者、关注历史、咀嚼细节、拓展主题都是丰富语文课堂文化内涵的具体操作,大师的课堂之所以让人景仰,奥妙不外乎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