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时代,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主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本文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23-01
2015年,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求高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内教育和文化素质创新课程体系,不断推动高校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作为培养专业水平过硬、业务能力扎实的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应该紧跟形势、把握时机,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1 创新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概念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其培养人才的有效载体,指的是:为系统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组织的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1]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教育普遍存在着意识薄弱、课程体系混乱等诸多弊端。高校、教师、学生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热情不高,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更多是出于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由于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缺乏重视,在课程设置上也显得漫不经心、随手拈来。某些高校只针对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有些高校把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范围扩大到全校学生,但又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内容欠完善、课程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全方位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主要包含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品质、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等4个方面。
3.1.1 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若想创业并且走向成功,一个好的开始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来讲,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萌发朦胧的创业意识,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进而产生强烈的创业动机,在对自我进行創业者素质评估后,开始走上创业的历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须时刻渗透着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3.1.2 创新创业品质的锤炼。
创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心理和金融压力,这需要创业者具有积极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必须涵盖培训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相关内容,让大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具备就业和创业所需的心理品质。
3.1.3 创新创业知识内容的丰富。
要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不但与专业理论课程相结合,还要密切联系实际,与专业实践教学做好衔接,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把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融合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2]
3.1.4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实践水平成为检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实践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活动的方式及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应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3.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课程设置原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
3.2.1 学科课程的设置。
学科课程的设置原理是在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知识,形成学科课程,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到丰富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为日后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因侧重点和内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又可分为基础核心课程和外围渗透课程。前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或基础课,《创业管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创企业管理》等均属于此类课程。后者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市场营销学》就是此类课程。这类课程范围广泛,能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优化课堂内容,大大拓展了学科教学的应用领域。
3.2.2 活动课程的设置。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一种以活动为中介,致力于使学生直接获得创业信息、创业教育经验或体验的创新创业课程。这类课程以活动为载体,活动来源于用人单位、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形式多种多样,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开展商业调查,参加创新创业论坛、竞赛、讲座、报告会等,学生通过参加活动,体验与创新创业活动相关的示例和场景,把在学科课程中学习到的抽象的创新创业知识、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感性中了解创新创业问题,在活动中强化创业意识,培养团队精神,锤炼心理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问题。
3.2.3 实践课程的设置。
实践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类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行为的成败。此类课程主要涵盖了模拟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环节,前者多见于在专业实践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ERP沙盘、创业之星等电脑软件的模拟就是模拟实践的体现[3];后者体现为组织学生赴科技园实习、参加小微企业的策划与管理或在学校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中心开展商业实践等方面。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知识,积累创业活动实战經验,锻炼出创新创业所需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小花 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电子教育》,2012(01)
[2]鲁淑华.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重庆市为例[G].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
[3]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7)
作者简介:宋芹(1983-),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副教授。专业及研究方向: 教育学。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23-01
2015年,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求高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内教育和文化素质创新课程体系,不断推动高校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作为培养专业水平过硬、业务能力扎实的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应该紧跟形势、把握时机,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1 创新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概念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其培养人才的有效载体,指的是:为系统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组织的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1]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教育普遍存在着意识薄弱、课程体系混乱等诸多弊端。高校、教师、学生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热情不高,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更多是出于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由于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缺乏重视,在课程设置上也显得漫不经心、随手拈来。某些高校只针对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有些高校把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范围扩大到全校学生,但又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内容欠完善、课程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全方位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主要包含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品质、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等4个方面。
3.1.1 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若想创业并且走向成功,一个好的开始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来讲,关键的第一步就是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萌发朦胧的创业意识,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进而产生强烈的创业动机,在对自我进行創业者素质评估后,开始走上创业的历程。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必须时刻渗透着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3.1.2 创新创业品质的锤炼。
创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心理和金融压力,这需要创业者具有积极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必须涵盖培训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相关内容,让大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具备就业和创业所需的心理品质。
3.1.3 创新创业知识内容的丰富。
要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不但与专业理论课程相结合,还要密切联系实际,与专业实践教学做好衔接,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把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融合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2]
3.1.4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实践水平成为检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实践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活动的方式及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应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3.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课程设置原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
3.2.1 学科课程的设置。
学科课程的设置原理是在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知识,形成学科课程,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到丰富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为日后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因侧重点和内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又可分为基础核心课程和外围渗透课程。前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或基础课,《创业管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创企业管理》等均属于此类课程。后者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市场营销学》就是此类课程。这类课程范围广泛,能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优化课堂内容,大大拓展了学科教学的应用领域。
3.2.2 活动课程的设置。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一种以活动为中介,致力于使学生直接获得创业信息、创业教育经验或体验的创新创业课程。这类课程以活动为载体,活动来源于用人单位、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形式多种多样,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开展商业调查,参加创新创业论坛、竞赛、讲座、报告会等,学生通过参加活动,体验与创新创业活动相关的示例和场景,把在学科课程中学习到的抽象的创新创业知识、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感性中了解创新创业问题,在活动中强化创业意识,培养团队精神,锤炼心理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问题。
3.2.3 实践课程的设置。
实践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类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行为的成败。此类课程主要涵盖了模拟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环节,前者多见于在专业实践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ERP沙盘、创业之星等电脑软件的模拟就是模拟实践的体现[3];后者体现为组织学生赴科技园实习、参加小微企业的策划与管理或在学校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中心开展商业实践等方面。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知识,积累创业活动实战經验,锻炼出创新创业所需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小花 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电子教育》,2012(01)
[2]鲁淑华.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重庆市为例[G].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
[3]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7)
作者简介:宋芹(1983-),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副教授。专业及研究方向: 教育学。